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4-11-01邹远廉
摘 要:爱劳动、能劳动、善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乡村小学通过“以劳育德,德劳结合”的方式,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促进二者融合,有利于提高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及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以劳树德,德劳结合;乡村小学;劳动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2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德”和“劳”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育体系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求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既是全面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利于提高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质量及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乡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乡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拥有一些优势,但也存在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过于片面、重劳动技能训练轻劳动品质培养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质量。
(一)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乡村小学往往偏重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挤占劳动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劳动教育课时得不到保障,更遑论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有一些乡村小学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曲解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看法与态度,未能发挥“以劳育德”的重要价值。笔者在日常观察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为劳动会影响文化科目学习而不愿参加劳动,这说明教师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没有帮助学生协调好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以上均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不少乡村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认识不到位,导致劳动教育质量不高,未能达成劳动课程既定的目标。
(二)乡村小学的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过于片面
表面上看,乡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诸多优势,如劳动资源丰富、劳动场所宽敞、劳动观念深入人心等,在此前提下,学生参与劳动的意愿应该较为强烈。但是,笔者在现实中观察到,乡村小学的学生并未如想象中热爱劳动,不少乡村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过于片面,将劳动看作是脏累的传统体力活,如耕田种地、清扫街道、挑粪淋菜等,长期以wsBGPeSYA56WJDu/tfBbug==来接受“劳动是低等人干的”的错误观念,导致不少学生鄙视劳动。笔者与团队曾对218名乡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参加劳动会占用你的学习时间吗?”这一问题,近六成学生认为会占用。由此可见,乡村小学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自觉降低劳动的地位,认为劳动会影响文化科目的学习。由于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会忙于传统文化科目的学习,而忽视参加劳动,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态度不够端正,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重劳动技能训练轻劳动品质培养
虽然绝大多数乡村小学按规定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因缺乏系统设计,导致教师对“以劳育德”认识不到位,把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未能充分挖掘劳动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元素,未能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道德情操,出现重劳动技能训练轻劳动品质培养的现象。例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小学仅是简单地让学生参与打扫教室、操场、清洁区等劳动,或者安排学生到校外参与种植、收割zRCaOuw/k/bQaTAvJtiupw==等劳动,没有在劳动课程中与其他各“育”融合,未能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导致学生仅是获得单方面的劳动技能训练,未能从劳动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忽略了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难以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
二、乡村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承载着未来乡村建设者的乡土情感,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行为习惯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乡村的认同感及投身乡村建设的劳动精神与品质[1]。针对乡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一)综合考量,提高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能力
1.加强劳动教师培训。据笔者调研,多数乡村小学都没有专职的劳动教师,劳动教师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水平有待提升,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的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乡村小学组织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劳动意识等方面,以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尤其应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能力。
2.提高开发劳动课程的能力。农村小学应结合实际,科学设计劳动课程,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如在讲授劳动技能的同时,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责任感、自律性等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结合学校文化和地方特色,设计具有乡村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如园艺、烹饪、清洁、手工艺等,其中应确定每项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德育要点,如团队合作、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等。在教学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班会、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合作、承担责任、自我管理。
3.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要有相应的劳动环境与素材。乡村小学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资源,如农田、果园、工厂等,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此外,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购买劳动教育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同时,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倡导家庭为学校捐赠一些劳动工具,联合社区开展清洁街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慰问孤寡老人等服务性劳动,从而为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奠定基础。
(二)系统设计,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1.开展校内日常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小学阶段提出的要求包括“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等。结合乡村小学实际,学校可以设计以下劳动教育项目:打扫教室、宿舍、清洁区等场所,整理教室书柜、讲台及宿舍内务;护理校园里的花草、清除花圃内的杂草等。在开展这些劳动实践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渗透德育:一是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积极做好清洁卫生等日常劳动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提高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明确劳动要求,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好劳动中的安全保护,提高劳动安全意识;三是确保日常劳动人人参加、人人有岗,以小组为基本形式,实行值日组长负责制,负责分配任务、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做好值日记录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2.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培养爱家爱生活的情感。按照《纲要》提出的“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的要求,乡村小学结合不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的实际,引导留守儿童自强自立,设计以下家庭劳动清单:在家主动打扫卫生,清洁家里的角落,学会清洁地板、家具等,掌握家庭清洁技巧;尝试到超市购买食材,学会挑选优质食材,能够做出一两道拿手菜;学会节约用水、用电,培养环保节能意识;学会洗衣服、洗鞋子、折叠衣服、插秧、收割稻谷、采摘茶叶等,体验父母赚钱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学校通过布置上述家庭劳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设计耕作与采摘项目,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乡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拥有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创造了有3EPkIdWGzpCjwqOlA2YVwxZHfMk6A+3FhnvZ77EgNCw=利条件[2]。乡村小学可以设置耕作与采摘劳动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一是种植蔬菜。可以将校园内或附近的空地开辟为蔬菜种植基地,分给各班管理,引导学生开垦、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采摘,从中了解种菜的过程和方法,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二是帮助农户插秧和收割稻谷。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农户插秧和收割稻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汗流浃背、腰酸背胀、浑身粘泥,从中可以体验劳动的艰辛,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三是采摘茶叶。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开设采摘茶叶劳动教育项目,组织高年级学生到茶园采摘茶叶。在采茶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相互比拼,采茶结束后,根据采摘的数量与质量各班进行评比,评出“采茶小能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4.开展服务性劳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服务性劳动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乡村小学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学生到“五保户”家中慰问老人,从中渗透尊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村委周边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清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等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评价,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纲要》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乡村小学应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德育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
1.明确评价思路,发挥评价应有作用。乡村小学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考虑评价的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评价过程应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态度、技能、合作精神等,评价他们的劳动成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达到“以劳育德”的效果。
2.开展劳动评比,争当劳动标兵。乡村小学应该注重建立劳动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成绩、劳动态度、劳动次数、劳动热情、劳动表现、自我服务、品德修养、技能掌握等方面的情况,按照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在班内、校内评选“劳动标兵”,树立标杆,正向引导,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等,让学生在评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
3.做好成果展示,培养劳动荣誉感。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3]。乡村小学可以利用板报、视频、实地观摩、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不定期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包括学生在各个学科的优秀作品、创意设计、手工艺品、种植成果、调研报告等,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乡村小学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应该基于“五育”融合理念,避免在劳动教育中片面强调劳动技能培养,可以通过“以劳育德,德劳结合”的思路,设计一系列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会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佳,王玥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乡村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6):71-75.
[2]王建.开发乡村实景资源,多角度实施美育路径探索:以西亭小学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22):57-59.
[3]王红.劳动:不仅是实现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目的本身[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20-21.
注:本文系贺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中‘以劳育德’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昭平县五将中心小学六年级为例”(KTLXB095)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欧金昌)
作者简介:邹远廉,1974年生,广西昭平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