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困境与破解
2024-11-05华春花袁艳袁逸
[摘 要]高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是应对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认知上的困惑、技术应用的瓶颈、空间环境的局限、专业人才的缺乏和建设资金的不足等困境。破解现存难题,以专业性和未来性诠释高校图书馆服务如何支持高等教育范式的变革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未来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困境;破解之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24)05-0081-05
1 引 言
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把“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打造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写入2023年工作要点。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研讨会上提出,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建设一批“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将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政策驱动下,图书馆已成为高等教育新生态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知识性资源优势、专业性服务优势和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其理应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改革创新区和先行示范区。国内多个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开始实践探索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有困惑,还存在一些困境,分析困境原因并探索破解之策以推进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2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意义
大数据、物联网、区块域和元宇宙等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使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需进行重新定义和赋能,以适应未来学习。高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个性化、定制化学习的需要。
图书馆参与建设或主导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可促进图书馆重构体系,实现完全以读者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服务改革思路,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的重塑。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可促进图书馆服务转型。在数字赋能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已经突破传统的藏书、借阅功能,从空间、资源、服务三方面逐渐转型,利用数字赋能将图书馆建成融合的多元化学习空间。
3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实践现状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按照学习中心的“教”“学”“用”三个层面,对西区图书馆进行了空间改造,并将其命名为“未来学习中心”。2016年4月该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的开放共享空间、教学支持空间、学习支持空间和创新支持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和弹性化学习的需求[1]。随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多个高校图书馆30mG+sik4sp/SYq3dfdkEQ==纷纷启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实践。2023年7月在哈尔滨举行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将“未来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畅想”作为分主题之一,并在圆桌会议阶段邀请业界专家就“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出谋划策[2]。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等高校图书馆及图工委陆续召开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研讨会,讨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思路、设计框架、空间重塑等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陆续开始筹划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总体来看,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以新技术应用和新型空间构建为主要内容,其建设成效尚待进一步验证。
4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困境分析
尽管高校图书馆对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政策号召持有建设意愿,但多数高校图书馆迟迟未有所行动。这并非因为它们不想在高等教育变革中展现出自己的韧性,不想重回高校学习的“中心圈”,也不是不想抓住智慧服务转型和拓展的机遇,而是因为它们面临一些困惑和困境。
4.1 认知上的困惑
2017年,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在其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和《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中,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和重构,倡导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并指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及其形态构想[3]。尽管“未来学习中心”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及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但多数人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特征和内涵仍存在不明确之处 ,尤其是图书馆员。他们既不确定建设何种空间或学习场景才符合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要求,不清楚未来学习中心的样态、价值,也不确定未来学习中心是否仅是图书馆空间的一种新称谓,不清楚建设什么样的学习中心能支持高等教育变革,等等。这些认知上的困惑使其无法进行未来学习中心的筹划和建设。
4.2 空间环境的限制
正如2021年12月发布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所强调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交互式学习、数字学术与协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与新场景,探索空间资源的功能创新和价值创造[4]。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驱动力源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校图书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并探究空间再造对大学生学习体验的支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呈现出多种形态,如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开放获取空间、研讨空间、创客空间等。尽管图书馆空间改造后的名称各异,但改造的目的相同,即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满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协作学习、分享交流、创新创造等方面的需求,以验证“空间即是服务”在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服务育人中的作用。然而,空间紧张或空间严重不足已成为多数高校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并非图书馆空间样态的简单迭代,也非空间功能变革的“文字狂欢”,而是一项系统化的空间再造工程。对于不少图书馆来说,受限于现有空间环境,进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难度较大。
4.3 技术应用的瓶颈
