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协同构建研究

2024-11-03陈烨李维嵩韩雨菲吕文婷

档案与建设 2024年9期

摘 要:文章基于档案学课程思政的已有研究和实践现状,归纳课程思政案例在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和社会宣传中的需求,并从开放共享的理念出发,提出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框架。该框架以“多元主体数据共享、平台共建和成果共用”为建设目标,通过主体协作、内容监管和技术支撑等机制确保平台平稳运行,以期为档案学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档案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放共享;知识服务平台

分类号:G279.2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ase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for Archival Science

Chen Ye1, Li Weisong1, Han Yufei1, Lyu Wenting2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

Abstract: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al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rchival sc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in teaching,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nd publicity,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ase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for archival science, which implM162PC0y7pR1f+AohJhdvqVnqkNWN8w6W6Z9rluSqfo=ements an open-sharing concept. The framework aims at data sharing, co-construction, and shared outcomes, meanwhile ensures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the platform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collaboration among multiple parties, content supervis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archival science.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Curriculum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ases; Open-sharing Concept;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的背景下[1],高校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教育部相继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新文科建设宣言》[3]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在高校各学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中,档案学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而显现出独特优势。具体而言,档案资源蕴含丰富思政元素,档案学有较强的政治服务功能,档案馆能够发挥沉浸式思政教育场域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学科特点使得档案学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基于学科优势和特色,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档案学教指委”)积极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于2021年发布了《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宣言》,提出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性,打造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品牌,同时宣布成立“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联盟”。[5]

目前,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布局全面,普及迅速。根据加小双等人[6]的调研,在35所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中,已有31所开展了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然而,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实践广泛推进的同时,思政元素挖掘困难、思政素材重复选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不足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7]因此,如何有效挖掘档案学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课程思政素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共享,成为推进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高效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开放共享理念出发,提出以“多元主体数据共享、平台共建和成果共用”为建设目标的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框架,并通过主体协作、内容监管和技术支撑等机制保证平台平稳运行。该平台将集成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提供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以支持学科课程思政高效发展和中国特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同时,通过资源开放、社区交流,提升学科课程思政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学科思政教育资源社会影响力。

1 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档案学界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在理论方面,现有研究既关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也关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与路径。例如,徐拥军等[8]在研究中总结了课程思政对于档案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教学授课理念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大实践路径;钱明辉等[9]则聚焦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逻辑,建立了包含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工具和教学评价在内的逻辑框架。在实践方面,学者们在讨论具体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例如,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将课程知识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准滴灌”,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和社会资源,在多方协作下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感悟与情感共鸣。[10]然而,调研表明,教师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仍面临实践动力、把握自信和执行经验不足的困境,需要从多方共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 [11]

在理论和实践中,课程思政案例的意义均得到了广泛认可,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资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档案学教指委开展的调研表明,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打造高质量教学资源群是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12]

综上所述,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资源建设是档案学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针对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建设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关于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的专题知识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多元主体课程思政案例需求的基础上,从开放共享理念出发,提出建设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为推进档案学课程思政提供支持。

2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需求分析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可以同时服务于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但不同主体在具体需求方面存在差异。

2.1 教师教学需求

档案学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对案例有现实需求。在档案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是当下最为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式。[13]在具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中,档案学教师们往往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责任、职业伦理等具体思政元素着手,结合思政素材,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润物无声”的功能。此外,教师还需要案例交流的途径。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面临着交流渠道不足、孤军奋战的困境。因此,建设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既要挖掘、组织、加工档案学课程思政元素和相关案例,为档案学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提供案例资源支持,又要依托平台资源拓宽教师交流渠道,促进经验共享与合作。

2.2 学生实践需求

学生在课程思政中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14]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功能,不能单纯依赖于思政资源和价值理念的灌输,而应致力于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场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流程参与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建设,实现参与式、融合式和沉浸式的价值引领。

2.3 社会宣传需求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不仅能服务于高校师生,还能面向社会发挥宣传作用。由于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档案学的课程思政案例天然地能够服务于党建和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因此,在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编研和传播,并将建设成果向社会辐射,以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思想文化宣传做出贡献。[15]

3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框架

通过分析不同主体对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的需求,本文明确了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应当具备的核心功能:一是提供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和社区交流服务,帮助教师解决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挖掘困境,并拓展交流渠道;二是提供沉浸式全流程的档案学课程思政学习场域,使学生在参与中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三是提供思想文化宣传资源支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档案学力量。

