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
2024-10-31王莹车利陈士亮王默言吴雅婷周一佳周志雄陈作松
摘 要 构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是全民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基本体育权利保障,是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剖析我国线上健身课程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现状,明晰线上健身课程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识别新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形式、新要求的基础上,疏理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基于此提出,构建覆盖全人群的课程体系,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提供全方位的健身指导,推进多领域主体协同引领。课程体系包括开发类、生成类和混合类3层结构,涵盖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课程模块,旨在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全面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
关键词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课程体系;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4.05.001
Abstract Constructing an online fitness course system within the National Fit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isa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ports rights for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promoting health and improving happine-ss. I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ng ofnational fitness and public health.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examine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online fitness courses in China and identify key issues in thei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evolving trends and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new era, the practical needsfor constructing an online fitness course system are clarified. Therefore,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cover all demographic groups, offer diverse course content, provide comprehensive fitne-ss guidance and promote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The course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development-al, generative and hybrid, and includes modules for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middle-aged adults, the elderly and special population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personalizedcourse designs, the system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meet the fitness needs of various groups, improve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further advance the“Healthy China”initiative.
Keywords national fitnes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nline fitness courses; course system; Healthy Chin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事业进一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系列新规划、新决策和新部署。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1],开启了全民健身的新纪元;2019年—2022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3]和《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4]陆续出台,推动着全民健身事业驶入智慧化行动的快车道。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AI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化,对全民健身智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贯彻落实我国政府文件中部署的“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4]的有关任务。202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编制并印发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致力于推动建设国家、省、地市共享联动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全国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5]。2023年6月2日,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旨在通过整合群众体育相关资源提高全民自主性科学健身服务保障能力和拓展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促进全民健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信息通信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整体健康观。截至2023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7.5%,手机网民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9%[6]。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数字媒介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及日常娱乐、休闲活动的重要方式,在线视频也逐渐成为互联网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的重要表达形式。线上健身课程符合当下数字信息时代大众网络化和移动化的生活习惯,在为大众参与健身运动提供新内容、新体验和新模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运动习惯,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和重塑着新媒体环境下的全民健身信息传播生态。因此,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全方位打造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实现全人群健身指导和疾病预防,把健康关口前移,使“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既是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7]中提出的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的有力贯彻和实践,也是对《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的“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数据模型,建立科学健身知识库,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等群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避免运动损伤,实现运动健康的闭环管理”[5]要求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凸显了科学健身指导在全民健身战略整体布局中的作用,以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 我国线上健身课程的研究与应用
20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民众生活,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成为大众获取所需知识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健身视频[8]、线上健身课程[9]和线上一对一授课[10]等健身课程服务逐步兴起,使居家健身爱好者产生了近似于在健身房健身的体验。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线上健身方式快速兴起,优质线上健身课程成为唤醒大众主动健身意识、与大众产生深层次的共情与连接的关键,在全民“增强体质”向“健康促进”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不断推动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因此,将线上健身课程的概念界定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凭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手机等电子设备或智能硬件为工具,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健身指导,以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加健身活动的需求。
