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黄陂区全域旅游“破题出圈”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11-05王雯雯辛杰杨淑康全国余浩宇孙佩崔亚圣王伟彭小桂
摘要 全域旅游的多维度目标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高度契合,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分析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地理、交通、经济、旅游区位优势,识别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障碍因素,最终总结出黄陂区全域旅游“破题出圈”、赋能乡村振兴的4条实践路径:“全域旅游+农业”“全域旅游+工业”“全域旅游+文化”“全域旅游+康养”。
关键词 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实践路径;黄陂区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10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Global Tourism in Huangpi District to “Break Out of the Circ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Wen-wen, XIN Jie, YANG Shu et al
(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Wuhan, Hubei 430034)
Abstract The multi-dimensional goal of global tourism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y analyzing the geographical,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and tourism location advantages of tourism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angpi District,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obstacles in three aspects of tourism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angpi District, and finally summarizes four practical paths for “breaking the circle” and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angpi District: “global tourism + agriculture”“global tourism + industry”“global tourism + culture” and “global tourism+health ca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Global tourism;Practical path;Huangpi District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具有业态融合度高,产业关联性强及综合效益显著等突出特点[1]。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全域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2]。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机制[3];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部署,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从作用机理与内在要求层面来看,“全域旅游”这一概念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5],其在经济、环境、文化、社会和民生维度的目标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高度契合[6-7]。
近年来,我国全域旅游在乡村蓬勃、纵深发展[8],湖北省由城到乡、进村入户的辐射状、递进式、网络化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9],全域旅游已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0]。通过旅游名村名镇创建,产业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人才培育,农村文化培育,村民素质提升,基础环境改善等工程,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乡村环境改善,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和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强化脱贫攻坚战工作成果,加快农村现代化转型发展[11],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2-13],为减贫共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动能[14]。黄陂区作为武汉市乡村发展最具潜力、“三农”工作任务最繁重的城区之一[15],多措并举,基本构建起“一核一带一环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16],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探索出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支撑的乡村振兴“黄陂路径”。笔者通过分析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区位优势,识别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总结黄陂区全域旅游“破题出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1 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区位优势
黄陂区面积2 261 km2,人口115万,分别占武汉市的25.00%、12.50%,是武汉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全区共辖19个街乡(场)、669个村(社区)。黄陂区山清水秀、生态大美,历史厚重、人文璀璨。作为武汉的北大门,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中国有影响力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1.1 地理区位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武汉市北部。南邻武汉市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武汉市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黄陂区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地貌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湖泊、河流众多,大小水库星罗棋布,有滠水河、府河,其中滠水贯穿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形象地阐述了其地貌特征格局。
1.2 交通区位
黄陂区有华中最大航空枢纽,拥有全国区县少有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域交通联系便捷。其中,长江黄金水道横贯黄陂南部,3条国道交汇(G316、G318、G347),8条高速公路互通(岱黄高速、机场高速、机场二通道、机场北连接线、汉十高速、武麻高速、武英高速、武汉市绕城高速)。20分钟车程可抵达武汉市中心,1小时车程抵达武汉城市圈,3小时车程到相邻省会。天河机场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开通有飞往世界四大洲的航班。
1.3 经济区位
黄陂区所属武汉市经济区位优越,发展机遇众多。一方面,武汉市处于长江经济带上,作为长江经济带上三大极核之一,武汉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黄陂区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必将受益于长江经济带黄金旅游区的建设。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旅游业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改革的先导产业,这将有效带动了黄陂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黄陂乡村全方位振兴。
