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认知战的特点、手段及其反制分析
2024-11-03盛玉红
【内容摘要】认知战是美国对华打压的主要手段,对大国博弈的影响日渐凸显。特别是2018年3月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以来,其对华认知战也在不断升级。本文以经贸、新冠疫情、民主人权三个领域为重点,对美国近两届政府发动的对华认知战进行系统回顾,剖析其手段、动机,总结中国反制的实践与成效,并就未来进一步完善相关反制措施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学界提供更多实践支撑,为业界提供更多实战借鉴。
【关键词】对华认知战;中国反制;《国际锐评》
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认知战”成为国际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词。从俄乌冲突到新一轮巴以冲突,世界越来越看清美西方发动的认知战在大国博弈中的影响。认知战并不是个新概念,很多西方研究者将其追溯至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 · 冯 ·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的观点。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从属于政治,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战争胜负起作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广泛开展了舆论战、心理战。“冷战”结束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战、心理战越来越多地融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信息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2017年,美国空军前参谋长大卫 · 古德芬从军事角度出发提出“认知战”的概念,认为战争形态正由消耗战向认知战方向转变。但古德芬提出的“认知战”仍属于“信息战”范畴,直到2020年3月,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推出《作战2040:北约在未来将如何竞争》认知战项目书,才将认知战界定为公众舆论武器化的意识形态战争。
迄今为止,“认知战”还未有权威定义,国内学界主要围绕其载体、手段、目的等展开研讨。例如,《“争夺认知”的殖民战争》一文认为,认知战是一种以信息为主要载体,通过影响和塑造目标国家决策者和群众的认知,进而控制和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战略战术目的的现代战争形态,是融心理战、舆论战、信息战于一体的最高层级的非动能作战形式。《美国对华认知战:动向、影响与应对》一文指出,认知战是指某个国家、政治集团、军队或社会群体从认知域的角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他国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故意影响他国认知方式和意识形态,以达到本国政治目标、实现本国利益的一种政治活动。
目前,国内学界对认知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解构阐释;二是从军事层面分析认知战的特征和手段;三是从政治层面对西方在全球开展认知战的主要活动进行研究。
本文认为,认知战是心理战、舆论战、宣传战、信息战等诸多作战模式的延续与升级,是一种融合多学科、全体系的舆论领域作战模式。它以改变竞争对手价值观、误导外界对竞争对手认知为目的,最大程度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由此,本文回顾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历史,并着重分析2018年3月美国正式发动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两届政府在经贸、新冠疫情、民主人权领域的对华认知战特点,剖析其手段、动机,总结中国反制的实践与成效,并就未来有效反制美国对华认知战提出建议,以期为学界提供更多实践支撑,为业界提供更多实战借鉴。
一、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发bab4cb6a7493a69cb66814b21f88409955e13f1c5f8335c2c06a5ae25610d03f展脉络和重点领域
许多研究将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历史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以“冷战”宣传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战。1950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将中国纳入其心理战计划。该机构在1951年5月的一份文件中描述了对中国实施心理战的手段和目的——“在中国内外培植反共分子;降低中国的军事、政治声望影响,挑起北京和莫斯科的分歧,培育中国内部的裂痕。”这一做法持续多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美国对华心理战、宣传战、信息战逐渐升级,形成由美国政府部门、媒体、智库及非政府组织一体联动,与盟友互通情报的全方位对华认知战体系。
2017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竞争对手”,并于2018年3月正式挑起对华贸易战。2022年10月,美国拜登政府在其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进一步将中国定位为“最严重的地缘政治挑战”,企图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其中,认知战成为一个重要工具,意图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认知、发展认知、国家形象认知,在中国内部挑动分裂,并在国际社会抹黑、孤立中国。
总体而言,自2018年3月起,6年来,美国两届政府对华发动了三大领域的认知战,涉及经贸、新冠疫情防控和民主人权。
(一)挑起贸易战,唱衰中国经济,意图扭曲“发展认知”
1.攻击中国“不公平竞争”“窃取知识产权”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依据所谓“301调查”挑起对华贸易战,先后对约36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时任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扬言,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直指《中国制造2025》。分析人士指出,其目的是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拉开中美生产力差距,维护美国既得利益与霸权,同时为所在政党拉拢更多选票。为达此目的,美国政客发起认知攻势,给中国贴上“不公平竞争者”“窃取知识产权”“强迫性技术转让”等标签,意图打击中国人的发展信心,提高自身的谈判筹码。
债券评级机构美国穆迪公司研究显示,美国对华贸易战中90%以上的关税成本由美方承担。另有相关研究显示,对华贸易战让美企损失1.7万亿美元市值,失去近25万个就业岗位,每个家庭年均开支增加近1300美元。2022年10月,美国《国会山报》刊文,承认对华关税战“满盘皆输”。但美方并没有吸取教训。2024年5月,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关税。中方坚决反对并严正交涉,指出美方此举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2.炒作“中国经济见顶论”
