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2024-11-05马飒杨万露黄建锋
摘要:高水平开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和开放潜力三个维度构建对外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多种方法对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且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开放格局,上游地区的开放主要受制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潜力,中游地区则受制于开放基础设施,中游和上游地区三个维度的发展均落后于下游地区且开放潜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对外开放总体存在较大差异但呈缩小态势,超变密度替代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和下游之间及上游区域内的开放差距最为明显;(3)对外开放的空间分散性持续增强,整体及上、下游区域均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下游城市已形成高水平开放的空间高度集聚,大多数中游和上游城市则开放水平低且难以实现向上跃迁,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有所弱化。
关键词:对外开放;区域差异;时空演变;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559-(2024)07-0016-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技术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对策研究”(项目号:21BJL106)。
作者简介:马飒(1977—),女,南通大学商学院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博士,从事世界经济理论与对外开放政策研究;杨万露(2000—),女,南通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黄建锋(1973—),男,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开放经济研究。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流域最广、影响最大的黄金经济带,人口与经济均占据“半壁江山”[1],在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早在2016年《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就提出长江经济带要“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长江经济带要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战略任务;2023年10月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长江经济带“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新渠道”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内部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资源约束的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转变,作为横贯东西、承接南北的经济大动脉,长江经济带的高水平开放无疑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战略支撑。那么长江经济带当前的对外开放水平究竟如何?对外开放呈现怎样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怎样的趋势性转变?回答上述问题,是优化长江流域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已有关于对外开放水平测度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全国层面[2-5]或其他特定区域,如东北[6]、中部[7]、西北[8]等;在研究方法上以熵值法[2,6]、主成分分析法[5,9]等客观赋权法为主,主要基于省级层面数据[10]或针对特定省份[11-12]展开研究,还有少数文献关注长三角区域[13-14]的对外开放水平,但专门针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指标构建上,大多选取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进出口总额等单一指标[14-16]。鉴于此,本文拟构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等多种方法具体测度长江经济带18年间的对外开放水平、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态势,为优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开放的政策举措提供参考。
二、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及测算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对外开放在本质上是指积极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既包含商品、资本等实体层面的跨国流动,也体现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的程度[17]。本文主要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开放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对外开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而言,开放规模上主要采用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及国际旅游等二级指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虽为开放规模的重要指标,但地级市层面的数据缺失严重故本文暂不考虑这两个指标。开放质量上主要利用出口结构优化度来考察。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是出口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因此出口结构优化度选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来加以反映,由于各地级市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存在缺失,所以本文借鉴刘霞等[18]的方法,以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省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权重乘以省级层面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计算得到。
开放基础设施是对外开放畅通的基本保障。本文对开放基础设施的评价既包括硬件基础设施,也将制度开放作为开放的软基础设施一并纳入考察范围。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港口能力、国际空港数量、国际铁路运输和互联网水平。其中港口能力、国际空港数量和互联网水平分别用水运货运量、该地区有国际航班的飞机场数量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表示。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欧班列逐渐成为国际铁路运输,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桥梁,为此选择各地级市开通中欧班列路线数作为国际铁路运输的评价指标[19]。自2013年来,自贸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与窗口,因此本文选用各地区自贸区片区数量作为制度开放的衡量指标。
开放潜力主要考察一个地区未来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潜力[10],其通常与人力资本水平、科研水平密切相关[20],本文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和专利获得数量加以反映。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往往越有利于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为此本文选择人均GDP表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21],当前营商环境已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22],因此本文将营商环境纳入开放潜力的二级指标,参考张三保等[23]做法,本文选用政府效率和资源获取能力这两项指标表示,政府效率用一般预算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资源获取用商业用地价格及人口迁入率表示。
(二)数据来源
长江经济带共有110个地级市(包括上海市,重庆市两个直辖市)。由于铜仁市,毕节市缺失数据过多,且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剔除这两个地级市对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巨大误差,所以本文选择的样本为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时间跨度为2004—2021年,相应指标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EPS数据库、CEIC数据库、CNRDS数据库、中欧班列网、《中国交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部分缺失数据使用插值法补齐。
(三)测算方法1.熵值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进行指标构建,具体参见吴志军和梁晴[24]。
在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第j项信息熵值为
(1)
其中,i表示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j表示对外开放水平的各个测度指标,e为对外开放水平的信息熵,dj为信息效用值为1-ej。
