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及其概念模型构建

2024-10-31吴赛田建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5期

摘 要 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域协同、产业融合等理论,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分析后认为:1)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协同治理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落地与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实施的保障; 2)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及其市场主体合作的创新实践; 3)成渝地区产业智慧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协同创新的引领;4)成渝地区资源优势增强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资源整合与资源功能调整的驱动;5)多元持续赋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消费场景创新的支撑。最后提出: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治理和成渝地区产业智慧化转型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多元持续赋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起着助推作用,成渝地区资源优势增强和该地区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的行动实践。

关键词 文体旅产业融合;扎根理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2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4.05.010

Abstract Explor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Shuangcheng Economic Circle in Chengdu-Chongqing area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regional synergy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ShuanL02ZnCWBSPzLzjmOSUJP48r/IVrF+M66eaP42WWTaJo=gcheng Economic Circle of Chengdu-Chongqing area by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1)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guarantee of strategic synergy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2)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arket players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market players’coop-eration; 3)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es is the lea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ourism industry; 4)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 advantag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resource function adjust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5) Diversified continuous empo-werment is the support for the innovation of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industry consumption scene.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regional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r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and the continuous diversification of enabling plays a driving role.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market player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are the action practices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industry; grounded theory; Chengdu-Chongqing double city economic circl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2021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1]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新阶段。同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现阶段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从产业融合层面来说,文体旅产业融合即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 [3]。文体旅产业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产业升级的新动能[4],也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产业载体[6]和有效方式[7]。尽管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以下简称为文体旅产业)具有强关联性和耦合性[4],但是仅依赖产业关联性和产业耦合性并不能确保3个产业融合发展,有必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探讨3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此在实践层面促进3个产业的有机融合。经调查发现,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持续推进,该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的形成,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顶层设计的体制不适应融合发展需要、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机制尚需健全、缺乏规划的协同引领等。因此,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成渝地区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既是学界迫切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也是体育产业界响应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问题。

近年来,文体旅产业融合实践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主题之一。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文化+旅游”[8]“文化+体育”[9]“体育+旅游”[10]“文化+体育+旅游”[11]以及“体旅文商农”融合[12]主题,并结合京张地区[13]、黄河流域[14]、粤港澳大湾区[15]等重要区域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文旅产业、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动因、模式、机制及绩效[16]。当前,关于文体旅产业融合模式[11]、融合路径[14]、融合效应[17]的研究呈增长趋势,这些研究充分肯定了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时代价值和增值效应,并基本认同3个产业融合的新形态已经成为体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体旅产业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其融合路径直接关乎区域产业振兴的践行方向。就文体旅产业融合路径而言,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尹宏等[4]研究者认为,文体旅产业应通过资源共享、要素融合、业态耦合、市场叠加、规制创新实现融合发展;汪逢生等[18]研究者则从资源融合、产品与服务融合、市场客群融合、企业主体融合对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提出了路径建议。已有研究在文体旅产业融合路径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系统地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不得不说,我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较多方面可研究,具体包括以下2个方面。1)从区域来说,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是学者目前研究的焦点,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涉及甚少。这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9]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不相匹配的,亟需学者尽快填补对此区域的研究。2)从研究方法来说,已有研究较多地使用了定量方法,较少使用质性研究方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互融合路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亟待为其深入研究探寻新的思路与方法。扎根理论被誉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研究方法[20],可以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总结、归纳出概念和范畴,并建立概念模型。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维度内涵进行阐释。最终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 扎根理论(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典型分析模式,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码、提炼等概念化处理,继而构建概念模型[21]。

1.1 资料搜集

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研究小组于2020年1月—2023年5月进行的网络田野调查、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见表1)。1)研究小组首先通过查阅网络新闻、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情况进行网络田野调查。随后成立调研组,走访了成渝地区的文旅主管部门、体育主管部门、相关企业、成渝地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体育特色小镇等,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受访者进行了一对一深度访谈,获取了一手资料。受访者主要为政府公务员、专家、协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游客、走访地居民等。受访对象的职业有足够大的差异,符合“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操作规则”[22]。2)研究小组通过对央视新闻联播、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光明网、四川观察、《重庆日报》等我国主流媒体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议题的新闻进行摘录,以及对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文体旅产业联盟”等公众号内容进行搜索,获取了二手资料。这些新闻媒体和公众号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今所有涉及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公开资料。同时,研究小组通过某网络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了相关文献,以此补充研究资料。在检索时,文献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北大核心”,检索词及主题为“文旅融合”“体育旅游” “文体旅融合”等关键词。资料筛选标准为:访谈笔记、新闻和文献中包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策略、措施等相关论述。