中国经济一直是美国对华认知战的主要目标。从“中国崩溃论”到“中等收入陷阱论”再到“中国经济见顶论”,这些论调无不反映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
以“中国经济见顶论”为例。美方将短期波动说成长期现象,将局部问题说成整体困难,将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说成中国独有的难题,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刺激措施不足、人口红利丧失等,竭尽唱衰之能事。事实是最好的回应: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高盛、花旗等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对2024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不攻自破。
3.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
所谓“产能过剩”是美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对华认知战的新工具。2024年4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先后访问中国,都表达了对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关切。美方声称,中国新能源产品造成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扭曲,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利益,扬言要采取措施确保美国公司和工人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是个违背经济常识的陈词滥调。当年,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行销世界时,美方就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如今,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人民币,美国又给中国贴上这一标签,试图扭曲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知,给中国发展制造障碍,以维护美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和市场优势。从根本上说,这是美国搞保护主义、维持“一家独大”霸权思维的又一表现。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无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
(二)炒作“中国病毒”,意图“甩锅”推责
从2020年到2022年,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冠疫情防控,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三轮疫情认知战,极力栽赃、“甩锅”推责。
2020年特朗普政府时期,包括特朗普、蓬佩奥、班农等在内的美国政客频繁使用“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等说法,企图栽赃中国是病毒源头,以转嫁自身抗疫不力的责任,祸水外引。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为维护政治私利搞起政治溯源闹剧,下令美情报部门90天内出台新冠病毒溯源报告,试图在国际上固化“中国是病毒来源国”的错误认知。
2022年底至2023年初,中国疫情2XQtRc8eqICOhl89hM994w==防控政策进入转段,美国又开始炒作中国是“毒株来源国”、对中国游客发布旅行限制令,攻击中国防疫政策调整,在全球抹黑中国形象,试图孤立中国。
以上炒作与19世纪末盛行的“黄祸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西方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是同一个路数,都是渲染中国的威胁,意图加深世界对中国发展崛起的恐惧。2019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发文认为,“美国人需要问一问,他们对中国崛起的反应有多少源自冷静的理性分析,有多少源自对非白种文明的严重不适。现在是坦诚讨论美中关系中的‘黄祸论’因素的时候了。”
(三)将人权“武器化”,干涉中国内政,意图制造对抗分裂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美国却将人权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对中国新疆、西藏、香港、台湾等事关中国内政的事务指手画脚,意图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威权”国家、“民主人权的侵犯者”,从而在国际社会搞意识形态联盟、遏制中国发展。
以中国香港事务为例。从2014年的非法“占中”,到2017年的旺角暴乱事件,再到2019年的修例风波,美国无不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插手干涉,企图搞乱香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宪制责任取得重大进展后,美国政客仍打着人权的幌子指指点点,乱港之心不死。
在涉疆问题上,在“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谎言以及演员表演的苦情戏等背后,是智库炮制所谓“研究报告”、美国媒体炒作、政客宣扬、政府出台制裁措施的“一条龙”谎言链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德扎亚斯指出,从来没有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制造和散播关于中国新疆的虚假信息时提供任何证据。
二、美国对华认知战的主要手段
认知战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从美国对华认知战来看,战略上是为了遏制打压中国、维护自身霸权,战术上则花样繁多。
(一)炮制谎言,固化偏见
炮制谎言是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基本手法,贴标签是常用手段。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十余年来美方编造了“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地缘扩张”“经济掠夺”等一系列谎言,将它们安在中国头上反复渲染炒作,试图抹黑中国发展、误导世界认知,破坏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但事实是:中国已同全球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美方针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战基本失败了。
(二)倒打一耙,颠倒黑白
