APP下载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4-11-06熊翠

数学之友 2024年18期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都有很大的裨益.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足,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因此,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水平成为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牢固把握,探寻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根据学生需求灵活地创造多种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文化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多以专题栏目的形式呈现,如“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这些栏目以阅读材料为主,收录了数学发展史上的诸多成就,介绍了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应用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等,如乘号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歌、奇偶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等,这都是数学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介绍史实,应着重揭示蕴藏在其中的数学文化价值,营造数学的文化意境.

1 重视数学史的讲解,体会数学文化源远流长

1.1 为学生讲述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内容涉及也很广泛,包括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数学家轶事等.数学故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故事中所展示的数学家英勇探索的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小数的初步认识》“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了我国以及西方国家小数的表示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展示小数点的发展历史.

在小数点还没有被发明的时候,人们使用“隔旁法”来区分整数和小数部分,后来波斯数学家发明了最早的小数点,为以后小数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有关小数点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元16世纪,不同国家的数学家采用了不同的小数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冒号等,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18世纪,才最终确定了小数点符号.关于小数点的发展也有一些神话传说.相传在罗马时代,人们在交易时使用小石头来代表小数点,因此小数点又被称作“罗马石头”.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这样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小数点的由来,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的聪明智慧.[1]

再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圆》的教学时,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引入数学史.譬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关“周三径一”的说法;在认识圆周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魏晋时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的事迹,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出“割圆术”,并成为计算圆的周长、面积及圆周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引入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又如,在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引入“你知道吗”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通过“两人一组,一人说出大于2的偶数,另一人找出和为此数的两个质数”这一游戏,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证明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借此引入哥德巴赫猜想,并向学生展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从而使学生产生敬仰之心,学习数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

1.2 探索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只有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数学学科的内在本质.[2]教科书中数学文化内容以最简约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科书,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产生的历程.

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角的度量》教学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如下:先为学生示范如何量角,总结度量角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度量.尽管教师亲自示范,但在实际教学中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对量角器本身的特点和构造认识不清.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索量角器的发展历程,弄清楚量角器各部分的构造及用途,从而真正理解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

再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表内乘法(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你知道吗”栏目向学生拓展延伸乘法口诀的起源.该栏目介绍了有关乘法口诀的产生时间和背景,解释了“九九歌”的来源,消除了学生的疑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收集有关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并向学生介绍西方所使用的乘法表,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国家数学文化的差异.

2 注重数学美的渗透,惊羡数学文化五彩斑斓

2.1 联系生活,发现数学美

教科书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美,但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便很难体会.因此,教师应结合教科书中数学美的呈现,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加以引导.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图形的运动(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运动现象,如运行着的电梯、滑梯等是一种平移现象,风车、旋转木马等体现的是一种旋转现象.在学生的学习作品中,学生以数学小报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有关图形运动的现象.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现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现象的深刻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到图形的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

2.2 注重实践,感受数学美

数学的学习提倡动手实践,学生只有通过调动各种感官,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才更容易领略数学学科的美.众所周知,圆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美,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圆规和直尺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不同,设计出的图案形状也各式各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在数学之美的浸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所展现出的美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3 标新立异,创造数学美

数学充满了奇异美,尤其是在计算领域,存在很多一题多解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领悟数学的奇异美.[3]例如,在“12+14+18+…+1128”的计算中,按照常规思维解题要对其通分,尽管采用这种方法也能计算出正确结果,但是计算过程相当复杂,而且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如果对算式进行变换处理,结果则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学习应跳出固有思维,一旦寻找到突破口,便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令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异美.

在低年级学习图形时,必不可少要接触到我国的传统益智玩具——七巧板.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认识图形(二)》对七巧板有所介绍,它由7块板组成,其中包括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5个三角形.通过七巧板可以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学生经历图形的拆解与合成,可以加深对七巧板的认识,享受拼图的乐趣.

3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探寻数学文化千姿百态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也是如此.对于学生来说,抽象数学知识只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才会更容易理解.学生以数学的思维分析生活现象,并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应用价值,把生活中的趣事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知道数学取之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1 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还原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之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例,对其中蕴藏的生活问题进行提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从生活问题着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出发,引入新知教学,选取超市中的真实图片,使学生掌握“1元3角5分”和“1.35元”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再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买风筝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使得数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乘法结合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某学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分成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计算方式可能不同,有的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有的先计算每组要浇多少桶水,从而根据不同的列式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经历了乘法结合律的形成和推导过程,给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定理赋予了生活气息.

最后,教师应设计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平均数”教学时,为了更清晰地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具体内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身高为1.5米的小马要下河游泳,河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着平均水深1.3米,请问小马下河是否存在危险”.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场景思考问题,知道平均水深1.3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水深都是1.3米,而是有些地方水深,有些地方水浅,因此,身高1.5米的小马下河还是存在危险的.通过设计这样的场景,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不仅明白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内涵,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3.2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学学科亦是如此,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科间的互相融合,可以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时,在认识了0~10的数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带有数字的成语,如五光十色、四通八达、一目十行等,还可以让学生展示含有数字的古诗词,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通过学科融合,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数学还可以与美术相融合.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认识图形(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设计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绘制一幅画”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创作图画,既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绘画和鉴赏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展示了数学的美,又使学生通过学科融合感悟数学文化.

4 结语

数学文化在人类历史、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价值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数学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学活动.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数学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教师对教科书中数学文化进行内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加强数学文化渗透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梁海嘉.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20):93-95.

[2]吴海珍.小学数学文化:内涵特点、教育价值和教学策略[J].西藏教育,2023(7):29-32.

[3]刘海霞,王志强.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3):85-87.

[4]徐国凤.小学数学文化主题式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