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及对策
2024-11-06杨波段雨帆王艺颖
【摘要】在当前IPO审核日益严格的背景下, 部分拟IPO企业因各种内部控制缺陷而未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截至 2023年12月31日, 共有16家企业在科创板IPO被否。本文通过对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有10家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可见内部控制问题已成为企业科创板IPO被否普遍且关键的因素。以赛赫智能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 该公司在收入确认、 研发投入管理、 存货盘点、 关联方管理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同时股权集中度高、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及研发部门管理不善等深层次问题亦不容忽视。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对拟在科创板IPO的企业提出创新股权结构、 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联动、 加强研发部门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科创板;IPO被否;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4)21-0096-7
一、 引言
2024年4月12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并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 包括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以及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2024年3月15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 强调从严监管企业发行上市活动, 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23年12月8日, 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强化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通知》指出, 督促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完善内部治理,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部分申请科创板IPO的企业因各种原因被否,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进行梳理, 并以赛赫智能IPO被否作为案例, 揭示其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深层次问题, 进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提出相应对策。本文通过手工整理和分析大量第一手资料, 发现并概括出企业科创板IPO被否的四类原因和科创板IPO被否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三种主要表现, 这丰富了企业IPO被否的理论研究, 拓展了研究视角, 对拟IPO企业提高IPO成功率具有参考价值。
二、 文献综述
(一) 企业科创板IPO审核监管研究
科创板的创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上市渠道, 由于科创板定位的独特性, 其在IPO时也有其特定的关注点。对这些关注点的整体把握, 有利于学者们从更细致的角度对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鲁桂华等(2020)认为,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特点是“市场主导, 政府监督”, 中介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将承担主要的核查工作。李娜(2022)研究发现, 科创板审核中明确了关于信息披露、 规范运行等方面的要求。胡志强和王雅格(2021)认为, 市场对股权结构、 业务信息及财务信息三类审核问题关注度较高, 科创板注册制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叶小杰和徐可(2020)认为, 科创板在上会前增加了问询与回复的披露环节, 延长了信息披露时间, 增加了文件数量, 并因实施投资者导向型披露, 使得披露内容更为丰富。
(二) 企业IPO被否原因的研究
目前分析企业IPO被否原因的文献较少, 且主要是针对创业板IPO被否原因进行研究。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某个时期企业IPO被否的整体情况整理出企业IPO被否的原因, 但较少有文献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研究企业IPO被否问题。在企业IPO被否原因方面, 虽然现有研究对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有涉及, 但更多研究集中于内部环境。
1. 内部环境方面。肖康元和王怡雯(2019)发现, 共有26家企业因为内部控制风险问题而导致IPO申请被否。林琳和孙文龙(2016)研究发现, IPO企业审核失败多因持续盈利能力、 独立性、 资金运用及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问题。房静(2021)发现, 持续盈利能力高低是关乎企业能否上市的直接原因, 也是中国证监会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而陆云芝(2013)提出, 成长性问题是企业IPO被否的首要原因, 其次是独立性、 规范运作和财务问题。孙向阳等(2010)认为, 企业IPO失败包括融资理由不充分、 成长特征不突出、 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财务数据存疑等原因。罗文丽(2010)研究发现, 创业板IPO被否企业主要涉及独立性、 盈利能力、 主体资格、 资金运用、 信息披露、 规范运作和财务共计七类问题。王天东和陈建兵(2012)对比企业创业板和主板(中小板)IPO被否原因时发现, 在规范运行、 财务与会计、 持续盈利能力三个方面, 企业创业板IPO申请被否的比例高于主板(中小板)IPO被否的比例; 而在主体资格、 独立性、 募集资金运用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 企业主板(中小板)IPO被否的比例高于创业板。
