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档案:行草隶楷中的历史真相
2024-10-31陶冉
在古老的曲阜城,隐匿着一座时光的宝库——孔府档案。这些泛黄的纸张静静地躺在岁月的尘埃之下,记录着孔氏家族数百年的辉煌与沧桑。它们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档案作为“三孔”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一直是申遗后的重要任务。
守护古韵,孔府档案的百年传承
“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谈何传承与利用呢?”孔子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鲁凤正翻阅着厚厚的典籍。她从事孔府档案保护工作已16年,在鲁凤眼中,每一卷档案都是独一无二且珍贵无比的。
孔子博物馆现存的孔府档案始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止于1948年7月曲阜解放,历时414年,包括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档案,共9021卷,约30万件。鲁凤介绍道:“如今现存的孔府档案是明代以来孔子嫡系后裔在社会活动中累积留存下来的官私文书档案的总称,内容包括衍圣公封袭、祀典、宗族事务、家谱编纂、各项租税的征收,以及与朝廷政治相关的文书等。”1956年,国家文物局抽调专家协助地方对孔府档案进行整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进一步整理,装订成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单位联合整理、修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9021卷。
走进孔子博物馆孔府档案展厅,一份份文字档案记载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这里,每一份档案都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孔府档案的保护工作,不仅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耐心,更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对每一份档案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编目,孔府档案很多都是手写体,有行书、草书、楷书等不同的字体,有些文体还是骈体文,释读难度较大。”鲁凤表示,“做好孔府档案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面临诸多的挑战。首先是你要看得懂,这考验的是业务知识和理论知识;其次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坐得住。”
“为了更好地防护,我们采取了预防保护措施,在档案出现问题之前便及时发现,并立即送专业修复中心,会比修复已经出现问题的档案难度降低许多。”谈及孔府档案的保存工作,鲁凤显得尤为自豪。纸质纤维容易断裂,湿度过大容易发霉,霉渍易扩散且传染速度很快,一旦损坏难以修复,因此在环境的控制方面格外讲究,“孔府档案最早保存于孔府,保存条件差,灰尘、虫蛀、霉菌等问题屡见不鲜,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很大”。2020年,孔府档案整体迁移到设备完善的孔子博物馆新库房,保存环境大大改善。为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在阴雨天或冬季干燥、夏季潮湿时,库房工作人员也要控制出入库的次数,确保库房微环境相对稳定。
为了对档案进行更细化的整理与分类,需要对每一卷内容进行释读,而这里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所学并不是历史或者文献专业。“一开始接触起来很难,真正能够读懂一篇古文是不容易的,仅靠高中文言文知识的储备远远不够,认字就是很大的麻烦,著录的工作量更是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这份艰巨,激发了文物守护者的坚定信念,他们孜孜不倦,案牍劳形,力求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永久保存,让后人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
孔府档案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孔子博物馆坚持常态化开展孔府档案的保护修复,专门组织人员对散存孔府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完成了近5万件散档的分类、编目、定损及信息采集。许多原本濒临消失的档案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涌现。
启智今风,于新时代下熠熠生辉
近年来,在“让文物活起来”的政策指导下,“数字化”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热词。那么纸质文物的数字化存储与活化利用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展览与出版是孔府档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2018年起,孔子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 明代卷》《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汇编·衢州孔氏卷》等重量级出版物,这些出版物不仅系统地呈现了孔府档案的原貌,并通过文物工作者精心的编排和注释,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孔子博物馆还举办了多次专题展览,如“乾隆与曲阜的孔府档案专题展”“六礼锦书”等,这些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进一步提升了孔府档案的社会影响力。
此前,在孔子博物馆的《诗礼传家》之《孔府档案》展厅,展出过一件誊黄档案,备受游客的关注。誊黄是旧时皇帝下的诏书,由礼部用黄纸誊写,礼部刊刻诏书副本,并分送内外各衙门。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宣布对和珅革职、抄没家产,并颁布天下。这份档案原件以誊黄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也是孔府档案中的“明星展品”。古时候刻成雕版的诏书印刷工序繁琐,传播有限,如今现代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方式得益于现代科技飞速的进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飞跃,也让这些珍贵文物获得“新生”,走进大众视野。
“我们正在筹备建设数据库,使检索更加便利,减少对纸质档案的翻阅会更利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展望未来,鲁凤对孔府档案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充满信心。面对庞大的孔府档案资源,传统的保护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数字化基础上,孔子博物馆还计划建设权威数据库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档案的快速检索和智能识别,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提取档案中的文字信息,大大减轻人工输入的负担。
孔府档案作为“三孔”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申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档案为“三孔”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明,孔府档案中的诏书、奏折等官方文书为申遗资料提供了重要支持。它们不仅展示了“三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孔府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
孔府档案的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袭封到祀典、宗族事物,再到租税、林庙管理,每一份档案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它们见证并记录了孔府的兴衰更替。如今,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文物利用手段的革新,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将以更加生动、多元、便捷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