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024-11-02朱健义王茂鑫
[摘要]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儿童,其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因其临床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较大困扰。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及文献报道,概括其发病机制、干预措施,以期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为SOM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64.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4.27.029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耳部疾病,又称积液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其特点为出现非化脓性中耳积液,并伴有耳闷、耳鸣、耳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及反复性[1]。SO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病原微生物侵袭、咽鼓管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关,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或受限是形成积液的主要原因[2]。关于SOM的治疗,西医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短期疗效可观,但伴有一定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如鼓膜穿孔难愈合、抗生素耐药等。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SOM被广泛重视,其秉持“审证求因”的治疗理念针对性治疗,在缓解SOM的临床症状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本文就SOM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手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1 SOM的西医病因
1.1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具有平衡中耳压力、排出中耳分泌物等作用,当咽鼓管功能异常,鼓膜内外的压力失衡,中耳腔内黏膜血管逐渐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即发展成为SOM。常见引起咽鼓管堵塞或开放异常的原因如下。
1.1.1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的一种免疫器官,可进行体液免疫和部分细胞免疫,可有效抵御上呼吸道多种病原体,在儿童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腺样体的免疫功能逐渐减弱。儿童10岁以后,其腺样体可逐渐萎缩并被脂肪组织所替代。当鼻咽部长期、反复受到病原体刺激,腺样体可能发生病理性增大,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导致其通气引流功能受限,继而引起耳腔内压力变化。此外,当病原体侵袭鼻咽部时,腺样体作为淋巴组织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使咽鼓管及中耳黏膜发生肿胀,进一步加重阻塞;且其内的致病菌可逆行至中耳腔内,引发感染。
1.1.2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异常 Birken等[3]猜测咽鼓管黏膜层存在一种可有效降低其表面张力、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为证实这一观点,研究者应用泡沫固定技术提取、分离病犬咽鼓管冲洗液,结果证实该观点。Muniz等[4]研究表明人类的鼓室、咽鼓管内存在表面活性物质,其有利于咽鼓管开放;另有研究发现SOM患儿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较正常儿童明显减少甚至消失[5]。
1.1.3 先天发育异常 咽鼓管的正常运作依赖于临近相关组织的共同协作,如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和弹性软骨板等。部分儿童先天两侧腭突融合不完全或完全没有融合,这种畸形导致附着于腭部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等肌肉发育不良,从而使咽鼓管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开合,逐渐发展为SOM。Davis等[6]在一项SOM与腭裂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SOM好发于腭裂较宽的患儿,其在出生6个月内行鼓膜置管手术是非常有利的。
1.2 感染因素
SOM曾被认为是无菌性疾病。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推翻“无菌学说”,研究者从SOM患者的中耳积液中相继分离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多类致病菌[7-8]。Satoh等[9]研究发现12岁以下儿童患SOM的概率与是否携带肺炎链球菌相关,因此儿童注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减少SOM的发生。除上述常见的几种细菌外,病毒被怀疑为该病的致病原因之一。赫莉等[10]选取150例SOM患儿进行研究,在患儿的中耳积液中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其中鼻病毒检出率是其他病原体总和的5倍。
1.3 免疫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等,说明SOM可能存在介导性免疫过程[11-12]。王定松等[13]研究发现血清IgE、IL-10、TNF-α在SOM患儿血液中呈高表达,其水平变化与患儿病情进展、转归情况关系密切,为免疫因素参与SOM的发病提供有力证据。
1.4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SOM患者的中耳积液中可检测到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14-15]。汤智平等[16]治疗伴有胃食管反流的难治性中耳炎患者,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的听力和咽鼓管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成分反流进入咽鼓管和中耳腔,造成其上皮细胞损伤,降低黏膜下纤毛摆动及清除功能,致使咽鼓管功能不良,从而增加患SOM的概率。