2. 外部环境方面。黄辉和张悦(2023)发现, 导致企业IPO失败的因素包括市场竞争压力、 政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外学者在研究企业IPO失败时往往考虑将IPO失败率与CEO专业水平、 企业盈余管理活动进行对比分析, 寻求其中存在的联系。Dimitrios和Hang(2018)认为, CEO专业水平越高, 企业IPO失败概率越低。Alhadab等(2015)认为, 企业盈余管理过度与IPO失败率正相关, 且易导致企业未来经营不善。
(三) 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及后果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较为广泛。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分析IPO被否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大部分文献从管理层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许江波和贺小丹(2016)发现, 内部控制缺陷成因既有管理层动机选择的问题, 又有发现能力欠缺的问题, 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决策的因素有财务重述、 董事会结构和管理层变动等。王艺霖等(2014)提出, 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 破产风险高、 盈利能力弱、 规模小、 上市时间短、 发展快、 经营复杂的上市企业更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Yeh等(2022)研究发现, CFO的财会背景和资历与内部控制缺陷负相关, 意味着CFO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较少。Javad等(2020)通过研究2007 ~ 2017年伊朗上市企业发现, CEO具有财务专长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内部控制缺陷会对企业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进而导致企业IPO被否。内部控制缺陷对于企业的影响表现在商誉减值、 股价崩盘风险以及盈余管理程度等方面。在商誉减值方面, 武恒光等(2022)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视角研究发现,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更容易导致并购后的大幅商誉减值, 内部控制缺陷越多, 并购后期面临的商誉减值幅度越大。在股价崩盘风险方面, 宫义飞(2020)研究发现, 上市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加剧其股价崩盘风险, 并且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 股价崩盘风险越高。在盈余管理程度方面: 郭兆颖(2020)认为, 内部控制缺陷会削弱会计稳健性, 从而加剧盈余管理程度; 吴楠(2019)发现, 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企业的盈余信息透明度。
(四) 文献评述
虽然目前有关科创板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已较为丰富, 但针对企业IPO被否原因的研究在国内外仍存在差异。国外主要关注企业IPO失败率与CEO专业水平、 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国内则重视对企业IPO审核意见与IPO被否原因的总结。这些文献对于研究科创板IPO被否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意义重大。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研究对象方面, 主要将企业创业板IPO被否作为研究对象, 尚无文献对企业科创板IPO被否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研究视角方面, 现有文献极少从内部控制视角分析企业IPO被否问题; 三是研究方法方面, 现有研究在分析企业IPO被否时更多采用实证研究法, 较少采用案例研究法。鉴于此,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 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三、 企业科创板IPO被否状况分析
IPO失败和IPO被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IPO失败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未能成功, 可能因市场环境、 投资者信心、 企业经营或财务问题等原因导致,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撤回上市申请和IPO申请被证券监管机构否决。IPO被否则特指IPO申请被证券监管机构否决。IPO被否与IPO失败都反映了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了解并规避这些可能导致IPO失败或被否的因素至关重要。
截至 202+hBZq8ywCGiCLQ1oDoBZiA==3 年 12 月 31 日, 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项目动态中显示, 科创板共有916 条审核状态, 已经公布注册结果或审核状态为终止的共有836家企业, 其中注册生效的企业为 575 家, 主动撤回的企业有245家, 因IPO被否而上市失败的企业有16家(见图1)。
本文对科创板IPO问询过程中失败和被否企业数量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表1所示。
本文统计了IPO失败企业的问询情况, 如表1所示, 问询轮数范围为1 ~ 5轮, 80%企业收到1 ~ 2轮问询函, IPO被否企业的问询轮数主要为2 ~ 4轮。首轮问询中, 监管机构通常提30 ~ 50个问题, 后续会根据回复进一步追问。从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以及企业的回复意见来看, 平均问询轮次和首轮问题数随时间波动整体呈轻微下降趋势。
四、 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分析
(一) 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概况
