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化”撬动体育教学“四化”转型
2024-11-06郑飞
摘 要: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四化”转型中,“教法学法问题化”是在教学中确定“关键问题”和“设置问题”,是对“教什么”的总结和“怎么教”的展开。“关键问题”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运动技术的功能以及大单元教学等具体确定;“设置问题”是在了解学生运动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围绕“关键问题”,借助“真情景”层层追问,让学生思考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对运动技能的认知。
关键词:四化;问题化;关键问题;设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36-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1]。浙江省教育厅体育教研室提出“四化”课堂转型,即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其中,“教法学法问题化”中的“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法问题化”是指在教学中确定“关键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中的关键点,这是“教什么”的具体核心内容;二是“学法问题化”是指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创设相应的学练情景,在小组合作和探究中以问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发现运动技术“为什么学”“怎么用”。因此,“问题化”既是每节课“教什么”的核心,又是学生“怎么学”的具体过程,是评价精准化的前提,在“四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四化”课堂转型的关键点。本文尝试对“关键问题”和“设置问题”如何确定进行探讨,以期为一线体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关键问题”确定的策略
学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是要在比赛中进行运用,来发挥运动技术的功能。“关键问题”是在大单元、结构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每节课教授的关键技术要点和知识,是“教什么”的聚焦点。因此,要从运动项目的特性、运动技术的功能以及大单元教学安排确定具体“关键问题”。
(一)运动项目的特征是确定“关键问题”的前提
教师对运动项目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教授运动技术的前提,是确定“关键问题”的基础。如在足球、篮球等同场对抗的运动项目中,进攻技术、战术的运用大多是为了在防守的情况下和队友形成局部多打少场面,从而创造出得分空间。运动员要根据场上队友和对手不断变化的情况,瞬间做出合理的运动技术或行为。因此,开放性运动项目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1.运动员的行为或运动技术的使用是根据临场情况而定,不是事先决定好的;2.运动员在使用某种运动技术前有多种选择;3.做出某种运动技术或行动决定的速度至关重要;4.相比封闭式运动项目,开放式运动项目更强调运动结果的准确性而非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因此,在教授技术动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项目的特征,才能将学到的运动技术运用到具体比赛中。而“关键问题”是在大单元的结构化教学中确定所教授的运动技术使用的关键知识点或技术环节。对运动项目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师分析运动技术价值功能,更加准确地结合运动技术关键环节确定“关键问题”。
(二)运动技术的功能是确定“关键问题”的基础
运动技术的学习应指向运动技术的功能,围绕运动技术的功能确定“关键问题”。如,篮球运球大多是在对手防守的状态下创造进攻空间,其功能有以下几种:1.运球后创造投篮空间;2.吸引防守人,为队友创造空间;3.在摆脱不了防守的情况下寻找传球角度。在教授运球技术时,根据运球技术功能确定的“关键问题”,能让学生学会在不同防守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运球技术达到创造空间的目的,既让学生知道学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怎么用”,才能在比赛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技术,真正地掌握运动技术。
如,“创造投篮空间”和“吸引防守人员为队友创造空间”两种不同功能的运球“关键问题”是不同的:前者需要不同运球组合快速变化,让防守人的变向跟不上运球速度,不论是过人后的急停跳投还是探步运球后跳投,“关键问题”是运球的急起急停;而后者则需要一定节奏,当防守人员过来包夹时及时将球传给切入的队友,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吸引对手和及时传球。
(三)大单元教学是确定“关键问题”的落脚点
运动技术从学习到运用需要一段较长的持续学习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学习时期的“关键问题”也会不同。大单元教学从内容和结构上对课时和单元进行“学、练、赛”构建,不仅从时间上满足了运动技术持续学习的需求,也从“学、练、赛”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上保障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是运动技术从学习到运用的必要措施。因此,运动技术的“关键问题”落脚在“学、练、赛”的大单元教学中,才能使运动技术在比赛中得以运用。
每节课的“关键问题”还应根据大单元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具体确定。大单元教学应包含“学、练、赛”三部分,是运动技术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三个阶段。表1是根据《课标标准(2022年版)》水平四篮球项目设计的大单元教学,其“关键问题”是根据篮球项目的特性和传接球的功能以及运动技术学习进度而确定的。
如,学习部分“无球切入”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假动作,突然变向加速是根据篮球运动需要摆脱防守人往篮下切入创造接球空间所确定的;练习部分“掩护切入”是:掩护人时机、位置、动作;切入人突然加速、角度、路线是和队友摆脱,创造接球空间;比赛部分“策应下无球掩护”则是三人配合创造接球空间。因此,落脚在“学、练、赛”大单元教学的“关键问题”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术。
二、“设置问题”的路径
根据“关键问题”创设相应练习情景和“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的思考、探究,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置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再根据“关键问题”创设的练习情景中进行。
(一)围绕学生的运动经验、认知水平“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学、练、赛”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和主动思考。但是问题过于浅显,达不到目的,而过于深入,若学生没有相应的运动经验和认知,则难以解决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如,表1“无球切入”教学时,若将问题设定为“不同方式切入运用的场景有何区别?”则会由于学生缺乏运用经验的学习而无法进行总结、回答。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运动经验和运动认知,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又能让学生运用以往的运动经验和运动认知解决问题,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针对“关键问题”,拓展深度思维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逐层深入地“设置问题”,能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用”。如表2是根据大单元“无球切入”教学的关键问题“假动作、突然加速”设置的问题。“学”的环节是:横切、斜切、纵切不同的切入方式。将问题设置为“切入时怎么做假动作,如何加速摆脱防守?”即“切入是什么”,让学生明白不同路线如何摆脱防守和怎么加速的动作;“练”的环节问题是“如何根据防守的站位选择合适的假动作和切入方式?”目的是利用结构化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切”,总结不同切入方式的功能;在“赛”的环节是3v2比赛,要求不运球、传球3次以上才能投篮。“问题”是:“什么时候切入比较容易、切入后没接到球怎么办?”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怎么用”切入的问题。从“学”对运动技术概念性的认识,到“练”对技术功能的讨论,最后“赛”是对技术怎么用的实践。在三个环节中,只有围绕“关键问题”层层“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深刻地理解运动技术,进行提升运动技能。
(三)借助“真情景”,探讨“真问题”
运动技术的运用是要基于观察、分析比赛情景,结合运动经验决策,并在有压力的情景中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比赛的“真情景”,设置“真问题”,让小组带着“真问题”学练。如在教篮球无球切入时,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防守队员(高大型、敏捷型、力量型)和后卫、中锋等不同类型在球场不同位置的传球人,模拟从不同球场位置切入等场景,设置如何根据传球人选择切入时机、路线,如何摆脱不同类型的防守队员、如何配合队友切入“真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场上队友、对手,并综合自己的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快速地做出决定并积极执行。因此,只有在“真情景”中设置“真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探寻运动技术在比赛情景中如何运用,提升学生对运动的认知。
三、结论
“问题化”是“四化”课堂转型的关键点。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经验,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关键问题”,逐层深入的“设置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最后要根据真实比赛情景,设置比赛中遇到的“真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运动技术,在比赛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