1.4 旅游区位
黄陂区所属武汉市旅游区位突出。其一,在湖北省“十四五”时期“一主引领、一江贯通、三区联动、六山支撑、九湖润泽”旅游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安排下,“一主引领”要求强化武汉市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牵引作用,以武汉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和全省旅游业整体发展;“一江贯通”强调发挥长江贯穿全省千余公里的优势,着力打造以长江为主轴,以沿江城市为依托,以武汉、宜昌大型旅游港为支撑,以武汉都市旅游、长江三峡旅游为龙头,以游船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湖北长江黄金旅游带。其二,武汉市获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其三,武汉市是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旅游休闲被提到了与城市品质息息相关的高度。其四,黄陂区是湖北省旅游强区,黄陂区与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资源层面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黄陂区的木兰文化、盘龙文化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发展机遇都将有助于破解黄陂旅游发展难题,辐射黄陂区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提升黄陂区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能力的重要引擎。
2 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
由于乡村地区全域旅游缺乏休闲度假业态及产业支撑,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精品旅游品牌有待培育,资本下乡意愿不足,乡村人才外流,旅游管理体制有待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黄陂区全域旅游业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全域旅游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突破点,也是增强乡村竞争力的切入点,更是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点[17]。缺乏休闲度假业态及产业支撑是制约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黄陂区围绕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等木兰文化生态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取得了长足增长,在武汉城市圈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复合休闲度假业态和产业支撑,发展遇到瓶颈,游客人均消费、停留时间、接待密度等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数明显偏低,目前黄陂区只是武汉市的观光后花园,还不是旅游目的地。
2.1 全域旅游与农业融合深度不足
黄陂区全域旅游业与农业耦合程度较低。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高及供给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旅游购品中农业旅游购品类型比较单一,大多数为初级农产品,本土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同时,农村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深入开发,缺乏市场需要的主题鲜明,以美学体验和生活教育为特色的文化体验类、康养休闲度假类产品。另一方面,受到传统农耕思维方式影响,农村市场化氛围不强,资本下乡意愿不足,土地分散经营,规模效益有待提高,亟待构建内涵丰富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
2.2 全域旅游与工业融合广度有待拓展
黄陂区全域旅游与工业融合广度有待拓展主要表现为与加工业的融合不足,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当前,可供游客选择的乡村旅游购品大多数是初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较少,通过直接售卖的方式对外销售,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导致农民所获利润有限、可持续性增收致富渠道狭窄。此外,由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加工层次较低,原料产地和加工产地布局也不尽合理,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体验质量不高。
2.3 全域旅游与文化融合短板依然存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18]。黄陂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楚剧、黄陂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熠熠生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精彩展示了黄陂乡村新风貌,黄陂区也因此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黄陂区全域旅游乡村文化主题线路规划不够清晰,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乡村文旅品牌效应缺乏,景点产品趋于同质化[19]等问题依然存在,规划与落地壁垒也亟待打破。同时,乡村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乡土人情、农耕方式衍生的生产体验性产品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
3 黄陂区全域旅游“破题出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旅游者多元化的高品质需求[20]。黄陂区实现全域旅游的“破题出圈”,使乡村振兴见效出彩,关键在于从乡村全域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力,以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创新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发挥“旅游+”效应,打造了独具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全产业链,促进旅游消费扩容提质,基本构建起“一核一带一环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核”即甘露山文旅城,“一带”即木兰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一环”即美丽乡村与绿道旅游环,“三区”即木兰山水康养度假区、休闲农业体验区、临空商务服务区),成功探索出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支撑的乡村振兴“黄陂路径”。
3.1 “全域旅游+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要加强全域旅游与农业融合的深度,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黄陂区通过农业田园景观化、农村社区特色化、农民参与业主化使全域旅游理念落地。黄陂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基础,如精品粮油、绿色果蔬、禽畜养殖、苗木花卉、两茶种植和中药种植。黄陂区在坚持“一个农场一个特色”的原则下,加大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引进现代农业科技,促使传统农业与文化、科技相结合,通过“花园、果园、菜园、茶园、药园、畜禽园”,打造出一个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科技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区、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开发出系列主题鲜明、以美学体验和农业研学教育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加快推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发展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2 “全域旅游+工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重塑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价值链的拓展离不开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黄陂区以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丰富了产品类型,增加了科技含量,提升了附加值,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了价值链,推动乡村经济得到多元化发展,不仅使农民成为了产业兴旺的发展主体,更成为了产业兴旺的受益主体。