对外开放水平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测度指标值
(2)
则计算长江经济带及各地对外开放水平综合得分为:
2.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
为了甄别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对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区域内、上中下游区域间的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及来源展开分析。Dagum[25]将总体基尼系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贡献,区域间差异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三部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表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对外开放水平总体差异;k为3,代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n为108,代表选取的样本个数;yji、yhr代表j、h区域内某一地级市的对外开放水平;μ是各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的平均值;Gj代表地区j的基尼系数;Gjh是地区j与地区h间的基尼系数;Djh为地区j、h间对外开放水平的相对影响;Fj(Fh)为j(h)地区的累积密度分布函数;Gω、Gb、Gt分别代表区域内差异贡献度、区域间差异贡献度、超变密度贡献度。
3.Kernel核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水平相对差异的变化,进一步,本文使用Kernel密度函数估计探究长江经济带及三大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绝对差异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设对外开放水平的密度函数为:
(10)
其中,f(u)为核密度估计值,Ui为观测值,u为均值,K为核函数,h为带宽,N为样本数量。
4.Moran指数
为了掌握长江经济带各市对外开放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和演进规律,本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与局部莫兰指数加以分析,前者检验研究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的整体空间集聚特征,后者检验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参考臧漫丹等[26]的做法,具体公式为:
全局莫兰指数:
局部莫兰指数:
其中,n为样本数量,xi、xj分别表示地级市i、j的对外开放水平,代表均值,S2表示样本方差,Wij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
三、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与趋势
(一)总体开放水平及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综合得分持续保持上升态势,表明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从增长速度看,2009年以前增长较为缓慢,年均增速5%,之后开放明显加快,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讲话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逐步确立,对外开放的提升速度明显高于之前,年均增速超过9%。从各区域来看,期初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开放格局,期间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对外开放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态势,但以中游的增幅最为显著,期内增长359%,超过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下游的增幅,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开放格局也逐步演变为“下游>中游>上游”。
从城市层面来看,下游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大多高于中游和上游城市,但中游和上游中心城市排名明显提升(见表2)。2004年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武汉、成都、重庆三个城市分别位列第5、9、10位,至2021年,成都、重庆的排名分别上升至第2、3位,开放综合得分进入前30的中游和上游城市数量也由10个增至14个。
(二)对外开放水平各维度结果分析
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潜力以及开放基础设施等三个维度看(见图2),2004年开放潜力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至2021年,开放潜力有了明显提升,三个维度得分依次为开放基础设施>开放潜力>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规模与质量成为主要短板。对于三大区域而言,2021年上游地区主要受制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和开放潜力,中游地区则开放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从地区差距来看,2004年中游和上游地区的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与下游地区差距明显,但开放潜力与下游水平相当,至2021年,中游和上游地区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明显落后于下游地区且开放潜力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Dagum基尼系数测度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的总体基尼系数均高于0.5水平,表明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地区差距。从变化趋势看,系数呈下降态势,2004年为0.608,2015年升至最高值0.614,此后逐渐回落,2021年降至0.57,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对外开放的不均衡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一)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
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来看,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间开放水平的基尼系数均高于0.5(如图4(a)所示),区域间开放差距依然较大。从变化趋势看,期末中游和下游之间、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基尼系数值均相比期初有所下降,其中前者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而中游和上游之间的基尼系数则相比期初有所上升,区域间开放差距的格局由期初的“上游和下游>中游和下游>中游和上游”逐渐转变为“上游和下游>中游和上游>中游和下游”。
从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来看,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均超过0.5,处于较高水平(如图4(b)所示),2021年依次为上游(0.63)>下游(0.52)>中游(0.51),这说明当前上游地区的内部开放差异最大,下游次之,中游地区最小。从变化趋势看,2004—2021年下游地区的基尼系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内部差异逐步缩小。中游地区的区域内基尼系数长期高于其他两大区域,2017年达最高值0.658,此后开始下降,2021年骤降至0.51,内部差距显著缩小且在三大区域中处于最低水平。其原因可能在于,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战略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江经济带中游鄂湘赣三省的萍乡、赣州、荆州等非中心城市的开放水平均得以极大提升,有效降低了中游的区域内差异。与之相反,上游地区的内部差异于2021年则明显扩大并超过了其他地区,这与上游地区开放水平的提升主要集中在成都、重庆等少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不无关系,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及疫情后,随着中欧班列的发展壮大,两个城市在上游地区的贸易中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增强,导致其与上游非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差异来源及贡献率
从贡献率看(如图5所示),期初,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为39%,超变密度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低,仅为28%,但至2021年,区域间差异贡献率降为29%,而超变密度贡献度达39%,成为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这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均涌现出开放水平超过其他城市的开放中心,对外开放已经出现了多极化现象,这些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开放差异已经构成长江经济带开放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五、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的时空演进态势
(一)基于kernel密度函数的分析1.整体动态趋势
如图6所示,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总体对外开放指数主峰呈现右移趋势且高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表明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但开放的空间分散性有所增强;核密度曲线呈右拖尾延展拓宽形态且波峰呈“双峰”,并有演化为“三峰”的趋势,说明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极化增强的趋势。
