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11-01陈虹先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宁市的26所小学和23所初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学生朋辈支持体系的制度、课程、活动和个案辅导4个方面进行研讨和分析,归纳总结出改进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有效模式,建议学校从完善制度、明确课程设计主题、制定活动“特色”评价标准、个案辅导与心理委员工作相结合等方面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朋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12-03
近年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仍层出不穷,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在此背景下,学校利用朋辈资源,构建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有助于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笔者通过对南宁市26所小学、23所初中(合计49所)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对义务教育阶段构建学生朋辈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的理解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的定义
“朋辈”是指同辈的友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支持”的其中一个释义是指支援、赞同、鼓励[1]。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学生朋辈支持体系可以定义为同辈的学生之间,或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通过互动、影响和转化来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支援和鼓励作用的关系联结网络,其中包括陪伴、交流、互助、观察、认知、模仿、实践、创造、升华9种行为,这些行为只有在相关制度和要求的约束下进行,才能达到在朋辈支持下营造和谐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作用和意义
朋辈支持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补充与完善,具有天然亲密性、自发性、便捷性等独特优势[2],可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帮助学生找到更多朋辈资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扩大朋友圈,找到现实交往的乐趣和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避免沉迷虚拟世界。同时,学生可以在助人行为中找到价值感,许多研究表明,人的价值感更多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的。
有研究发现,依靠同龄人提供的支持和社会互动更积极地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消极教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3],这说明良好的朋辈支持可以对学生起到保护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此外,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心理教师从“朋辈支持”的新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能,不断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能,从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工作效能低
在调查的学校中,有73.08%的小学和87.50%的初中设立了心理委员;有2所小学因为制度不完善以及小学生无法胜任心理委员,所以近3年没有设立心理委员的计划;有3所初中有设立心理委员的计划。其中,近70.00%已经设立心理委员的学校并未制度化,制度不完善是共性问题。有的小学存在学生年纪小、对朋辈支持较为迷茫、心理委员无法固定、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时间引导、家长不支持其孩子担任心理委员等问题,导致相关工作较难开展,大部分心理委员无法发挥作用。初中则存在课余时间少、心理委员培训时间难以协调、心理委员工作职责不清晰、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心理委员的工作未起到明显效果。
在培训和考核方面,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是每个学期一次,培训形式主要有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教师个别指导。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3所学校可以给心理委员颁发证书,并在期末进行评优;4所学校会在期末进行评优;其余学校均没有颁发证书和评优;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宿舍长、生活委员的培训和奖励制度,很多相关职务缺乏联动,管理不够规范(如表1)。
小学和初中的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普遍是班主任对心理委员工作关注度不高、心理委员没有纳入班干部队伍。小学高年级还存在因青春期异性敏感导致心理委员对异性的帮扶容易引起闲话的问题,初中则存在心理委员自身缺乏心理学知识的问题。心理委员遇到最棘手、最挫败的心理援助一般是有些同学情绪很低落,怎么开导都没用,导致其他同学对心理委员不认可、不信任,甚至取笑心理委员。小学还遇到有一些同学情绪易怒,动不动就暴跳如雷的问题。初中则是面对小团体校园欺凌现象时,心理委员感觉无能为力的问题。总的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委员的工作效能偏低。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
调查发现,小学和初中开设的与朋辈支持相关的心理课程的主题主要是人际沟通技巧、倾听技巧、情绪觉察与管理、学会换位思考,小学的心理课程主题还侧重竞争与合作,初中的心理课程主题则侧重建立自信。在课程效果评估方面,小学是通过课上分享和同行评课,初中则是课上分享和学生作业。73%以上的小学和初中心理教师认为朋辈支持有关的课程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从心理辅导中发现的问题、与班主任沟通或同行沟通来确定朋辈支持的课程内容,其中95%以上是从心理辅导中发现问题。设置朋辈支持有关课程时,很多小学心理教师认为课堂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最重要,初中心理教师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关注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学校重视与朋辈支持相关的课程,但是内容设置和课后评价在没有相关指导和参考的前提下,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标准。
(三)活动缺乏特色
调查发现,小学和初中开展过的与朋辈支持相关的活动主要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小学侧重心理健康讲座,初中则侧重心理委员培训。近5年,小学和初中开展过改善或促进人际交往的特色活动主要是与人际关系主题相关的心理班会、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和观看心理电影,小学还举办了人际交往主题心理漫画展,初中则开展了互帮互助、点赞集赞等活动。小学和初中的心理教师都认为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团体运动项目比赛等活动可以改善或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小学心理教师多认为全校性的人际交往主题活动有同样效果,初中心理教师则认为10人一组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更有作用。小学和初中开展过的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活动有经典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我说你画共绘明天、音乐交响曲、英语剧本话友情等。近半参与调查的学校没有开展过区域间、城乡间、校际促进朋辈人际交往的活动。从调查可知,参与调查的学校组织的活动主要为学科融合活动,且把心理课、心理委员培训和朋辈支持特色活动混为一谈,界限不清,特色不够突出,内容没有针对性、目标性,同时缺乏有效性评价,难以评价朋辈支持发挥的作用。