本文选取科创板IPO被否的16家企业(包括1家在中国证监会注册环节被否的企业以及15 家在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环节被否的企业)为例, 通过对终止审核文件以及问询内容进行梳理, 发现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关键词有一定的共性。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 这16家科创板IPO被否企业涉及的被否关键词多为2 ~ 3个, 对这些企业IPO被否关键词进行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其具体存在的问题。如表3所示, 本文对企业科创板 IPO 被否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了汇总, 有利于发现科创板IPO审核的重点以及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由表3可见, 持续经营与核心技术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关键词, 内部控制直接被提及的次数达到6次, 可见科创板IPO被否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不容忽视。
(二) 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具体分析
本文首先通过对上述汇总梳理的科创板IPO被否关键词进行分类, 将关键词分为内部控制问题、 科创属性问题、 持续经营问题以及信息披露问题。其次, 通过手工整理并分析上交所的问询与审核结果以及年报、 招股说明书等第一手资料, 发现并概括出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在IPO过程中的受关注程度, 本文还计算了这些原因的占比。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类型及占比如表4所示。
1.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本文整理了科创板 IPO 被否企业被问询过程中涉及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具体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对于科创板上市企业, 内部控制是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 也一直是上交所发行审核的重点。由于科创板主要服务于创新型、 高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风险, 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合规性和稳健性。同时, 科创板企业通常会进行较大的研发投入, 这些投入需要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以确保研发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 以避免资源不当使用, 进而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对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问询情况进行整理时发现, 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在特定行业和商业模式中, 内部控制问题受到关注。例如, 医药行业中的商业贿赂问题会影响IPO申请进程, 这凸显了内部控制在防范商业贿赂、 维护企业合规经营中的重要性。对于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 企业需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若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更容易导致IPO进程受阻。对于存货管理, 尤其是异地存储业务, 上交所通常会关注存货管理方式、 对受托方的考核情况和对异地仓库的盘点情况。 第二, 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整改。当企业因内部控制不规范而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时, 其整改态度和行动成为上交所关注的焦点。这类事件不仅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也对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我完善机制提出了挑战。第三, 特定环节内部控制缺陷的深入问询。科创板作为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其更加注重对企业研发能力和成长潜力的审核。因此, 研发确认流程的完善性和收入确认环节的合理性成为上交所问询的重点。例如, 若企业存在研发项目管理混乱、 费用分摊不合理等情况, 导致研发确认数据失真, 更容易引起上交所的关注。
上述三个方面是上交所对于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出问询的重点。总体而言, 上交所在IPO审核过程中主要关注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体现在多个方面, 包括销售业务、 资金活动、 资产管理、 财务报告与核算、 关联交易、 采购业务以及安全环保等。
2. 科创属性不强。本文整理了科创板 IPO 被否企业被问询过程中涉及的科创属性问题, 具体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 科创板专注于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服务, 因此所有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创属性。科创属性是上交所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最基础的要求, 一些企业因为科研实力不足而被排除在外。然而, 也有一些企业和券商选择冒险, 通过美化或修饰招股说明书, 甚至临时加强科创属性, 企图蒙混过关。但这些企业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创板的标准和要求。笔者在对11家科创属性存在问题的IPO被否企业进行问询情况整理时发现, 上交所会针对企业的业务模式、 行业定位以及核心技术与研发三个方面提出问询。
3. 持续经营能力不足。本文整理了科创板 IPO 被否企业被问询过程中所涉及的持续经营问题, 具体如表7所示。
由表7可见, 持续经营能力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科创板IPO审核注重信息真实性, 会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进行问询。常见问题如过度依赖政府补助、 客户集中度高、 应收账款多和盈利能力弱等, 均会影响持续经营能力, 是科创板IPO审核的重点。
