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翻译中的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
2024-11-05德吉卓玛
摘要:汉藏翻译的基础一般为词汇和语法,但在现实翻译过程中,仅凭这两项法则许多翻译难点很难解决。汉藏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一篇优秀的译文更需要译者从深层次分析和思考其他元素,如文化、修辞、语境、文体、逻辑,乃至哲学层面。汉藏翻译中逻辑思维的掌握与运用至关重要。该文主要论述了汉藏翻译中汉藏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在互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从思维逻辑等层面研究和探讨汉藏翻译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分析源语言和译文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逻辑思维与语言活动是相互依存的,正确运用汉藏文化中的思维与语言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藏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达到汉藏翻译的信、达、雅要求。
关键词:汉藏;翻译;语言逻辑;逻辑思维;特点;创造
中图分类号:H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036-04
On the Thinking Logic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in Chinese-Tibetan News Translation
Deji Zhuoma
(Rong Media Center, Haixi, Delingha Qinghai, 817000, China)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is generally vocabulary and grammar, but in the actual translation process, many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re difficult to solve solely based on these two principles.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is not just a proces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An excellent translation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analyze and consider other elements at a deeper level, such as culture, rhetoric, context, style, logic, and even philosophy. The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logical thinking in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are crucial.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logic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in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noted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explore common problems in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logic,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ed text. LogicaldXH+I3uC+5Nn1lJ5/E7fYQ== thinking and language activities are interdependent. Correctly applying the thinking and language logic in Chinese and Tibetan culture can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us achieve the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of Chinese Tibetan translation.
Key words: Sino-tibetan; Translation; Language logic; Log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 Create
语言逻辑指人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反映。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其语言逻辑上的表达形式也千姿百态。“每种语言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在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中,逻辑必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翻译中思维与语言逻辑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表达并不一定完全符合逻辑,甚至可能与逻辑背道而驰。例如,汉语中习语“三寸不烂之舌”,人的舌怎么会恰恰是“三寸”呢,又怎么可能“不烂”呢?然而,并没有人因此而禁止这一习语的流传。这是由于人们普遍接受并理解汉语中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又如,“气炸了肺”“吓破了胆”等,在语言表达中类似的违背逻辑的语言表达案例不胜枚举。虽然这些语言在表达上确实存在着逻辑问题,但却因为语言表达的不合逻辑性它们才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并且更加具象,从而成为人们交流交往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类似“气炸了肺”等习语被生硬翻译成藏语后,并不会被藏文读者所理解,甚至会闹出笑话。因此,在翻译这些原文时就要十分了解汉藏语言各自的逻辑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语言表达的使用习惯、语境及文化背景。不能直接将生硬的翻译提供给读者,不仅要在词汇、语法上做到理解原文意义,还要通过逻辑分析,发现原文本身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正确地翻译源语言要表达的意义[1-2]。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又要符合译文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汉藏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熟知各自的语言逻辑及表达方式。
汉语与藏语都存在着自己的语言逻辑,主要表现在主谓关系的次序、时间的定语、原因等概念的表述上。汉藏互译应遵循译语的思维习惯及表达习惯,将汉藏两种语言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思维顺序等,进行规范、精确的表述,实现汉藏两种语言的有效交流。在汉藏互译过程中,正确的逻辑推理有助于理解原文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序关系、假说等复杂逻辑关系,在精确理解原文语句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原文句子各个部分的层次关系、修饰关系和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译语的逻辑进行翻译,同时适当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准确、更生动。
2 翻译中的逻辑理解与译文的创造
翻译可以分为口译、书面译。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对原文的再次创造。所以在谈逻辑与翻译的关系时,要认识逻辑与创造的必然联系。不同民族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产生的思维模式不同,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自然不同。对于汉藏两个民族来说,受生活习惯和环境等的影响,在翻译中必须重视语言形式的逻辑。
人的思维发展过程既是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内在约定,又具有客观性。逻辑思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为思维的根本过程,以此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藏语与汉语在语言形式、表达内容、文化内涵上存在着不同,这是一种“戴上脚镣手铐起舞”的困境。一般来说,语言逻辑翻译是一种以逻辑为基础的翻译方法。在互译过程中,译者依据源语语言内部(既有显性的,也有隐含的)逻辑关系,决定译入语句子的层级加工与结构排列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逻辑的翻译方法。
逻辑分析与逻辑综合表达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分析理解是指对原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一种逆向的、循着原作者逻辑的推理过程。综合表达,是指译者在组织译文、传达原文含义的时候,对语言结构方式进行选择,将原文中隐含和显著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的过程[3-4]。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的思维必然是从解析到综合的循环过程,要使其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必须自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就可从原文结构的思维轨迹中解脱出来,由原文结构的思维轨迹进入目的语的思维轨迹,用目的语的思维模式去考察原文语句的语言形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逻辑在思维中常常表现为流畅。汉藏互译从逻辑上讲,都是以源语为语料,以译语为基础,进行二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要恰当地利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根据原文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包括原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的合理表达与表现)决定译文句子的层级处理与结构安排,这对深入理解原文、准确表达原文思想内涵、再现原文修辞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3 汉藏翻译中应注意的逻辑关系
