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畜牧领域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2024-11-05张淑婷赵中权
摘要 随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再次强调,西南大学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断探索,以期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输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针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导师制度、专业实践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提高畜牧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旨在为增强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畜牧;农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Training Model in the Field of Animal Husband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Shu-ting,ZHAO Zhong-qua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With the reemphasis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uthwest University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nimal husbandry,with a view to better deliver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level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nimal husbandry from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system, mentor system,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nimal husbandr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nimal husbandry;Agricultural master; Training model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以来,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产业,产业的关键是人才[1],现阶段,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专业人才是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2]。农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以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层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农业硕士,对破解“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畜牧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数量上的满足,而是更加看重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4]。因此,传统的畜牧养殖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随着传统畜牧业逐渐转变为现代畜牧业,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营销体系健全的现代化畜牧产业,迫切需求高水平、高层次、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5-6]。畜牧农业硕士的培养为畜牧产业输送高技术的专业人才提供可能,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完善。笔者分析了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借助西南大学的培养模式,提出提高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1 目前畜牧领域农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999年,农业推广硕士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2014年11月将农业推广硕士更改成农业硕士,2016年10月畜牧被确定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8个领域之一[7]。畜牧农业硕士旨在培养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以应对社会对研究生类型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随着畜牧现代化越来越发达,社会对精专畜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高校受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的影响,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出,实践教学是农业硕士培养的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区别于农业硕士的一个重要方面[8]。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早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相对完善,因此农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模式,没有体现出农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很多高校对研究生教学投入不足,甚至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一起上课,理论课程偏多,而畜牧相关的案例教学、实践、应用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偏少,实践环节薄弱,学习环节与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1.2 专业实践力度不足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农业硕士的专业实践不得少于180 d,需要完全在实践基地进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专业实践对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性,设立实践基地的力度加大,导致实践基地的数量快速增加,而实践基地的筛选制度不完善,使得实践基地的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基地数量规模的不断增加,管理水平并未随之增强,缺乏统一管理;基地缺乏持续的监管监督机制,学生在基地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学生专业实践的质量无法保证。另外,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主体不清,任清长等[10]调研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认为校外基地应由申请基地方或者学校单位负责,只有18.6%的受访者认为应由导师/课题组负责,而导师不参与基地建设,就脱离了研究生培养主体的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1.3 双导师制度体系不完善
为保证农业硕士专业实践培养的质量,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培养模式,即每位农业硕士研究生均需配备一名相关产业、行业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负责研究生专业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校外导师负责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弥补校内导师专业实践技能上的不足。虽然“双导师制”对农业硕士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全国农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增加,2021—2023年西南大学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西南大学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是畜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1.5倍,而校内导师主要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校外导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结构分配不合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有些校外导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并未真正落实导师的职责,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1.4 学位授予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多为学术型硕士导师,农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立题大部分还是偏向理论,论文内容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内完成,而在养殖场、饲料厂或企业内的实践工作偏少,所写的论文往往不能反映和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位论文的内容特色不明显。同时,学位论文的质量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往往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的评价标准,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农业硕士的学位论文授予条件大部分还是以发表的科研论文为主,未能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农业硕士为了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不得不发表学术论文,而减少专业技能上的投入,因此,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评价机制仍有待完善。
2 提高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2.1 结合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畜牧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现代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西南大学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教学进行改革,课程上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求,培养研究生应对市场和社会难题的能力。开设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让学生实时掌握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形成创新发展意识;增加应用型课程的数量,如牧场信息技术、现代牧场经营与管理、畜禽废弃物处理与应用、畜产品开发等,而且这些应用型的课程深受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欢迎,其中现代牧场经营与管理的选课率为85.29%,畜产品开发的选课率达到了92.86%;强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案例教学、动物比较育种案例教学、设施养殖案例教学等,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专业问题的动力;拓展实践教学,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建设,通过学术讲座、科技赶场、“三下乡”等方式,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导师制度
西南大学严格校外导师的遴选过程,要求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把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畜牧技术推广人才应用到培养农业硕士综合人才上。西南大学每年分别在3—4月和9—10月开展2次校外导师的遴选工作,现阶段畜牧领域农业硕士共有校外导师86人,均来自畜牧行业相关部门或生产实践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中级以上行业资格证书,且在畜牧领域工作突出,有5年以上的工作实践经验,业务水平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加校外导师的参与度,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上课的方式,校内导师重点讲理论,校外导师重点讲实践环节的内容。如可将动物生产学课程设置成猪、牛、羊、家禽4个专题,由专门从事猪、牛、羊和家禽生产的专业老师从育种、营养、繁殖、饲养管理、经营管理等按专题授课,其中饲养管理、经营管理由校外导师上课,这样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整个养殖领域的各个环节形成充分认识。
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学位论文的选题由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设计,学位论文主要解决校外导师在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校外导师指导解决学生直接参与的实际工作或应用性课题中的问题,以产学结合的方式,提高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丰富实践形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现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途径,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可根据学位论文,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至少180 d的专业实践,完成实践实习总结报告,通过实践答辩考核后方可获得6个学分。首先,要增加实践基地的数量,截至2023年6月,西南大学畜牧领域建有重庆市联合培养基地2个,校级基地15个,科研院所与公司企业的比例持平,统一由导师负责校外基地的联络与建设,随着畜牧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要根据实际增加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其次,在增加实践基地的同时,完善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出台了《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等文件,申请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前,学校对合作方进行资信调查,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定期对培养基地进行督导,以保证实践基地的培养质量。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提出的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与生产一线人员团结协作,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畜牧“科技小院”中,生产一线的人员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助于研究生巩固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作用,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11]。西南大学畜牧领域现有“科技小院”5个,分别为南川鸡、荣昌奶牛、铜梁肉兔、丰都肉牛和綦江肉羊科技小院。“科技小院”作为提高农业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要不断发掘和完善畜牧“科技小院”,使其覆盖畜牧领域各个产业,保证经费充足,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的作用。
2.4 完善评价机制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硕士,要建立一套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比如奖助学金体系和学位授予标准。专业硕士不能唯论文论,要把实践成果列入评价体系之中。西南大学畜牧领域农业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将应用性成果放在首位,包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三方认定的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研发、技术标准或规范等。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学位论文评审要经过查重、双盲评审和现场答辩3关,且学位论文答辩要包含5~7位专家,其中盲评和答辩中至少要有一位行业专家,对学位论文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3 结语
为了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人才的需求,畜牧农业硕士研究生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综合培养,以跟上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优秀方案,同时根据我国教育实际进行大胆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涉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素质[12]。因此国内高校要加强培养经验的交流,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90-93.
[2] 王新惠,刘洋,张雅琳,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专业硕士的培养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9(2):92-93.
[3] 苏炎芳,王思远,廖森泰.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以广东省簕竹镇为例[J].现代农业,2023,48(1):11-13.
[4] 祁发莹.高原山地规模化散养生态鸡舍建设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2):33-34.
[5] 马驿,陈志宝,尹福泉,等.社会实践对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当代畜牧,2021(12):49-53.
[6] 张天昌.积石山县发展节约型生态畜牧业的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6):79.
[7] 陈阳,吴信生,陈国宏.畜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6.
[8] 段留生,何忠伟,王琳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8):68-70.
[9] 周鲜成,吕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20(28):10-12.
[10] 任清长,王世琴,刘海英.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路径与长效运行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3(3):102-111.
[11] 符翔,李静,吕景智,等.畜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技小院”建设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8(2):105-110.
[12] 张静,张蚌蚌,布都会,等.涉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