这一手段在南海争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23年以来,在美国怂恿支持下,菲律宾频频派船只和军舰侵闯中国的仁爱礁和黄岩岛,实施挑衅行动。为误导国际舆论,美国记者不止一次乘坐菲律宾海警船,拍摄中菲船只对抗的所谓“现场视频”,将中方正当合法的维权歪曲成“暴力驱赶”“骚扰菲渔民作业”等,编造所谓“以大欺小”谎言,把菲律宾伪装成受害者,对中方倒打一耙。相应地,美国媒体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炒作。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国际锐评》对《纽约时报》的南海局势报道进行整理发现,2022年6月,菲律宾新政府上台后,相关议题的月均报道量与之前的3.26篇相比上涨了42%。菲律宾每次对中国发动挑衅后,《纽约时报》都会跟风炒作。另外,一些美国智库也在南海问题上成为美国政府的“传声筒”。比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旗下的“亚洲海事透明倡议”发布的攻击中国的报告,就频繁出现在美媒的南海报道中。
(三)预设议题,有罪推定
“国家安全”是美方经常打的一张牌。2018年11月,特朗普政府启动所谓“中国行动计划”,以阻止“窃取科研成果”、防范“经济间谍”为名,要求美国94个地区的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美国舆论指出,这是美国政府在缺乏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明目张胆地对华裔科学家大搞“有罪推定”。由于饱受诟病,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不得不宣布暂停“中国行动计划”。
近年来,从制裁华为公司到限制TikTok在美国的发展,从把中国起重机比作“特洛伊木马”到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采取歧视性做法,美国对中国优势产业的打压,无不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目的就是要坐实“中国威胁”这项“罪名”,维护美国的利益。
(四)拉帮结派,制造分裂
为误导国际认知、打造反华联盟,美国刻意营造“民主VS威权”二元对立叙事,拉拢盟友对中国“脱钩”“断链”,进行围堵打压。2021、2023和2024年,美国举办了三届所谓“世界领导人民主峰会”,均以“民主”之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立,其实质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
(五)设置陷阱,混淆视听
近年来,在台湾问题上,“单方面改变现状”是美国攻击中国的常用词。这是个典型的话语陷阱。什么是台湾问题的现状?那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虽长期政治对立,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但在美国的话语体系里,台湾问题的现状指的是“两岸维持不统不‘独’、台海和平的状态”,这实际构建了一个“中国实现统一就是在破坏和平”的话语陷阱,试图使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大陆是台海现状的“破坏者”,而美国是台海现状的“维护者”,从而粉饰其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制造“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分裂状态。
(六)伪造账号,散布谣言
美国利用社交平台机器人散布涉华虚假信息的报道层出不穷。据路透社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曾于2019年发起一项秘密反华行动,指示特工小组“使用虚假的互联网身份”,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制造虚假的涉华“负面叙事”。2020年3月,一项针对260多万篇推特文章进行的研究发现,有5000多个推特账户以协同一致的方式发布了7000多次有关新冠病毒的文章,炒作“新冠病毒是中国制造的生化武器”。研究还发现,转发该谣言的很多都是被远程控制的“机器人”账号。
三、中方对美方对华认知战的反击与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面对美方对华发起的认知战,中国政府、媒体、智库等各方力量展开了及时有效的认知反击,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针锋相对,就地“消毒”
2021年,美国举办首届所谓“领导人民主峰会”,邀请乱港分子和台湾当局代表参会。对于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中方针锋相对进行了回击。总台《国际锐评》刊发《跳梁小丑拙劣表演 美式闹剧惨淡收场》,《人民日报》“钟声”发表《“民主峰会”惨淡收场,攻击抹黑把戏当休矣》等评论,对所谓“民主峰会”进行了批驳,相互呼应,形成强大声势。
针对美方炒作的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中国媒体纷纷发表文章,通过采访国内外学者,运用事实与数据,对美方论调的谬误、背后的动机、中国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的贡献等作了条分缕析的阐释。
(二)以彼之道,还诸彼身
2020年4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极右民粹分子班农等政客为谋取政治私利“甩锅”推责,疯狂向中国身上泼脏水、破坏全球抗疫。《新闻联播》播出系列《国际锐评》文章,将蓬佩奥比作“人类公敌”,痛批班农“唯恐天下不乱”。系列评论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英国广播公司、《泰晤士报》、法国24电视台、法新社等100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广泛转载。蓬佩奥、班农本人不得不作出回应。这恰恰表明,中国媒体的反击打到了他们的痛处。
2021年7月,《新闻联播》连续播出数十篇《国际锐评》文章,指出美国作为“全球第一抗疫失败国”“全球第一政治甩锅国”“全球第一疫情扩散国”“全球第一政治撕裂国”“全球第一货币滥发国”“全球第一疫期动荡国”“全球第一虚假信息国”“全球第一溯源恐怖主义国”等的有关行径,对美国政府的政治溯源闹剧进行了先发制人式回击,有力消解了美国情报部门即将出台的疫情溯源报告的负面效应。
(三)刨根究底,直击软肋
在美国对华认知战中,政府、智库、媒体等相互配合,已经形成一条造假产业链。对此,2024年1月,总台《国际锐评》发表《起底美国对华舆论战的产业链》深度述评文章,以美国曾提出的一项法案为切入点,该法案提议连续5年拨款、培训记者炮制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进而层层查证,抽丝剥茧,查找关键证据,深入剖析了美国操控舆论抹黑中国的典型套路。这篇评论发出后,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微博话题词#美国被曝花15亿美元训练记者黑中国#迅速登上热搜。香港《大公报》整版刊登全文,《俄罗斯报》、日本Record China网站、《哈萨克斯坦实业报》、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等270余家海外主流媒体及华文媒体广泛转载播发。不少海外网友留言表示,美方在制造虚假新闻方面早已劣迹斑斑,“美国媒体没有信誉可言,经常制造中国经济和新疆的所谓黑料‘新闻’,早就不能相信了。”
(四)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面对美方认知攻击,用事实说话是有效回击。比如,针对美国乱港行径,中国外交部2021年9月发布《美国干预香港事务、支持反中乱港势力事实清单》,从四个方面历数了美国以民主自由之名干涉中国内政的斑斑劣迹,铁证如山,不容抵赖。再如,针对菲律宾不断侵闯中国南海岛礁,中方及时公布现场视频,还原事实真相,让世界看清:国家大小不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非曲直颠倒不了。
