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与应用研究
2024-11-05王志
摘要: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红军石刻标语,石刻标语是红军独创的政治宣传手段,是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活动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革命历史重要见证物,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而如今这些珍贵石刻却面临损坏甚至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与传承的这些珍贵的石刻标语是亟待解决与关注的问题。数字化整理与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给川陕红军石刻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该文分析了现有数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全面规范地整理、多元地开发利用川陕石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川陕地区;红军石刻;数字技术;红色文化;文化传承;振兴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183-05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Col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one Carvings of the Red Army in Sichuan and Shaanxi
WANG Zhi
(Chengdu Gingko Hotel Management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 The Sichuan-Shaanxi Revolutionary Base was the second largest Soviet area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second only to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On this red land, a large number of Red Army stone inscriptions were left behind. These stone inscriptions were an innovative political propaganda tool of the Red Army, serving as important records of the Red Army's activities in the Sichuan-Shaanxi Revolutionary Base, and are vital witnesses to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y are crucial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Fourth Front Army of the Red Army and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government, holding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ducational, and aesthetic value. However, these precious stone inscriptions now face the risk of disappearing or being damaged. How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se valuable inscriptions is an urge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Digitization, as an emerging technological means, present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Red Army stone inscriptions in Sichuan and Shaanx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xisting digitization efforts and proposes some ideas and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ly standardizing, organizing, and diversely utilizing the Sichuan-Shaanxi stone inscriptions.
Key words: Sichuan-Shaanxi region; Red Army stone carvings; Digital technology; Red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川陕红军石刻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刻面临着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威胁,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数字化整理作为现代科技手段,为川陕红军石刻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现有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与应用研究尚在发展中。如何建立系统、规范的数字化整理路径,吸引和培养人才提升数字化整理技术,扩展数字化成果的应用形式与转化效果是值得探究的。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其他类似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川陕红军石刻概述
1.1 川陕红军石刻产生的背景
川陕苏区成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牵制了四川、陕南几乎全部的军阀兵力,为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掩护,为全国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对当时的革命发展、长征的胜利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川陕苏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成果,与党和红军在川陕苏区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1]。革命的宣传工作是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因此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基层,广泛宣传革命理念,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石刻就是其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宣传方式。红军组织錾字队巧借地域之利,将当地的巍峨山石、崖壁,甚至乡里的院落、街道、祠堂、庙宇等各地原有的石柱、石碑、石基等可利用的石质媒介化为不朽的宣传画卷。相较于易撕毁且成本较高的纸张或脆弱的石墨灰材质的宣传媒介,石刻不畏风雨侵蚀,也不易被敌人损坏。
1.2 川陕红军石刻的内容
川陕红军石刻以文字类的石刻标语、文献、对联为主要形式,其中最直击人心、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石刻标语。红色石刻标语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宣传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既反映经济文化建设,又宣传社会民生;既展开正面的革命宣传,又有劝降说理的心理攻势[2]。如:“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拥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标语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红军是武装起来的工农,工农自己的军队”标语彰显了红军的性质和宗旨。“实行不交租、不完粮、不纳捐、不上税!平分土地!”石刻标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又集中体现了川陕苏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3]。“普及农村教育,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标语反映川陕苏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 “反对封建迷信”“加紧戒烟运动”等标语反映了川陕苏区对提升民众思想觉悟、改善民众生活习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切关怀。
1.3 川陕红军石刻的价值
川陕红军石刻标语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这些石刻标语用鲜活且易于被群众理解的语言宣传了党的理论与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环境、斗争历程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红军石刻标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敢于斗争、敢夺胜利的“凝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史学研究价值[4]。因此应该加强对其保护,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历史学的发展。
