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定学校体育科研目标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4-11-06吴键袁圣敏

体育教学 2024年10期

摘 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人格健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针对现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学校体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坚定创新思路,立足现实,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研究为引导,准确锚定重点、难点问题。具体从九个方面加强研究:1.开展科学体育锻炼与精准干预研究;2.开展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3.开展新时代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4.开展学校体育保障条件现状调研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5.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救济机制研究;6.开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研究;7.开展学校体育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研究;8.开展开放式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研究;9.开展典型性、示范性校园体育项目推广研究。

关键词:学校体育;科研目标;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0-0005-03

2024年9月9日至10日,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人格健全,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即将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契机,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疏解学校体育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作出重要的指示和批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确立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目标。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时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指的是强身健体。”2023年5月31日上午,习近平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指出,提高人的健康素质,青少年是黄金期。这个阶段,长身体是第一位的,身体好了,才能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学校要把体育教师配齐配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明显但形势依然严峻

据自1985以来每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动态分析情况看,35年以来,全国7~22岁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总体提高,形态、机能、素质、营养等各方面指标改善明显,沙眼、龋齿、肠道寄生虫等患病情况明显减少。

2021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202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出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出现好转;学生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各学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逐渐提高,由2016年的26.5%提高到2021年的38.5%。

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产生的积极效应。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从动态发展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一些重要指标下降趋势依然持续,学生体质健康老问题长期存在,新问题不断涌现。

动态分析显示,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学生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脊柱侧弯增长明显。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问题突出,成为“低洼地”,一些指标不如中学初三、高一阶段学生。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慢性病和因运动不足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出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指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低龄化现象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青少年不同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4.8%,且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攀升。

三、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复杂。总体看,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必然影响到每个个体。饮食结构、居住环境、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这是一个导致体质健康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且是每个个体都难以摆脱的环境因素。

整体看,多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教育改革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政策不全、力度不够等问题,学校体育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其结果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直接产生不利影响。

(一)在体力活动方面,运动不足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直接原因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增长时期,充足的运动可以促进他们体魄强健、健康成长。但是,总体上,我国青少年普遍处于运动不足的状态。

基于学生生活特点,从“体力活动”(运动、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来考量学生的生活状况发现,因为时间不够、空间不足、负荷不强导致学生每天消耗的身体能量不断减少。

学习压力巨大,导致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青少年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各种电子游戏、电视、手机、网络等逐渐替代了以体力活动为主的传统休闲方式,导致了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的静态社会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态。

(二)在制度建设方面,政策刚性不足

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体性、延续性。体育考试制度设计单一,适应性不强。体育活动意外伤害救济制度建设落后,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缺失,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体育教师劳动权益、职业发展与其他学科不等同。

(三)在条件保障方面,师资配置、专业水平、资源利用相对较弱

随着“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新要求的提出,体育师资缺口依然较大,尤其是乡村地区,专业教师缺额明显且“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体育教师综合素养不足,教学能力低,专业技能弱。一个新的突出问题是:超大学校生均运动场地不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利用率低。另外,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相互隔离,共享性差。

(四)在课程实施方面,规定性低、随意性强

国家课程标准落实不力,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成效不高。课程开齐开足率参差不齐,每天一小时锻炼不能全面保证。体育竞赛难以满足全体学生需要,教学、训练、竞赛相互脱离,不能成为有机整体,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

(五)在观念传播和文化建设方面,高度忽视“体育教育”导致“脑体分离”

对体育价值的刻板印象始终存在。“运动改造大脑”,体育活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这些常识性的知识、观念还没有被家长、教师、社会所认同。体育活动总是被视作“玩”。实践中,体育与学习总是被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事实上,体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体育的知识、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体育是培养高尚品德、健全人格、顽强意志、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生存能力、领导能力等不可替代的教育手段。

四、科研助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学校体育质量不高,其症结在于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致使长期以来存在的学校体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彻底解决。而这些问题,正是阻碍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

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王嘉毅副部长说,要让“健康第一”理念落细落地。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需要坚定创新思路,立足现实,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研究为引导,准确锚定重点、难点问题。

(一)开展科学体育锻炼与精准干预研究

围绕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实验研究,全面提升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体能低弱、视力不良、超重肥胖、脊柱侧弯)精准干预研究;开展大学生科学健身专项研究。

(二)开展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

基于教育强国建设,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制定教育现代化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构建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提高学校体育治理水平。开展体育中考改革、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及学业质量评价办法研究。

(三)开展新时代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围绕体教融合,开展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校园体育特色学校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融合发展、构建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训练竞赛一体化管理系统等研究,深度推进体教融合,凝聚教育、体育部门合力,开创新时代学校体育在体育教育、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领域的新局面。

(四)开展学校体育保障条件现状调研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围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开展体育师资配置状况、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状况与利用研究,摸清改善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设施条件情况,推动实现项项达标、共享共用,整体提高学校体育现代化办学水平。

(五)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救济机制研究

落实新《体育法》规定,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意外“强制”保险制度、体育教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教育研究,推动国家建立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建立更高水平学校体育保险制度,有效防控体育运动风险,解除学校体育工作后顾之忧。

(六)开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研究

围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展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与应用研究,以学生运动能力标准测试为重点,开展学生体育技能发展研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主渠道作用,持续推进高质量课堂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七)开展学校体育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研究

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基于“全生命健康管理”理念,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数字化管理档案、学校体育智能教学训练竞赛应用系统、智慧体育校园、全国学校体育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等研究,推进学校体育数字化建设进程,依托技术进步变革管理方法,逐步达到“国家、省、市(区)、县(区)、学校”五级一体化实时动态管理目标,推动学校体育管理提质升级。

(八)开展开放式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从学校体育特点出发,开展“教育+体育+社会”联合共享学校体育新生态新模式研究,借助社会力量尤其是优质企业力量、社区体育资源,利用体育教师、专业教练员、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量,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构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径。

(九)开展典型性、示范性校园体育项目推广研究

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开展以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类体育项目、体能训练推广研究,以竞赛为引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各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教育强国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科学研究,需要相关部门、领域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学校体育科研人员对科研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并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久久为功的坚韧,付诸身体力行的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成果,课题编号:GYJ20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