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文化内涵特质及其在兴隆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2024-11-05吴靖怡张素罗
摘要 山楂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子集”。以山楂文化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这一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旨通过文化的考证积累探究山楂文化的内涵。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阐明山楂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进而揭示了其独特鲜明的植物特质、富民开放的经济特质、延续发展的历史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兴隆县作为我国山楂栽培面积与产量的第一大县、“中国山楂之乡”,现如今,山楂文化在该县的经济、社会、生态、科研领域均有价值体现。
关键词 山楂文化;内涵特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224-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5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wthorn Culture and Its Valu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Xinglong County
WU Jing-yi ZHANG Su-luo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0;2.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Governance,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Hawthor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ulture,and a “subse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hawthorn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long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is culture,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hawthorn culture through cultural research and accu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starting from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his article elucidat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hawthorn culture, and further reveals its unique and distinct plant characteristics, prosperous and ope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As the largest county in terms of hawthorn cultivation area and yield in China, Xinglong County is known as the “hometown of Chinese hawthorn”. Nowadays, hawthorn culture is valued in the economic,social,ecolog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s of the county.
Key words Hawthorn culture;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Value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历来重视农业种植与生产。质朴的农人懂得在长期栽培耕作的过程中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机遇,造就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山楂文化。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发展好山楂文化既能够揭示我国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彰显国人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同时也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魅力风采。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到“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为山楂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指引了方向,为赓续农耕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系统部署和重要遵循。但值得思考的是,山楂文化依旧面临文化认同的挑战,加之熟悉山楂文化习俗、信仰、礼仪的老一辈传承者相继离世,文化的维系饱受威胁。
