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安徽省林草碳汇工作探讨

2024-11-05王晶晶黄士永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0期

摘要 就新形势、新要求下,对社会面关注较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以正确引导安徽省林草碳汇的发展方向。根据新发布的政策文件,解读新的造林碳汇方法学和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开发流程,介绍了CCER登记、交易、审定与核查机构,分析了对林草碳汇工作的见解。应该冷静地看待林草碳汇工作,国家需要的是新增减排量和新增碳汇量,认清林草碳汇的战略地位,林草碳汇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补充和调节手段。林草碳汇可供开发和交易的资源份额很小,通过各种渠道切实达到安徽省森林资源扩面提质、林草碳汇能力全面提升,提前做好战略规划才是林草碳汇的工作重心。

关键词 林草碳汇;方法学;自愿减排项目;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 X 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0-010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 in Anhui Provi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Jing-jing, HUANG Shi-yong

(Anhui Academy of Forestry,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issues of high social conc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correctly guid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s in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newly released policy documents, interpret the new methodology of affores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CER, introduce the registration, trading, approval and verification institutions of CCER, and briefly discuss the insights on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work.The work of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should be viewed calmly. What the country needs is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emissions and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recognizeuOQNN0T5JFj0pI5busgtQQ==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a supplementary and regulatory means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goals.The shar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development and trading in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s is very small.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we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 capacity in our province. The focus of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 work is to make strategic planning in advance.

Key words Forest and grass carbon sinks;Methodology;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projects;Strategic planning

为减缓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国际社会作出了巨大努力,先后制定多个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国际公约[1]。我国作为全球负责任的大国,一直重视对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研究。为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等突出问题,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和地方层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及部分配套政策,通过减少CO2排放和促进CO2的吸收和固持,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固定于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以及土壤和微生物体内[2]。林草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近年来,林草碳汇工作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1 林草碳汇的重要地位

1.1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治理的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是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很强的国际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和全球各国共同努力解决。为了减缓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温暖化,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这也是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初步的政治介入阶段[3]。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定》《巴黎协定》,以及(COP26)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和(COP27)通过的《沙姆沙伊赫实施方案》等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国际公约[4]。2023年11月30日,在(COP28)会议上完成了《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其中,《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所涉及的LULUCF和REDD+两方面内容都是气候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5]。

1.2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需要

我国面临着经济迅速发展、全球排放量最大、国际政治与外交等各方面的压力,尽管目前尚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作为一个负有大国担当的国家,敢于直面十分严峻的碳减排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一直都有积极响应,并于2020年提出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6]。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一方面主动作为,增加碳吸收,减少碳排放,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被动改变,采取降低不利影响和减轻损害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7]。林草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是通过增汇、减排、储存、替代4个途径实现,林草碳汇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2.1 政策背景

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于2012年开始启动,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CCER交易,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暂停签发[8]。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及减排的相关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后,生态环境部2023年3月面向社会征集CCER方法学,同年9月正式公布第1批4个方法学,其中涉及林业的有2个,即《造林碳汇方法学》《红树林营造碳汇方法学》。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2024年5月也将开始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2 造林碳汇方法学

CCER方法学是指导特定领域CCER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据,是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规范高效运行的必要配套技术规范文件。国内林草碳汇项目的开发,是指在我国范围内确定了基准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通过实施国土绿化和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管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等活动,遵循相关方法学和技术文件,经碳汇计量、监测、核算等程序,将林草湿等生态系统额外增加的碳汇开发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新发布的《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对原有的2个方法学(碳汇造林、竹子造林)进行了整合、修订和完善,全面更新了减排量核算模型与参数,增加了激光雷达监测生物量等新技术。适用条件中排除了在已有林地上开展的造林活动,包括伐前更新、补植补造和冠下造林等,也间接排出了短轮伐周期的造林项目。申请登记的造林碳汇项目应于2012年11月8日后开工建设,减排量的产生时间在2020年9月22日之后。新的方法学列出了在年均降水量≤400 mm地区开展的造林项目,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的造林项目属于生态公益林的造林项目3种免予额外性论证的项目类型,不需要复杂的举证和论述过程。

2.3 CCER开发流程

项目识别:在开发项目之前需要了解清楚项目的类型、管理办法及方法学的适用条件,确认项目是否满足《办法》的基本要求;项目设计:根据项目类型和所属行业领域的识别进行项目描述,选择相应的方法学进行编写;项目公示:通过注册登记系统公示项目设计文件,同步公示其委托的审定与核查机构的名称,公示期为20个工作日;项目审定:委托并配合审定与核查机构开展审定工作;项目登记申请:通过注册登记系统提交项目申请表和审定与核查机构上传的项目设计文件、项目审定报告;项目实施、监测及减排量核算:按照项目设计文件实施项目,按监测计划实施监测、核算减排量;减排量公示:通过注册登记系统公示减排量核算报告,同步公示其委托的审定与核查机构的名称,公示期为20个工作日;减排量核查:委托并配合审定与核查机构开展核查(不应委托项目审定的第三方机构);减排量登记申请:通过注册登记系统提交减排量申请表、减排量核算报告和核查报告;项目自愿注销:项目寿命期和计入期结束,项目注销,数据、信息等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在最后一次减排量登记后至少保存10年。

