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实践探索
2024-11-06汤祥
摘 要:体育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会、勤练、常赛”则是促进学生技能掌握的必要途径。因此,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是广大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教学得法促进“教会”、提高质量保障“勤练”和关注差异优化“常赛”三方面着手,可以准确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发力点,从而精准发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进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会;勤练;常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22-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明确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六个基本理念之一,强调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如何理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会、勤练、常赛”,找到发力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方法。
一、有的放矢,促进“教会”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因此,“教会”不仅局限于学生对健康教育、体能、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等知识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和教材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创设应用情境,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会”。
(一)立足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方法
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看,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掌握技能的时间或程度有差异。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其对应“教会”的方法也不一样,“泛化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整体验,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分化阶段”帮助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关注于学生技术动作的细节优化,达到动力定型。“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着眼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协调连贯,形成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另一方面,从学生身心特点看,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水平一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通过生动直观的讲解与示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两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明确教会的标准,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一年级广播操《希望风帆》新授课,教师将每一节的动作编成一段动作情境口诀,帮助学生记住动作方法和顺序。如第二节扩胸运动的第1个八拍:开着小汽车,手握方向盘(第1拍),转上一个弯(第2拍),解开安全带(第3拍),推开汽车门(第4拍),换上小飞机(第5、6拍),到达目的地(第7、8拍)。此案例中学生“零基础”,处于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教会”的方法应立足于体验技术动作,建立动作表象。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生动形象的动作情境口诀,有助于动作表象的建立和动作顺序的记忆。
(二)依据教材特点,创设应用情境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运用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活动或比赛(展示)情境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应用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一是理解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只有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价值与意义,方能在真实生活或比赛(展示)情境中尝试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意义出发,创设技术应用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动作价值意义的理解。如四年级足球急停急起运球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边路突破的应用情境。首先,教师创设边路突破的比赛情境通过选一名学生配合演示,让学生理解“急停急起运球技术”在摆脱侧面防守方面的价值意义。其次,教师通过两人一组,一人向前直线运球,一人侧面防守的练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急停急起运球技术”在摆脱侧面防守方面的价值意义。最后,结合教师示范和学生体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急停急起运球技术”在实战中的价值意义;二是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孤立、单一和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解决真实生活或比赛(展示)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教学逻辑关系,从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内容设计与安排出发,创设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比赛情境,提高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如四年级篮球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单元教学重点是提高传接球能力,教师创设“不同状态(原地+行进间)和防守压力的传接球比多”“运球5米+传接球比多”“传接球3次+投篮比快”“24秒内运球+与3名不同学生传接球+投篮比快”等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三是解决真实生活或比赛(展示)中的问题。真实生活或比赛(展示)中往往需要学生面对实际情境、迅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的项目特点,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快速决策的应用情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足球“二过一”战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二对一、三对二和三对三的攻防情境,引导学生面对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境,灵活运用直传斜插、斜传直插和其他学过的技战术解决问题。
二、提高质量 保障“勤练”
技能的形成与提高、体能的增强与发展,都离不开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勤练”的关键在于提高练习的质量。一是需从生理角度,关注运动负荷,形成有效的生理刺激,保证适宜的练习“量”;二是需从心理角度,关注学生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练习的“质”。