通过对“山楂文化”为主题的既有研究梳理发现,山楂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内容和价值两个层面。关于山楂文化的内容研究,大部分学者分别从产业、种植、药食等角度进行了阐释,少部分学者从山楂的影视文化出发,阐明了其内在的情感表现。董宁光等[1]从产业视角入手,探究了我国山楂栽培面积、产量、生态产区、优势品种及加工产品发展现状,学者们一致认为山楂产业发展充满着机遇,但依旧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贾爱军等[2]以提高天津市山楂品质为立足点,结合山楂的生产实践,科学制定了山楂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史国玉等[3]基于山楂药食同源的特性,对其药理作用以及保健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杜晨雨[4]研究表明山楂树在影视作品中被赋予了两重身份,一是苏联经典歌曲中的爱情树,象征着美好纯洁的情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树,具有政治色彩的表征,表达着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关于山楂文化的价值研究,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3个方面。第一,从山楂文化的生态价值来看,学者们通过实践研究印证了山楂耐贫瘠、病虫害少、管理简单等天然特性,是恢复生态、打造绿水青山的重要生态树种[5]。山楂文化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正效用[6]。第二,从山楂文化的经济价值来看,山楂树是山区农民致富的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7]。大力发展以山楂为元素的特色品牌,有利于搞活农村经济[8]。第三,从山楂文化的社会价值来看,开展以“山楂”为主题的教育课程,不仅兼具了植物文化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的共性,而且展现了山楂文化在灵魂塑造、精神养成和人格培育中的个性教化特质[9]。此外,闫玮[10]在河北燕山地区开展了山楂推广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比较试验实现技术攻关,折射出推广山楂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综上,学术界关于山楂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既缺乏理论方面的梳理和创新,也缺少实践层面的突破。现有成果仅从某一学科视角对山楂文化进行研究,且对山楂文化内涵、价值系统性的思考较为稀缺。鉴于此,该研究探讨山楂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内涵特质及其在兴隆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价值。
1 山楂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山楂文化的内涵
结合文化、植物文化、农耕文化的定义,该研究将山楂文化定义为:人们在参与山楂农事活动供人类生存的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而衍生出的与山楂相关的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文化,即与食用、药用、种植等物质产品相关联的文化,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即与民俗、审美情趣等精神产品相关联的文化[11]。
1.2 山楂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山楂漫长的栽培历史中,山楂文化内涵多样的表达形式开始涌现,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山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山楂的物质文化主要包含药食文化、种植文化和工艺美术文化等。山楂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故事传说、民俗节庆、诗词歌赋、影视作品等。
1.2.1 物质文化。
1.2.1.1 山楂的药食文化。
山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果品,除了将其果实鲜食以外,山楂的叶子、种子、根均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现已在我国医药、食品、化工领域广泛应用。例如,以山楂为原料,以麦芽糖、蜂蜜等为辅助原料的大力山楂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12]。在民间,山楂美食更是种类繁多,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例如,在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用山楂制作水果罐头,这种罐头保存时间短则2~3个月,长则1年以上。农户也会将晒干的山楂片制作茶饮,可以起到消化健脾的作用。工序较为复杂的山楂美食还有冰糖葫芦、山楂糕、山楂薄片、山楂果酱、山楂果酒等,以上食品几乎种植山楂的农户都会做。
1.2.1.2 山楂的种植文化。我国山楂种植与栽培历史久远,种植山楂的先辈因势利导,在一些土地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的地区,也种下了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契合的山楂树。在长时间的生产种植实践中,勤劳质朴的农人已经创造了与山楂相关的栽培技术和知识体系,包括育苗方法、传统追肥方法、修剪技术、病虫防控技术、传统管理知识等。同时,种植山楂的农具种类繁多,山楂栽培、剪枝、除草和施肥都有指定的农具,如锤头、锄头、老剪子、镐头、羊镐、耙子等。
1.2.1.3 山楂的工艺美术文化。
在民间,种植地的人们善于就地取材,经常应用山楂果树的各个部位制作工艺品。例如,具有保健功能和装饰作用的山楂核手串、陶情适性的山楂根雕和树雕,以及美观自然、线条流畅、造型奇特的山楂木家具,以山楂为元素的aneRZlr/t3u7jhBoEQrS1k1MysBYpepgVaxUfV66/k4=基础剪纸作品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与此同时,山楂是国画作品中的常客。例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红果绿鹎图》,这幅国画定格了绿鹎飞上山楂枝头的瞬间。近代的齐白石、吴昌硕也喜爱画山楂,借此表达朴素平淡的人生态度。
1.2.2 精神文化。
1.2.2.1 山楂的故事传说。
(1)山楂的由来传说。自古以来,山楂就是爱情的化身。相传在山东境内的驼山脚下有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叫石榴,她与男子白荆两情相悦。由于她的美貌惊动了皇帝,当地官府逼迫其为妃,石榴宁死不从,骗官府要为母亲守孝100天,皇帝无奈之下为石榴寻了一处幽静的院落让她独居。在石榴离开的时间里,白荆日夜伫立在山巅守望,最终化作小树。石榴闻讯逃离皇宫寻找到小树,悲痛欲绝的她在小树下泪如雨下,最终也幻化成树,结出鲜亮的红色果实,人们将这种果实称之为“石榴”。皇帝知道这一消息后令人砍树,并下令叫其“山渣”,取“山中渣滓”之意,但当地的百姓却被石榴的刚强所感动,即称之为“山楂”。
(2)山楂的美食故事。
