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两千载
2024-10-31
这是一次凝视,一次跨越时间的对话,一次谨慎而充满敬意的探寻。尤其是在“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十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对“三孔”的关注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就像曲阜人一般,在“三孔”旁起居生活;像这里的文物工作者一样,日日与“三孔”相伴,时时与“三孔”相处。尽管我们深知,即便再给我们一月甚至一年、数年、数十年,也无法阅尽那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人文积淀,但我们依然希望用画报独特的影像视角,为所有来过或即将要来到“三孔”的人,寻找并展示我们眼中它最具魅力的一面。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三间草房到如今的两座院落一处陵寝,红墙黄瓦宫殿式建筑,“三孔”与儒家文化一道,在此孕育、壮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峰,待人登攀。
战乱、兵灾、雷火等原因一度将其破坏,但旋毁旋建,且规模越来越宏大,庙貌越来越壮观。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孔”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保护,进入有史以来最稳定的发展阶段。1982年,曲阜被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A6Ky/lFxXTxmajO2MF3mFKKJfV/zdDjirnnNP+7GtVo=化名城,1994年12月17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三孔”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保护与发展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三十年的时间里,文物工作者们与社会力量一起,细心呵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被梁思成赞誉为世界古建筑之孤例的宫殿式建筑群愈发耀目;咫尺之间万千锦色的修复让人直观感受雕梁画栋的魅力;不同时代栽植的古树名木展示出亘古长青的生命力;传世珍藏的碑刻、文物、档案被整理被研究被展示;祭孔大典、家谱续修、学术研究与交流、文创产品开发……全民共享文物保护成果。这是当代的我们对“三孔”、对至圣先师给予的最高尊崇。
展示是为了更深地了解,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如果你曾到过“三孔”,我们希望这本期刊能让你面带微笑回味在这里走过的每一步;如果你还未到过“三孔”,我们希望它成为你踏上这段文化旅程的最大动力。
“三孔”,它会一直在那里,一如过去的三十年,过往的两千载。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