2.4 CCER登记、交易、审定与核查机构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成立之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的登记、注销等工作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承担,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和结算服务由北京绿色交易所承担,主要参考依据是国家气候战略中心2023年11月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北京绿色交易所2023年11月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配套技术文件,为项目业主开发实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编制项目设计文件及减排量核算报告提供技术指导,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于2023年11月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另外,参考国际上典型碳信用机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额外性的核心要求,结合中国实际对额外性论证的过程进行了简化,形成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额外性论证工具》作为其附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12月联合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2024年6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核查机构,其中涉及林业碳汇的核查机构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几家单位。

3 如何冷静看待林草碳汇

3.1 林草碳汇具有特殊性

林草碳汇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其政策性、业务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联度高,已然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重心在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及加强技术创新等“减排”任务上。林草碳汇作为减排增汇的一种手段,国家需要的是新增减排量和新增碳汇量,虽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主要角色还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2 林草碳汇所占份额小

近年来,有些咨询机构过分夸大碳汇项目的开发难度及自身的开发能力,虚报开发成本,有大量借机圈地抢占林草资源的乱象。开发CCER所产生的减排量,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用于抵消碳排放,是促进林业、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一种市场化补偿手段。可供开发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的有16个领域中,造林只是行业之一,而且可用于抵销的比例要低于重点排放单位应清缴配额的5%。一方面,安徽省符合方法学要求可供开发的森林资源空间非常少,另一方面,林业碳汇并非一本万利,开发成本较高,目前碳市场处于“供需”两不旺的状态。林草碳汇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补充和调节手段,要正确地理解包括CCER在内的碳汇交易经济价值的局限性。

4 林草碳汇工作的建议

4.1 项目开发

建议安徽省在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之前,首先按照新的方法学土地合格性要求,对2012年以来的造林项目开发量进行摸底,梳理2012年11月以来的造林作业设计和验收材料,优先选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的造林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进行开发。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同意新增部分县(市、区、旗)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批复国函〔2016〕161号文件,安徽省被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有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潜山县、石台县、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青阳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共计15个。以县级为单位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为例,准备所需的基础材料包括项目业主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社会组织登记证书等,造林作业设计和验收材料,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合格证明文件(前地类、土地连续面积、项目土地不属于湿地、郁闭度等信息),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项目区矢量,土地流转合同,项目开发协议(业主非土地或林木权属所有人),项目设计(PDD)文件等。

4.2 厘清工作重心

作为林草工作者,都有想通过“林草碳汇”产品交易进行生态补偿,助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而林草碳汇工作需待碳汇理论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及法制保障制度完善健全后,才有可能出现林草碳汇市场繁荣发展的景象。开展林草碳汇工作应该稳中求进,不能盲目决策,防范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以免给林农造成更多的损失及增加额外的负担。应该首先摸清安徽省的资源“家底”,科学有序地引导社会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了解碳汇现状、机制及增强途径,科学指导安徽省营造林活动的开展,切实达到安徽省森林资源扩面提质、林草碳汇能力全面提升的效果。

4.3 做好战略规划

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连清数据可知,安徽省中、幼林占66.65%,整体林草碳汇能力处于较高水平[9]。在生态系统碳循环分量中,森林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GPP)扣除植被自养呼吸量(Ra)和土壤中异养生物呼吸量(Rh)后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才能表示大气CO2进入生态系统的净光合产量,当NEP大于0时,表示该生态系统为净碳汇,反之则为碳源[10]。随着树木个体的发育,成熟林的面积越来越多,加上造林面积持续减少,若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多年后该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有可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有些林分也可能成为碳源。安徽省的碳汇能力峰值与国家“双碳”战略线能否保持一致,也是亟需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辉,王晶晶.安徽林业碳汇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1):76-79.

[2] 苏浩浩.退化马尾松林混交阔叶树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和植物来源碳积累的影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3.

[3] 方精云.碳中和的生态学透视[J].植物生态学报,202 45(11):1173-1176.

[4] 陈永富.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2):8-12.

[5] 巴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发展历程、趋势和对策[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9-28.

[6] 唐人虎.践行“双碳”承诺引领绿色复苏[J].经济导刊,2023(8):24-31.

[7] 刘骞.盐碱稻田熟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8] 张湖川,师远,李南林.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福建林业科技,2023,50(4):135-140.

[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4—2018中国森林资源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10] 华朗钦,张方敏,翁升恒,等.1982—2020年安徽省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成因[J].生态学报,2023,43(17):7237-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