4. 信息披露不合规。科创板是我国首个实施注册制的股票交易板块, 而信息披露则是注册制的“灵魂”。信息披露是指上市企业自愿向监管部门报告其生产经营、 企业运营和财务信息等情况, 并在科创板的官网上公示, 以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信息披露不规范, 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干扰投资者决策, 还容易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科创板IPO被否企业信息披露问题问询的重点为: 发行人未能披露相关会计处理的原因及其对利润表的影响。例如恒安嘉新未按招股说明书的要求对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事项进行披露, 菲仕技术未充分披露报告期内持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利润的影响 。
五、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科创板IPO被否案例分析
通过对企业科创板IPO被否原因进行梳理, 笔者发现内部控制问题在科创板IPO被否关键词中出现多次。并且从科创板IPO被否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问询情况来看, 其表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本文选择从内部控制角度来分析企业科创板IPO被否暴露出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由于赛赫智能在被问询中涉及的内部控制问题较多, 相比其他企业来说涉及的范围更广, 因此本文结合赛赫智能来分析科创板IPO被否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
(一) 赛赫智能科创板IPO概况及被否原因
1. 赛赫智能科创板IPO概况。赛赫智能是一家专注于汽车、 航空航天和新材料领域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赛赫智能两次申请科创板上市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申请在2019 年12月被受理, 后于2020年8月主动撤回。第二次申请在2020年9月被受理, 经过四轮问询后, 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认为赛赫智能不符合发行、 上市和信息披露要求, 终止了赛赫智能本次的IPO申请, 本文主要针对第二次IPO被否进行分析。
2. 赛赫智能科创板IPO被否的原因。赛赫智能科创板IPO被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研发投入管理不善。科创板重视企业科创实力, 研发投入是关键衡量标准。赛赫智能欲达到上市标准, 需满足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15%的条件。因此, 研发投入的准确认定对其科创板IPO至关重要。然而, 赛赫智能在研发投入核算上存在的显著问题暴露了其内部控制的不足, 引发了上交所对其投入真实性与合规性的质疑, 直接影响了其科创板IPO进程。二是同时存在抵押、 质押和担保问题, 并且未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披露。这反映出其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增加了运营和决策风险。三是财务内部控制不规范, 在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及财务交易等方面存在诸多内部控制问题, 增加了财务风险, 直接影响科创板IPO进程。四是存货管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五是收入确认内部控制缺失。公司在收入确认时点和依据上的内部控制严重不足, 多次问询中仍无法合理解释相关问题, 收入管理流程混乱。这使得投资者难以评估公司业绩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可见收入确认内部控制缺失是科创板IPO被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梳理赛赫智能科创板IPO被否原因发现, 虽然暴露出的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 但总体上都是由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的, 故内部控制缺陷是赛赫智能本次科创板IPO被否的主要原因。
(二) 导致赛赫智能科创板IPO被否的内部控制缺陷
1. 未明确收入验收方式及规则。赛赫智能在收入层面的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对其财务健康和科创板IPO审核均构成威胁。具体而言, 企业未明确验收方式和确认依据, 导致对多个项目验收过程缺乏合理解释, 收入确认随意。同时, 验收单内容模糊, 无法证明设备或服务是否达标, 使得收入真实性备受质疑。同时企业还存在大多数项目仅凭一份验收单确认收入的情况, 缺乏完整的证据链。此外, 安装调试单跨期问题可能诱发提前确认收入的违规行为, 这不仅扭曲了企业财务状况, 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 影响其未来发展。上述内部控制缺陷若不及时整改, 不仅可能导致企业科创板IPO被否, 还可能使其面临监管处罚和投资者诉讼风险。
2. 研发人员管理和研发工时确认混乱。赛赫智能在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上存在重大缺陷, 其中对于研发人员的管理和工时确认问题尤为突出。例如: 考勤记录错误多, 数据不真实; 立项与考勤不符, 管理混乱; 工时统计不透明, 薪酬回溯计算风险大; 领料流程不规范, 费用核算不准确。这不仅可能导致研发费用的虚增或漏报, 也可能引发外部审计机构和监管机构的质疑和调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0 号——研究与开发》, 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 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或研发失败。
3. 存货盘点流程不规范。赛赫智能境外子公司Expert及Seib的在产品金额较大, 但企业无法获取具体物料信息, 这反映出赛赫智能在境外子公司的产品管理上存在着明显不足。缺乏具体的物料信息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对产品进行全面的管理, 更可能诱发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 违背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8 号——资产管理》中的要求。保荐机构虽盘点了设备, 但未与账面匹配, 核查有效性存疑。另外, 还存在核查比例不实、 监盘视频无声等问题, 导致沟通真实性难辨, 从而影响信息透明度与准确性, 危及企业声誉与财务健康。