为实现上述功能,并充分发挥档案学与档案部门联系紧密的学科优势,本文提出了一个由高校师生、档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16]该框架由资源采集层、资源组织层和资源利用层构成。其中,资源采集层从多种来源采集载体多元和内容丰富的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资源,为平台提供资源支撑;资源组织层基于平台应用场景,对采集到的案例资源进行预处理、加工和存储,形成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和知识库;资源利用层提供知识服务、社区服务和宣传服务,旨在满足多元主体对于课程思政案例的多样化需求。

3.1 资源采集层

平台从高校师生、档案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个来源广泛采集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其中,高校师生提供的案例资源包括案例集、教学课件、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档案部门通过开放相关馆藏档案或编研成果,分享业务动态,为平台提供资源支持;社会公众通过捐赠历史文化藏品、参与口述档案采集等方式,参与平台思政资源构建。为了保证平台能够持续提供新内容并提升服务能力,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画像信息也被纳入资源来源。用户在平台中通过共享新编思政案例、撰写教案开发经验、参与社区交流讨论等形式创作内容,不仅能持续更新平台资源,还能将教学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发挥群体智慧的作用。同时,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日志生成的用户画像,为平台实现精准推送等服务提供了资源基础。

平台资源载体多元,不同载体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各具特点。例如,电子载体资源时效性强,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时代性;纸质载体资源内容丰富,能深度展示思政元素和案例;磁性载体资源形式多样,能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实物载体资源表现直观,能将课程思政教育情境化。为了便于存储和利用,平台对不同载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光学扫描等技术将各类载体中存储的信息数字化,突出学科特色。对于公众提供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藏品,平台使用图片以及3D模型等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上述过程是平台丰富内容供给的重要步骤,也是档案学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有益探索。

平台资源内容丰富,不仅与档案学知识及档案业务实践紧密相关,而且重视其他内容的扩展与更新。例如,档案业务资讯、档案人物事迹、档案事业史等内容兼具专业属性和思政属性,与课程思政教学契合程度高,是宣传档案学和档案部门、弘扬档案文化的重要窗口。红色档案蕴含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意义,其开发过程是学科实践与思政宣传结合的生动写照。[17]此外,平台注重采集并提供传统民间习俗、地域特色文化、重大历史事件等资源,鼓励用户挖掘其中的思政价值和宣传价值,发现资源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思政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创新。平台强调面向各种新型思政和宣传主题采集资源,突出课程思政时代性;注重资源采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主动获取相关授权许可,切实维护资源供给方权益。

3.2 资源组织层

(1)资源组织维度

依据平台资源特点和目标功能,资源组织层应涵盖形式、内容、用户、课程、思政五个维度。

形式、内容和用户维度是主流的资源组织维度。在形式维度上,案例资源形式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虚拟展馆等多种类型。平台对案例形式进行标注,服务于特定教学和宣传需求。例如,某教师在介绍档案文化服务时,以平台的虚拟展馆类资源为例,讲解场景化叙事方法,加深学生对于档案场景化开发和案例思政元素的认识。在内容维度上,平台对案例资源进行全面标注,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系等要素,为案例资源的深度挖掘奠定基础。例如,借助内容维度的标注,教师能够将涉及某位档案工作者的所有案例加以整合。在用户维度上,鉴于用户对于案例资源的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平台引入社会化标注机制,将用户标签作为资源组织的重要维度之一,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用户标签,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案例与具体课程知识点、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案例资源描述的灵活性。

平台在课程类型和思政元素两个维度上组织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学需求。在课程维度上,平台参照已有调研成果,将档案学课程分为档案学基础类、档案管理学类、档案编纂学类、档案保护学类、档案信息学类、档案事业史类和其他课程七类。[18]在思政维度上,平台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作为核心思政元素。这五个核心思政元素是对大量思政元素的总结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核心思政元素所代表的具体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具体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等,同时隶属于不同的核心思政元素。从具体思政元素出发,平台为宣传工作者从思政主题层面发现并运用案例提供有力支持。

(2)资源组织流程

在明确资源组织维度的基础上,平台遵循预处理、加工、存储的流程对案例资源进行组织,最终构建起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和档案学课程思政知识库。

预处理阶段主要涉及案例数据的融合、清洗、映射和集成。鉴于案例资源的多形式和多源性,平台须处理大量多模态及异构案例数据。为实现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平台使用标题和其他文本描述来代表图片、音频、视频等模态的案例数据。随后,平台在文本模态对所有案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异构数据以去除重复和噪声,并进行字段映射和转换,确保数据一致性。经过上述流程,平台集成不同模态和来源的案例数据,为后续的统一加工奠定基础。