冰糖葫芦的故事讲述了深受宋光宗宠爱的贵妃得了一种怪病,在食用了山楂与红糖一同熬制的“药”后病症痊愈的故事,后来冰糖葫芦作为一种美食闻名于世。而果子单的故事是与山楂美食相关的又一故事传说。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李氏家族的遗脉李凤瑶幸免于难。清军入关后,颁布了凡拥护其统治的明代旧吏且三品以上可袭爵,并可以选定避暑山庄周边的土地开荒种植,随后李凤瑶便选择了闷葫芦场(原兴隆境内)。李凤瑶将此地产出的优质谷物、山珍向朝廷进贡,其中一种由山楂和蜂蜜制作的食品深受喜爱,人们称之其为“果子单”,别名“山楂糕片”。后来在清朝平定噶尔丹之乱时,为防止军密被泄露,时任大将军的费扬古就命将士将机密写在进贡的“果子单”上随身携带,在看完“果子单”上的机密之后直接吃掉,至此机密再也没有被泄露过,后来“果子单”的故事也被传颂了下来。
1.2.2.2 山楂的民俗节庆。
(1)山楂的民俗。
山楂承载着人们对家乡土地最质朴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很多人来说,山楂树是“保护神”一样的存在。“拜干妈”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与山楂相关的民俗。我国部分山楂种植地有上千棵生长百年的山楂树,每逢家中小孩子过生日时人们会在长势好的山楂老树上挂红布条,并拜其为“干妈”,希望孩子能够在山楂树的庇佑下健康成长。
(2)山楂的节日。
山楂节是兴隆地区与山楂相关的民俗节庆。1986年6月,经兴隆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正式将山楂树确立为兴隆县的县树。随后在1990年10月举办了兴隆县第一届山楂节,但遗憾的是仅仅连续举办4年的山楂节因为各种原因中断。2016年5月,兴隆县恢复了暂停十余年之久的山楂节,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此次山楂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山楂征文大赛、山楂形象大使选举、亲子采摘、山楂文明高峰论坛等。
1.2.2.3 山楂的诗词歌赋。
山楂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拥有多重寓意。在秋收时节,山楂被视作希望和未来的象征;山楂果的颜色如同热烈的爱情,其酸中带甜的味道,代表着爱情的酸涩和甜蜜;山楂果呈圆形,颜色喜庆鲜红,寓意家庭幸福美满;食用山楂有助于身体健康,寓意着健康和长寿;山楂也代表着中国人的勤劳、质朴和真诚,展现出中国人民所崇尚的优良品质。正因为山楂拥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它历来被人们应用到诗词歌赋当中。
山楂的诗词。唐代诗人刘得仁在《西园》一诗中写道“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诗人将绿滑的草茎与红色的山楂果实做对比,描绘了夏季田园美景,点名隐居者追求宁静舒适生活的主题;陆游曾作《客中作》:“累累红果络青篾,未霜先摘犹酸涩。”描绘了山楂的颜色鲜红、味道酸涩的植物特性;清乾隆年间,一位文人游历四方,游览至今兴隆境内,信笔写下称赞冰糖葫芦的诗句:“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大文学家鲁迅也曾写过“我赠爱人双明珠,爱人赠我冰糖葫芦”的名句;僧人知一作《吟山楂》:“枝屈狰狞伴日斜,迎风昂首朴无华。从容岁月带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尽管山楂枝干曲折丑陋,但是它迎风生长,朴实无华,在恶劣的环境下开花结果。作者以物喻人,赋予了山楂深刻的人文内涵;现代诗词中也不乏文学大家寄情于山楂。海子的《山楂树》作为一首失恋之诗,弥漫着他青春的疼痛与无可奈何,在海子的眼里山楂火焰一般的果实,如同爱情的热烈;季军的《兴隆山楂》:“酸甜尽煮重生苦,逐梦黎民别样红。”书写了出了山楂的坚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逐。
山楂的歌曲。《山楂树》是一首俄罗斯经典情歌,创作于1953年,原名为《乌拉尔的花楸树》。事实上,被翻译成《山楂树》是因为山楂同花楸树一样夏天开白花、秋天结小红果,而花楸在中国的知名度远不如山楂,后来,国人逐渐认可了这种文化诠释。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乌拉尔风情,讴歌的是纯洁、浪漫的爱情。20世纪50年代随同其他俄罗斯歌曲传入我国,随后被人们传唱。《山楂花》是我国著名歌手陈楚生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曲同样是一首情歌,展现了爱人之间的难舍难分。
山楂三字经。我国山楂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山楂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兴隆县罗圈厂村书记周定国曾作一首山楂三字经,这首三字经展现出了人民的生活与山楂相交融的情景。“铁山楂,宝疙瘩,春白花,秋满红,蘸糖吃,降血压,穿葫芦,红艳艳,人人爱,都买它……”
山楂的民谚。民谚是世代农民基于农事活动总结出的真理,它既来自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如“九月九,撒猪狗。”意思是每逢九九重阳节,农户就要将猪狗撒出来吃山楂落果,也警示人们不要让猪狗将山楂拱坏。“春刨果,夏刨花,秋刨果品把个发”,意思是春天刨地是为了山楂树更好地挂果,而夏天刨地是为了山楂树开花,秋天刨地是为了丰收。再如“外撅嘴,里流水”,指的是所建梯田要依山就势,外部鼓出来,将土壤包裹住才能够达到蓄水效果。
1.2.2.4 山楂的影视作品。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的小说,并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该片入围了多个国际大奖。影片以一颗生长在半坡上的山楂树为元素,讲述了文革时期静秋与孙建新相识、相恋,最终天人永隔的凄美爱情故事。
2 山楂文化的内涵特质
2.1 独特鲜明的植物特质 植物特质通常指植物在形态、生长、生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质。山楂是一种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其树皮粗糙呈暗灰或灰褐色,叶片为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山楂喜光亦耐阴、耐寒、耐旱,通常生长在荒山、秃岭、山谷等地,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同时,山楂性温味酸,具有药食同源的属性。一方面,历代种植者基于先辈对山楂的了解以及种植实践,创造出多样化的山楂文化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为植物的识别、分类提供了依据,为今后全面、综合地研究与解读山楂文化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山楂鲜明的植物特质对不同种植地的民风塑造、饮食习性、居住环境也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又反作用于植物本身,使山楂的用途和品类随之丰富。总之,植物特质作为山楂文化最本质的属性特征,是今后人与山楂相互选择过程中形成文化内涵的基础,山楂所拥有的植物特性也必然会使山楂文化内涵特质更为鲜明[13]。
