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和稳论”论治小儿不寐经验

2024-11-04侯吟儿桑杲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28期

[摘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情志等和谐稳定方能百病不生、机体健康,有学者基于此提出“和稳论”这一学术理念。调查显示小儿不寐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小儿不寐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儿童不寐多因饮食、起居、情志失常所致,或使心神被扰,或使神魂失养,终致睡眠异常、夜卧不安。临床论治本病,强调“以和为贵”,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分别用以和运脏腑、和调气血、和畅情志的治法,方证契合,收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不寐;和稳论;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27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28.023

不寐又称失眠,是一种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重者甚则彻夜不寐[1]。现代医学将本病归属睡眠障碍范畴,认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随着儿童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学习压力的增大,小儿不寐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长时间无法获得高质量睡眠可导致儿童身高增长缓慢、记忆力下降和免疫力降低等。西医治疗本病常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虽疗效显著,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使人体产生药物依赖、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2]。中医治疗不寐具有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等独特优势。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名中医桑杲教授创新性提出“和稳论”学术理念,并将其融入儿科疾病诊疗中。现介绍桑杲教授基于“和稳论”论治小儿不寐的经验。

1小儿不寐的病因病机

1.1饮食失节,脾胃损伤

不寐病位虽主要在心,然亦涉及肝、脾、肾等其他脏腑。《杂病源流犀烛》记载“不寐……虽专属心,其实五脏皆兼及也”[3]。儿童具有“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其脏腑虽已成形,但不论是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充实,其中肺、脾、肾尤为突出。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其运化水谷的能力较成人更为薄弱,稍有不慎便易损伤中焦,引起生理功能失常。小儿神识初开,饮食不知自节,或因见喜食之物暴饮暴食,或因家长溺爱而喂食过多,以致脾胃负荷过大,难以充分纳化所入水谷,使其停聚中焦,形成积滞。乳食停滞于内,郁遏脾胃阳气,日久不免酿生湿热。五行之中,脾属土,心属火,二者母子相关,子病及母,火热邪气由脾胃上犯于心,心火亢盛,则神志不宁,影响睡眠。《医学心悟·不得眠》“不得眠,阴阳皆有之,其狂乱不得眠者,阳明胃热故也”[4]。入睡困难、喜俯卧、喜翻动、不思饮食、嗳气酸腐、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腻、脉滑等是此类患儿的主要表现。若病情迁延,食滞伤脾,日久导致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见心神失养而致夜不能寐、多梦易醒、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等。

1.2起居失常,气血暗耗

《景岳全书·不寐》记载“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5]。“神”是人一切意识思维的总称,神静则睡,神动则醒。心主神明、主血脉,心神安宁有赖于机体气血濡养。若气血充盈,心神稳固,则不受外邪侵扰,神宁而夜能入寐;若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神乱而夜寐不安。据统计,六成以上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不足8h,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熬夜导致睡眠时长缩短。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儿童学业负担大大加重,繁多的课后作业和不良的学习习惯致儿童熬夜完成课业任务;同时,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流行使不少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以致儿童主动推迟休息时间。《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6]。入夜,人体阳气潜藏于里,阴气充盈于外,人应及时休息以便养阴、养气血;过度熬夜,使得阳不入阴,阳气、阴血暗耗,久则气血两亏,难以充分濡养心神,心神失养,神魂不宁,则见睡眠失常,夜寐欠安。患儿多以眠浅易醒、失眠多梦、倦怠乏力、食少纳呆、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弱等为主要症状[7]。肾阴耗伤重者,还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痛、潮热盗汗、发脱齿松等表现。

1.3情志失调,肝郁气结

《金匮要略心典》“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人之寤寐与神魂密切相关,五行中魂属阳,日间阳魂游走于外,主动;肝藏血,血舍魂,夜间血归于肝,魂亦藏于肝[8]。肝魂出入有序,则寤寐规律交替;若肝为邪扰,魂不内守,则寤寐失常。《普济本事方》“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9]。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面临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由于长期处于高压、紧绷的环境中,许多儿童逐渐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人之精神情志有赖于肝主疏泄的调节,反之异常情绪刺激可引起肝生理功能的失调。肝主升发,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不得充分疏泄,则郁结于里。肝郁气滞,肝为邪扰,入夜魂不得归,则可见入睡困难,寤寐失常。《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10]。“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必然横生邪火,肝火上炎引动心火,心火亢盛,扰乱神明,心神不宁则难以入睡。《黄帝内经》“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复癫狂,懊憹烦心,不得眠也”[11]。患儿常表现为不易入睡、乱梦纷纭、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善太息、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若发展至心肝火旺,则多见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滑等症状。

