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一课教材分析与修订建议

2024-11-04苏明强黄红梅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10期

【摘 要】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而新教材是实现顶层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它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团队围绕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一课的教学内容,立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阐述新教材的编写情况与主要优势,探讨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以期为教材编写修订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教材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是新一轮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2022年版课标作为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为新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指导。而新教材则是实现顶层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基于2022年版课标的核心素养导向,研究新教材的编写与修订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对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2年版课标倡导核心素养导向,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因此,“三会”不仅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也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更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下面以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加法”一课为例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我国的教材编写修订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新课标——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的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学业要求中强调:“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上述内容概述了2022年版课标对“四则运算”知识点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加法运算作为四则运算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的学习qjgTInNziV9BSBVRABj0Ng==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基础。下面,笔者将依据2022年版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业要求,深入分析“认识加法”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一)从“三会”的角度分析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这是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根本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符号意识和数感;二是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二)从“四基”的角度分析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应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获得新的发展,这是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下面,笔者结合2022年版课标中的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进行讨论。

1.基础知识的内容和要求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基础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法运算的意义,应该达到“了解”,属于结果目标第一水平的要求;二是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应该达到“掌握”,属于结果目标第三水平的要求。

2.基本技能的内容和要求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基本技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应该达到“能”,属于结果目标第三水平的要求;二是描述加法运算的意义,应该达到“能”,属于结果目标第三水平的要求;三是用加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应该达到“会”,属于结果目标第二水平的要求。

3.基本思想的内容和要求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基本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表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应该达到“体会”,属于过程目标第二水平的要求。

4.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和要求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基本活动经验主要包括观察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和表达的经验,应该达到过程目标第一水平的要求。

(三)从“四能”的角度分析

在“认识加法”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应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新教材——编写情况与主要优势

通过前文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认识加法”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提示”中指出:“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那么,如何通过加法运算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如何运用对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带着这些认识、思考和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选取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套新教材,对“认识加法”一课的编写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总结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编写中的体现,并明确教材进一步修订和优化的方向。

(一)人教版教材的编写陈述

人教版教材《加法》一课编写了两个例题来体现不同的加法概念。例1展示了“两部分合起来”的情境(如图1)。首先,呈现“小朋友双手拿气球”的情境图,左图显示“小朋友一只手拿着3个橙色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个蓝色气球”,而右图显示“小朋友把两只手中的气球合在一起”。接着,配合这两幅图,分别给出相应的“点子图”,其中“●”代表一个“气球”,左图对应的点子图是“●●● ●”,右图对应的点子图是“●●●●”。最后,教材给出了加法算式“3+1=4”,并介绍了“+”的名称以及算式的读法:“3加1等于4”。例2则展示了“一部分再加一部分”的情境。首先,呈现“小松鼠”的情境图,左边树枝上有3只,右边树枝上有2只(朝着左边跳跃)。接着,给出加法算式“3+2= 5 ”,并提供了计算3+2的两种方法:一是逐一数数“1、2、3、4、5”,二是接着数数“4、5”。最后,教材呈现了数的组成关系式<I:\教学月刊社暑期工作(祖后宁)\小学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2024-10\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24第10期内芯\Image\image1_9.png>。

(二)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陈述

北师大版教材《一共有多少》一课编写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2)。首先,呈现“小朋友双手拿铅笔”的情境图,并提出“说一说、数一数”的数学学习任务。情境图的左边展示了“小朋友一只手拿着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着2支铅笔”的场景,右边则展示了“小朋友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的场景。笑笑提示:“一只手里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里有……”淘气则提示了“逐一数数”的算法:“1,2,3,4,5,共有……”接着,教材通过“熊猫”的情境图,两次要求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笑笑提示:“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淘气则画了圈圈图(第一行3个,第二行2个),并提示“接着数数”的算法:“4,5,共有……”最后,教材给出了加法算式3+2=5,并介绍了“+”的名称以及算式的读法:“3加2等于5。”

