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三年级蛙泳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11-06白茂萱杨俊强吴建霖李妍冰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应围绕核心素养的三大要素进行设计,本文依照“确立大单元教学的课程目标-梳理课程内容并实施课程计划-落实课程评价标准-分析实践结果”的思路,聚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转型的课程理念,设计并实施蛙泳大单元教学。在运动技能方面,99.2%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蛙泳技术动作,无任何器材辅助完成50m蛙泳的游进;在健康行为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蛙泳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应对水下各种突发情况;在体育品德方面,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具备了不畏困难、克服恐惧、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在比赛中尊重对手,拥有正确的胜负观,为同学加油助威,拥有了较强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小学体育;游泳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65-05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大单元教学为支点,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培养[1]。季浏提出在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应围绕核心素养的三大要素开展教学活动,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要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要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要以考评核心素养为目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核心素养,并重视不同要素或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形成一个闭环[2]。
一、蛙泳大单元教学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旨在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适用范围等多方面、立体化地看待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3](表1)。
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开展的最重要的教育活动之一,游泳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的课程,还是一项教会学生生存技能的课程,水中的自救与急救的知识是学生保障自己生命安全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水平二学生应积极参与多种运动项目游戏,感受运动乐趣,学习并练习多种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技能[2]。
二、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蛙泳大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学习目标设置
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目的是重点解决每个学生“想学”“学会”“会学”的问题,强调“学是目的”,其他要素都是手段和支持[7]。核心素养属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属于基层落实,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桥梁是大单元教学[4]。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不断地从低阶向高阶发展,这种进阶的模式被凝练为“教会、勤练、常赛”[6]。然而决定体育单元“大”还是“小”,需要根据体育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教学思想与课程目标、课程与条件的限制、生师比的限制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考虑[4]。
因此,本文将蛙泳大单元教学设计分为2个中单元教学以及9个小单元教学(表2),遵循任务难度由低到高、情境由简到难的原则进行36个课时的设置。
(二)“学练评”与“学练赛”相结合,构建进阶性体育学习过程
具有进阶特征的体育学习过程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体育思维能力或者体育素养是螺旋式发展的,其学习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完成某一单元的体育学习后,在下一个单元是否能够激活已有的运动知识经验[5]。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以学生为本”,还应“以学习为中心”,在关注体育学科学习的本质与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完整项目、现实任务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构化体育知识与能力的生成[6]。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教师制定的学习内容和安排应遵循该规律[7]。
依据游泳项目的特征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将蛙泳上述9个小单元教学再一次的进行细化,细化到每周。每周对应一个课时,设计每个课时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表3)。由于游泳项目本身具有较长的适应性,因此,本大单元教学方案采用“学练评”与“学练赛”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在1~8课时,利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快速熟悉水性,突破自身的恐水心理。由于在蛙泳腿与蛙泳手的学习阶段,通过以赛代练方式提高学生动作的熟练度较难。因此,本文将9~19、23~33课时设计为练习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课阶段能够初步完成游进的目标,为后续的相关测评、比赛奠定基础。月测评的目的在于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记录,便于之后将学生按照不同水平进行分层,运用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在第22课时,也就是期末的最后一个课时进行年级埋头蛙泳腿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选拔班级男女生前三名同学进行接力比赛,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全年级的学生为自己班级的同学加油助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蛙泳大单元教学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标准的设置
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分为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两个方面。教师“教”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体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秉持的理念[7]。关于核心素养相关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重显性素养,轻隐性素养”的评价问题也较难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但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保持科学性与人文性,适当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各种真实运动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体育教师才可能获得“真实性的评价”[8]。
因此,在运动能力方面,本文按照学习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标准(表4),每月月测评按照表4的评估内容进行评价,统计并记录每位学生各月的评价等级,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将学生分为两组:基础组与提高组。基础组学生继续进行蛙泳的学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并与家长和班主任沟通学生具体情况,提高组的学生每节课进行增长距离游,巩固蛙泳动作,使自身的蛙泳技术达到“自动化阶段”。
在健康行为方面主要运用观察法以及视频比较进行评价。通过每周游泳课的请假人数与个人游泳课请假的次数以及周末假期是否与父母一起进行游泳运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意识;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评价学生是否通过游泳建立了自信心;运用观察法评价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刚开始练习游泳的阶段是采用单向游进的方式,学生在自己进行游进的过程当中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但学习进入中期时,能够自己游进的学生逐渐增多,教师采用循环游进的方法增长距离游,循环游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水下”问题,例如其他同学制造的水浪水花、自己在游进的过程中呛水或姿势不正确等。学生在循环游进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水下的“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在体育品德方面,通过整个学习游泳的过程、月测评以及几次大型比赛来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评价自己在蛙泳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恐惧;在比赛中是否尊重对手,是否拥有正确的胜负观。
四、结合核心素养设计蛙泳大单元计划实施成果
(一)运动能力
实施该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学年后发现,在运动能力方面,全年级252名学生中,有250名学生能够无任何辅助器材完成50m蛙泳,全年级合格率为99%,其中,有240名学生能够流畅的、无休息的进行50m蛙泳,优秀率为95.2%。通过以上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全面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用整体性思维设计课程架构和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真实的学练情境中有所收获[9]。
(二)健康行为
由于学校还开设了游泳选修课、游泳长训班,通过一整年的游泳学习,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年继续选择选修课或者长训班继续精进自己的游泳技术或者锻炼身体,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加了,选修课的报名人数突破100人。在最后的结业活动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进行一学年的游泳学习以后自信心的提升,比赛结束以后与家人进行经验的分享。在后期练习的过程当中,掌握了适应水下的各种突发情况,例如转身、变向、呛水调整呼吸、踩水、滑行休息等“额外技能”。
(三)体育品德
通过一学年的蛙泳学习,学生具备了不畏困难、克服恐惧、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在游泳比赛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公平竞争,并且具有正确的胜负观,在比赛中为同学加油助威,具有了较强的团队意识。有部分学生在学会蛙泳之后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小老师”,帮助后进生克服困难,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季浏.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6).
[3]周珂,张伯伦,乔石磊,等.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现实之需、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1).
[4]邵伟德,何鲁伟,邹旭铝,等.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逻辑与策略——以 2022年版课程标准为视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1).
[5]李文,公胜男.为素养而教: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内涵与架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3,37(05).
[6]张庆新,陈雁飞,韩兵,等.“以学习为中心”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价值取向,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 2021(02).
[7]屈明,钟德明.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建构的思考与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10).
[8]刘艳妮,赵犇,熊文.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论争及实践检视[J].体育学研究,2023(12).
[9]欧阳诗文.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以篮球教学为例[J].上海教师,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