3.3 “全域旅游+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时期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讲好湖北故事”,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乡村振兴[21]。黄陂区发展全域旅游始终坚持“以文化引领旅游”理念。一方面,黄陂区开创性地打造了“木兰文化”旅游品牌,并以“传奇木兰”文化为主线将黄陂北部深度整合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依托木兰文化系列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与景区相互促进,使乡村成为景区的大众化住宿、餐饮等服务接待区,缓解旅游旺季接待力不足的问题,降低景区在旅游淡季的运营成本,通过乡村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黄陂区在发展木兰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盘龙文化、二程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dClqweJOHDEdMP/+JLES5g==资源,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推出具有黄陂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整合、提升及融合[19],不断提高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益。
3.4 “全域旅游+康养”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黄陂区创新“全域旅游+康养”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优良的山水林田湖自然环境、悠久的中医文化、知名医院和大健康企业的高超医疗技术、完善的安居配套以及优质的健康疗养、医疗美容和养老服务为支撑,将全域旅游业和康复、健身、养生等产业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健康旅游业态,如休闲乡村+康养、生态农业园+康养等模式。大余湾、木兰山村、杜塘村等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黄陂区以这些美丽乡村为基础发展康养村,推动大健康产业进驻美丽乡村,与全域旅游产业市场化、融合化发展,生态改善、兴农富民、就业增收等社会效益显著。
4 结语
全域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黄陂区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和旅游区位,但也存在与农业融合深度不足,与工业融合广度有待拓展,与文化融合短板依然存在等障碍因素。近年来,黄陂区实现全域旅游的“破题出圈”,使乡村振兴见效出彩,关键在于从乡村全域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力,以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发挥“旅游+”效应,成功探索出4条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支撑的乡村振兴“黄陂路径”:即“全域旅游+农业”“全域旅游+工业”“全域旅游+文化”“全域旅游+康养”。
参考文献
[1] 王秀伟,李晓军.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4):900-917.
[2]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2021-12-28)[2023-09-26]. http://wlj.wuhan.gov.cn/zfxxgk/fdzdgknr/ghxx/ssw/202112/t20211228_1883263.shtml.
[3] 徐淑红.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0(12):54-58.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5] 代大齐.基于全域旅游的贫困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 49(3):14-19.
[6] 陈航,王跃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3):239-248.
[7] 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61-69.
[8] 李志红.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系统化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2):141-142.
[9]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29)[2023-09-26].https://www.hubei.gov.cn/zfwj/ezbf/202201/t20220129_3987140.shtml.
[10] 陈梦璐,冯晓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特征、评估与对策——基于湖北省159个村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8):134-141.
[11] 胡晶晶.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下乡村旅游升级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0):54-58.
[12] 黄细嘉,张科,王红建,等.乡村旅游发展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23,38(2):16-29.
[13] 保继刚,杨兵.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以“阿者科计划”减贫试验为例[J].旅游学刊,2022,37(1):18-31.
[14] 孙九霞,张凌媛,罗意林.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318-334.
[15] 黄陂区人民政府.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9-11-23)[2023-09-26].http://www.huangpi.gov.cn/fbjd_33/xxgkml/ghjh/lsgh/202102/t20210205_1629701.html.
[16] 黄陂区人民政府.黄陂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EB/OL].(2022-10-07)[2023-09-26].http://www.huangpi.gov.cn/fbjd_33/xxgkml/ghjh/sswgh/202210/t20221007_2052602.html.
[17] 毛峰.乡村全域旅游: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与径[J].农业经济,2019(1):46-48.
[18] 王景盼.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J].农业经济,2023(2):143-144.
[19] 尹子蔓,樊帆.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9):119-121.
[20] 覃小华,黄武,徐少癸.广西边境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 49(10):1-6.
[21] 赵璧,陈刚,邹亚锐,等.“十四五”湖北旅游地质工作思考和建议[J].资源环境与工程,202 35(6):94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