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分析及优化建议

2024-11-01黄宏豪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9期

摘 要: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其从业状况和生活状况值得研究与关注。本课题组从乡村教师的从业状况和生活状况两方面开展调研,结果显示:乡村教师的职务晋升速度明显加快但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教师来源本土化较明显但队伍不够稳定、班主任岗位吸引力有所增强但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稍低、任教学科专业匹配程度较高但存在兼职现象且工作量偏大、工作生活环境有所改善但满意度不高、待遇有一定提高但结婚难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认为应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培训培养、不断改善乡村学校工作生活环境、完善用人制度优化乡村教师性别结构、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完善编制制度保障乡村学校师资配备。

关键词: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性别结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5-0004-04

乡村振兴关键在教育,教育振兴关键在教师。2015年,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乡村教师从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课题组以南宁横州市(县级市,以下简称我市)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横州市乡村学校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调查基本情况

我市的乡村学校占本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95.4%;全市乡村教师6 943人,占本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85%。本次调查主要聚焦乡村教师的从业和生活状况两大方面。从业状况方面着重调查乡村教师的职务晋升、岗位竞聘、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发展、培训培养、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等方面;生活状况方面着重调查乡村教师的婚姻生活、生活环境、住宿条件、交通状况、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工资待遇、安全保障情况等方面。基于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两个维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影响,并对照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探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网络调查问卷、座谈会、现场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参与调研的教师人数达到4 524人,占我市乡村教师总数的65.16%。本次调研面向我市全体乡村教师,参与调研人数多,涉及各类乡村学校,调查数据能够科学反映乡村教师目前的生活和从业状况,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参考价值。

(一)网络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了《县域内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向全市乡村学校教师开展调查,共有4 524人参与调查。从学校来看,参与调查的乡镇中小学教师2 311人、村小教师1 990人、幼儿园教师223人,村小教师占参与调研人数的43.99%;从性别来看,参与调查的男教师1 323人、女教师3 201人;从年龄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30岁以下1 639人、31—40岁827人、41—50岁1 521人、51岁以下537人;5年以下教龄1 707人、占37.73%,5—15年老龄745人、占16.47%,15年以上教龄2 072人、占45.80%;从学历来看,参与调查的教师大专学历1 081人、占23.89%,本科学历3 344人、占73.92%,硕士研究生9人、占0.20%,其他学历90人、占1.99%;班主任2 003人、占44.27%。

(二)座谈会调查对象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课题组根据我市乡镇分布、教师队伍情况进行抽样,分别到南乡镇、新福镇、六景镇等8个乡镇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人员包括乡村学校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乡村教师代表等约180人,以上人员均兼顾老、中、青教师。

(三)现场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深入学校,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向一线乡村教师面对面了/Tc4GWg2zqVYn0ZYfcJmNMtTnfll1Dr9q2SIodM1Vt4=解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参与调研的教师人数约250人,其中乡镇高中教师29人、乡镇初中教师54人、中心学校教师31人、村小教师122人、教学点教师4人、乡镇幼儿园教师10人。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是基于我市乡村教师从业和生活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乡村教师从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职务晋升:职务晋升速度明显加快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放宽了条件,教师职务晋升速度明显提高。在参与调查的乡村教师中,工作满五年就取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占34.46%,工作10年以下取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占63.59%;工作满10—15年取得高级职称的占36.94%。在刚符合晋升一级教师条件下就申报成功,这个速度在2015年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同时,有27.96%的老教师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后顺利取得了高级教师职称。

2.教师来源:本土化较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教师队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即家乡人更愿意服务家乡,教师本土化比较明显。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本市户籍的教师达到3 237人,占调查教师的71.55%。从婚姻情况看,配偶是横州市本籍的也达到2 913人,占调查教师人数的64.39%,远远多于市外的教师。回乡工作、服务家乡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经过访谈调研,他们愿意回乡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乡工作亲情感更强,能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父母,能够经常看到兄弟姐妹、好朋友;二是回乡工作更有归属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不会有远行游子的寂寞;三是生活成本更低。在自己家门口就业,交通更方便、生活支出相对较低。近几年,受就业形势影响,我市本地以外的毕业生到我市竞聘教师岗位的人数有所增加,但是在辞职或调离我市的教师中外地教师占比达75.8%,其中回自己家乡发展和照顾家庭是外地教师辞职或调离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我市工作满3年以后,相当一部分的外地教师都想回到自己家乡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地教师更愿意扎根本土,聘用本地教师更有利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3.职业认同感:认同程度稍低

