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之下 万仞之上
2024-10-31王枍
大多数人的孔庙之旅,是从万仞宫墙下开始的。每天清晨,隆重的开城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这似乎让很多人忽视了另一种仪式感,一种远望宫墙,徐徐而行,平复心绪以入圣境的状态调整过程。
自万仞宫墙往南,有一条桧柏夹峙的幽静林道,至如今静轩中路路口,长不足300米,它被称为孔庙神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寺、庙、陵等高等级的祭祀建筑场所前多有神道。曲阜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本庙,神道的设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孔府档案》记载:“正南门外神路,为圣驾经临辇道之所,原不许车马驰驱,以昭慎重。”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踏上神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孔庙情境之中。
在桧柏的绿荫中前行,视线被夹峙的绿色牵引,就落在越来越清晰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之上。徐行数百步,心绪就在这心无旁骛中沉静下来,自然而然进入瞻仰孔子之学的最佳状态。
今天我们看到的万仞宫墙,原为仰圣门,既是孔庙的外大门,又是明、清时代曲阜县城的正南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曲阜县城的治所就是与孔庙融为一体的。1748年,乾隆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子时,手书“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悬于城门之上,以显示对孔子儒学的尊崇,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此番景象。
万仞宫墙的典故来自《论语》。子贡有云:“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仞”是古代尺度单位,有人说一仞七尺,有人说一仞八尺,无论七尺八尺,简单来讲一仞就是一人高。所以子贡的话也较容易理解,他认为人的学问就好比宫墙,自己的学问之墙只到人的肩膀这么高,人们一眼就能看到里面的一切。而孔子的学问之墙可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进去的大门,就看不见宏伟的建筑和内里的富足。
在子贡的时代,能参孔子之学,“得其门者或寡矣”。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儒家思想在代代先贤的努力下,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门而入者恐怕早已远超子贡之想象。
越过宫墙,让我们一起进入孔庙,近观万仞之高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