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4-11-05杨洁张楠李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6期

摘要:为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可视化思路与建议,该文从可视化的角度出发,收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视化交叉的相关文献,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由此得出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具有巨大潜力,总结可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任务,即探索式分析任务和体验享受任务,对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包括民间文学作品、传承关系和区域空间可视化,并对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发展的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数据分析;视觉表达;数字化;时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9(b)-0188-06

Survey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wered by Visualization

YANG Jie1, ZHANG Nan1, LI Yu2

(1.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 China; 2.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iz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visualization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ization, this paper collects relevant liter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n domest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us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and summary for the domest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ualization cases. The great potential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us visualization projects was revealed through analyzing the task of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s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exploratory analysis and enjoyment,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of domest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ualization, which included folk literature works,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betwee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sualization.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ualization; Data analysis; Visual expression; Digitization; Time-space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理事会[1],都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无形”的特征而具有脆弱性和易损性,就像手上的沙子,如果不够小心,就会从指缝间溜走。同时,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继承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其也会不可避免地消失。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画廊等机构组织完成[2]。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陆续展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通过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及性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用户可以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互动,从而促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储和记录[3-4]。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人员必须重新创造在大屏幕和小屏幕上体验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手段,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单位和博物馆专家的成功解决方案和策略转化为新的信息空间[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是“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即借助新颖的可视化设计方法[6],从繁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中选择合适数据展现其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力,从而让公众快速便捷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7]。

1 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可视化

人类感知事物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通过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精心设计、选择性地组织和呈现信息,人类可以利用视觉从信息中获得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此外,视觉还有助于扩展记忆和认知能力,这两者在人类如何处理信息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所有这些事实和发现,一幅令人兴奋的图景展现在面前,导致可视化研究的出现。

可视化通过视觉表达形式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即通过图形化手段从数据中发现新的见解和知识,是一种放大认知的数据表示。由于人类视觉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可视化也被视为使用计算机支持的数据交互式视觉表示来增强认知。数字化发展扩大了可视化的使用范围,可视化正在交互式地改变人脑视觉和处理复杂数据的方式,可视化比其他形式的数据(如报告或电子表格)更容易让大脑处理[8]。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 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9]。”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社区和群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界和历史的互动,被不断创造的,并为各社区和群体提供一种认同感和连续性,从而促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达形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10]。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帮助个人在一种文化中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的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1]。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国务院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大门类[12]: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2 可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务种类繁多,通过对收集文献的分析,笔者将可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任务分类为探索式分析任务和体验享受任务。

2.1 探索式分析任务

探索式分析任务让用户发现或分析尚未完全理解的信息,帮助专家学者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做出决策,包括统计分析、时空分析及关系分析。

2.1.1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最普遍的分析任务,即运用各类统计图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门类的数量关系、各门类传承人数量统计等。如散点图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信息[13],折线图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变化趋势[14];柱状图(或堆叠柱状图)展示各门类数据间的变化及同门类不同变量间的差异[15],南丁格图(见图1)、饼图和环状图显示传承人门类信息[16]。

2.1.2 时空分析

时间和空间是重要数据,二者经常在可视化中同时呈现,也有部分可视化只聚焦于时间,分析文字形式、图像色彩等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李福欣等[17]设计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类、数量及公布时间图(见图2),其中横轴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时间,纵轴表示项目门类和数量。此外,地图也常用于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项目的地理空间,如考古地图、区域分布等,其展示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数据类型,可用颜色深浅展现,也可以用点状地图、气泡地图、轨迹地图等展现。谈国新等[18]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载体类型及时空表达进行研究,提出一种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

2.1.3 关系分析

关系分析通常包括层级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及二元关系,如作品类别与人名、地名之间的二元关系呈现。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可视化采用关联图、树状图或星状图等表示。马秋梅等[19]采用径向树图,分层展示川剧生、旦、净、末、丑行当分类,并从五大行当逐层细化到具体的剧目人物,如图3所示。王蒙等[20]通过利用主题联,如黄梅戏、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剧目”“艺术家”“机构”及“传承人”等。此外,弧线图也被用来反映数据点之间的关系。

2.2 体验享受

在体验享受的情况下,虚拟现实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之一,因为其可以让观众尝试在现实世界中难以体验的任务,并通过将身体的运动与显示屏系统结合,增加用户的沉浸感。虚拟现实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其在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如要在现实中试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一定的环境,配备必要的服装、设备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培训认可。

对于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感兴趣的公众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很强吸引力。普通公众不是被迫需要验证或产生假设的需求驱动,而是被好奇心所驱动,这种好奇心可能会被视觉刺激和满足,降低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槛,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们从虚拟的活人宝藏中获得训练。总之,虚拟现实体验激发了公众用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尊重。

3 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的研究成果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归纳总结,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学作品、传承关系和区域空间可视化方面。