有研究者认为乳突气化功能不良,也是造成SOM的因素之一。乳突腔作为中耳压力的缓冲器,对维持中耳的正常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当乳突气房发育不良时,其调节中耳腔压力的能力减弱,致使鼓室产生负压,引起中耳渗液,发展为SOM[17]。
2 SOM的中医病因
在祖国医学中,SOM属“耳胀”“耳闭”范畴[18]。《医林绳墨》记载“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古代医者认为耳闭多由风邪侵袭、气血瘀阻、内生之邪侵犯耳窍所致,疾病初起表现为耳内胀闷、听力下降,如有物阻隔,或伴有疼痛[19]。若久病未愈,邪气长期滞于耳窍,耳窍痞塞不宣,发展为耳闭耳聋,则更迁延难愈。耳闭亦有“风聋”之称,《诸病源候论》记载“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现代医家在古人的基础上,细化SOM的研究,认为其耳胀的发生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为外邪侵袭耳窍;或外感邪热,内传肝胆,循经上扰;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内生湿热,上蒸耳窍而为病;或外感或内生之邪毒滞留,日久不去,导致气血瘀阻,耳窍经气闭塞而发病。虚证为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湿浊不化,上困耳窍而生病,应该治以疏风宣肺、清泻肝胆、健脾利湿、行气活血、通利耳窍等[18,20]。
3 SOM的西医治疗
3.1 抗生素
以往因检测手段的限制,SOM被认为是无菌性炎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研究已从其积液中分离出多种细菌,这些发现为抗生素在SOM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依据。Venekamp等[21]发现SOM患儿经2~3个月抗生素治疗后,其治愈率显著高于使用安慰剂及未治疗的患儿,这表明抗生素治疗SOM是有效的,但用药时间不易过长,以免引发不良反应。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等,其在治疗SOM中发挥重要作用[22]。
3.2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调节三大物质代谢等功能。SOM发病时会有炎性浸润和渗出,使用糖皮质激素针对性治疗,可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缓组织间质水肿,从而加速中耳积液的清除和疾病的恢复[23]。褚悦同等[24]研究发现,予以盐酸氨溴索治疗的观察组和在其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4.3%,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3.3 抗组胺药物
SOM过程存在变态反应,组胺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介质,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抗组胺药物可抑制组胺的释放和作用,有助于排出中耳积液。研究发现相比单用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SOM,地塞米松联合氯雷他定治疗SOM的临床疗效更明显[25]。
3.4 黏液促排剂
中耳及咽鼓管黏膜下纤毛具有运输功能,可有效排出中耳积液。黏液促排剂的多方面药理作用不仅可加大黏膜下纤毛的作用强度,还可促进黏膜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加速中耳积液的清除。貟亚荣等[26]对110例SOM患儿进行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SOM患儿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听力,降低疾病复发率。
3.5 手术治疗
3.5.1 鼓膜穿刺术 SOM的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鼓膜穿刺术不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还被当作一种治疗手段,其操作简便,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临床操作中,医生手持穿刺针,在鼓膜前下方或后下方象限刺入鼓膜,进入鼓室后固定针头,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抽取积液,根据积液的性质,制订对应的治疗方案[5]。鼓膜穿刺术还可作为一种给药途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耳腔内,但该手术方法在具体操作及穿刺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鼓膜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结构,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损伤;另外,鼓膜穿刺点容易闭合,导致鼓室通气及积液引流不佳,可能需反复穿刺,增加医治的时间和成本。针对鼓膜穿刺术的弊端,医生应不断提高技术、预备处理方案、充分与患者沟通,尽量降低手术的风险和局限性。
3.5.2 鼓膜切开置管术 当SOM患者的中耳积液比较黏稠,鼓膜穿刺不能完全抽出或抽净时,可考虑鼓膜切开置管术,该手术是在鼓膜上凿一个形状大小类似通气置管口的切口,将通气置管放置于切口处,留置6~8周,通过置管不仅可引流鼓室内的积液、改变中耳腔负压状态,还可向鼓室内注射相关治疗药物,有助于恢复咽鼓管功能并治愈疾病[27]。鼓膜置管术虽然在治疗SOM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潜在并发症,如切口感染、通气置管堵塞及鼓膜穿孔等。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等。
3.5.3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咽鼓管是连接咽腔和中耳鼓室的管道,其主要功能是通气、引流及防护。同时咽鼓管的正常开合也是确保黏膜下纤毛正常运作、鼻咽部位的声音和回流正常的重要因素。当机械性或非机械性原因导致咽鼓管梗阻时,轻则鼓膜内陷,重则中耳黏膜发生水肿,液体渗出,形成积液。为改善病症,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在鼻内镜引导下,经鼻腔将球囊导管放到咽鼓管内,然后使用压力泵对球囊进行加压以扩张咽鼓管,从而治疗疾病[28]。张钦武等[29]回顾性分析发现,中耳置管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SOM的临床疗效显著。