2.2 富民开放的经济特质 山楂文化的发展与其富民开放的经济属性密切相关。从山楂果实和树体的功能来看,山楂之所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树种,与它原产果实大、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有着直接联系。营养丰富的山楂果可以作为鲜食直接对外销售,也可作为原料制作成山楂酒、茶饮、果汁等远销海内外;在制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山楂的花、果、茎、叶均可以干品的形式入药;山楂树既是优良的生态树种,也是我国园林绿化广泛应用的植物之一。从山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山楂产业的逐渐壮大对广大果农脱贫致富、繁荣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且在产业经济的强力支撑、推动和引领下,文化思想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进一步推动了山楂文化的繁荣发展。现如今,山楂文化的经济特质被越来越多人系统的阐释、运用,成为丰富文化内涵、明晰文化特征、实现文化创新的养料。
2.3 延续发展的历史特质 山楂文化是在一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由多重因素相互交融、渗透、经世代沉淀选择形成的,具有延续发展的历史特质。我国山楂种植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考古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距今9 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并通过多次挖掘在标本中发现了3粒山楂种子,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史前就有人类开始食用野生山楂果;秦、汉、晋时期的古籍,如《尔雅》《西经杂记》《齐民要术》均有对山楂的记述;唐宋元时期,山楂的药用价值被深入挖掘,且基于后人对宋代《太平御览》的解读,可以确定宋代人们就开始用山楂制作茶饮;明、清至民国时期,我国山楂生产呈现出栽培技术初步形成、中成药和加工食品种类增多、山楂产区分布广阔、山楂产业初具雏形的特征;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山楂产业枝繁叶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综上,山楂从野果“转正”为宝藏,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变革。对于山楂文化而言,它本身就是人类从原始逐渐走向文明的动态系统,一种进步的历史性标志物,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客观环境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此,也可以将山楂文化的发展过程视作历史性地实践过程[14]。
2.4 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 山楂文化主要分布在鲁苏北、中原、冀京辽、滇中滇西等地区,因这些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浓厚的人文氛围、精妙的古村落建筑布局、旷世瞩目的经济文化成就和多彩的文化遗存等,聚焦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焕发并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这一特质表现在山楂文化的人民性和先进性两方面。一方面,山楂文化与人类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在为人民提供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向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群众的生活乃至价值体系。现如今,以山楂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文化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广泛开展,这是普及人文知识、提升人民群众艺术修养的尝试,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脉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山楂文化存续和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时代展露。山楂文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更开放包容的内涵,涵纳观赏性、科研教育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开始走向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前进道路[15]。
3 山楂文化在兴隆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兴隆县是我国最大的山楂生产、加工集散中心,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南端,地处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山麓、长城北侧,总面积约3 121 km2,其中山场面积占84%,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深山县区。兴隆县作为京、津、唐、承4城市的中心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旧延续着旧石器时代到明代孕育的农耕文明。清顺治十八年至民国四年(1661—1915年),在兴隆县大片土地被圈定为“后龙风水”的200余年里,该县得到了百年修养生息,为这一地区山楂的生长提供了深厚的原始基础。后经世代农人种植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特有的山楂栽培系统,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古往今来,兴隆县民间流传着与山楂相关的药食文化、历史文物、特色民俗、民间工艺及民间文学等,这些皆是山楂文化的重要内容。