3.1 汉藏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逻辑关系
语言形式承载的信息包括了言内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汉藏翻译的语境而言,译者不仅要认真考虑译语,还要尊重言外语境,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理解和表达上既不能随便发挥,又不能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汉藏翻译是基于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意义转化,其翻译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要把握住文化语境。传统翻译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但对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关注不够。在汉藏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对汉藏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理念和文化习俗进行分析对比,重点了解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汉语和藏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存在差异。对于译者而言,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其实不是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而是语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一些语言单从其结构上理解很难行得通,如果放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了。对于译者来说,真正需要精通的是通过文化语境的翻译活动来深层次认识表现在文化里的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例如,“”一词在藏族文化中带有吉祥、纯洁和慈悲等含义zh/v1i9/ZCjjQ3RBRuybWA==,但在汉语中“白”一字象征着悲痛、不祥和衰败等。再如,藏文“”和汉文“红”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藏文“”一词往往象征权力和暴力,当人们听到“”一词时,会立刻想起血腥的场面,这一点在“”中有充分体现;而汉语中“红”一词代表繁荣昌盛、 步步高升。 因此,在汉藏互译时,恰如其分地转换两种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趋势尤为重要[6-7]。
3.2 汉藏翻译中一词多译的逻辑特点
汉语中有一些词,藏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固定不变的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需要译成不同的藏语词,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基本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像英语的词根一样,是单词的灵魂。在汉语的思维和逻辑体系里,语义在各种文本中是不变的,而藏语则因为表述方式不同,无法将汉语的基本语义固定下来,译者需要结合语境按照藏语逻辑习惯给予不同的“译法”或“译文”。从翻译角度讲,要想准确透彻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区分它的根本意义与译法是极为重要的。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各类语言中是非常普遍的,汉语和藏语也不例外。因此,在汉藏互译时,把握好一词多义的逻辑特点能帮助译者更好地翻译。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通过逻辑判断来解决翻译中一词多义的问题。这里说的逻辑判断主要指对原文语言思维逻辑进行判断和译文逻辑进行判断。例如:汉语中的“开”和藏语中的动词“”意义相近,在一些情况下两者的互译关系是相对应的,如“开门”“开窍”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汉语中能和“开”搭配的词译成藏语时不能与“”搭配,如“开国”“开口”“开票”“开春”等,必须把“”换成其他动词。对于这类问题,需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中的动词为中心,适当变动另一个词,使其符合译文的逻辑表达习惯[8]。
3.3 汉藏翻译中成语翻译的逻辑特点
汉语表达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的历史悠久,多来源于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民众认知性,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凝聚着该民族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同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环境等的发展和演变密不可分,所以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智慧。
汉藏两个民族在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等方面,有大量的成语。由于存在差异,在对成语进行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多种背景因素。成语的翻译既涉及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和跨文化研究,也涉及心理学、哲学、美学,特别是逻辑学。在翻译过程中,逻辑思维起着根本的作用。例如,汉语的“对牛弹琴”和藏语的“”(直译为“对狼颂经”),二者比喻的形象虽然不同,但却出自同一机制,都有讽刺听者听不出所以然的意思,也都可改用来嘲笑说话人找错谈话对象。因此,成语的翻译更加需要译者很好地了解其意义的来源及历史背景,熟练把握互译时的逻辑关系。
汉语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语义上的统一,二是结构上的固定性。也就是说,它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全部意义无法通过构成成语的每一个词汇来推测,而且在结构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检验,不能任意改变其次序,不能增加或减少词,也不能以其他词代替成语中的一个词,更不能改变其语法结构[9-10]。这些都给成语的翻译增加了障碍和难度。例如,汉语成语“一柱擎天”“一步登天”并不符合事实逻辑,在翻译时,应准确、深刻、完整地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本意和引申义,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抑或简单直译,多采用意译。成语的翻译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直译法、同类c9J2zZOC1jDc08czU5D8O7o5cs1Eq3wRxqB95Xta734=成语借用法、意译法及直译兼意译法。通过正确运用直译、套译、意译等方法将成语的翻译进行分类,以作为正确翻译成语的储备资料。可以说汉语成语的翻译,实际上是用藏语去处理汉语成语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文化特征的问题,即目的语翻译要符合其语言逻辑。
4 结束语
汉藏翻译不仅要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还要把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具有一定难度。汉藏翻译过程中,逻辑推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逻辑推理法则使译者在翻译中保持概念清晰一致,避免混淆和偷换,同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从逻辑学的视角来审视翻译,不仅能提升译文的质量,还能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能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实现更精准的翻译。然而,如何做到翻译的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仍然是译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汉藏翻译的精准与流畅,促进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为汉藏文化的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欧阳燕.长句的逻辑翻译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79.
[2] 李红雪.逻辑思维能力与翻译[J].考试周刊,2007(10):22.
[3] 才让卓玛.汉藏新闻翻译中的跨文化思考[J].中国报业,2023(12):178-179.
[4] 久西草.融媒体背景下汉藏新闻翻译策略分析[J].采写编,2024(2):91-93.
[5] 刘季陶.数字人文背景下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研究[J].公关世界,2024(17):90-92.
[6] 周金声,王俊杰.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质增效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22(17):48-50.
[7] 朵雪雁.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策略[J].采写编,2022(4):140-142.
[8] 旦吉草.论新闻翻译对民族语广播的重要性:以藏语广播为例[J].新闻传播,2022(6):108-109.
[9] 扎西东珠.藏语广播新闻翻译问题及对策[J].中国报业,2021(16):34-35.
[10]王磊.立足语境把握形象:论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4):26.
作者简介:德吉卓玛(1975,4-),女,藏族,青海天峻人,本科,副译审。研究方向:汉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