3.5.4 腺样体切除术 腺样体肥大被认为是儿童好发SOM的主要因素。增生性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功能受限,逐渐发展成SOM。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该疾病,传统的鼻内镜下切吸钻腺样体切除术,虽能切除腺样体,但存在一定弊端,如术中容易大量出血、切割的程度不好控制、术后并发症较多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鼻内镜下等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逐渐成为主流,该手术有清晰的手术视野,可精确控制切割的深度和范围,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且该技术可封闭血管,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有利于术后恢复[30]。
3.5.5 其他手术 治疗SOM还有鼓膜造孔、电子鼻咽喉镜或鼻内镜下咽鼓管注药、乳突手术及鼓室探查等手术方案。研究发现CO2激光鼓膜造孔术仅能短时间通气,对病因复杂的SOM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不及鼓膜置管术,且复发率较高,建议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31]。张玉娟[32]发现借助电子鼻咽喉镜向咽鼓管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OM临床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操作安全可行,治疗后并发症较少。刘利敏等[33]认为对采用各种治疗手段均无效的SOM患者,应考虑其已出现的各种不可逆损伤,如胆脂瘤形成等,在这种情况下,乳突切除术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4 SOM的中医治疗
4.1 内治法
中医治疗SOM多采用“辩证论治”的理念。目前其常见的证型有风邪外袭、脾虚湿盛、气滞血瘀证等。张玉丽等[34]认为SOM临床以风邪外袭证最为常见,治疗应以疏风散邪、宣肺通窍为主,故将98例风邪外袭证型的急性SOM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医治,结果显示在以常规西药干预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苍耳子散加味治疗,其临床疗效更显著。朱冬平等[35]主张“脾虚不能布散水液,停聚为痰,堵塞于耳窍,故生耳胀”这一理论,其研究发现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联合化痰通窍汤(茯苓、桂枝、泽泻、白术、陈皮各15g,桔梗、石菖蒲、枳实、姜半夏、炙甘草各10g)较仅单用桉柠蒎肠溶胶囊治疗SOM更有效,可明显调节患者的水通道蛋白、内皮素-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听力指标。马胜民等[36]认为气血瘀滞和脉络阻闭是导致SOM病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研究者使用开闭饮治疗气血瘀滞型SOM患者效果显著,该组方主要由通气散和二陈汤化裁而成,包括茯苓、薏苡仁各15g,半夏、杏仁各12g,柴胡、香附、川芎、陈皮、菖蒲、路路通、桃仁、红花各10g,该组方不仅可改善患者的听力,还可提高其免疫力。
4.2 外治法
针灸是中医外治的一种特殊疗法,治疗SOM也取得一定成效。张亚男等[37]探究针刺翼(蝶)腭神经节治疗SOM的临床疗效发现,常规西药(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桉柠蒎肠溶胶囊)联合针刺翼(蝶)腭神经节治疗SOM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给予西药治疗的患者。还有研究者应用针灸特定穴位治疗耳胀患者,因该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开窍益聪等功效,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辅助治疗SOM可有效促进中耳积液吸收,改善咽鼓管功能,有助于患者听力的恢复[38]。孙丽等[39]以腹针为主要治疗措施,辅以体针、艾灸等方法,结合中医辨脏腑、辨经络、辩证论治等理念,多种针灸疗法综合运用治疗慢性SOM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5 小结与展望
SO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复杂的病因及迁延的病程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困扰,西医和中医治疗SOM各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西医认为SOM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等。中医认为SOM的发病与外邪侵袭、脾虚湿盛、痰浊阻滞、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注重局部靶向处理,通常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药物及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虽能快速、有效改善病症,但长期或不当使用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相比于西医,中医更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施治,提倡“因人而异”的治病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因,选择对应的方药或联合应用针灸等特色疗法。其不仅可医治本病,还可全面调理患者身体,提高其免疫力,且疗效持久。然而每个医家、学派有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很难形成统一的疗效标准、缺乏大样本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进而限制中医在临床诊疗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将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HIDAKA H, ITO M, IKEDA R,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 in children in Japan-2022 update[J]. Auris Nasus Larynx, 2023, 50(5): 655–699.
[2] OTTESON T. Otitis media and tympanostomy tubes[J]. Pediatr Clin North Am, 2022, 69(2): 203–219.
[3] BIRKEN E A, BROOKLER K H. Surface tension lowering substance of the eustachian tube in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n experiment with dogs[J]. Laryngoscope, 1973, 83(2): 255–258.
[4] MUNIZ G B, SHOPE T R, BHATNAGAR S, et al. Intranasal surfactant for acute otitis media: A randomized trial[J]. Pediatrics, 2021, 148(6): e2021051703.