尽管物联网、5G通信、AI、云计算等技术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但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不是这些现代技术的简单植入,也不是高端设备的堆砌。它需要应用相应技术将资源进行虚实展现和智能推荐,实现人员互动相连和智慧互动,以及将设备进行精准对接,实现智能感知。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并非易事。而实现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人、空间与服务的三元互联和交互,技术是前提和保障。没有技术的支撑,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无从谈起。技术应用的瓶颈也是制约高校图书馆进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尽管购买技术服务在图书馆服务中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技术应用前景的未知性、技术服务购买的昂贵成本、技术应用中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等因素,都会使图书馆在对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上保持观望。
4.4 专业人才的缺乏
历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多数图书馆的在编馆员人数持续下降,在学历层级和专业背景方面,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也逐渐下降。图书馆人员的不足大多通过招聘临时工、劳务派遣、合同制员工进行弥补,但由于用工形式和薪资待遇的问题,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高校图书馆进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障碍因素之一。此外,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对馆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不仅需要拥有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能对学生进行高阶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又能辅助其成长成才。这对现有馆员的专业性和智慧型服务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4.5 建设资金的不足
受国际形势、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教育经费及图书馆经费的缩减是近几年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现实困境。与一流大学图书馆相比,普通院校图书馆在经费方面更是捉襟见肘。除了常规固定的数字资源建设经费、自动化设备维护费用用于保障基础文献资源服务外,能用来推进其他项目的经费极为有限。而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无论是空间环境的改造、虚拟环境的建设,还是学习资源的整合和购置,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的实施,以及后期专业服务馆员的培训等,都需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因此,建设资金的不足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道屏障。
5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困境破解之策
进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会出现困境与机遇同在,如何破解现有难题,以专业性和未来性诠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如何支持高等教育范式的变革,是每个图书馆人应思考的问题。
5.1 破解困惑,明晰不确定性,达成共识
未来学习中心作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建设的一种新型基层学习组织,对图书馆来说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处于探索和起步建设阶段。在建设之初,需明确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特征、功能与价值,防止建设走样或偏离方向。在教育部的规划中,未来学习中心要有别于或高于国外图书馆界提出的信息共享空间、第三空间等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本土概念。个性化、定制化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基本方向。围绕这一方向,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特征与功能将集中在以下方面:1)以培养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2)打破传统课程的限制,根据学生需求和兴趣开设更加多样化的课程,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学习方式;4)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鼓励学术创新和知识创造。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仅靠图书馆难以完成,需凝聚全校共识,上下一致塑造协同与协作理念、共同与共生理念、合作与互助理念,共同应对教育4.0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首先,以图书馆为主体,树立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协同意识,结合学校实情(类型、层次、实力)和学生需求,进行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其次,从学校层面整合学校各方面的空间和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空间管理体系,便于建设多功能、多元化的生态学习空间[5]。最后,从组织管理层面和业务指导层面出发,围绕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进行有组织、有规范、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和建设,确保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实际作用。
5.2 主动谋划,抓住学科特点,分级推进
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需求主动谋划的决策。作为支持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也应从学校学科特点出发,主动谋划,把握本校优势学科,寻找突破点,进行试点建设,逐步形成示范,进而全面推广。这不仅因为未来学习中心具有支持教育教学的功能,还因其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学科教学,所以,要抓住学科特点,聚合学科资源,形成泛在化的教学资源,以支持协同、开放、主题式的团队学习。建立面向交叉学科、面向创新实践的学习服务机制,同时协同其他部门,打破专业和学院界限,共同探索培育支持学习的新型学习组织,推动探究性、创新性等学习方式的变革。
分级推进是指可以从行政组织管理层面进行分级推进,建立以“教育部-省教育厅-高校”为行政主线的规划体系,引导和推进高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这样也能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可以从行业层面建立以“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省高校图工委—高校图书馆”为行业主线的实施体系,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围绕未来学习中心的功能,进行有组织、有规范、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和建设,确保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实际作用。
5.3 虚实结合,重构空间功能,突破限制
图书馆现有实体空间的局限并不能束缚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探索,可进行虚拟空间的多样建设以支持线上学习。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更重视虚拟空间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和支持,容易忽视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借此契机,可以通过虚拟空间建设与实体空间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多方面重构图书馆空间功能,突破实体空间的限制,构建多场景学习的空间生态。从多元空间的特征来看,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多元空间不应再是空间的单元化、点阵化、结构化的呈现,而应注重空间的连续性、融通性、学术性。在空间的设计原则上,应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充分调研学生的需求,使空间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在空间的形态上,应支持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数字学术、创新创意、文化阅读等多元空间服务形态和功能模块。最后,以政策引导和顶层规划为支持机制,以文献资源整合和空间流程再造为底层驱动,以技术创新和人才赋能为双核动力体系,以未来需求和学习支持为建设目标,从资源、空间、服务、人员、技术等方面进行协同融合,构建智慧型、创新型的多元空间。在建设过程中,从早期关注空间表层的设备、家具、灯光、装饰等辅助性功能,转向深层的学术服务、文化传承、知识创造等核心功能,更加注重空间流程的结构化再造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5.4 多方联动,促进技术赋能,重塑服务
