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体验—转化—提升”路径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2024-11-06殷丹朱建华车婉菲
摘 要:随着新修订的高中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式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各地都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然而在高位素质教育思想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缺少一个行为改变和激励策略的连接桥梁。文章试图通过“记忆联想、运动体验、技能转化、素养提升”的路径来探讨核心素养落地于体育课堂的实施策略,旨在为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联想—体验—转化—提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19-04
自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到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印发,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式迈入核心素养时代,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对体育课程的整体要求是“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1],即面对全体学生,通过大单元整体性的教学设计,以技术教授为载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真实、复杂的运动体验,帮助学生历经运动能力和素养形成的过程。
一、新课标践行难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各级教研、培训部门都开展了相应的专题解读、培训、观摩活动,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容与要求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渗透程度来观察体育课堂,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一是教师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过分强调学科外在的逻辑体系,注重课堂流程、内容进度的完成程度、表面上的整齐有序,忽略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发展需要。二是教学目标窄化,仅仅把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动作技术的标准化程度,把体育课上成了训练课,忽视了技术学习与技能习得、健康意识培养之间的契合联结。三LHPNv3HPXifaMNrTK0kGUQ==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化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问题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情境练习的选择和个体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的激发进行逻辑关联,从而导致课堂的每个部分细碎孤立。
二、难点突破的应用路径
(一)联想:经验与技术的相互转化
在汉语词典中,联想的基本涵义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在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会产生新的知识[2],技术在联系中才能拓展,才会不断强化与运用。要通过帮助学生建立适宜的联想,让知识和技术生动起来,联结起来。
1.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术基础
记忆的主要功能是唤起过去所有与当下相似的感知,使我们回忆起这些感知前后发生的事情,从而为我们作出最有用的决定提供建议。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进入体育课堂前,并非一张白纸、一块白板,都带着他们成长过程中对走、跑、跳、投、各类运动项目的记忆、认知和经验。学生在认识或者学习新事物时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学习,这些思路的形成则是跟他们以往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技术基础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技术基础应该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联想、调动、唤醒、改造已有的经验,使之既辅助当下的教学,又使经验进入新的结构并得到进一步提升。唤醒、激活可谓之联想的过程,经验融入后技术水平的提升可谓之结构化过程。
表1、表2两个案例,无论是单个步伐的学习还是组合操化动作的学习,教师都不急于将动作进行教授,而是先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与个体经验进行联想与调动,听动作名称、看难易程度不同的5组示范动作,学生在听到名称或者建立起动作的基本印象后会“联想”自己在生活经验中与之相关的技术动作和基础,并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练习方法将经验和技术进行建构加工使之与新动作进行整合和结构化,这样就将新动作的学习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思考和操作的内容。这样经过内化之后的输出和学习将会更有针对性和效率,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在健美操、啦啦操等操化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学生对组合套路的记忆程度,而是学生对操化动作发力顺序、动作力度、定位控制的掌握以及创编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将基本手位、步伐融入到难度不同的小组合之中,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兴趣自行选择想要学习的组合,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目标达成,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整体的技术关联
在体育课堂中,技术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手段,但教师们习惯于将一项完整的动作技术割裂开来零散地进行教授,导致很多学生会单个技术,却不会一项运动技能。每个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不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杂乱无章的,而应该是有逻辑、有结构、有体系的。如田径项目中,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构成;短跑的完整技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四个环节构成;篮球运动由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组成,这些技术既区别于其他技术,有其独立性,又存在于完整运动中,与其他技术环节构成密切的关联。因此,需要将此项运动所涉及的技术动作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有层次性地组合起来,让技术由零碎变系统,除了项目单元的整体学习设计,也包含每节课相联系技术动作的组合练习,使学生从分解到整体对运动项目有完整的、结构化的认识和体验,并能进行正迁移学习。过分注重分解练习,把一个并不复杂的动作分解的过细、过碎,且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解练习,不能适时过渡到完整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作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表2“传接球”技术学习的目的,除了此单个技术的正确掌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建立起传接球技术与运球、与投篮、与跑位等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知道此项技术在完整的篮球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因此可增加与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合动作练习。
(二)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机制
体验就是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主动参与,获得对动作技术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积极情感。体验是联想的具体实施和亲身实践,这种实践所获得的情绪、动作、认知经验会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3]。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身体活动去体验感知动作技术的手脚协调、发力位置、顺序、制动、角度等,并在多次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不断加强身体肌肉的力传递、强化运动时动力系统的运作方式,使技术动作各环节间的不协调与干扰消失,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连贯性、整体性加强形成动作自动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练习内容与达成目标对活动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的活动、体验时间,提高动作学习与发展的科学有效性(表3)。
(三)转化:技术与技能、经验化的相互促进与转化
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中间的重要载体就是情境素材。在体育课中,技术的习得并不等于技能的习得,技术的习得也并不等于学生健康观的形成,只有在真实的竞赛情境中运用这些技术,学生才能感知完整运动项目中各技术之间存在的运动性逻辑关系,才能理解空间、场景、人物、动作、技术、战术的整体融合,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此项目的运动技能;只有将孤立的技术习得放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的真实问题与情境之中,才能帮助学生避免各种生活中遇到的不必要的身体损伤。而转化解决的正是知识、技术向学生个体经验化正向迁移的问题,是体验之后的内化和提升,是知识与技术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表4)。
运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无论是技术的学习还是体能的练习,除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体能,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人体运动模式,更安全便利的服务于生活当中。因此,在技术转化成技能习得阶段,当学生还不具备参与真实项目竞赛的个人能力时,教师设置的竞赛活动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规则进行改造,以增加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情境性练习、巩固以及运用,帮助其建立技术到技能掌握的连接刺激。在技术迁移使用阶段,教师可链接日常生活的情境,建立起动作与物品、模拟危险情境的神经、肌肉刺激,形成动力定型,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提升:行为与品德的相互成就
1.体能练习原理、方式、健康知识的适时渗透
即使充足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计划目标,也不能止步于前,若学生仅仅参与体育活动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支持,就不会形成持久的价值观和行为。因此,向学生传递动作练习的价值、知识原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练习,逐步形成学生终身锻炼习惯(表5)。
2.贯穿始终的活动价值导向
价值与评价不是教学的某个独立的学习阶段,却萦绕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如在游戏活动、练习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助的细节体现,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赞美、鼓励;在见习生安排、课后器材的回收等课堂环节中有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等;学生“参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主动学习过程,与同伴的交流、沟通、合作,竞赛活动,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社会性情绪、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社会化的重要活动。如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能力,包容队友的失误;比赛中全力以赴,是一种责任;尊重对手,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
提升则是在动作技术提高,动作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上,去深入探究知识的逻辑根据、思维方法和深层意义。学生思维没有真正启动,运动参与的持续力则会后劲不足,核心素养的培养则会停留在表层。
三、结语
“联想—体验—转化—提升”的学习过程,就是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出发,经过建立与新知识、新动作的联系,激发联想,在多样化、真实情境的亲身体验中,新旧知识和动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让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组织并形成新的认知或者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最终提升动作学习背后所隐藏的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形成。文章所提出的教学策略并未完全抛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只是将这些常用的教学手段“改造升级”,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帮助教师理解这背后所蕴藏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季浏.为核心素养而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析[J].中国学校体育,2022(06).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般课题(编号:20231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