[5] 董春光, 李利, 刘忠伦, 等.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及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检测[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 24(1): 93–94.
[6] DAVIS W, COHEN M A, MATTHEWS M S. Change in initial tympanostomy tube placement timing yields decreased burden of care without increase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 Cleft Palate Craniofac, 2020, 57(12): 1417–1421.
[7] JOHANSSON KOSTENNIEMI U, PALM J, SILFVERDAL S A. Reductions in otitis and oth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following childhoo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J]. Acta Paediatr, 2018, 107(9): 1601–1609.
[8] 李大鹏, 黄辉, 何苗, 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治进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 15(1): 105–109.
[9] SATOH C, TOIZUMI M, NGUYEN HAT,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Vietnam[J]. Vaccine, 2021, 39(19): 2613–2619.
[10] 赫莉, 宋英鸾, 耿江桥, 等.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病毒和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0, 27(12): 683–686.
[11] 冯勇军, 王明婧, 吕梦颖, 等.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激素干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3): 51–55.
[12] 何善形, 张明智, 虞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基质金属蛋白酶-2、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疗效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 29(12): 1488–1490.
[13] 王定松, 马善春, 雷小平, 等. 血清IgE、IL-10、TNF-α水平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 27(2): 131–134.
[14] 徐冰, 王采集, 陈敏, 等. 单侧SOM患者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测结果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2, 30(4): 363–365.
[15] LECHIEN J R, HANS S, SIMON 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and media o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Otol Neurotol, 2021, 42(7): e801–e814.
[16] 汤智平, 吴志明, 李文波, 等. 咽喉反流干预对治疗反流相关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J]. 广东医学, 2022, 43(4): 482–486.
[17] KıLıÇ N, YÖRÜK Ö, KıLıÇ S C.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nd dysfunctional eustachian tube[J]. Angle Orthod, 2021, 91(6): 772–777.
[18] 杨文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3): 161–163.
[19] 翟云浩.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18): 7.
[20] 熊大经, 刘蓬.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1] VENEKAMP R P, BURTON M J, VAN DONGEN T M, et al. Antibiotics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6(6): CD009163.
[22] PAKSOY M, ALTIN G, EKEN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in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therapy[J].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 65(3): 461–467.
[23] 王桂芳, 郝园园, 王庭良, 等. 分泌性中耳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 25(2): 88–90, 98.
[24] 褚悦同, 白莉萍, 张阳, 等. 糖皮质激素与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9): 79–80.
[25] 周霓, 李玲波, 林琳. 地氯雷他定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6, 22(16): 125–126.
[26] 貟亚荣, 史晓东.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预后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 21(24): 90–91.
[27] VIDAL V, BORDURE P, MONDAIN M. Management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Société française d’ORL et de chirurgie cervico-facial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Eur Ann Otorhinolaryngol Head Neck Dis, 2018, 135(4): 269–273.
[28] 熊素芳, 王美荣, 江恒, 等.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 27(3): 326–328.
[29] 张钦武, 高敏倩, 杨海弟. 中耳置管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3, 30(6): 393–394.
[30] 周亚林. 鼻内镜下等温等离子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并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6): 10–13.
[31] 曾薇, 陈美珍, 傅敏仪, 等. 二氧化碳激光鼓膜造孔术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8): 221–224.
[32] 张玉娟. 电子鼻咽喉镜辅助经咽鼓管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J]. 临床医学, 2022, 42(3): 53–55.
[33] 刘利敏, 高震, 贾贤浩, 等. 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及相关后遗症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 18(3): 438–442.
[34] 张玉丽, 蔚金建, 康犁阳. 苍耳子散加味辅助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风邪外袭证49例临床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 2024, 20(2): 67–70.
[35] 朱冬平, 陈士贵, 郭军. 化痰通窍汤联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水通道蛋白及听力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1, 39(11): 193–196.
[36] 马胜民, 王兆平, 严华, 等. 开闭饮治疗气血瘀滞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 18(18): 2643–2647.
[37] 张亚男, 吴航, 王增玲, 等. 针刺翼(蝶)腭神经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 2022, 42(4): 479–483.
[38] 秦静, 刘蓓. 特定穴针灸干预对中耳炎听力障碍患者的预后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7): 1476–1479.
[39] 孙丽, 李静, 李康, 等. 李静运用腹针为主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1): 216–218.
(收稿日期:2024–06–08)
(修回日期: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