从调查数据来看,有45.8%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是“热爱教师职业”,是6个选项中最多的一个,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大学毕业时,对教师职业的热情较高。但是,他们的热情很快被现实削弱。在调查对教师职业的想法时,仅有28.12%的教师“很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有60.32%的教师认为“既然当了教师,就要尽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一种无奈感;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谋生手段或跳板。教师自豪感“一般”以下的教师居然占到了51.36%,超过半数的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对教师前景展望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12%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很有前景,27.83%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有前景”,有49.05%的教师认为教师前景“一般”或“不太好”。可见,接近一半的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4.班主任工作:岗位吸引力有所增强

班主任工作辛苦、繁重、琐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工作伤神伤脑,得到相关的补助却不高,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为激励更多教师积极担任班主任工作,国家出台发放班主任津贴的政策、职称申报规定“班主任工作经历”为必备申报条件后,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状况有了转变。从调查数据来看,有59.04%的教师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占了参与调查教师的一半以上,表明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在增强,但仍有40.96%的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

5.领导职务晋升:教师多半不想担任学校领导

俗话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本次调研发现,不愿意当领导的教师占到了60.92%。针对这个现象,调研组开展了专题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工作太忙。为迎接上级各种检查,学校领导经常加班加点做材料,诸如食品安全、禁毒工作宣传、防雷防震、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教育等检查都需要学校领导做材料备检。二是当学校领导被认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所有的受访者认为,当了学校领导之后花在行政工作上的时间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导致不能够一心一意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成绩。因此,更多教师宁愿专心当一个专职学科教师,也不愿意担任学校领导。

6.任教学科:专业匹配程度比较高

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希望自己任教学科与专业“对口”。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乡村教师的学科与专业匹配度相对较高,教师所任教学科是本专业的占到了79.16%,还有20.84%的教师任教学科不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这部分人主要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以2022年我市农村义教特岗教师招聘情况来看,非师范专业的应聘者占到总聘用人数的48.40%,所以他们的专业与任教学科往往难以“对口”。

7.兼职教学:存在兼职任教现象

调查发现,有59.73%的教师除负责自己本专业学科教学外,还要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据分析,乡村教师需要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乡村学校办学规模小,势必造成不能按核定的教师编制满足所有学科的专业教师配备,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劳动或综合实践等学科,无法做到每个学科都能够配备专职教师。二是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难。受乡村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低和紧缺学科相关专业毕业生少的双重原因影响,近年来乡村学校招聘音乐、美术、心理等紧缺学科教师相当困难,招聘到岗率不足30%。

8.工作负担:工作量偏大

一般情况下,一线乡村教师每周正常的课时量在12课时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乡村教师的周课时量在15节以下,有26%左右的乡村教师周课时量在16节以上,工作量偏大,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比较偏远的乡村学校或是教学点教师人数相对不足。

9.个人能力: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乡村教师自主学习提升的主动性不强,他们更愿意接受外来的学习推动力,比如参加上级安排的各级各类培训等。在调查中发现,40.92%的教师认为参加外出培训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最好方式,仅有不到10.00%的教师选择了自学。

(二)乡村教师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

受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的影响,乡村学校生活环境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有62.93%的乡村教师对目前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表示满意,但是满意度不高;还有37.07%的教师表示不满意,首要原因是住宿条件不好。85.00%以上的乡村教师不能通过周转房解决住宿的问题,通过周转房解决住宿问题的小学教师不足10.00%,学校还要通过校外租房、腾出空置校舍等办法解决教师住宿问题。其次原因是生活氛围差。部分小规模的乡村学校,教师人数不足10人,在校住宿的教师只有两三个人,甚至有些学校只有一个人,可谓孤单寂寞,难于安居。

