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 以思导学
2024-11-06黄小冬
摘 要: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转型的四条策略: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其中“教法学法问题化”是课堂教学转型实践策略之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就“问题化”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进行实践探究,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关键问题和学生视角等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化”教学发展学生思维,促进交流探讨,提升课堂效果。
关键词:教法学法问题化;课堂教学转型;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30-03
一、“问题化”教学的应用意义
在体育课堂教学转型中教法学法问题化是关键,可以通过问题启发、任务驱动、深度体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实现课堂教学转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一)学生培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指导课堂教学的转型来适应学生培养的需要,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而问题是引发思维、发展思维、实现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的有效方式。
(二)课堂转型的需要
核心素养要求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来适应新时代,教法学法问题化对构建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
1.教法学法问题化可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将成为一种常态,课堂教学各环节井然有序,课堂氛围活跃“热闹”。
2.教法学法问题化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师生更好地沉浸课堂,双向体验、互动和探究,以往的指令式、机械式、灌输式的教学将一去不复返。课堂中知识的获得将是通过现象探寻本质的思维探究过程,教师更多的是授人以渔,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师成长的需要
教法学法问题化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转变,师生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和互相认同的,教师与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学习、相互探讨、解决问题。这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化”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深思熟虑设问题
课堂中抛出问题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关键问题,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宜的、精准的、有效的课堂问题。
1.依据教学情境设计问题
体育课堂中的走、跑、跳、投等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实际来设计问题,将真实的问题带入课堂。例如在水平一走和跑教学中,设计总问题“我们走路时的身体姿态是怎么样的?”学生能够依据实际经验,快速答出身体直立、目视前方、摆臂自然等关键词;再设计“如何能够走的直?”“过独木桥时如何保持平衡?”等子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得出走得直要做到身体正直、抬头挺胸、摆臂自然、动作协调等关键因素,过独木桥通过手臂侧平举的姿势变化来保持身体平衡的方法。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技能,则是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练三个一”设计具体问题。例如水平三篮球的运传球组合教学中基本问题:“面对防守,如何进行有质量的传球?”两传一抢练习中的具体问题:“面对防守,持球人如何摆脱防守进行传球?”学生运用所学开展交流、实践、探讨,最终就得出持球人可以利用急停急起、运球变相等方法来摆脱防守人,创造传球空间来提高传球的质量。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达成目标。例如上面提到的水平三篮球的运传球组合教学中“面对防守如何进行有质量的传球?”这一问题,就是来源于技能目标:在综合活动中能运用急停急起运球、体前变向运球+传准等练习方法,表现出运球熟练、传球到位,衔接连贯,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体能,提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的问题,促进学生达成目标。
3.依据关键问题设计问题
关键问题是比教学重难点更准确、全面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核心,是解决技术、方法和运用等方面的关键性因素。教学中知识技能层面的问题设计可以依据关键问题来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肩肘倒立练习课堂中,关键问题为“支撑稳定”,需要学生完成肩肘倒立分腿及屈伸腿动作,保持5秒以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通过设计“如何在倒立的基础上完成分腿和屈伸腿动作?”“如何才能倒立稳?”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练习中做出夹肘、展髋、立腰来保持身体平衡,真正掌握知识技能。
4.站在学生角度设计问题
现实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看到更多,理解更透,设计出的问题也更符合实际,利于促进学生思考。笔者在开展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就有过类似案例,课前设计了“两人相互传接球时,如何把握出手时机”这一问题,课堂中进行提问,学生表现出的是一脸迷茫,不知该如何解决。当学生通过练习知晓如何将球更好地传到队友手中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从而开展练习、思考与探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问题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能够理解,导致未能成功引导学生思考、练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之后笔者将问题改成“两人相互传接球时,如何将球更稳地传给队友?”并在另一班级教学时进行提问,学生听到问题后,马上能够进行思考、练习与交流,并得出:无人防守时,直接利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进行传接球;有人防守时,先摆脱防守,创造出空间后再进行传接球。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二)抓住时机抛问题
小学生个体存在着一定差异,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除设计的问题有差别外,抛出问题的时机也是不同的,而且问题的抛出时机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
1.开始部分抛问题,引出主题
课的开始部分,抛出能够引出教学内容的问题,例如:篮球练习或比赛中,双手传球可以有多少种方法?这一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包括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头上传球、双手击地反弹传球等)双手传球教学内容;又如:同学们能否用身体做出字母“L”?引出肩肘倒立教学内容。
2.基本部分抛问题,发展思维
课的基本部分,结合“学练三个一”抛出相应问题,例如:篮球课堂中,单一练习两人相互运球+传球,抛出问题“运球传球结合时,如何将球传稳?”组合练习两人相互运传球+一人防守,抛出问题“面对防守,如何摆脱防守进行传接球?”2对2比赛,抛出问题“需要投篮得分时,摆脱防守与练习时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练习情境下,适时抛出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技能。
3.结束部分抛问题,巩固新知
课的结束部分,抛出能够让学生对课堂进行回顾和分享所得的问题,例如:“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因人而异问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达成全面育人目标。有时同样的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也是有差异性的。
抛出问题时指向个体或群体,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课堂教学中,面对动作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提出问题:“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中,你(们)能做出蹬、伸、翻、拨等动作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面对动作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提出问题:“在传接球练习时,你(们)是如何做到传球稳的?”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出传接球稳的动作方法。
抛出问题时指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则需要不同的提问方式和不同难度的问题。像在水平一的教学中,主要设计判断类的问题,例如:“前滚翻要滚动圆滑,是不是需要做到低头、团身紧呀?”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否”,符合学生认知;在水平二的教学中,抛出的问题则需要学生能够讲出相应的关键词,类似于填空,例如:“成功完成后滚翻动作,需要做到哪些要领?”学生能够回答出团身紧、翻掌插肩等关键词;在水平三教学中,抛出的问题则需要学生进行简答,能够说出比较完整的句子,体现出一定的知识储备。
(四)层层深入追问题
课堂中的追问比较考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时刻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解决一些课堂预设的问题之后,教师能够快速围绕问题进行追问,可以用“还有吗?”“你还有什么发现?”“还可以……吗?”等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思考和探索,学生体会到逐步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教法学法问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转型的策略之一,它与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清楚问题的由来,抓住提问和追问的时机,对落实课堂教学转型,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徐重群.论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