川陕红军石刻标语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红军石刻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铭记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英勇精神,在当代作为爱国主义与革命优秀传统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生动素材。它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传承革命优秀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认同,强化道德建设。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川陕红军石刻标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石刻标语在字体和形貌上呈现出与传统书法碑刻风格迥异的鲜明特点,它们并没有全部像传统书法碑刻那样,追求审美上的精致和技法上的巧妙,却因其相对紧凑的时间及简陋的刻写条件,呈现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粗粝形态,在文字内容的章法布局上也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法度审美,成为一种革命的自然美学,表现出对原有碑刻上那种法度严谨的传统书写的一种突破[5]。一些石刻标语为了突出宣传效果还刻有图画,如镰刀、锤子、五角星等,造型形象生动、錾刻精细,美观又醒目,展现出高超技艺。川陕红军石刻标语不仅有较高的审美性,加之石刻地处崇山峻岭、乡村城镇之间,石刻与环境共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加快当地红色旅游发展,利用石刻艺术开发文创旅游纪念商品,实现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
1.4 川陕红军石刻保存情况
川陕苏区的石刻标语在20世纪30年代有近7 000幅,50年代初期减少至4 000 幅左右,80年代末期仅为2 233幅[6]。近年虽未作全面调查统计,但就部分地区的保存状况分析,红军石刻文物仍在持续减少,很可能不足2 000幅了[7]。川陕苏区石刻数量逐年减少主要是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及缺乏管理造成的。自然侵蚀方面,长期的风雨侵蚀和山石坍塌使其遭受了严重的风化,一些石刻字迹模糊不清,甚者损毁消失。人为破坏则更令人痛心。在过去旧房改造等过程中,一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石刻,因房屋拆除而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伤,拆下的石刻往往未得到妥善的保护或上报,它们或被随意丢弃,或在搬运过程中受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人为损坏。缺乏管理也是导致石刻保存状况堪忧的重要原因。一些革命旧址内的石刻标语,周边环境恶劣,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建筑破损严重,也给石刻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与应用研究的现状
2021—2022年四川省和陕西省分别通过了《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了明晰的要求:在确保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的基础上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加强数字化建设及成果运用,推进共建共享,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览展示红色资源,增强生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川陕红军石刻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然而,其数字化研究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2.1 数字化整理工作缺乏全面性、规范性
川陕红军石刻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令人瞩目。而现有的数字化工作只是针对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石刻标语密集区域,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川陕红军石刻的整体风貌和历史价值,一些珍贵的石刻资料被忽视或遗漏。不同单位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不统一,部分采集的数据由于方法不当或标准缺失,存在精度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高精度研究与应用的需求。采集数据的不兼容性和差异性成为数据共享与交流的障碍,对于后续的研究者来说增加了其工作的难度,大大降低了数字化成果的质量和利用率。
2.2 数字化整理工作面临着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挑战
实现石刻高精度数字化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数据采集、3D建模、虚拟现实等。然而,技术的背后是专业人才的支撑。数字化整理工作需要一支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团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历史学、考古学的相关知识,能考察和还原石刻的历史原貌,还需要具备艺术学、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具有一定的设计与审美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和吸引这些跨学科的专业人才,成为数字化整理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刻数字化整理的设备购置、软件开发,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制约数字化整理工作的因素之一。
2.3 数字化应用手段单一,转化与利用效果不足
当前的数字化工作主要集中在石刻标语的简单录入和展示层面,这种基础的数字化处理虽然实现了石刻内容的在线可视化,但由于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设计,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受大打折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很难激发观众的兴趣,尤其是年轻群体。同时,当前关于川陕红军石刻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主要聚焦于石刻标语的内容解读和历史背景分析,缺乏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数字化产品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这意味着,尽管有大量关于石刻的研究资料,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以更加生动、直观、易于传播的形式展现给公众,从而限制了其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
3 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的措施
3.1 确立系统性的数字化整理方案
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首要任务是确立全面系统的勘查目标。这意味着整理的石刻信息不仅要覆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红军石刻,还要包含目前尚未专项调查统计的部分。例如,附属在革命旧址、战场遗址,以及异地迁移至纪念场馆保存的红军石刻标语[8]。邀请具有党史研究、文物保护、数字化处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团队成员将共同负责建立数字化整理工作的具体流程与实施计划,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责任人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数字化整理工作离不开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支持,还应提前规划软硬件设施设备,确保其能够满足高质量数字化整理工作的要求。
3.2 制定规范的数字化整理工作流程
确立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各环节的工作规范与要求,以保证数据采集图像质量和数据完整性。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的环节大致包括:现场勘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审核、数据存储与共享。
现场勘查:详细记录石刻的位置信息,包括其所在的具体地点、周围环境及与其他石刻的相对位置关系。还需要准确测量并记录石刻的尺寸信息,包括其高度、宽度、厚度等,以便在后续的数字化处理中能够准确还原其真实比例。保存状况也是勘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要详细记录石刻的保存状况,包括其表面的磨损程度、裂痕、污渍等,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据采集:因地制宜地采用高清摄影、扫描技术、无人机拍摄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清摄影是数据采集的基础方式之一,可以捕捉到石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雕刻的线条、文字的形态以及表面的风化情况等,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翔实的依据。扫描技术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数据采集手段,三维扫描技术不仅记录其表面的形状和纹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空间结构。这种技术对于复杂和精细的石刻尤为有效,能够提供更全面、立体的数据支持。面对一些体量较大的石刻,无人机拍摄也是一种高效的数据采集方式。无人机能够从不同高度和角度拍摄石刻,获取到常规拍摄难以达到的视角,这对于全面记录石刻整体风貌和周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数据采集还需遵循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操作规范,包括图像的分辨率、色彩模式、文件格式等,以确保数据的通用性。同时,对采集过程的拍摄时间、天气条件、设备参数等信息做记录,有助于后续数据校验和使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数据处理:提高数据质量需要进行裁剪、去噪、增强等多个处理步骤。裁剪是为了去除图像中无关的背景部分,使石刻图像更加突出和清晰;去噪是为了消除图像中的杂点和干扰,提升图像的整体质量;而增强则是通过一系列算法和技术手段,使石刻的细节和特征更加鲜明和易于识别。完成数据处理后,接下来的重要步骤是由专家团队对数据进行审核和校对。对图像中的石刻信息进行核对和校验,发现任何问题或疑问,专家团队要及时与数据采集和处理团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数据存储与共享:将准确数据按川陕石刻的内容、形式、保存状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建成详细资源名录的数据库,实现川陕红军石刻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石刻进行三维建模,生成三维图像和虚拟现实场景。并将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确保数据可长期可访问,便于研究人员和公众访问和使用这些数据。