1.1 线上健身课程的研究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线上健身课程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个体通过线上健身课程可以突破健身互动的时空限制,不仅能够独立进行健身活动,还可以与家庭成员或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共同兴趣圈进行交流与互动,在这种碰撞与融合中塑造以体育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有利于推动主动健康在代际间的传递与延续。牟向前等学者通过梳理健身 APP 用户体验的在线评价数据,发现线上健身符合全民健身的意愿,“互联网+体育”的模式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体育健身期许;同时也显示出asptQ4dAFlVEOBXModTjGg==用户对线上健身课程的质量、实用性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期待和要求[11]。边燕杰等学者利用全球7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线上行为数据证实了线上健身通过降低新增确诊率,有助于人们保持积极心态,对疫情防控和健康维护起着积极的作用[12]。钟丽萍等学者认为,线上健身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常态化的健身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将是健身行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内容创新将是线上健身课程的核心竞争力[13]。周进等学者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线上健身课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线上健身课程存在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同质化严重、信息技术不成熟等问题,难以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和情感需求[14]。杨阳等学者则对“云健身”,即线上健身业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审视,认为健身课程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现象,应进一步规范与细化线上健身课程类型,丰富健身课程素材,创新健身课程内容,加强线上健身课程内容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身需求[15]。由此可见,目前,学界针对全民健身线上健身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实践逻辑、促进策略、实证分析等方面,较少有研究聚焦于线上健身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细化、重组与创新健身课程等方面。
1.2 我国线上健身课程的应用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建设线上健身课程成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Keep、华为运动健康、咕咚、小米运动和Fit 5个国内主流在线运动健身平台的健身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线上健身课程建设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1.2.1 课程种类趋同,内容同质化
在Keep、华为运动健康、咕咚、小米运动和Fit 5个在线运动健身平台的健身课程中,Keep的当前线上健身平台课程种类最为丰富,多达23类;其次是华为运动健康的课程种类,有14类;咕咚的课程种类为13类;小米和Fit的运动课程种类最少,均为10类。我国线上健身课程主要是以录播课程的形式进行健身指导,课程设置呈现出类型趋同、内容同质化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尽管具体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在整体课程类型上却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如Keep、华为运动健康、咕咚、小米运动等线上健身平台的课程普遍包括燃脂(减脂)、力量(增肌)、塑形、拉伸、舞蹈、操课、瑜伽、跑步、单车及养生(太极拳)等10类课程。2)课程内容重复和同质化。如华为运动健康、小米运动、Keep及Fit的燃脂(减脂)类课程的内容几乎都以HIIT、Tabata、有氧操、跳绳构成,且健身教学形式模式化、趋同化严重。此外,各线上健身平台都开设了特色课程,但是各线上健身平台的特色课程内容日趋同质化。例如咕咚的“国粹养生”、Keep的“太极拳练习”和华为运动健康的“东方养生”等。
1.2.2 课程分类不清晰
在Keep、华为运动健康、咕咚、小米运动等线上健身平台的课程页面中,通常按照减脂(燃脂)、塑形、力量增肌、拉伸放松、瑜伽、舞蹈等栏目进行分类。然而,许多健身课程内容包含有氧、力量、拉伸的组合,导致课程分类出现交叉(见表1),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分类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许多线上健身平台中存在一门课程出现在不同类别课程中。例如,华为运动健康中“哑铃手臂塑形”出现在“燃脂”和“塑形”2个类别中,Fit中的“普拉提-脊柱舒缓伸展”出现在“损伤防护”“康复恢复”和“体态纠正”3个课程类别中。2)课程分类存在同一类别课程并列出现。例如,在Keep平台中的“尊巴舞”和“舞蹈练习”、Fit中的“灵活柔韧”和“拉伸放松”等课程分类均并列出现。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线上健身课程分类没有一定的标准,导致一些课程的种类归属难以抉择。
1.2.3 课程内容覆盖人群不全面
线上健身课程面向的人群是多样的,在服务中青年人群的基础上,也要为少年和老年人群提供学习机会,为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共享优质健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健身用户有41.1%集中在26~35岁,27.04%是36~50岁的中年人,4.18%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4.36%是13~18岁的青少年[16]。据此可见,目前的在线健身平台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健身课程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大部分线上健身平台在早期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具有一定消费力的中年人,满足其碎片化时间健身需求和社交需求,而对消费水平较低的老年和青少年关注不足;而且更多地倾向于构建面向中年人群的科学健身指导课程,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青少年及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导致面向这几类人群开设的课程在平台中相对处于次要位置。例如,Keep打造了适合却不面向老年人群的“太极拳学习”类别;咕咚上线了“体考专区”,针对体考项目设置线上训练课程。概言之,当下的线上健身平台的健身课程大多注重科学健身指导,缺乏针对老年人群的慢性病防控、康复训练和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的体能训练,从而导致线上健身课程比例失衡,覆盖人群不全面。
2 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
2.1 新时代全民健身的新需求
从宏观层面而言,恰逢“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转换、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不断融合、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要历史节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面临多元复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急需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变化[17]。1)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外部环境而言,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人民群众健身权益的表达者和执行者,其面临着诸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等政策带来的机构、职能、人员等方面的重大变革[18],这些变化将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19]。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调整和重构过程中,全民健身智慧化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点[20]。2)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迫切需要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距离“高水平”和“高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需求与健身市场供给滞后的结构性错位等[21]。全民健身智慧化是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的核心,坚持以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精准识别群众健身需求,运用数字思维、数字技术手段、数字化供给模式并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着力形成健身课程重建、课程资源重整和课程功能重塑的数字治理“课程圈”,满足人民高质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健身需求,为全民健身智慧化提供有力支撑。