(三)两套教材编写的主要优势

从两套新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体现了基础知识的目标要求。两套教材都落实了2022年版课标所强调的“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这一目标要求。人教版教材通过“气球”和“松鼠”两个具体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而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铅笔”和“熊猫”两个具体情境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同时,两套教材还都介绍了加法运算符号“+”的名称。第二,体现了基本技能的目标要求。两套教材都介绍了加法算式的读法,人教版教材通过“3+1=4”介绍,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3+2=5”来介绍了加法算式的读法。两套教材也都安排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运用加法算式解决简单问题,以此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人教版教材通过“做一做”中的3道题来实现这一目的,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试一试”中的2道题和“练一练”中的5道题来实现。第三,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两套教材既都强调先创设问题情境,再利用“圈圈图”或“点子图”来描述和分析数量关系,最后用数学符号“加法算式”进行表示,通过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又都强调通过“说一说、数一数”的方式,利用“逐一数数”和“接着数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加法运算的结果,在这个运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第四,强调了几何直观的教学价值。人教版教材主张通过“点子图”来描述和分析“气球”的0J7xvlWabIF7MO17prQptg==数量问题,而北师大版教材则主张通过“圈圈图”来描述和分析“铅笔”和“熊猫”的数量问题。像这样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加法模型,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新思考——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编写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阶段性,而且要兼顾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发展性。教材内容不应仅限于传统的“双基”层面,而应进一步体现“四基”“四能”“三会”的课程目标。在“认识加法”这一课的编写中,新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

“认识加法”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情境素材的选择。新教材中使用的情境素材,如小朋友手里拿着的“气球”或“铅笔”,存在尺寸过小、具体数量看不清楚的问题,以及表述上的模糊性——不清楚是描述“小朋友的右手拿着3个气球(3支铅笔)”,还是说“小朋友的左手拿着3个气球(3支铅笔)”。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建议去除“人物画像”,改为直接左右两边呈现物品。二是呈现情境的数量。新教材有的通过1个教学情境直接抽象出数量关系,有的通过2个教学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建议最好增加至3个教学情境,每个情境图都分为左右两边,如左边有3个物品,右边有2个物品。通过观察这3个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发现尽管情境有所变化,但左右两边物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如左边都是3个,右边都是2个),从而抽象出数量关系。这样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使学生学会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积累观察经验。三是情境提示语。如新教材中的“气球”情境图缺乏必要的提示语,“熊猫”情境图的提示语不够精准。教材应引导学生关注事物的数量,并学会从数量的角度观察现实世界,这是数感的重要表现。因此,建议在“气球”情境图中增加提示语“左边有3只气球,右边有……”,将“熊猫”情境图中的提示语“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改为“左边有3只熊猫,右边有……”

(二)双基内容呈现不够完整

“认识加法”一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基本技能包括正确读写加法算式、描述加法的意义和用加法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而新教材仅呈现了加法的意义、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用加法算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因此,建议增加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以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同时,建议增加加法算式写法的语言提示和描述加法意义的语言提示。

(三)数学思想的渗透不够到位

“认识加法”这一课蕴含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表示思想。新教材在编写时,数学思想的渗透不够到位。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在呈现“点子图”时应分为两部分左右排列,并在外面加上虚线框和实线框,如<I:\教学月刊社暑期工作(祖后宁)\小学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2024-10\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24第10期内芯\Image\image5_6.png>,表示不同的整体和关系,以此体现集合思想。二是将加法算式“3+2=5”写在“点子图”下方,让数字“3”与<I:\教学月刊社暑期工作(祖后宁)\小学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2024-10\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24第10期内芯\Image\image6_5.png>对应,数字“2”与<I:\教学月刊社暑期工作(祖后宁)\小学版\小学数学\小学数学2024-10\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24第10期内芯\Image\image7_4.png> 对应,这样不仅能体现数是量的抽象,而且能体现“点子图”与“加法算式”的对应关系,从而体现对应思想,并落实2022年版课标“教学提示”中提出的建议——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三是在从“情境图”抽象为“点子图”的过程中增加过渡语“像这样我们可以用点子图表示”,在从“点子图”抽象为“加法算式”的过程中增加过渡语“像这样我们可以用加法算式表示”,以此体现符号表示思想。以上逐步从真实情境到点子图再到加法算式的抽象过程,本质上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习得了技能,还体会了数学思想,不仅积累了观察的经验、思考的经验和表达的经验,还发展了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学四能的融入体现不足

“四能”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建议在“情境图”后增加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并在学会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后增加提示语“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加法呢?”“你还能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吗?”等。

(五)数线在运算中的教学价值需得到重视

数线是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直观模型,它在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中具有重要作用。加法是“从左往右跳”,减法是“从右往左往回跳”,即加几就向右跳几格,减几就往回跳几格,连加就向右连续跳,连减就往回连续跳。这不仅能在数线上直观看出加法运算的结果,而且能从运算的角度重新认识数的意义。因此,建议增加数线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数线上观察3+2和2+3的过程与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并直观感悟“在自然数加法运算中,和大于任意一个加数”,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1.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2.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