3.3 积极拓展多元的资金投入、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的策略
数字化整理工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此项工作的开展可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基金,争取政府对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工作的支持和投入。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提高社会对川陕红军石刻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企业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推进数字化整理工作。在技术的升级与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加强与国际上数字化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技术培训与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广数字化整理技术和经验。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技术的研发,共同培养数字化整理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工作。通过以上举措逐渐建立一支由多学科背景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为数字化整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与人才储备。
4 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应用的探索
4.1 利用数字化成果实现在线展示创新应用
线上积极开发川陕红军石刻专题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数字化平台,举办数字化展览或开展线上教育活动等,将相关专题纪录片或宣传短片投放其中。同时,引入多元化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例如,将数字化复原的川陕石刻遗址,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开发虚拟漫游和交互设计,利用音频导览和虚拟现实技术、触摸屏互动等方式,让观众在线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石刻的魅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在线创新展示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了解川陕红军石刻的途径。
4.2 利用数字化成果实现红色教育创新应用
川陕红军石刻作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广泛的红色教育应用价值。可将川陕红军石刻的数字化内容融入学校的历史课程、思政课程及各类主题教育中。将数字化展示平台作为红色教育资源库,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川陕石刻的数字化展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理解红军精神。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展示川陕红军石刻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红军的历史地位和革命贡献。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观看川陕石刻的纪录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石刻标语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红色教育创新应用,为教育领域提供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教学资源,将川陕红军石刻的红色文化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培养年轻一代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4.3 利用数字化成果实现红色旅游创新应用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要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双轮共同驱动当地发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大力支持和鼓励红色文化产业进入市场[9]。积极探索 “红色+研学”“红色+生态”“红色+休闲”等发展模式,构建一体化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10]。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手段创新红色旅游的应用场景,可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例如,“红色+研学”模式下在景区设置数字化展示区,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红色石刻文化体验项目,结合当地石刻的特色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石刻文化互动类知识游戏,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和了解川陕石刻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制作背景等。“红色+休闲”模式下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休闲数字服务。通过智能手机App,基于游客的兴趣偏好和实时位置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给游客推荐适合的红色石刻旅游线路、景点和活动等,为游客进行个性化旅游规划、智能语音导览服务。游客还可通过手机App或智能穿戴设备获取个性化的讲解内容。还可通过App参与互动问答、留言评论等活动,与其他游客分享自己的旅游感受和体会,为景区带来持续不断的关注。红色旅游创新应用将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契机与文化活力。
4.4 利用数字化成果促进学术研究的应用
川陕红军石刻的数字化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资料支持,还使石刻学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成为可能。如能建立专门的学术研究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为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效、互动的研究环境,将更好地推动他们深入地挖掘川陕地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此外,数字化手段还具有强大的共享和传播功能,可以将川陕红军石刻的研究成果向全球传播,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种跨时空的学术互动,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学术研究,使得红色文化的研究更加多元化。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川陕红军石刻的数字化整理与应用具有广泛前景和深远意义。通过系统性策略与方法,可建立详尽数据库与展示平台,实现全面、精细的数字化整理与多元应用。尽管面临技术、资金和人才挑战,但如能获得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人才培养,可望克服难点。此举能生动展示红军历史和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同时为石刻保护与传承、学术研究和红色教育提供丰富资料。研究者应把握数字化时代机遇,共同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工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莉军.川陕苏区红色石刻标语的框架结构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2] 王发祯.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艺术探索[J].巴蜀史志,2022(1):75.
[3] 蔡东洲,黄涓.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看劳动者解放蓝图[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112.
[4] 邹钰.凝固的历史: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标语述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3(6):47.
[5] 赵旭东,张孜伟.革命主张的地方性刻写: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遗存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3):109.
[6] 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石刻影印集[Z].2005:2.
[7] 张学林.大巴山红军石刻文物的保护现状与对策[J].四川文物,2003(1):73 .
[8] 刘禄山.川陕片区红军石刻标语保护利用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23(4):103.
[9] 曾培.新时代巴中革命老区红色石刻艺术的开发利用[J].艺术教育,2022 (5):157.
[10]杨俊丽.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广东革命老区内源型发展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1):173.
基金项目: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项目“川陕红军石刻数字化整理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SWL23Y13)。
作者简介:王志(198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