4. 与关联方存在资金违规操作行为。上交所问询函揭示, 赛赫智能在2018 ~ 2019年违规将银行贷款转给无业务往来的关联方, 资金管理不透明、 不合规, 反映出其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此外, 赛赫智能还存在向关联方及第三方拆借资金的行为, 风险高且可能涉及利益输送问题。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6 号——资金活动》, 企业应完善资金授权、 批准、 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 但从赛赫智能与关联方存在的数次资金违规操作行为来看, 其可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5. 主要资产及股权被抵押, 存在重大担保风险。2018年, 赛赫智能境外子公司Star Eagle因并购贷款, 以股权和资产抵押给CMBC Capital Finance Limited, 后因偿债能力不足, 产生1174万美元债务及近1000万英镑或有对价。截至2020年底, 赛赫智能近10%的资产因抵押受限, 其中超半数固定资产被抵押。除此之外, 赛赫智能实际控制人李泽晨还为境内关联方借款提供巨额担保, 赛赫智能在担保时未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2 号——担保业务 》的要求, 存在重大担保风险。
(三) 赛赫智能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赛赫智能两次科创板IPO申请的招股说明书、 中国证监会反馈意见及上交所关键问题, 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及应用指引, 进一步探讨赛赫智能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原因。
1. 股权集中度高, 可能呈现“一股独大”特征。赛赫智能股权看似分散, 其中第一大股东李泽晨仅持有 23.69%的股份。但李泽晨通过直接持股、 赛舜投资间接控制及一致行动协议, 实质上掌握了43.45%的股份。剩余股份分散于机构投资者及自然人股东手中。因此, 在协议有效期内, 李泽晨对赛赫智能拥有实质上的绝对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叠加绝对控制权问题, 更容易引发代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大股东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控制权, 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决策。例如, 通过关联交易、 资金占用等方式, 将公司资源转移至自己或关联方名下。
2. 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赛赫智能的9名董事中虽然包含3名独立董事, 满足了相关要求, 但大部分董事的提名权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李泽晨手中。除机构股东贝琛网森提名的董事崔征外, 其他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均由李泽晨提名。这种提名方式损害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使其更可能偏向李泽晨的立场。此外, 执行董事除崔征外, 均与李泽晨有密切关系, 如李泽晨的配偶郑融和其他一致行动人董事。这种紧密关系增强了李泽晨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力, 使其能够对重大决策产生关键影响。整体来看, 赛赫智能的董事会结构可能削弱了内部监督和决策的公正性, 增加了控制权滥用的风险。
3. 研发部门管理不善。科创板IPO企业重视科技创新, 因此, 对研发部门的管理尤为关键。赛赫智能虽声称设有专门的研发项目组, 但存在研发人员与其他岗位重叠、 变动频繁等问题。2019 ~ 2020年, 分别有12人、 10人从常备研发人员名单中调出, 另有16人、 20人调入常备研发人员名单。这反映出企业研发部门内部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 可能存在虚增研发人员、 权责分离失效等风险。可见, 赛赫智能在研发部门管理上存在明显缺陷, 这不仅影响了研发费用的准确归集和核算, 也影响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准确评估。
4. 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 它通过识别、 评估、 应对潜在风险, 为组织提供决策支持, 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若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则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和防范机制, 也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首先, 企业在贷款时未能充分评估自身偿债能力, 导致后续偿债困难。这反映出企业在进行重大财务决策时, 风险评估机制可能不够健全。其次, 企业面临较高的抵押风险, 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运营灵活性和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企业可能未建立有效的抵押物管理机制, 未能充分评估抵押物价值、 风险及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最后, 赛赫智能在关联方交易和担保管理上面临失控。企业可能未建立严格的关联方交易审批和监控机制以及制定合理的担保政策, 从而未能有效防范关联方交易和担保可能带来的风险。
六、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相关对策
(一) 创新股权结构, 构建多元化制衡机制
企业应构建层次化组织架构, 确保有效制衡并调整股权结构。首先, 对于股权集中度过高的企业, 可以实施动态表决权调整机制, 依据绩效、 市场及行业趋势定期调整。此外, 可以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 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和风险预警服务, 并进一步探索“战略投资者联盟”模式, 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其次, 在内部员工持股方面, 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项目跟投”模式, 将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绑定。最后, 为了确保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股权治理评价体系。该体系将从股权结构、 股东行为、 企业治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定期对企业的股权治理状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科创板IPO企业可以灵活应用这些策略, 优化股权结构, 提升治理水平。