2.三大区域动态趋势
从三大区域来看,上中下游对外开放指数的主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右移,表明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但速度存在差异。从曲线延展性来看,下游曲线存在明显右拖尾现象,中上游地区则在后期开始出现右拖尾且延展性增强,表明三大区域内部均有部分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从极化现象看,下游地区与中游地区分别呈现双峰与单峰形态,说明前者存在显著极化现象,其对外开放尚不均衡,而中游地区则尚未出现;上游地区波峰则经历了“单峰—双峰”的变化过程,意味着上游地区对外开放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
(二)基于莫兰指数的分析
现有研究常用的空间权重矩阵有邻接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本文综合地理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两种因素,使用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计算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全局莫兰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经计算2004—2021年对外开放水平全局莫兰指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均为正,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间的对外开放始终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其中2013—2018年指数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自2013年各地开始设立自贸区后,所在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得以明显提高,但短期内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大,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甚至可能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这一观点与韩振国和朱洪宇[27]的观点相吻合。
本文进一步计算了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的局部莫兰指数,并绘制莫兰散点图。
如图7所示,长江经济带多数城市落在一、三象限,即“高—高”“低—低”聚集区,前者以下游城市为主,后者则主要集聚了中游和上游城市,说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及较ZwJCK7mLzERAkQ7SYdgnHQ==低的省份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现象,呈现强强集聚或弱弱集聚的空间格局。第一象限“高—高”聚集区以上海、杭州、苏州等下游城市为主,且期间城市数量由10增至14,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部分城市之间已经客观上形成了高水平开放的空间集聚效应。第三象限“低—低”集聚区聚集了绝大多数中游和上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滞后区,城市数量由期初的68个减至期末的63个,降幅并不明显,这一定程度反映出空间理论中的“地缘诅咒”现象,低水平区城市由于区位劣势,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向高水平区的跃迁。第二象限为“低—高”集聚区,也称过渡区,以中心城市附近的外围城市为主且数量略有下降,虽然这些城市在空间上与中心城市接近,但囿于开放基础设施水平不足,中心城市无法对其实现辐射效应,随着中心城市的开放发展,反而出现明显的“虹吸效应”,该象限城市数量下降意味着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有所弱化。第四象限为“高—低”集聚区,即辐射区,考察期内城市数量变化不大,这说明长江经济带上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数量增长有限,该象限主要集聚了长江经济带上的部分中心城市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如徐州、连云港、南昌、赣州、重庆、南充、贵阳、昆明等。其中重庆18年间一直位于辐射区且其位置持续右移,说明其对外开放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城市,且辐射效应在考察期内日趋增强。赣州与南充均为2021年首次出现在辐射区,表明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两个中上游城市不仅自身开放水平得以大幅提升,而且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开放潜力三个方面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等方法对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变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三大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开放格局逐步由期初的“下游>上游>中游”演变为“下游>中游>上游”。从城市层面来看,下游城市的对外开放大多高于中上游城市,但中游和上游中心城市的排名明显提升。从各维度得分看,开放规模与质量是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的主要短板;上游地区的对外开放主要受制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和开放潜力,中游地区则开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第二,从Dagum基尼系数看,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存在较大地区差距,但差距存在缩小趋势。超变密度替代区域间差异成为开放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依然处于高位,区域间开放差距格局由期初的“上游和下游>中游和下游>中游和上游”逐渐转变为“上游和下游>中游和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内基尼系数显示,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上游地区的内部开放差异最大。
第三,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三大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但三大区域提升速度存在差异,开放的空间分散性及极化趋势有所增强。三大区域内部均有部分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的对外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从极化现象看,下游地区存在显著极化现象,上游后期已有极化趋势,中游则尚未出现。
第四,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强强集聚或弱弱集聚的空间格局。下游城市已客观上形成高水平开放的空间高度集聚,而大多数中游和上游城市开放水平低且难以实现向上跃迁,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虹吸效应有所弱化,但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数量增长有限。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优化长江流域开放格局,提升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着力提升中游和上游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降低区域差异。一要加大中游地区开放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仅要优化国际机场、中欧班列等贸易交通条件,扭转中游内陆地区的不利区位,还要加快自贸区、综保区等外贸平台建设,改善制度开放软条件,为中游城市的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二要针对中游和上游地区底子薄,开放潜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快中游和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增强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吸引力,为其开放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三要着力提升上游地区的开放规模与质量,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贸易创新等多种途径扩大开放的规模,提升开放质量。
第二,缓解“弱者抱团”现象,破除“地缘诅咒”。鼓励中游和上游城市根据自身的开放条件,系统地、有步骤地、差异化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对外开放路径。还可通过建立开放先进地区与开放滞后地区之间的有偿联动机制,位于“高—高”集聚区的城市点对点帮扶“低—低”集聚区的城市,鼓励下游的先进要素与中游和上游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相结合实现协同开放,充分发挥上海、杭州等先进开放地区对滞后开放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
第三,加强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的协同开放,促进“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要深入推进长三角、中游、成渝等三大城市群的一体化战略,通过改善周边城市营商环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增强周边城市对要素的吸引力,推动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分工,从而促使“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5):87-93.