3.1 经济价值 山楂文化在兴隆县居民的生产生活处于关键位置,它不仅涵盖了保护传承至今的种植文化,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隐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密码”,为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指引产业经济发展方向、保持县域战略发展定力提供了载体。
种植山楂的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包括种苗、化肥农药和人工费用。在兴隆县,依托政府的技术指导,实施科学管理果树的模式,盘活荒地或闲散土地种植山楂,实现以地生财,为人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基于集山楂贮藏、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采取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将采摘的山楂制成农副产品和药品,以地方品牌为媒,带动山楂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兴隆县乡村游和山楂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部分乡镇依托山楂文化所蕴含的保健和康养知识,将生态、绿色、环保等元素融入产业发展中,打造农业旅游专业村、康7a683a7d0ff3261a04908c47c8839931养中心、农家院,为来往本地的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体验。这不仅解决了乡村居民就业难、人均收入低的问题,同时也在发挥区位优势和山楂文化多重价值的基础上,增强了地域吸引力与辐射力。
山楂的工艺美术产品同样具备生计与经济价值。七八月份采摘的山楂果实果核尚未成熟且软硬适中,清除表面果肉,用紧密相连的果核制作手串最为合适,这种手串被人们称作五福籽手串,寓意五福临门、好运连连,是文玩爱好者争相购买、收藏的佳品;根雕和树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雕刻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木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地进行人工处理修饰,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使得其中的上乘佳品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用山楂木制作的家具具有实用、耐用、美观自然的特性,在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加持下,可进一步彰显主人家的品味修养和身份地位,蕴含着一定商业价值和财富空间。
3.2 社会价值 山楂文化向人们展示了兴隆县与山楂之间的因果关系,诠释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的坚守精神,其作为兴隆县社会和谐稳定的调和元素,滋养着人们的道德品行,蕴含着人与人和睦相处之道。
山楂文化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唤醒人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昭示给人类的谦逊、团结、奉献、向上等种种美德和力量。它的价值就在于表达思想感情、承载精神寄托,向上向善、君子比德,不仅将祖先的历史过往、情感好恶、兴趣倾向记录其中,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引导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世界,形成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16]。步入新发展阶段,人们以自然阐释文化,用山楂传承文化,在文化中开阔视野、净化心灵、感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恰逢其时、正当其时。
山楂文化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具有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在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思想深深地融入山楂文化的血脉之中,灌注到种植者的农事活动之中。农耕作为兴隆县最原始、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为当地赋予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促使山楂文化的社会价值不止体现在山楂的种植和收获上,更展现于对土地、水源、生物的敬畏与保护当中。此外,山楂种植需要借助集体劳作完成,这种集体劳作模式让人与人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强化了社区内部的关系,发挥了引导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的作用。
3.3 生态价值 山楂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态树种,既是兴隆县的“遮阳伞”“加湿器”,也是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孕育江河的重要构成,发展山楂文化对维护生态平衡、稳定自然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17]。
山楂树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生态环境保障服务。在夏季,枝繁叶茂的山楂树是乡村居民遮阴纳凉的场所,它为人们创造了凉爽的微气候;通过光合作用,山楂树可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枝干和根部,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切实保障了人居环境质量;山楂树所生长的山区林边是自然灾害的易发地带,土地极易受到水力、风力的影响被侵蚀、搬运,而山楂的深层根系有助于稳定土壤,尽可能避免水土流失和坡面沟壑的形成,减少恶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山楂树凭借其庞大的根系网络和茂盛的枝叶系统能有效地吸收、储存和释放水分,实现对水资源的涵养和调节。