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区域协调供给需求
从中观层面而言,全民健身事业面临着区域不平衡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去哪儿健身”和“如何科学健身”的两大难点[22]。1)我国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区域建设不均衡,尤其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面临着设施覆盖率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偏低的现象。为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区域协调发展,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统筹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5.9亿元,支持地方建设社区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23];同时,配合发改委,将中央预算内资金20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建设了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地、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设施等健身场地[24]。但从现状而言,尽管已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我国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健身设施建设程度仍存在差距,这凸显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性。2)新阶段我国科学健身指导不充分。据《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仅有19.6%的成年人接受过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教练等在内的专业健身指导[25],缺乏健身指导成为制约基层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成为破解这两大难点的关键方案,即通过新型信息网络技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面向全人群的信息共享平台,并提供能进行全方位指导的线上健身课程体系,为居民健身提供多元化健身场景和专业化健身指导,有效解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完善和科学健身指导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动态平衡。
2.3 居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从微观层面而言,随着大众健康需求的增长和科学健身意识的增强,个性化、多样化和精细化健身需求趋势愈发明显,简单的“跑跑步”“跳跳操”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专业的、科学和有效的健身方式。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大众健身要求的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通过技术赋能,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健身需求。线上健身课程体系因此应运而生,整合了体育专业院校、权威健身企业团队、体医融合专家等多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健身课程库,从而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健身指导,精准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对全民健身供给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9亿[26],但老年健身群体得到科学健身指导的仅为44.5%[27]。这就要求线上健身课程扩大服务范围,不断丰富与创新线上健身课程种类和内容。不仅要以迎合中青年群体的科学健身指导需求的样态呈现,也要以老年群体的健康促进需求为牵引,提供健身指导、康复训练、慢性病防控于一体的线上健身课程。
3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框架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革新,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全民健身服务智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22年发布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由此开启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进程。旨在实现“以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整合全民健身信息与服务资源,推动建设省、市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地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国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工作目标[5]。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是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线上健身课程是实现线上科学健身的重要手段。为此,构建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是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健身指导的重要保障。
3.1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的目标任务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将其视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政府文件相继发布,这就对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建立科学健身指导课程库,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等群体提供科学化健身指导服务,指导居民正确健身、科学健身,避免运动损伤,实现线上健身“需求感知→智能分析→课程推送→精准供给”的闭环式管理。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具体包括4个方面。1)服务类型覆盖全人群。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涵盖适合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类型人群的线上科学健身服务,旨在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全方位健身指导。坚持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响应我国居民健身诉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内容,打破全民健身课程建设的学科壁垒,深度融合运动科学、医学、社会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应对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科学健身需求广泛性、运动康复指导多样性和慢性病运动干预复杂性的现实挑战。3)健身课程多样化。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形成由满足各类人群健身需求的“开发类课程”、满足个性化健身需求的“生成类课程”、满足全民个性化和多样化健身需求的“混合类课程”构成的立体化线上健身课程,盘活线上健身教学资源要素,避免无效和低效供给,确保线上健身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和长期价值实现。4)多领域主体引领。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整合创新体育、医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优质内容,组建由体育专业院校、权威健身企业团队、体医融合专家等多领域主体构成的线上健身课程师资队伍,对课程内容从选择、设计到实施进行全方位把控,以确保线上健身课程质量的持续提高。
3.2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的设计
3.2.1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的类别设计
如何精准满足民众健身需求成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与线上健身课程供给有效对接,对线上健身课程进行再构,形成了由开发类课程、智能生成类课程和混合类课程构成的立体化线上健身课程(如图1所示)。其中,开发类健身课程是由体育专业院校、经验丰富的健身企业及体育与医疗融合的多领域主体团队共同开发。这一过程涉及深入分析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以及精选和重组开放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校园课程和网络视频资源,以此丰富和创新课程内容,并由体育院校的专业人员拍摄健身指导视频,旨在满足各类人群掌握基本的健身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以确保线上健身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智能生成类健身课程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用户的基本信息、健康数据、运动偏好、多模态运动信息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特征提取,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生成的个性化健身指导课程。这类课程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提供针对不同个体差异的精准健身指导方案,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健身需求。混合类课程是将开发类和智能生成类课程的优势相结合,全面响应并满足个性化健身需求,旨在通过精准的需求感知和有效供给的有机结合,弥补以往全民健身课程供给中存在的缺口,以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