(二) 完善智能化验收、 动态收入确认机制, 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联动
销售收入对科创板IPO企业至关重要, 企业需拓展业务并完善收入确认内部控制。首先, 需构建智能化验收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 确保验收规范、 证据完整, 减少人为错误。其次, 需实施动态收入确认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业务模式和市场环境, 制定动态的收入确认策略。通过与业务或销售人员的密切沟通, 实时了解合同执行情况和客户需求变化, 灵活调整收入确认的时点和方式。对于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的企业, 可以建立全球统一的收入确认平台, 实现境内外收入确认政策的协调一致, 确保合并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 应强化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的联动。企业应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 完善制度、 明确权限, 与外部监管机构紧密合作, 防止收入确认方面的内部控制舞弊或错误发生。
(三) 加强研发部门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
科创板IPO审核重点关注科创属性与研发投入, 研发环节的内部控制问题同样至关重要。首先, 企业应建立智能化的研发费用管理系统, 实现对研发费用的实时监控、 精确核算和智能分析。通过对研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 确保费用的合理划分和核算, 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其次, 企业可以通过搭建数字化研发管理平台, 整合研发资源, 优化研发流程,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该管理平台应支持跨部门、 跨地域的协同研发, 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 降低研发成本, 缩短研发周期。再次, 企业应通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优化决策和沟通流程, 提高研发团队的响应速度和执行力。同时, 企业应注重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后, 企业应加强研发培训, 促进知识更新交流, 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与创新水平。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宫义飞.内部控制缺陷及整改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 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1):37 ~ 45.
郭兆颖.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J].预测,2020(3):58 ~ 64.
胡志强,王雅格.审核问询、信息披露更新与IPO市场表现——科创板企业招股说明书的文本分析[ J].经济管理,2021(4):155 ~ 172.
黄辉,张悦.我国创业板公司IPO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J].会计之友,2023(15):19 ~ 25.
鲁桂华,韩慧云,陈运森.会计师事务所非处罚性监管与IPO审核问询——基于科创板注册制的证据[ J].审计研究,2020(6):43 ~ 50najuK/DFDUPsP5Eyu7+P04GMJx1qjtIJMlkSqFrKi0Y=.
陆云芝.对拟上市企业降低上市犯错率的细节探究——基于创业板IPO被否原因分析[ J].商业会计,2013(10):18 ~ 20.
罗文丽.阴云笼罩的IPO之路[ 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5):35 ~ 38+9.
孙向阳,王刚,单忠献.创业板拟上市公司IPO申请失利原因剖析[ J].财会月刊,2010(11):19 ~ 21.
王艺霖,刘玉廷,王爱群.影响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J].经济纵横,2014(4):91 ~ 94.
武恒光,马丽伟,张雪漫等.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推高并购商誉减值幅度了吗?[ J].财贸研究,2022(7):84 ~ 99.
许江波,贺小丹.未能发现还是动机选择?——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困境的成因[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123 ~ 130.
叶小杰,徐可.科创板与创业板IPO信息披露差异研究——基于首批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 J].管理现代化,2020(4):7 ~ 10.
Alhadab M., Clacher I., Keasey K.. Real and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PO failure risk[ 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15(45):55 ~ 92.
Dimitrios G., Hang P.. Specialist CEOs and IPO survival[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8(48):217 ~ 243.
Javad O., Kaveh A., Zabihollah R.. CEO financial background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20(2):119 ~ 140.
Yeh Y. C., Venezia C. C., Yang T.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FO qualifications an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J].Financial Internet Quarterly,2022(2):21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