山楂树对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珍视山楂文化就是在守护与山楂生态系统互动的生物多样性。具体而言,山楂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将山楂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形成浓密的植被,有助于维持水源、防止干旱,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结构及质量,降低土地退化的风险;采用山楂与玉米、苹果、花生间作种植的方式,能有效防范土壤养分同质化问题和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助推生态农业实践;山楂树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成为了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避风、遮阴和繁殖的场所。
3.4 科研价值 山楂文化涵盖了以山楂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技术手段、民俗文化及精神等,这些内容为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
兴隆县为人们认识山楂文化提供了最佳科普基地,为开展与山楂相关的自然科学研究创造了理想的场所。而今,当地依旧保留着古山楂树群落,重点乡镇百年树龄的山楂树整体长势良好,这些山楂老树的保留对探寻树种演变、类别、种质资源等均具有指导意义,为其他地区,特别是山区林边的山楂育种、栽培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鉴经验[18]。此外,兴隆县打造了山楂科研与合作交流的新地标,如独具特色的山楂小镇。山楂小镇以现代农业区为核心辐射周围。近年来,开设了研学教学区和实践场所,来往研学者可以在山楂工厂中自己制作山楂美食,在山楂博物馆中重温历史文化,在拓展训练中心参与联谊活动、畅谈创意、洽谈商务。
山楂文化关注整个地球的生命系统,将生命的价值追求推向人与自然是共同体的高度。基于山楂文化开展科学研究,探寻山楂器官之于植株个体生长的贡献,植株个体成长之于山楂群落发育的贡献,山楂群落之于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贡献,以及生态系统之于人类的生命哺育与启迪,进而扬弃了动物本能后的精神和社会存在,更加注重生命的伦理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促使人们从关注单向度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转变为多向度的“人”的生命。
4 结语
我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自然基础为山楂文化的形成、发展、延续提供了独特而又稳定的场所,并在人文、经济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鲜明的植物特质、富民开放的经济特质、延续发展的历史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挖掘山楂文化的内涵特质可为探究其在兴隆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奠定基础。值得关注的是,在山楂文化体系中,山楂作为重要的植物资源应当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当前,山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依旧严峻,应呼吁人们关注山楂文化,深刻认识人类共同的财富,使山楂文化为今所用、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董宁光,王燕,郑书旗,等.我国山楂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果树,2022(10):87-91.
[2] 贾爱军,郭兴科,刘文忠,等.天津市山楂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J].农学学报,2019,9(8):32-35.
[3] 史国玉,武卫红,商庆节,等.药食两用山楂的药理作用及保健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0(15):126-128.
[4] 杜晨雨.从小说到电影:再看《山楂树之恋》[J].文学教育(上),2023(4):144-146.
[5] 王东升,赵伟,程蓓蓓,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山楂潜在适生区[J].林业科学,2022,58(7):43-50.
[6] 谢海英.清河县山楂产业发展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8.
[7] 刘芳. 山东省青州市山楂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 闫晓旋.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20.
[9] 张艳苓. 幼儿美育在文化育人课程中的实践:以大班主题课程“山楂树之恋”为例[C]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第三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1:604-606.
[10] 闫玮. 河北燕山地区山楂推广栽培中关键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1] 冯广平.植物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3,58(S1):1-8.
[12] 贾彬,麦子盈,陈启文,等.山楂药用价值与上市药品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3,54(20):6878-6888.
[13] 王锐,冯广平,包琰,等.徽州植物文化内涵特质及其成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0):250-254.
[14]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0(2):1-6.
[15] 于舟,万立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分析[J].经济问题,2023(11):1-7.
[16] 刘凤彪.植物文化的立德树人深义[J].绿色中国,2022(11):52-59.
[17] 张铭垚.文化资源富集型乡村的文化建设逻辑与经验:基于南充市的经验考察[J].乡村论丛,2023(1):103-110.
[18] 范文阳,伏利姝,肖韵竹.乡村振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四川省苍溪县唤马剪纸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