2治疗方法

桑杲教授认为,中医学的精髓在于“和”字,不论是治疗疾病还是保健身体,均以和平协调为最佳状态,可谓“不和则病,病则治,治则和,和则寿。”《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平为期”,“平”即和谐、平和之意。在“和”思想的基础上,桑杲教授提出“和稳论”的学术理念。“和”即调和、和谐,“稳”即平稳、稳态。“和稳论”即指临床论治诸病当以调和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情志为关键,虚实、寒热、正邪等对立双方达到一定平衡协调,机体平和稳定,方能健康强壮,邪不可干[12]。桑杲教授论治小儿不寐常从“和稳论”出发,立足于“调其不和,和其失调,以达稳态”治疗总纲,辨证施治,予以和运脏腑、和调气血、和畅情志的治法,达到协调整体、复其稳态、恢复健康的目的。

2.1和运脏腑

桑杲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各安其位、和谐稳定,方能身体健康;若脏腑失和,生理功能失常,打破原有平衡协调,则会影响健康,百病由生。因饮食失节导致的不寐,其病机虽为积滞日久、化火扰心,然究其根本无外乎脾胃受损、失于健运。故需以“和运脏腑”为治疗关键,在健运脾胃的基础上加以消食导滞、清热安神。在健脾助运方面,桑杲教授喜用白术、茯苓、山药等药物;白术性温味甘苦,入脾胃经,为健脾益气的要药。《本草汇言》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13]。对积滞之乳食,常以炒稻芽、炒麦芽、炒山楂等药物治之,稻、麦芽善消米面薯蓣类食积,山楂专攻肉食油腻腥膻之积,除消中焦积滞外,上述诸药亦有加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至于内生热邪,则多用连翘、栀子等清热泻火、除烦安神。若见脾胃损伤日久致气血生化乏源者,则常在和运脾胃基础上加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药物及当归、白芍等养血药物。

2.2和调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14]。《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15]。只有气血充盈,循行有序,方能濡养五脏六腑,使其生理功能正常运作,机体健康,则寤寐规律;若气血失和,神魂失养,则可致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寐。对气血耗伤以致不寐患儿,桑杲教授主张以“和调气血”为基本治则,临床多用太子参、党参、黄芪、陈皮等益气理气药物及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和血药物。太子参别名“孩儿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本草从新》记载“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人参”[16]。因其药性较其他参类更为平和,故更宜儿童使用;黄芪与当归为气血双补常用药对,前者善于大补元气,后者长于补血行血,二者合用补气养血之力更强;前人言熟地“补血之君,壮水之主”,其性甘温质润,乃治疗阴虚血亏之要药。至于阴精耗伤严重者,桑杲教授常加用山茱萸、女贞子等补阴药物,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

2.3和畅情志

桑杲教授指出,许多儿科疾患的发病都与小儿情志异常密切相关。人非草木,然其精神活动的波动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五志过极,打破身心稳态,则易引发各种疾病。桑杲教授在“和稳论”基础上提出“和畅情志”基本治则。中医认为,情志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而肝通过其主疏泄的功能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故治疗情绪异常导致的疾病,皆可从调畅肝脏气机出发。对情志失调引起不寐的患儿,常以疏肝解郁、安神助眠为治,临床除用龙齿、紫贝齿镇惊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宁心助眠外,亦多选用柴胡、紫苏梗以行气疏肝、宽中解郁;柴胡入肝经,善条达肝气,为治疗肝郁要药。《滇南本草》记载柴胡“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17];小儿“脾常不足”,肝郁成病易致土木同病,故常辅以白术、茯苓等强壮脾胃,以防肝木乘脾土;若见火炎心肝,则强调以泻火为先,兼顾畅达肝气,多用淡竹叶、通草等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引火热邪气自小便而去,加苦寒之龙胆,以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3医案举隅

