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实践要求

2024-11-05程楚楚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0期

摘要 从我国农业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总结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项人类实践活动,要坚持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辩证统一,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时,尊重自然规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正确把握前进方向。坚持“四个面向”,不仅是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方向,更蕴含着促进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发展的价值理性。因此,守护农业科技创新的初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必须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4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价值理性;技术理性;“四个面向”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24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Fun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CHENG Chu-chu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support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article summed up and provid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 human practical activity, should adhere to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When transforming nature into our own existence, we should respect the laws of nature, aim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 Adhere to the “Four Orientations”, not only is it a strategic direction to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but it also embodies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promoting technology to benefit humanity and create futur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safeguar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ild a sustainable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 and support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we must requires that sci-tech development must target the global sci-tech frontiers, serve the main economic battlefields, strive to fulfill the significant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benefit people’s lives and health.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odern agriculture;Value rationality;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Four Orientations”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接续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三农”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却也因为其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分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要求,以探索一条现代农业科技健康发展道路。

1 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

1.1 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

在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无论是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道路,还是做好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都必须从基本国情和农情出发。一是“大国小农”。“大”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国人口超1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且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众多人口也意味着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始终呈现上升趋势。“小”是农业经营规模小。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营形式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4]。由于自给性强、生产率低等客观条件,小农经营长期存在难以缩小城乡、工农收入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景象。因此,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遵循小农户家庭经营特点,选择小农经济下可行的现代化路径。

二是“人多地少”。“少”是我国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极大的人口规模与拥有的土地资源不相匹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耕地面积127.8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3.31%;人均耕地面积0.091 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占近1/5人口[5]。而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将全国耕地质量由高到低评为1~10等,平均等级为4.76等,1~3等的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1.24%,中低等耕地面积占比超2/3。解决吃饭问题、夯实耕地保护的任务依旧很艰巨。

1.2 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农业经济保持良好态势,生产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6 500万kg以上,2023年再创新高6 950万kg;猪牛羊禽肉蛋奶产量保持增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供给充足[6]。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绿色兴农战略持续推进,优质农产品快速发展[7]。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强化,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8]。农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乡村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3%,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9]。“靠天吃饭”的局面开始扭转,我国正发生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此刻,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现状,农业基础不够稳固、历史欠账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现实。

过去,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缺乏理论指导等因素,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高强度利用开发,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开采力度急剧加大,工业污染物肆意排放,加上风蚀、水蚀等侵害影响,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快速崛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不高,核心种源、高端科研设备等仍需依赖进口,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仍然粗放,资源浪费现象还在发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也不容忽视。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兴农助农,通过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0]。

2 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2.1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压力愈发明显,农业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农业科技,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二十连丰”。在近年极端天气频发、灾害多发的条件下,取得连续丰收非常不易,粮食增产潜力面临瓶颈制约,在耕地、林地、草场等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大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力求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改善农作物质量。在关键农时和自然灾害易发高发期,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技术力量开展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工作,通过浇水补墒、补种改种、追肥和病虫防治等措施,坚决扛起稳粮保供的责任。

以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183亿hm2,粮食单产5 802 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 kg,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的粮食安全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但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1]。要大力推进农田水肥一体化发展,以智慧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作物生长过程精准监测,通过精量播种、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节本高效生产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和精准作业,实现生产集约化、高效化,减轻农民劳动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04年至今,连续21年聚焦“三农”领域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全年“三农”重点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2]。

以科技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通过高进口份额来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让其他国家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国情农情,强化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做大做强种业“芯片”,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加大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土壤污染,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端住“中国饭碗”。

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兴旺。我国粮食供给结构不平衡,大豆需求过度依赖进口来实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9 541万t,粮食出口量仅262万t,粮食进口量达16 196万t,比2022年增长11.7%。其中大豆进口量9 941万t,比2022年增长11.4%,是2014年大豆进口量的1.39倍。增强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都要依赖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构建包含上游研发生产、中游加工储运、下游销售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科技,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逐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3 农业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农经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孕育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人血脉中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及对乡村的质朴之情。回顾历史,朝代更迭、时局转变都与“三农”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进步到较高水平的今天,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依旧不可替代。