(一)运动负荷适宜,优化开发结合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每节课要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单独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然而,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因教学组织和场地器材方面的问题,出现运动负荷不足的情况,一些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课尤为突出,如跳远课、跳山羊课、单杠课等,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积极开动脑筋,从教学组织优化、场地器材开发等方面着手,保障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如五年级分腿腾跃跳山羊课的同题异构活动中,因为山羊器材数量有限,第一位教师将学生分两大组,采用分组轮换的方式,一大组采用两人一组,一人做“人体山羊”,另一人练习的方式,另一大组利用两个“山羊”练习;另一位教师则采用废旧轮胎做成“简易山羊”与两个“山羊”搭配使用。案例中的第一位教师,通过优化组织方式,采用双人“人体山羊”练习和两大组分组轮换的组织方法,用足用好现有资源。案例中另一位教师,则积极开动脑筋利用废旧轮胎制作“简易山羊”,克服山羊器材数量不足的困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体育作业形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练习量不够的问题。
(二)认知情感参与,激发思维兴趣
学习参与度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个维度。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将体育教学中“勤练”的功能转化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教学过程中仅关注学生的行为参与及其引起的生理指标变化,忽视学生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技术动作的不断完善,情感参与可以维持较强的练习动机。认知参与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五年级跨越式跳高的复习课,教师将学生分成12个练习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Ipad开展练习。学生利用Ipad拍摄练习视频、慢放技术分析和查看对应纠错视频等方式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学生练习得乐此不疲。案例中的学生通过拍摄练习视频、慢放分析练习情况和查看对应纠错视频的方式,便于学生知道“练得怎样”和“如何提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提高了学生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完善技术动作;另一方面优化了学生的练习体验,提高学生直接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积极练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三、关注差异,优化“常赛”
课堂教学中的“常赛”关键在于,一是保障全员参与,做到“人人赛”;二是提高比赛频次,争取“课课赛”;三是立足教学实际,设计“灵活赛”。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参与的比赛;另一方面,需依据阶段技能目标,优化比赛的内容形式。
(一)关注个体差异,运用动态分层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不同运动能力水平的学生参加相同目标要求的比赛,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甚至还有负作用。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人人赛”的质量,关键在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适宜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参与的比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用动态分层的模式:首先,可以通过师评、自评或互评的形式对学生运动能力水平进行评估,确定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其次,依据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组织参与不同目标要求的比赛。如技术动作还未准确掌握,可以通过比“正确”,提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技术动作还不够熟练的,可以通过比速度,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技术动作已经基本熟练的,可以通过创设不同难度的简化或完整比赛(展示),提高技术动作的灵活性;最后,结合学生比赛中的表现,对其运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其后续比赛的目标要求。如九年级篮球课的教学比赛环节,学生已经基本熟练掌握运、传、投等基本技战术,教师依据学生运动能力的强弱,设置了A、B、C、D四个层级的比赛。赛后,教师通过提供《运动能力评价表》(包括得分、助攻、抢断和篮板等指标),组织四个层级的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分别确定两人升级和两人降级,调整后续各层级比赛的人员。案例中的教师采用的“四级比赛”有利于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发展与提高;另一方面,案例中所采用的“升降级”机制,有利于克服“固定分层”在学生心理方面的负作用(如能力低的易有挫败感,能力强的易骄傲自满)。这样的“动态分层”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拼搏。能力高者为了避免降级更加努力,能力中者为了避免降级争取升级更加努力,能力低者力争升级更加努力。
(二)基于阶段目标,优化内容形式
教学比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形式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实施,做到学以致用和以赛促学,而非比赛与教学“两张皮”。时下,许多课堂的教学比赛,存在目标要求过低或过高的现象。“过低”表现为,仅关注单个技术动作的掌握,教学比赛仅着眼于提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熟练性”,比赛形式大多为“比标准”“比速度”和“比数量”,忽视技术动作在比赛情境中的运用;“过高”则表现为,未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基础,所采用的比赛形式近似于该项目的标准竞赛,与学练环节的衔接度不够,缺乏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因此,体育课堂的教学比赛应立足于学情,基于阶段目标,优化比赛的内容形式。如四年级的篮球课,学生还未学过投篮技术,该课的技能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传接球能力。教学比赛环节,教师采用自制简易篮架(降低篮筐的高度,增加篮筐的直径),规定“进攻一方”连续传接球5次后方可投篮。案例中的教师,一是基于篮球项目的特点,优化比赛的形式,使得比赛更贴近于完整的比赛情境;二是立足于学生未学过投篮技术的现状,通过降低篮筐高度和增加篮筐直径,弱化对投篮技能的要求;三是围绕本课的技能教学目标,规定连续5次传接球后方可投篮,强化传接球技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于素梅.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正确教学模式[J].体育教学,2021,41(01).
[2]刘俊凯,赵超君.找准“教会、勤练、常赛”的着力点[J].体育教学,2021,4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重点课题《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生课外体育作业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批号T-b/2021/2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