3.1 民间文学作品可视化

陈博等[21]以《格萨尔王传》为例,提出一个可视化主题自动索引系统,通过主题标引工具,读者能够快速定位《格萨尔王传》中的章节、段落和句子,帮助读者直观高效发现文献主题之间的潜在关系,如图4所示。京剧被誉为“国粹”,已成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侯文军等[22]设计了一个京剧剧本可视系统,包含列表、概览图、指纹图和情节图4个子系统。不熟悉民间艺术的用户使用该系统,可以引导其了解不同属性下的剧本分布及不同角色和职业;而对于京剧爱好者,该系统能够帮助其筛选感兴趣的剧本,并浏览探索功能。

3.2 传承关系可视化

施旖等[23]以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主题联接图展现主题标签之间的关联,提出“师徒”关联,直观地向用户展示传承关系。 陈文彦等[24]以蔚县剪纸文化为例,提出“派系传承关系”“空间传承关系”“派系与空间传承关系”的文化传承景观多维可视化方法,用以解析文化传承景观中的时空传承关系。王伟等[25]以湖口青阳腔为例,提出了用时间社会网络的地理信息可视化来展现时空耦合的传承关系,如图5所示。

3.3 区域空间可视化

时空可视化是针对时变数据、空间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设计的自然直观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用户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复杂信息变化规律。辛建红等[26]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提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可视化模型、信息网络传播可视化模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属性可视化模型,这些模型能够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实践经验。辜智慧等[27]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非物质文化空间展现传承时空变化关系及优势区域,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评估和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陈铭峥等[28]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地理空间异质性影响的特点,结合WebGIS 技术,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空间分布,以便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区域发展过程的变化因素。

4 结束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快速发展。通过对当前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了可视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述,归纳出可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式分析和体验享受任务,并从民间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承关系可视化及区域空间可视化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研究成果。

通过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的分析和总结,发现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在用户交互过程方面,仅支持展示和浏览,缺乏用户与可视化系统互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更能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智能化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Museums Project[EB/OL].[2024-03-02].https://www.ichandmuseums.eu/en.

[2] WINDHAGER F,FEDERICO P, SCHREDER G, et al. Visua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 data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challenges [J].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2019, 25(6):2311-2330.

[3] SONG X T, YANG Y Z, YANG R, et al. Keeping wat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e transmis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cquer art [J].Sustainability, 2019, 11(14): 1-15.

[4] 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9):87-94.

[5] FAN T, WANG H, DENG S 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mage classification with multimodal attention and hierarchical fusion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23(231): 1-14.

[6] 李南南,卢章平,李明珠.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设计,2020,33(10):122-125.

[7] 宋雪雁, 张祥青,张伟民. 水书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元组织与可视化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10):3-15.

[8] 陈为,巫英才,鲍虎军,等.大数据可视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9]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EB/OL].[2024-02-03]. https://ich.unesco.org/ en/home.

[10]UNESCO. Text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 [2024-05-01].https://ich.unesco.org/en/convention.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2024-03-02].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cwh/1119/ 2011- 02/25/content_1625617.htm.

[1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2024-03-0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

[13]常樱,陈珊,采思雨. 一种地域文化资源可视化设计与实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03-106.

[14]吉国秀,郭晓宇. 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一项基于辽宁省非遗研究(2007—2020)的可视化探索[J].民俗研究,2021(6):144-153.

[15]陈思橞.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

[16]何晨晨,周橙旻,马伯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的数据可视化研究[J].家具, 2021,42(4):64-69.

[17]李福欣, 苗秀, 刘玲玲.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设计,2020(16): 134-137.

[18]谈国新,张立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18, 62(15):102-111.

[19]马秋梅, 江兴涛, 曾琦峰, 等. 川剧文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24(3):1-12.

[20]王蒙, 许鑫. 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14): 15-21.

[21]陈博,陈建龙. 基于文本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的主题自动标引方法:以《英雄格萨尔》为例[J].现代情报,2019,39(8): 45-51.

[22]侯文军,张博. 京剧剧本可视化系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0, 32(10): 1663-1670.

[23]施旖,熊回香,陆颖颖.基于主题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7): 104- 110.

[24]陈文彦, 王欣, 傅学庆.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传承景观的多维可视化方法[J].测绘科学, 2012, 38(1)jcxXbp1C+5HNr04dbkdGFw==: 87-95.

[25]王伟, 许鑫, 周凯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研究:以湖口青阳腔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21): 27-34.

[26]辛建红. 地域文化资源可视化架构模型设计及实现[D].河北: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

[27]辜智慧,田少煦,张艳,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可视化研究: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5): 118-122.

[28]陈铭峥,吴勇. 基于WebGIS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 (10): 68-7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国家级非遗可视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3YSD245)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统计预测与数字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JYE4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洁(1999-),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人文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