以科技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意识不断增强,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观念结构已经由传统的8∶1∶1模式(8成粮食、1成肉食、1成蔬菜),向4∶3∶3模式升级[13]。农产品中低端同质化、高端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要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全方位、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群众对优质专用型主粮、高端绿色型蔬菜水果、营养健康型肉蛋奶等多样化消费需求,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科技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14]。农业科技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来挖掘农村潜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缓解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薄弱问题,增强农业经营效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就业创业,激发乡村活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努力改变城乡分割的产业布局状态,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 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要求

3.1 坚持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辩证统一

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科技力量的壮大,对科技依赖感的不断加强,科技发展的弊端逐渐显现。在利益驱动下,科学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核泄漏与核污染、资源衰竭加快、生态污染加重等乱象,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引发各界学者对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的反思,由此催生了技术理性。

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价值理性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遵循“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寻找实践活动的最终意义。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实践的一个最根本维度,探求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和对现实的超越[15]。技术理性是以认知为主导,以事实判断为核心,通过对手段、目的以及结果进行理性衡量,选择最有效手段。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以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和“怎样做”的观念为其根本内容[16]。技术理性的探索更直接地指向“求真”,而价值理性则较多地关怀着“向善”。没有价值理性的技术理性是盲目的,需要价值理性提供目标和价值引导;而价值理性只考虑“该不该做”,现实是否可行以及结果如何必须借助技术理性完成。

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协调统一是人类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坚持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辩证统一,在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保持适度张力,而不仅仅是把价值理性作为纯粹的目的、把技术理性当作一种工具。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初心,坚决把握创新方向,引导农业科技向善向美发展,满足人类的情感和价值需求,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3.2 坚持“四个面向”,扛稳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7]。“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为我国新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坚定创新自信、敢于先行先试。要有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性,突出前瞻性需求导向,超前布局重大领域科技成果,克服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的短板,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保持独立自主搞科研的拼搏精神,坚持不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尊重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社会规律,脚踏实地做科研,保持科研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面向经济主战场,要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立足本土农业生产条件,放大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要注重创新主体培育,用科技武装农民,释放农民创新活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的关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价值,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任务,深入推动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努力实现更多原始创新突破,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重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谋全局、抓重点,有选择地做科研,坚守正确的立场和原则,保持科技创新的定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先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挖掘资源禀赋潜力,加强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拓宽食物供给渠道,提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潜在联系,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科技创新助推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2-20)[2023-12-2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1467.htm.

[3]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2021-05-11)[2023-12-2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 03_1901080.html.

[4] 新华社.全国98%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仍是小农户[EB/OL].(2019-03-01)[2023-12-22].http://www.gov.cn/xinwen/2019-03/01/content_5369755.htm.

[5] 朱隽.人民财评:夯实耕地根基 保障粮食安全[EB/OL].(2023-07-14)[2023-12-22].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714/c1003-40036138.html.

[6] 王贵荣:2023年农业经济形势总体良好[EB/OL].(2024-01-18)[2023-12-22].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39.shtml.

[7] 国家统计局.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现代农业擘画新蓝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EB/OL].(2019-08-05)[2023-12-2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0405.html.

[8] 高云才,常钦,郁静娴.各地区各部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N].人民日报,2023-10-28(01).

[9] 李媛,窦怡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机理、主要特征与战略重点[J].经济纵横,2024(5):87-94.

[10] 张晓山.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新任务[N].人民日报,2019-05-13(009).

[11] 郑栅洁.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8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23-09-05)[2023-12-21].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9/t20230905_431547.html.

[12]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2-03)[2023-12-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2/content_6929934.htm.

[13] 蓝红星,王婷昱,施帝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3(7):105-115.

[1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19.

[15] 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 33(2):245-248.

[16] 李晓进.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8-9.

[17] 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9-11)[2023-12-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11/c_1126483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