在数据加工阶段,平台结合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依据资源组织维度对案例数据进行标注。具体而言,平台自动标注案例形式,并借助命名实体识别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案例数据进行语义挖掘,抽取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内容维度的案例组织。在课程维度和思政维度,初期依赖人工方式进行标注。随着案例数据的积累,平台可基于一定规模的人工标注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案例是否适用某一课程类型、是否包含某类核心思政元素进行自动分类。针对具体思政元素数量庞大且标准不一的问题,平台采用不同于核心思政元素的标注策略,即在已标注案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具体思政元素词表,从用户标签中抽取案例中的具体思政元素,以实现此维度的数据标注。鉴于具体思政元素的动态性,平台将定期检查高频用户标签,以更新完善具体思政元素词表。

案例数据经过加工后,进入存储流程。平台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案例本体,在语义层面实现案例数据的存储和利用。以档案故事“太湖游击队抗日救国”为例,将案例作为实体,其完整内容、存在形式、适用课程、思政元素等视为案例实体的属性,借助“发生于”等关系连接案例实体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组织等实体,如图2所示。本体构建完成后,为存储图形结构复杂的本体数据,平台选用NoSQL图形数据库存储案例资源。该数据库由节点、边和属性组成,更加适应本体组织形式,应用更为灵活。案例资源存储后形成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平台引入查询式表示模型和推理规则,进一步构建档案学课程思政知识库。

3.3 资源利用层

(1)知识服务

平台提供包括知识导航、知识检索、知识推送在内的多项知识服务。其中,知识导航服务展示课程思政案例类目及其上下位关系,便于用户快速定位所需案例知识。知识检索服务不仅提供关键字检索功能,还基于档案学课程思政知识库提供智能问答服务。知识推送服务建立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如将某档案事业史教师的检索浏览记录与其工作所在地融合,形成用户画像,从而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档案事业史课程思政案例精准推送。平台致力于探索多种案例资源呈现方式,如使用知识图谱将存储在图数据库中相互关联的案例知识可视化,帮助用户快速把握所需案例的分布和关联;与档案馆合作,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课程思政案例虚拟展厅,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

(2)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拓宽用户交流渠道、实现价值共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平台社区中共享课程思政案例,讨论教案开发与教学实践经验。在社区交流中,平台尤为重视先进经验的推广。在档案学课程思政实践中,涌现出了众多先进团队和项目,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19]、上海大学“上大记忆”项目[20]等。为充分发挥优秀项目的引领作用,平台可邀请相关项目参与者入驻社区,分享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宝贵经验,促进社区成员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此外,平台还依托社区提供数据开放服务。例如,学生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开放数据竞赛,参与思政案例编研,不仅在实践场域中自觉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了“参与式思政”“融合式思政”的教学效果,而且有效提升编研效率,实现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3)宣传服务

为了实现思想文化宣传功能,平台积极通过多媒体传播途径,向社会宣传推广平台案例。在平台推广中,建立以“三微一端”为主,兼顾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平台在传播矩阵中定期发布经过编研的课程思政案例,从而形成立体化的用户覆盖,扩大影响力。基于宣传功能,不同类型的社会用户都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使用平台。例如,党建宣传工作者能够在平台案例中发现宣传素材,甚至从宣传素材中发现潜在合作方,实现宣传工作的创新;以阅读内容为目的的一般社会用户,能够通过平台的定期推送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并自觉从课程思政案例中更新对世界的认识。[21]

4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运维机制

从支持平台可持续运行的角度出发,本文设计了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运维机制。该机制包括主体协作机制、内容监管机制以及技术支撑机制三个组成部分,旨在确保平台开放性,维护平台内容质量,提升平台建设和利用效率,避免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封闭保护、“孤岛”现象、同质现象等人文社科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共性问题。[22]

4.1 主体协作机制

在平台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由于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因此需要进行有效协调。平台的构建,主要涉及高校师生、档案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三大参与主体。高校作为平台的资源提供者以及主要的建设参与者,高校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托“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联盟”进行统一建设,协调资金、人力等资源投入与分配。此外,平台将探索与现有综合课程思政平台的合作机会,如与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23]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档案部门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模式主要有资源供给型、服务嵌入型和场域支持型三种。[24]作为与学科紧密相关的业务部门,档案部门在平台建设中通过提供资源支持、协作参与资源组织等方式,深度参与平台共建。这不仅为平台建设提供保障,而且在合作中提升档案部门的资源挖掘与整合能力。社会公众参与是丰富平台案例资源、提高平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平台资源共建的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有助于实现与思想文化宣传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内容监管机制