(四)个案辅导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应用
调查发现,将近50%的小学和初中心理教师接到的咨询个案中,人际关系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占60%以上。小学心理教师认为朋辈支持在学生改善人际关系上有一定的帮助,初中心理教师则认为帮助很大。小学和初中心理教师普遍认为朋辈支持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收获快乐、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等,小学心理教师还认为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初中心理教师则认为朋辈支持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虽然朋辈支持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很大,但还没有系统化地应用到心理辅导中。
三、改进南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有效模式(如图1),以期改善上述问题。
(一)完善职责和制度,提升工作效能
首先,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心理委员应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可,应根据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心理健康品质的要求,拓宽心理委员的人选。例如,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以下简称南宁三十七中)从宿舍长、生活委员或团支书中择优选拔兼任心理委员,这些学生干部的职责和心理委员的职责有很多共通之处,从这些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兼任的心理委员不会占用其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但可以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还能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从而提升心理委员开展朋辈支持工作的效能。
其次,完善心理委员培养制度。南宁三十七中探索的心理委员培养“三三制”符合大部分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三三制”即是3个要求、3项职责、3次培训。3个要求是会做计划、乐于助人、学会反思;3项职责是观察(察言观色,并做好记录)、朋辈支持(关心、赞美、鼓励)、反馈(把情况反映给心理教师);一个学期的3次培训是1次新学期的工作布置和生涯规划培训、1次期中的技能培训、1次期末的总结表彰和自我认识培训。配合该项制度的实施,学校还设计了一份记录表,要求心理委员一个学期上交3次,这些措施让心理委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晰的定位,培训、考核和证书奖励也提高了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明确课程设计主题,形成资源包
针对各校反映的情况,在反复的研讨和实践中,南宁三十七中最终确定了小学和初中的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课程主题有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异性交往、应对嘲笑、合作与竞争、构建我的支持系统等6个方面。课程设计兼顾生活化和实用性,并将心理委员的一些必备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与心理委员的培养相辅相成,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此外,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联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其中的青少年同伴支持服务包括10节设计完善的心理课、1节先导课、1节总结评估课和1次课程中纸质问卷测评,学校设计了1节总结评价课,作为课程有效性评价的统一标准。同时,针对一年级至九年级设计了7节心理课,形成了朋辈支持特色课程资源包。
(三)制定活动“特色”评价标准
迈入新时代,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相关活动要多样化,在设计上可以考虑与各学科融合,尤其是与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这样不仅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朋辈支持体系的构建要突出特色,还是应该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并始终围绕“朋辈支持”的特点来开展,统一活动效果的评价标准将更有利于这些特色活动的延续和推广。
南宁三十七中指出朋辈支持特色活动应包括3个特点:一是活动内容能体现朋辈互动;二是活动形式具有心理训练的特点;三是有专门的活动效果评价标准。例如,学校研发的“夏日里的一杯动力特饮”项目荣获南宁市西乡塘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特色项目一等奖,“点亮你,温暖我”“‘与光同行’游园会”荣获特等奖。这些项目活动里的情景设置和活动规则是让学生们以个体或合作的形式,通过绘画创作、留言解答或爱心义卖等方式,朋辈间相互鼓励、赞美,相互温暖。
(四)个案辅导与心理委员工作有效融合
南宁三十七中要求心理委员做到观察、共情、关心、鼓励、合作、赞美、反馈。这7种做法容易理解且可操作性强,与心理委员的职责相匹配。同时,这些能力的培养也融入心理委员培训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使个案辅导得以处在一个朋辈支持的良性闭环联结中,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在实践中,笔者尝试将一些个案问题与班级的心理委员协商,各班单独设置一本保密记录本,要求班级心理委员把对个别学生的帮助记录下来,作为辅导的重要参考及心理委员期末评优的重要考核材料。通过心理老师和心理委员的合力辅导,一些有人际关系问题或有自伤行为和厌学情绪的学生,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总之,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朋辈支持体系构建的初衷与愿景。但是,一个体系的构建绝非朝夕之功,且不能只凭心理老师个人之力,学校领导的支持、各个部门的配合都是影响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此外,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决定这个体系能否持续运行和长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该项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玲,张俊杰,宫黎明.朋辈心理互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67-69.
[2]李梦真.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广西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资源管理开发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20:1-69.
[3]张云霞,骆学锋.欺凌视角下家庭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影响: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10-16.
(责编 覃 鸥)
作者简介:陈虹先,1986年生,广西北流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疗法、朋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