3.2.2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的模块设计
如何精确适配不同生命周期和人群类别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是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任务。该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管理可以精确地满足基于不同生命周期人群类别的健康诉求和差异化健身需求。课程体系设置了“幼儿模块”“儿童模块”“青少年模块”“中年人模块”“老年人模块”和“特殊人群模块”(如图2所示),以确保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新出现的健身需求、健身运动技术或模式,及时调整课程组合和内容,以确保课程与健身需求的适配性。此外,线上健身课程消除了学科间壁垒,整合了运动科学、医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工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促成了“全民健身+”多学科健身课程的建立。这一课程体系涵盖训练类、操课类、拉伸类、瑜伽街舞类、损伤预防、专家指导等多种课程类型,旨在应对全人群广泛的科学健身需求、运动康复指导的多样化需求及慢性病运动干预的复杂挑战,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健身指导。
具体而言:幼儿课程模块通过富有趣味的体育游戏重点发展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儿童课程模块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其生活技能和健康体质;青少年课程模块旨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包括身体素质训练、动作练习及多种体育活动,以增强其体育和健康素养;中年人课程模块提供简单易学、功能多样的健身课程,旨在预防疾病、增强身体抵抗力和缓解压力;老年人课程模块针对老年人的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和慢性病运动需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课程模块,为孕产妇、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提供改善身体功能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个性化健身指导,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提高生活质量。
3.2.3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的内容设计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构建并不是要使民众掌握高超的运动技能,而是通过科学的健身指导使民众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进而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课程内容的设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健康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深入剖析全人群的健身需求,既考虑共性需求也不忽略个性化需求,分类绘制全民健身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健身运动的逻辑顺序和我国不同人群的身心特征,参考《全民健身指南》[28]《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29]和《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30]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指南与共识,以确保线上健身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个性化和有效性。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拉伸运动,分为增强体质和健康促进2个类别,适用于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人群(如图3所示)。2个类别的课程内容如下。1)以增强体质和慢性病风险预防为重点,面向健康人群和慢性病风险人群,提供科学健身知识和多样化运动指导。课程内容涵盖有氧类的健身操、舞蹈、武术、体能训练等健身运动项目,力量类的器械训练和非器械训练,拉伸类的动力拉伸、静力拉伸、瑜伽等健身运动项目。构成了“分类多选”和“多项目干预”的课程体系,主要满足健康人群和慢性病风险人群的多样化健身需求。2)以健康促进和功能康复为重点,面向慢性病患者、运动损伤康复者和孕产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涵盖慢性病防治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课程内容包括个性化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拉伸练习,并融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打造中西结合的、个性化的门诊式健身课程,旨在帮助民众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进行健康管理。
课程内容围绕以下4个原则选取。1)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身心特点和具象化需求设计健身课程。儿童课程运用形象化、趣味化和游戏化的方法设计基本动作技能训练;青少年课程聚焦体质健康,注重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中年人课程利用有氧、力量和拉伸运动,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课程则采用单一或联合的有氧、抗阻等运动促进健康。2)课程内容具有阶梯性。针对不同运动水平的人群,将体能训练、运动健身技能训练和健身知识普及进行有机结合,课程依据体验周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难度层次,以及低、中、高3个强度等级,逐步提高大众的运动能力。3)课程内容具有创新性。着眼于大众的多样化健身学习需求,将体育健身技巧、运动损伤康复和慢性病运动干预整合进课程,不断增加健身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精准对接全民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多层次、多样化及差异化需求。4)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关注不同层次健身人群的特点与健身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使课程内容保持适度的挑战性,不断激发个体学习和参与健身的兴趣,同时通过设定课程目标、类型、强度、难度等要素,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健身,增强健身意识。
课程内容呈现采取了多种策略,以确保课程既实用又易于学习,具体包括增强动作示范、丰富运动场景、提供基础健身数据等。首先,课程内容设计紧密围绕健身技能的特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动作演示时,重视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标准性,提供多角度的动作示范以及常见错误的演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关于技术细节,通过动作拆解和慢镜头展示,便于学习者进行对比和学习。针对线上健身时的器材和场地局限,还设计了相应的替代方案,帮助学习者能在有限条件下完成训练,并达到最佳效果。其次,增加了诸如居家、公园、健身房、体育馆等多种运动场景,结合专业讲解、背景音乐、字幕等多媒体元素,实现了实体健身场景到数字平台的转化,大大改善了线上健身的沉浸感和多场景体验。再其次,课程内容中还融入了基础健身数据,包括运动频率、练习组数、持续时间、能量消耗等关键信息,帮助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运动,避免过度训练。同时,课程进行中还设有预警提示,以此指导学习者根据身体反应和疲劳感自行调整训练强度和休息时间,以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4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民众对健康需求的提升,线上健身课程逐步成为增强全民体质、促进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的线上健身课程存在覆盖人群不全面、课程质量不高、与新技术融合不足等问题。新时期,线上健身课程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健身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按照分类别、分模块和分层次的设计思想,形成“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健康促进,提高生活质量”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由开发类课程、生成类课程和混合类课程构成的立体化线上健身课程,从而构建出多领域主体引领、类型覆盖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健身指导和内容多样化的线上健身课程体系。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线上健身课程体系,丰富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完善了全民健身体系,是助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对加快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EB/OL]. (2016-06-23)[2024-03-3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2] 国务院办公厅.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EB/OL]. (2019-08-10)[2024-03-3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0499.htm.