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源,单靠图书馆的力量难以全面支撑其整个建设过程。因此,需要多方联动,广泛争取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学生,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参与支持[6]。例如,安徽大学图书馆在进行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规划时,邀请教学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法学院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在智慧图书馆的基础和优势上的学习支持新范式,重塑服务路径,推动服务转型。
毫无疑问,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技术的运用不仅要突出,还要充分赋能。要通过互联网技术突破学习环境的限制,将学术内容与实际情境结合,使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资源、空间、人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应用数据分析、过程监控、个性化追踪进行学习者所需资源的智能推荐,运用虚拟馆员介绍资源概况,解答学习者的问题,进行学习导航。总之,运用新技术解锁新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学习者的体验及感受。
5.5 多措并举,提升馆员水平,智慧互动
人员是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未来学习中心的服务团队不仅要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以便精确地规划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前瞻性地思考学习空间的需求和趋势,并创新地提出解决方案。HnPsS7VndE0WNczHFd/NXW2Fm7LtWyIEKqodbhU6dUQ=此外,团队应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多个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图书馆服务重塑面临的挑战,并利用实践经验整合优化各类学习资源。团队还应当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同时能从容做到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共同协作和互相交流解决未来学习中心在当前建设及未来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创新地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专业服务团队可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着手,营造协同共进、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学术氛围,培养馆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馆员自身成长。同时,可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为馆员提供多种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优化其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其业务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图书馆引进具有高层次、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馆员。
6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特征和使用场景
6.1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内涵特征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从资源到工具,从硬件到软件,从环境到平台,从功能到模块,从局部空间到整体空间,无论是独立建设还是系统关联,都将呈现系统性特征,即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物质循环、能量互动、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平衡、健康、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
未来学习中心具有开放性特征,不仅跨越时空维度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还将进行超时空维度的开放,即打破时空的局限性,让用户畅游元宇宙图书馆空间,具有开放性特征。
未来学习中心具有融合性特征,表现在: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巧妙结合和高度融合,即虚实时空里五维(空间三维、时间维和知识维)融通;也包括空间中数字科技的应用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即将科技思维与人文素养融合,将元宇宙与空间学术融合;还包括空间利用中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融合特征,即“教”与“学”过程中的身份互换,教学相长。
未来学习中心还具有多元性特征,表现在不仅支持自主交互式学习,支持教育教学,支持数字学术阅读,还要支持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支持沉浸式阅读文化体验。
6.2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场景分析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场景化建设和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的场景化。通过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源的全媒体和多终端的可视化展示,空间的重塑或再造,将资源、空间、技术和人四个要素进行场景化配置,构建泛在的、无缝链接的学习服务场景,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学生学习的场景化,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和导向,以教育成效为目标,将学习任务的关联内容嵌入到场景中,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场景生动展现,便于学生对生涩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图书馆这一学习场所因场景的塑造而变得生动活泼,打破图书馆即将沦为学生大型自修室的言论,通过学习化场景使图书馆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学习需求的中心。
三是教学场景化。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重视科研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资源供给,忽视了对教学的支持。未来学习中心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不仅是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也是教学支持中心。教学场景化也可称为场景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延伸至实践应用领域。
7 结 语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不只是对图书馆既有空间在功能和形态上的一种简单调整,而更多的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生态。各高校图书馆应结合馆情和学生需求进行规划设计,提高站位,彰显本馆特色,关注空间对学术、教学、创新等核心功能的发挥,注重空间流程再造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主动作为,勇于肩负教育变革场景下图书馆的新使命和新担当。
[参考文献]
[1]樊亚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与服务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4):5-11.
[2]孙鹏,王宇,刘新勇.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缘起、现状、困惑与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4,68(6):12-20.
[3]万乔.未来学习中心:育人范式、基本特性及空间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9):57-65.
[4]王宇,孙鹏.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逻辑起点、时代机遇与探索路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4):26-32,40.
[5]蔡迎春,周琼,严丹,等.面向教育4.0的未来学习中心场景化构建[J].图书馆杂志,2023,42(9):12-22.
[6]张雪成,何倩倩.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路径探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4,42(1):27-33.
[作者简介]华春花(1981—),女,本科,馆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袁 艳(1975—),女,硕士,副研究馆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袁 逸(1979—),女,本科,馆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