平台内容可根据其生成来源划分为用户生成内容与非用户生成内容,并据此实施分类监管。对于非用户生成内容,在组织、存储、利用之前,应当审核其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用户生成内容的监管和维护则较为复杂。一方面,尽管平台的用户主体为高校师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在社区交流中仍然可能出现传播虚假案例、发布违法违规内容等不良行为。针对这些不良行为,平台应制定明确的审核规则,参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内容进行严肃处理,并设立用户举报机制,维护平台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平台的活跃运行和新内容的持续供给,应当建立用户生成内容检测机制,识别用户退场趋势,并采取应对措施,鼓励用户长期坚持创作,分享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4.3 技术支撑机制

平台建设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以网络爬虫为代表的数据采集技术、以oCR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本体和数据库存储技术等。上述技术为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资源的采集、组织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平台将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提升平台建设和运行效率、丰富用户使用体验。例如,将大语言模型融入数据加工流程,实现多模态案例数据融合处理;在课程思政案例分类任务中,依托通用大语言模型实现零样本分类等。[25]f36307493d4858cb2dcd899c6484dd9a86c524aa478c7e0cde657d9f3e482bd5在平台使用方面,除了利用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多种案例的呈现方式外,平台计划实验开发对话机器人,辅助用户查找课程思政案例、生成案例摘要、自动编制教案,从而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5 结 语

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对于深入推进学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档案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思政元素挖掘困难、思政素材重复选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和社会宣传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设计了资源采集、资源组织和资源利用三个层级组成的平台框架,建立了包括主体协作、内容监管和技术支撑在内的运行维护机制。本文主要侧重于设计档案学课程思政案例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框架,仅选取了部分案例进行了试验。研究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尚未设计平台运行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对平台建设所需的资源投入探讨不充分,以上不足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作者贡献说明

陈烨:确定研究方向,论文修改,论文定稿;李维嵩:构思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论文撰写与修改,本文通讯作者;韩雨菲:论文修改;吕文婷:论文修改。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1-34.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24-01-2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

[3]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EB/ OL]. [2024-01-27].http://www.moe.gov.cn/jyb_ 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 html.

[4]黄霄羽,靳文君.档案思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动因阐释与实践路径 [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4): 15-27.

[5]任燕飞,张蕾.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综述 [J].中国档案研究,2021(1): 267-272.

[6][11][13][18]加小双,徐拥军,闫静.基于教师视角的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进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J].档案学通讯,2023(2): 18-24.

[7][12]闫静.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与评价——以山东大学《档案管理学》教学为例 [J].档案,2021(11): 9-16.

[8]徐拥军,熊文景.档案学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路探析 [J].档案学通讯,2021(2): 20-25.

[9]钱明辉,樊安懿.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逻辑框架研究 [J].图书情报工作,2022(1): 30-38.

[10]邓君,钟楚依,胡程杰,等.新文科背景下吉林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研究 [J].档案学研究,2023(2): 50-58.

[14]王小云,丁琬霖,邓莉,等.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J].档案学研究,2022(2): 18-25.

[15]陈玉琴.基于档案qSF8vHdYyK4igp7L8K4weg==编研成果的大学文化传播实践与思考——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 [J].兰台世界,2024(6): 67-70.

[16]申晓晶.优秀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研究述评和推进策略 [J].档案管理,2024(3):107-110.

[17]赵彦昌,吉日格勒.抗美援朝档案资源叙事化开发研究——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J].档案与建设,2023(12): 8-11.

[19]王小云,陈淑华,姚婷婷,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责任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1(2): 26-34.

[20]王向女,邱怡璇.档案实践教改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上大记忆”项目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21(14): 57-66.

[21]姚翼源.系统思维下红色档案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 [J].档案与建设,2023(6):63-65.

[22]孙建军,李阳.数智时代人文社科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跃迁:从观念到行动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4(1): 45-57.

[23]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EB/OL].[2024-02-06].https://xhsz. news.cn/document id=2.

[24]李星玥,张斌.档案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基本模式与建设策略 [J].档案学通讯,2023(2): 25-30.

[25]POWER B,SANDERS T,KILPATRICK L.Zero-shot classification with embeddings [EB/ OL].[2024-02-28].https://cookbook.openai.com/ examples/zero-shot_classification_with_embeddings.

(责任编辑:张 帆 冯婧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