2.学校交通:比较方便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农村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建设发生很大变化,基本上村道都变成了水泥硬化路,大部分村小与乡镇所在地距离不是很远,电动自行车的车程在30分钟左右,乡镇与县城之间均有客运车辆运行,车次较多。因此,有80.00%以上的教师觉得交通是方便的。从交通工具的选择来看,有61.00%以上的教师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作。

3.婚姻情况:结婚难问题比较严重

超过78.00%的乡村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未婚教师存在“结婚难”问题,“结婚难”问题的主要群体是年轻女教师。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婚男教师所占比例太少。66.00%以上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男教师太少是乡村学校教师结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教师招聘情况看,新入职的男教师人数确实太少。以我市为例,2022年公开招录教师508人,其中男教师仅85人,占招录总数的16.70%;2023年公开招录340人,其中男教师仅63人,占招录总人数的18.00%。二是工作生活圈子太小。据调查,90.00%以上的乡村教师认为,工作生活圈太小是造成乡村教师“结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乡村教师生活的圈子基本以学校为主,特别是村小教师,工作生活的范围基本局限在村里,接触的人基本上是村子里的人。三是乡村教师更热衷于与体制内的人结婚。新型的“门当户对”思想影响也是乡村教师“结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共同语言、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生活节奏、家庭稳定等诸多因素,乡村教师更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体制内的。此外,不想与同行结婚、眼光挑剔等也是影响乡村教师婚姻的原因。

4.待遇情况:有一定提高

自国家实施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倾斜政策后,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了提高,高级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三、推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培训培养

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教师,而留住乡村教师是重中之重。只有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专业培训,让他们看到专业成长的希望,才能让他们愿意扎根乡村教育。乡村学校规模小,大多存在班额不大但班数不减的情况。比如我市的一个教学点,学生113人共6个班,教师6人,平均每个班一名教师,工作模式是“包班制”,一名教师要完成一个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教师每天都机械地做着日常的教学工作,无暇顾及教科研工作,外出培训、校本研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再者,乡村学校教师缺乏名师引领,进修学习机会较少,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变窄,年轻的乡村教师看不到专业发展希望。久而久之,许多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丧失,工作动力缺失,工作积极性降低,出现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约50.00%的乡村教师认为教师发展前景一般或不太好。因此,笔者认为,应结合乡村教师工作状况,探索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培养模式,推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二)不断改善乡村学校工作、生活环境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乡村学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受地理位置、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乡村学校的工作、生活条件仍然比城镇学校差,如住宿条件相对较差、教师人数少、生活单调、学校周边环境不好等,这些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从我市的情况看,目前每年还有100名左右的乡村教师通过人事调动、事业单位考试等方式,进入城镇或市区学校工作,或者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脱离教师队伍。因此,必须加大乡村学校建设力度,采取优化工作环境、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在乡镇建设“教师小区”等办法,大力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让乡村教师真正安居乐教,更好地推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招聘制度,优化乡村教师性别结构

公开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新聘中小学教师的男女比例均在1∶6左右,男教师在中小学校中不断减少,女教师不断增加,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教育,更不利于教师队伍稳定。未婚大龄女教师人数逐年增加,男女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教师婚姻问题不能解决,导致很多年轻女教师不安心工作。为优化乡村教师性别比例,笔者建议:一是师范院校加大男生招录、培养力度,可拿出部分招生指标,专门招录退役士兵;二是出台退役大学生士兵教师资格证考试倾斜政策,为退役大学生士兵入职教师行业提供便利;三是人社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各地适当设置一定比例的艰苦偏远乡村教师岗位,专门面向男性大学毕业生招聘。

(四)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

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持续加大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力度,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坚决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继续完善、优化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倾斜政策,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强化乡村教师待遇保障,真正做到待遇留人。

(五)完善编制制度,保障乡村学校师资配备

中小学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对办学规模小的乡村学校或教学点,按照目前的编制标准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也就是说按照1∶19的编制标准,有些学校还做不到一个班配一个教师,导致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学任务都压在一个教师身上,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建议完善编制制度,对办学规模小的乡村小学实施编制政策倾斜,适当增加编制数,保障师资配备。

综上所述,通过对横州市的乡村教师的从业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建议,以期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县域内乡村教师从业与生活状况调查研究”(2021B263)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林亦芳)

作者简介:黄宏豪,1975年生,广西横州市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