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项目式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4-11-01谢孔平
摘 要:研学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如何设计一门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实操价值的研学课程,是值得各地中小学校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将本土汽车文化作为研学内容,提出知识获取、研学体验、创新设计、成果呈现四个研学步骤,并结合项目式评价量规表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并从中培养了工匠精神,发展了核心素养。
关键词:研学课程;项目式课程;课程设计;柳州汽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22-04
研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国外对研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对研学的研究范围宽泛,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成果较为成熟。我国对研学的研究虽起步晚但发展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在教育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如何设计一门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实操价值的研学课程,是值得各地中小学校深入研究的课题。柳州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汽车产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市内有许多技艺精湛的汽车工匠,柳州科技馆专门设置有与汽车相关的展区,但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与柳州汽车文化有关的研学研究很少。因此,以柳州本土汽车文化为背景,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础,开发一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传承工匠精神的中小学研学课程具有积极意义。
一、基于工匠精神,明确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框架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能够引导学生从工匠的角ae4bfb947a8c7f8a328abf210cb3166d度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对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意义。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各学科教材,不少章节和内容都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一课,通过实验探究、直观观察、推理论证来研究图形[2],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再如,八年级物理上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课,要求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严谨、求真的匠心追求。又如,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一课,通过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发展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点的能力[4],体现了注重细节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基于上述课程理念,笔者与团队结合实际,以某校初一、初二(共计10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主题为“新能源汽车:电量比拼”的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该项目课程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了解化学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明确如下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电池的种类、不同电池的能量密度、放电方式、电池使用时长、优缺点。(2)技能目标:选择合适的原料制作化学电源,完成一辆新能源小车制作,进行竞速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目标: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匠心的人。以目标为导向,笔者进一步明确了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的课程框架(如表1)。
由表1可知,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主要由知识获取、研学体验、创新设计、成果呈现四个教学步骤构成,并据此分别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内容。通过实施该课程,主要培育和发展学生以下核心素养:一是社会责任,认识新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学生担负的使命;二是科学探究,探究自制电池的类型和基本构造,以及影响电池效率的因素;三是科学家精神,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工匠精神,在自制电池中展现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和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优化实施流程,推进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的实施
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实施步骤分为知识获取(知)、研学体验(研)、创新设计(创)、成果展示(呈)。“知”指知识获取,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文、历史、物理、美术等初中学科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巧妙拓展到研学课程中。“研”指研学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沉浸式的研学之旅,在参观展馆、对话工匠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创”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在研学过程中学到的、看到的、领悟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作。“呈”与“承”呼应,一方面引导学生传承本土汽车文化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展示研学作品,汇报研学成果。
(一)知识获取:体现获取知识的过程
以初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结合科学、劳动、道德、人文、艺术等素养要求设置跨学科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明确课程目标。在此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与研学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将其作为研学课程的切入口,并将学科知识与研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在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一步骤主要在学校完成。首先,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学习化学课标中关于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接着,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围绕“电量比拼主题”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该主题涉及电动汽车电池的种类、不同电池的能量密度、放电方式、电池使用时长、优缺点等内容。针对“各类电动汽车电池的优缺点”这一内容,学生经过讨论后,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不同的电池,其主要成分是什么?他们的能量密度是多少?从安全性来说哪种电池更好?从电量使用时长来看,哪种电池更方便?除了安全性和电量使用时长,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电池的优劣?然后,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明确分工,通过看视频、查阅书籍、访谈调查、网络检索等多种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将“电量比拼”这一主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类分析总结。最后,学生选择PPT、手抄报、思维导图等方式展示本小组的归纳整理结果,并根据其他小组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
(二)研学体验:注重研学过程的认知
开展沉浸式研学之旅,在研学过程中学习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汽车制造工厂、科技馆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汽车文化及相关知识。以真实情境为背景,打破学科边界,引入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研学中感悟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地方认同感和家国情怀,提升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引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利用多学科知识结合实践案例多维度阐述、解读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精神,让工匠精神在研学中得以传承。
在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一步骤主要在柳州市科技馆4层“电量比拼”展区进行。教师先让学生参观展品、观看资料片,初步认识各种电动汽车电池,在参观完后引导学生思考: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电池,在设计制作的时候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参考这些电池的运作原理,可以用哪些材料设计电池?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科跨界实景探究,让学生观察三种电动汽车装配的电池,了解这三种电池在不同状态时起到的作用,比较三种电池的放电方式、使用时长等,学生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相应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三)创新设计:体现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践行工匠精神、跨学科合作三个方面。首先,鼓励学生运用在研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创意作品的构思和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体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力和对细节的追求,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他们的创意和才华,而且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最后,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创作出体现汽车文化和Oej4Ltzppp4pfXZzmi6WbA==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
在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一步骤主要在化学实验室进行。教师提供相应的化学材料,如固体硫酸钠、固体氯化钠、固体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醋酸等,以及连接电路需要的电线、鳄鱼夹等,学生根据自己对该内容的理解,自主选择材料并完成化学电源与小车的制作,设计出一辆利用化学电源驱动的小车,完成竞速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提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成果展示:在展示中提高自我
学生通过作品展示和解说,可以向观众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本土汽车文化,包括汽车的历史、技术、设计等,以及他们在研学过程中所体验的工匠精神。在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一步骤主要在学校或家庭进行。由学生准备汇报内容、组织语言、演示作品等,向老师、家长和同学汇报研学经历、收获及创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促进本土优秀文化的发展[5],促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本土汽车文化和工匠精神,从中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树立了文化自信。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汇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依据量规表格,评估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
项目式研学课程是一种通过实践性项目来提供学习机会的教学方法,相较传统教学法,其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自主学习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科学评估学生对研学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笔者设计了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的课程量规表(如下页表2),对实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
该量规表主要从课程目标、学生特点、研学内容、行业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设计。首先,依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对本土汽车文化的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以确保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适切性。再次,充分考虑研学的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最后,依据行业评价标准,如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标准、行业规范、专业标准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科学运用课程量规表,教师能从学生兴趣的提升度、学习效果显著度、工匠精神学习成效等方面评价与分析课程的实施效果。一是学生兴趣提升度。绝大多数学生对项目式研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认为该课程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也反映5EKz7rmrCzfnyuvoTqVDUw==出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学习效果显著度。学生在项目式研学课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应用能力有所提升;作品质量评估结果也显示出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显著进步。三是工匠精神学习成效。通过观察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专注度、细致度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可以发现项目式研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在作品创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出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课程目标,选取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强化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6],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贯通。经过一年的实践,笔者与团队以柳州本土汽车文化为背景,结合2022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成功开发并实施了具有实操价值的柳州汽车文化研学项目课程。其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探索策略、任务分配、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环节,顺利达成了既定的课程目标。同时,课程采用项目式评价量规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仅掌握了与课标要求相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创新设计与成果呈示等环节中展现了出色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福娟.小学劳动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智力,2023(35):17-20.
[2]刘光华.几何变换在格点作图中的妙用[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2(32):30-32.
[3]刘佳伟.基于计算思维的PBL教学模式在小学Scratch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56-59.
[4]李际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3(05):70-72.
[5]梁桂铭.侨乡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价值及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111.
[6]赵连杰.英语学科大观念的生成路径与表述方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07):60-6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汽车文化,培养具有‘匠师’精神的时代新人的项目式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2022ZJY1776)的研究结果。
(责编 覃 鸥)
作者简介:谢孔平,1979年生,广西柳州人,高级教师,中国青少年高级科技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