[3]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EB/OL]. (2021-08-03)[2024-03-3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 (2022-03-23)[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gdnps/html/zhengce/content.jsp?id=26011303.
[5] 国家体育总局. 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EB/OL]. (2022-09-28)[2024-03-30].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4747297/content.html.
[6] CNNIC.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24-03-29)[2024-03-30]. 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682273.html.
[7]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6-10-28)[2024-03-3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8/content_5125475.htm.
[8] 张硕. 在线健身需求的形成与“刘畊宏”现象传播的逻辑[J]. 新闻传播, 2023(1): 40.
[9] 胡力文. 后疫情时代线上健身的传播与发展探讨——以刘畊宏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9):41-44.
[10] 朱兰芳,陈晓峰. 物联网赋能智慧健身: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2(8):58-64.
[11] 牟向前,王庆军. 基于词频分析的健身APP用户体验现状及发展建议[J]. 体育学刊,2020,27(2): 64-68.
[12] 边燕杰,鲁肖麟. 线上健身与网络社交的新冠疫情防控效应——基于全球7国相关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 38(6): 641-651.
[13] 钟丽萍,刘建武,范成文,等. 新冠肺炎疫情下线上健身的实践逻辑、发展态势与推进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54(9):34-41.
[14] 周进,钟丽萍,范成文,等.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居家线上健身课程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1,37(4):59-64.
[15] 杨阳,袁凌燕,丁明红. “云健身”高质量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3(5):58-63.
[16] 新华网. 《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发布[EB/OL]. (2024-03-02)[2024-03-30]. http://ent.people.com.cn/n1/2024/0302/c1012-40187216.html.
[17] 李金霞. 新时代全民健身有新要求——访《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领衔编撰专家团队[N/OL].中国体育报,2021-08-13 [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745751/n20767239/c23438012/content.html.
[1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EB/OL].(2015-07-08)[2024-03-30].GE2Fxm0UGiW9Z7GKtc54p3K+Auj4mAl9D+QQSJmccCc= 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7/08/content_2894118.htm.
[19] 史小强,戴健. “十四五”时期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形势要求、现实基础与目标举措[J]. 体育科学, 2021, 41(4): 3-13.
[20] 冯振伟,曾雨.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研究[J]. 体育科学,2023,43(4): 14-23.
[21] 卢文云, 王志华, 陈丛刊, 等. 以高品质生活引领新时代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3,37(1): 33-46.
[22] 闫静,徐诗枧,温雨竹. 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逻辑、要素与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3,37(6):11-23.
[23]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五大亮点与六大谋划——全国群体工作会梳理过往谱新篇 [EB/OL]. (2020-04-29)[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qts/n4985/c948757/content.html.
[24] 光明网. 国家发改委:年内将投资20亿元支持体育公园 等6类项目建设[EB/OL]. (2021-05-18)[2024-03-30]. https://economy.gmw.cn/2021-05/18/content_34853544.htm.
[25]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 (2022-06-07)[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4335053/conten-t.html.
[26] 朱彩云. 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出台 聚焦近3亿老年人[N]. 中国青年报,2024-01-23(5).
[27] 刘昕彤. 全民健身周 一起动起来[N]. 中国体育报,2022-08-10(6).
[28] 国家体育总局. 《全民健身指南》解读[EB/OL]. (2017-08-14)[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1/n405/c819327/content.html.
[29] 赵文华,李可基,王玉英,等.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J]. 中国公共卫生,2022,38(2):129-130.
[30] 刘昕彤. 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N/OL]. 中国体育报,2023-04-26[2024-03-30].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01265/n20067664/c25517089/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