邵某,女,7岁,因“入睡困难半年余”于2023年4月24日初诊。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入睡困难,约需1h,夜寐较晚,约22:00,入睡后喜翻动,有磨牙,眠浅易醒,胃纳欠佳,进食少,大便偏干,偶呈羊屎状,1~2日一行,小便调,平素易感,动辄汗出,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既往有“变应性鼻炎”病史,尘螨、鸡蛋过敏。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脾虚失运,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处方:炒白术6g、太子参6g、山药6g、生白芍6g、生地黄6g、当归5g、炒酸枣仁6g、紫贝齿8g、炒枳壳6g、炒稻芽10g、炒麦芽10g、柴胡5g、紫苏梗8g、醋五味子5g、炙甘草3g。共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2023年5月10日二诊:患儿入睡加快,约需0.5h,睡时翻动、磨牙减轻,夜醒次数减少,胃纳渐启,进食稍增,大便渐润,每日1~2行,小便调,平日汗出仍多,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细滑。一诊方去当归,加柏子仁6g、炒白扁豆8g。共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2023年6月5日三诊:患儿因感冒停药1周,现晨起少许干咳,偶有鼻塞流清涕,入睡较前增快,约需10min,入睡后翻动、磨牙明显减少,偶有夜醒,胃纳尚可,饭量增大,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调,汗出减少,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滑。三诊方改紫贝齿为龙齿10g,去地黄、酸枣仁,加龙骨10g、防风5g、桑叶6g、杏仁6g、白芷6g、辛夷8g、乌梅8g、徐长卿5g。共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1个月后随访,患儿夜寐基本正常,入睡需5~6min,睡时偶有磨牙,无翻动及夜醒,胃纳尚可,二便无殊,汗出情况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按:本例患儿素来脾胃虚弱,胃纳欠佳,进食少,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来源,原料缺乏则气血生成不足,心主血脉,营血充盈方能心神安宁,现气血亏虚,神失所养,故见夜寐失常,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脾胃运化失司,纳食稍多则可引起宿食内停,食积化热,故入睡后翻动多、有磨牙;营血亏虚,体内阴液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故大便偏干,偶呈羊屎状;气虚表弱,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故动则汗出、易感外邪;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亦为气血两虚、乳食停聚之象。综上,治疗当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为关键。方中炒白术健脾助运,是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亦有固表止汗之功,太子参为补气药中的清补药,药性温和,较人参更宜小儿使用,二者同为君药;山药补脾养胃,助君药健运中焦;当归为“血中圣药”,善于补血调血;白芍养血敛阴,生地养阴生津;酸枣仁、紫贝齿镇静安神、宁心助眠;炒稻、麦芽消食健胃,化内停食积;炒枳壳、紫苏梗理气宽中,助运脾胃;醋五味子一则收敛固涩止汗,二则补肾养心助眠;柴胡疏肝解郁,防土虚木乘;炙甘草调和诸药,并辅参、术助其补气健脾;诸药合用,疗效显著。二诊时患儿夜寐渐安,大便渐润,故去当归,谨防滋腻太过反伤脾胃,加用柏子仁,既可养心安神,又可润肠通便;进食稍增,汗出仍多,故加炒白扁豆以增补益脾胃、益气固表之效。三诊时患儿入睡加快,但仍需10min,偶有夜醒,故改紫贝齿为龙齿,加强镇静安眠;汗出好转,故加龙骨继续收敛止汗,亦可协龙齿安神助眠;患儿外感初愈,仍有少许干咳、鼻塞流涕,故去甘补之地黄、酸敛之酸枣仁,以免“闭门留寇”,加用防风、桑叶疏风解表,加杏仁止咳平喘,加白芷、辛夷宣通鼻窍;患儿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恐外感加重鼻炎,故加乌梅、徐长卿抗过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二者均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药证相符,疗效确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2] 陈鎰,龙思沛,丁凯熙,等.雷鸣从肝脾论治老年失眠症验案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23):89–92.

[3]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田思胜,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王双成,高飞,贺建祯,等.谷晓红从胃肠积热论治小儿卧不安[J].陕西中医,2020,41(6):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