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情境助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11-05王晶静戴培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关注多元情境的构筑,并将其作为学生课堂有效阅读的手段来展开,不仅丰富了学科教学方法,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还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获得了好的阅读体验,让更多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过程。因此,为了让多元情境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综合分析了当前学科阅读教学的形式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情境的构筑。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多元情境 阅读教学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阅读,而在高中阶段,学生能够高效阅读语文课文,为学生构筑多元情境是关键。但是,就目前学科阅读教学的形式来看,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了课前的兴趣导入,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尽管强调了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是所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化,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忽视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导致课堂阅读氛围低迷”“没有从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入手,设计趣味性十足的阅读游戏”“片面追求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素养能力的培养”等[1],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阅读。对此,作为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学科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可以指导多元阅读情境构筑的方法,以此助力学生有效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构筑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语文课本上一些文章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首先需要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有吸引力,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文的阅读中来。而故事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构筑具体的故事情境,以此来达到激趣引入的目的。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当中,为了把学生牢牢吸引到阅读当中,教师特别强调了故事情境的构筑,以达到激趣导入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从学习和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入手,适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具体的“故事分享”活动[2]。在活动中,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主导,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合作查阅本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的同时,搜索和整理大量当时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并将其以讲故事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分享中拓宽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本首词写作于1925年,在这之前,我国发生了很多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事件都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和了解,并将自己所调查和了解到的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学生。

二、构筑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上,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构筑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深化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变得更加自信。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更加有效,需要教师愈加关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构筑。

例如,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从学生课堂阅读的需求入手,以构筑问题情境的方式设置了“答”的环节。在情境中,教师以课件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一些与书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来激起学生阅读书籍的欲望。比如,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读懂了《乡土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的中国”的疑问[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来回答这些问题。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籍的印象,教师选择了《文字下乡》和《文字再下乡》两个篇章的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对两个篇章内容的阅读同时,试着逐一回答“根据对《文字下乡》和《文字再下乡》的阅读,作者认为乡下人是否愚昧?作者在论证乡下人是否愚昧的过程中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作者在论证乡下人不愚时采用的哪种论证思路,为什么?”“作者认为乡下人是否需要认字?具体是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的?”等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检查班级学生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整体阅读情况,进而更好地调整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阅读。当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更有成效,教师还鼓励学生及时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比如,学生不仅可以在分享环节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同时还可以将自己具体是如何完成对本书籍的阅读以及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进行分享,进而让更多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感悟与阅读经验中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快速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先是对书籍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解,然后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书籍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直观地呈现和展示出来,以此来让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更加全面,让书籍的阅读变得更加清晰、有序。

三、构筑交互情境,增强交流

高中语文是一门比较强调语言交流的课程,但是,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下,课堂往往被教师主导,学生则多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缺乏主动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在低迷的氛围下展开。而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需要教师从提高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质量入手,适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具体的交互情境[4],以此来增进学生间的交流,让更多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深化所学。

例如,在《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从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篇课文入手,要求学生在完成对整篇课文的阅读同时,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试着逐一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本篇课文的题目有着深层的含义,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些什么?”“在作者笔下,秋味是什么?其中,故都的秋味具体可以用哪些词进行说明?”“全篇课文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么,哪几个段落可以分为一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各讲述的内容具体是什么?”“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这样写具体有什么作用?”“文章当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具体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另一方面,教师则从学生语言交互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的培养入手,继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阅读品鉴”的交互情境。在情境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对“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在灰沉沉的天底下,……”“秋蝉衰弱的残声”等文当中一些优美的句式进行阅读和赏析,总结和归纳这些句式在写作上的特点和好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北国之秋的“静”。而“扫街的在……”一句,则给人留下了清静悠闲的感觉。

四、构筑游戏情境,活跃课堂

只有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活力,才能让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过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文的阅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特别强调了阅读类游戏情境的设计,借游戏情境来激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游戏的设计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助力,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游戏情境的设计。比如,在《我与地坛(节选)》一课的教学当中,适时在课堂上构筑了“阅读大闯关”游戏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了“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作者和地坛有着很多共通点,有着相似的命运,那么,在面对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事实,作者从中具体感悟到了什么?”“作者在园中思考,那么,他首先思考了什么问题?请试着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从文中找出答案?”“究竟该怎样活下去呢,作者是怎么说的?”等不同难度的问题,而班级内学生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整篇课文的阅读,并逐一完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让更多学生在不断参与游戏中获得快乐,在游戏中逐渐加深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五、构筑探究情境,提升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想要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具体的探究情境,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探究,进而在实现学练统一的同时,提升学科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雷雨》一课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置身于阅读当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全篇课文。具体如下:首先,班级内的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选择书中的一个片段,利用改写剧本的方式来对所选片段进行改写。其次,需要对所选择片段当中的人物设计对话、独白和动作等,借此来更好地凸显人物的特点,让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然后,为了让剧本能够以最佳的舞台形式呈现出来,还需要学生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按照所编写的剧本将课文内容以情境再现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通过班级内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表演,进而让更多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语文的魅力,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另外,教师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入手,继续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了“阅读实践”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需要利用阅读本篇课文的方式去阅读《雷雨》原著当中的其他篇幅,进而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和提升。

总的来说,利用多元情境来辅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不仅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助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积累了经验,找回了继续阅读的信心和动力。因此,为了让新时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果,教师在深入调查和了解班级学生课堂阅读的情况基础上,从“构筑故事情境,激趣引入”“构筑问题情境,引发思考”“构筑交互情境,增强交流”“构筑游戏情境,活跃课堂”“构筑探究情境,提升能力”等方面逐一展开,以此来助力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

参考文献

[1]路炳荣.多元情境引领改善高中语文教学[J].天津教育,2023(34):147-149.

[2]徐家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解决“读得深刻”的问题[J].广西教育,2023(32):77-79,84.

[3]陈伟钰.营造多元情境,构建高中语文“诗性”课堂:以《致云雀》教学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2):14-15.

[4]李 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情境创设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8):30-32.

[作者通联:王晶静,江苏省口岸中学;

戴 培,江苏省口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