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计与运用
2024-11-06王福林卢晓晓
摘 要:以水平五《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单元课时教学为例,探讨关键问题的内涵、特征及其在高中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认为:从大概念、真实情景、技能核心、问题要素与教学策略中提炼关键问题,不仅是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思路的创新与优化,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设计链条化、回答延迟化、运用迁移化的教学实践启示,将给同类项目单元与课时教学设计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篮球教学;关键问题;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38-0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迫切需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2]。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中一旦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灌输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探究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质疑的能力,更是难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而若将关键问题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巧妙应用于体育教学设计,可将零散、琐碎、片状的知识与技能整合成有联系、有规律、有层次的立体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网状知识与掌握技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关键问题的提炼、运用和总结,为高中体育教学设计创新提供思路和启发。
一、关键问题与高中体育教学
(一)关键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1.关键问题的概念。关键问题是指知识、技战术以及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定教学中需要突破和强化的主要环节,让学生通过教学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通常是影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解决关键问题能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问题一旦在教学实践中提炼不出来或者处理不佳,往往容易形成教学浅层化、表面化的现象,发展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关键问题的特征。区别于其他问题,关键问题具有统领性、核心性、导向性、开放性四个特征,关键问题的特征在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具体呈现出来,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是检验教学实践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关键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适切性
关键问题与大问题一样,指向学科的教学本质,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专家思维”,它通常是深刻与复杂的,需要深入的分析与仔细的斟酌。它不仅适用于那些必不可少、影响深远的问题解决,同样也适用于一般动作技能的掌握。关键问题的解决可以让教学获得最优、最有效的结果。
一方面,关键问题适用于体育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堂导入、知识讲解、技能展示还是战术实践,关键问题都可以贯穿其中,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主动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关键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体育动作技能、比赛规则战术、健康锻炼等多个方面,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下,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关键问题,且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过程。
关键问题在教学中并不神秘,来源于课时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是多年来优秀体育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的升华与提炼,是对表层学习、机械学习的反制。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尤其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知识建构、价值澄清、能力形成以及品格养成,高中体育教学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计
(一)大概念中设计关键问题
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是指基于教学情境而抽象出来的具有整合性和关联性的系统体系或解释模型[3]。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锚点和整合性教学的核心,它能将学科的结构特征集中体现出来[4]。《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及运用》单元教学中,以传切配合的大概念进行“关键问题”的提炼。例如,通过传切配合中“创造进攻空间”的大概念可以提取关于摆脱防守的相关关键问题,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指引、步步推进,推动篮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发展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真实情景中设计关键问题
真实情景中提炼关键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基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同时,要分析学生当前的篮球运动基础与技战术经验,将关键问题的深度以及问题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真实水平有效结合。二是,《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及运用》单元教学必须将战术配合运用于比赛真实情景当中,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比赛,如何使用战术配合,为什么使用以及如何使用传切配合的能力。
(三)技能核心中设计关键问题
技能学习领域的核心是动作技能如何流畅自如、灵活应变的表现与运用,因此关键问题可以围绕与有效技能学习相关的四个概念类别来架构,即关键概念、目的意义、策略战术以及使用情景。在《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及运用》单元学习中,一方面,关键问题的提取需要遵循动作技能掌握的内在规律,包括认知定向、联系形成以及自动熟练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它得提炼需要体现结构化的学习,包括学习与练习的顺序、组合、节奏以及意义等,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问题要素中提炼关键问题
问题是撬动学习发生的载体[5],波普尔认为“问题就是已知与无知之间的张力”,问题的分类与构成有很多种表达。教学中关键问题可以从问题的目标、条件、措施以及意义等诸因素进行提炼,通过对问题要素的分析与研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并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全盘性的关键问题。同时,来源于问题要素背景下的关键问题,在篮球学练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问题本质进行交流、探索与合作的平台,塑造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教学策略中设计关键问题
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中倡导运用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的“学练三个一”教学策略[6],要求突出“概念性、原理性、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形成“关联、递进、深入”的结构化关系;同时在教学策略中选择“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动作方法、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并根据教学策略设计“动作、环境、任务”三要素的学练方法。《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及运用》单元分别从“方法即内容”与学练三要素中提炼“关键问题”,目标指向在比赛等真实情景中体现最佳教学效果。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运用
(一)关键问题设计链条化
体育教学中应聚焦于关键问题的链条化设计[7]。通过关键问题之间的链条结构螺旋上升,推动相关问题的探索关系层层递进,通过子问题的连续追问等形式充分把握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深刻理解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以及动作技能背后蕴含的原理性知识和方法,明白练习的目的与意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专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图2)。
(二)关键问题回答延迟化
关键问题回答延迟化建立在“延迟判断的思维外显”策略上[8],即在学生回答关键问题或者提出新的创意时,教师不立刻做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辩论的时间,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学生之间的质疑辩论以及教师的连续追问,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例如,《篮球—传切配合战术及运用》单元教学中,什么时候切入?往哪里切入?怎么切入?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是/否”“对/错”“不是/就是”式的回答,而是需要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以及临场比赛真实情景进行思考与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与练习。
(三)关键问题运用迁移化
关键问题使用是否得当,可以超越特定的学习主题而产生迁移。例如,篮球传切配合不仅需要学生进行技术与战术的合作,还体现在集体如何分工、如何合作、如何相互评价等,进而激发学生迁移到正确看待篮球比赛输赢的层面。再例如,篮球运动中“空间”“时机”概念下的关键问题同样可以迁移到足球、手球、橄榄球中运用。关键问题帮助学生将已学技能迁移到其他学科,例如体育学科中的数学、物理等问题的解决。将不同学科的技能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跨学科主题式的学习。
四、结语
关键问题优化了高中体育单元与课时教学,更架起体育教学过程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在关键问题解决的实践中逐步发展与培养学生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有效设计关键问题方能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大概念、真实情景、技能核心、问题要素与教学策略中有效设计与提炼关键问题,合理且有效地解决关键问题及其结构化的子问题。关键问题的运用强调“三化”要求,即设计链条化、回答延迟化、运用迁移化。从关键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出发,结合高中体育教学实践,解决如何运用关键问题带动教学的结构化设计。高中体育教学应聚焦关键问题,建立问题导向化;提炼关键问题,促进内容结构化;运用关键问题注重迁移素养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余文森,龙安邦.以问题为导引: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过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3,24(03).
[3]孙铭珠,贾晨昱,尹志华.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大概念要义阐释、提取路径与内容框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01).
[4]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41(06).
[5]陆丁龙.问题化教学设计:催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生长[J].物理教师,2022,43(11).
[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7]沈媛,赵明.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用“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篮球《持球突破》为例[J].体育教学,2022,42(07).
[8]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