[2]王洪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3-12.
[3]周春山,黄婉玲,刘扬.中国城市经济开放度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1-8.
[4]杨朝均,杨文珂,李宁.中国区域对外开放度的差异分解及空间收敛性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1):115-125.
[5]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15-19.
[6]庞德良,于明君,王婧美.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83-92.
[7]曹扬.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8(1):97-103.
[8]陈辉,牛叔文.西北五省经济开放度比较研究[J].求索,2010(10):8-10.
[9]任保平,朱晓萌.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开放的测度及其路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35(9):26-33.
[10]何计文,邓玲.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以长江经济带省市为例[J].东南学术,2016(2):79-86.
[11]王晓亮,王英.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27-31.
[12]廖乐焕,张涛,谢霄亭.西部12省份高质量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特征及动态演进[J].现代管理科学,2023(2):8-17.
[13]江三良,赵梦婵.新时代对内融合与对外开放再考量: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衡量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8):124-131.
[14]王嘉炜,曾刚,朱妮娜,胡森林.市场整合、对外开放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地理,2023,43(11):8-16.
[15]谢永琴,武小英,宋月姣.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2,38(08):123-128.
[16]张治栋,吴迪.区域融合、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5):39-46.
[17]汪海波.对外开放概念的内涵及其客观必然性的再探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5):3-16.
[18]刘霞,张天硕,曲如晓.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4):35-44.
[19]王颂吉,韩瑞.“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十年进展、问题分析与推进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4(2):54-64.
[20]黄伟新,龚新蜀.我国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39-45.
[21]屠新泉,曾瑞.坚持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J].中国经济评论,2022(11):26-28.
[22]王德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实现路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6):1-9.
[23]张三保,康璧成,张志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分析[J].经济管理,2020,42(4):5-19.
[24]吴志军,梁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比较与战略路径[J].当代财经,2020(4):17-26.
[25]Dagum C.Decompos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ini and the generalized entropy inequality measures[J].Statistica,1997,57(3):295-308.
[26]臧漫丹,娄子孟,孔嘉婧.中国省际水资源福利绩效时空分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4):805-816.
[27]韩振国,朱洪宇.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优势或政策陷阱: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时空分析[J].经济学家,2022(4):89-98.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he Opening-up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Evidence from 10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MA Sa,YANG Wanlu,HUANG Jianfe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China)
Abstract:High-level opening up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foreign opening-up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s:scale and quality of opening-up,opening-up infrastructure,and opening-up potential.The entropy method,Dagum Gini coefficient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opening up level of 10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4 to 2021.The study finds that:(1)The level of opening up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presents an open pattern of downstream>midstream>upstream.The opening up of the upstream region is mainly subject to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open potential,while the midstream region is subject to open infrastructure.Both midstream and upstream areas lag behind downstream areas in all three dimensions,with the gap in opening-up potential further widening.(2)There is abig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opening up,but it shows anarrowing trend.The super variable density replaces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 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difference,and the opening gap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within the upstream region is the most obvious.The spatial dispersion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ontinues to increase,and there is acertai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n the whole,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gions.The downstream cities have formed aspatially concentrated high-level opening-up cluster,while most of the middle and upstream cities have alow level of openness and face challenges in upward mobility,and the siphon effect of the central cities has been weakened.
Keywords:opening up;regional disparities;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责任编辑:刘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