(五)以攻为守,对比分析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战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让世界看清美西方的种种劣迹。比如2023年4月11日,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出一组对比图:一边是在中方斡旋下,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与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于4月6日在北京举行7年来的首次会晤;另一边是美国一艘可携带多达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核潜艇于4月7日抵达中东地区,美媒称,这是在“向伊朗进行武力展示”。华春莹写道,这就是“和平使者”(peace broker)和“冲突制造者”(tension maker)之间的区别,从而有力反击了美方关于“中国破坏国际秩序”的污蔑。
(六)讲好故事,不怕多讲
认知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复讲同一话题、传播同一理念,以影响和改变对手的认知。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媒体也进行了有效实践,既要讲好故事,也要持续性地讲同一话题,不怕重复,直至深入人心。比如,关于经济问题,结合重要经济数据发布以及国际展会召开,中国媒体通过文字、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解读,讲清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之势。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经济日报》连续刊发5篇评论员文章,从高质量发展、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多维解析。2024年全国两会前后,总台发出多篇《经济随笔》,解读何为“关键一年”,引导受众理解全国两会所透露的重大经济政策信息。总台融媒体栏目《新中有“数”》通过评论员现场走访,利用大数据技术生动解读新质生产力;《点金之道》通过采访参加消博会(即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广交会(即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外商,展现他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信心。这些图文并茂的报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有力回击了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
(七)广邀外友,眼见为实
美国对华认知战一个主要目的是误导世界认知,因此,请外国人士来中国实地走访,是一个有效的反制办法。比如,2023年8月,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进新疆,实地感受了新疆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说,亲眼看到的新疆与西方媒体说的完全不一样,“人们应该来看看真实的新疆”。正因为看到真相,近年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上,越来越多国家作共同发言,支持中方在涉疆、涉港、涉藏问题上的立场,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人心向背。
四、关于提升反制认知战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美方发起的认知战,我们必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提升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多方位布局,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较量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用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潮流、历史大势、民心民意,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坚定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应对形形色色认知战的底气所在。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反认知战本领。反制美方发起的认知战,既要有战略也要有战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议题设置与创新话语表达。比如针对美方对中国人权的攻击抹黑,我们可以围绕“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主动设置议题,邀请更多外国人士来中国新疆、西藏等地走访,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在实际报道中,尽量避免宏观叙事,多用人物故事等形象化、具体化表达,同时注意与国际人权话语对接,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共筑“全球南方共同体”,扩大共同认知朋友圈。2023年以来,从古巴举办“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到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再到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全球南方”力量显著增长,成为国际政治一个显著现象。“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合体,中国是其天然成员,并提出共筑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未来,建设好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不仅将给全球治理带来新气象,也将有效对冲美国对华认知战,让更多国家认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善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应对智能化认知战。2023年以来,从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走红,到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全球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在认知战领域,人工智能是个显著变量。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如何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特点与趋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破解美国对华认知战中对人工智能的利用,成为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有效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战的关键所在。
(本文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