1.2 资料处理

为了确保资料处理过程的系统性和一致性,资料全部进行人工编码,仅使用软件“NVivo14”辅助完成,主要包括节点的设置、汇总归类以及备忘录的撰写[23]。采用人工编码的依据为:本研究的主题涉及多维度的信息,难以通过自动化工具准确抓取;人工编码更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及时调整编码过程,同时还可以处理特定语境下的信息;虽然人工编码可能更为耗时,但这是确保数据质量和深度理解的有效方式。对搜集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进行整理后,共获取文本资料约130 000字,剔除空白信息、无关信息等10 000字,最终获取有效文本资料约120 000字。根据研究设计选取3/4(约90 000字)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与构建概念模型,并预留1/4(约30 000字)的文本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对文本资料进行处理,在进行编码时,考虑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在时间、内容和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在编码过程中对各范畴内容持续地进行比较分析。在处理编码一致性时,采用了三角检验法,即将研究人员分为3组,对同一份原始资料同时进行编码,编码结束后比对3组之间的一致程度,最终编码结果取3组的交集。研究小组围绕分歧较大的编码结果展开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决定歧义编码的删减。经检验,编码一致性为87%,说明编码符合研究要求。

1.3 范畴提炼与结果分析

1.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筛选的文本资料及原始语句进行摘录与编码,并提炼出初始概念和范畴[24]。为了确保编码可以涵盖原始资料的所有信息,研究小组在整理完文本资料后对全文逐句进行概念化,最终从筛选出的文本资料中摘录了486个语句,将其作为分析样本,随后选取与本研究关联度较大的396个语句作为原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143个初0yykuopZbOG7LltaBrg9bG454xyu2DUaR8Kbnhwv2B4=始概念和20个范畴(见表2和表3)。

1.3.2 主轴编码

从主轴编码可以发现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延展主范畴[23]。本研究对开放式编码阶段的范畴进行了归纳,从中提取了5个主范畴(见表4)。

运用扎根理论的“A因果条件-B中心现象-C脉络-D中介-E行动-F结果”这一典型模型,经故事线的串联,寻找各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27],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1)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产业融合政策的制定是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此外,文体旅3个产业之间互促、资源互补与共享,以及辅助其发展的数字技术,均是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区域协同治理和区域智慧化转型同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2)在上述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同区域的文体旅产业应实现跨区域联动,在媒体的推动下,打造文体旅产业新型消费场景,促进3个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形成“绿色”产业发展格局,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因此,多元持续赋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起着助推作用。3)文体旅3个产业之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不同要素的功能调配,利用资源优势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开发地域特色产品是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域优势增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推动作用。4)文体旅3个产业之间不同元素相结合,亦或与诸如农产品加工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业态。因此,跨界融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促进互动的功能。5个主范畴之间相互联系、产业内外协同、产业上下游联动,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目标结果。

1.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前2个编码阶段的基础上对主范畴进行比较分析,并提炼出一个能统摄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28]。在提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这一核心范畴的过程中,本研究以主轴编码的典型概念模型进行分析,并以撰写故事线的方式确定了将“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作为核心范畴,即文体旅产业融合依靠国家顶层设计和政府引导。在政府引导下,文体旅产业各部门或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作为条件范畴,成为文体旅产业实现融合的前提和基础。5个主范畴相互衔接,最终指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这一核心范畴。

1.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是停止取样的重要依据[29]。按照扎根理论的规范要求,在本研究过程中进行了持续抽样、持续比较和持续编码。即首先以目的性抽样获取访谈资料,其次进行理论性抽样,在对访谈资料编码时发现需要补充的内容,并弥补之前在访谈资料编码过程中出现的缺失[30]。为了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又对预留的1/4文本资料进行逐级编码,从中筛选了56个原始语句、31个初级代码、17个初始概念和6个范畴。其中的6个范畴分别为资源共享、科技创新、设施建设、政府主导、产品开发及消费体验,均与之前提炼的20个范畴重合,并无新的概念产生,也未发现范畴之间有新的关联,由此可以确保本研究所构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达到理论饱和。

2 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构建

鉴于已有研究对科技创新评价有着不同的思路,并且在进行科技创新评价时各有侧重。同时,我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目前也尚无统一的指标,所以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主轴编码,初步确定了融合发展路径指标。为了进一步明确融合发展路径指标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已有文献有关融合发展路径指标进行了梳理,整理得出表5,继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搜集、编码与提炼,最终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由区域协同治理、跨界融合互动、区域智慧化转型、地域优势增强、多元持续赋能5个主范畴构成(如图2所示)。

3 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概念模型阐释

3.1 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协同治理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落地与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实施的保障

区域协同治理是一种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主体的管理模式,旨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相对缺乏、协同治理体系和机制不够健全,从而致使相关治理主体之间缺少协作。社会团体、企业和民众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各个相关企业之间潜在的利益分配难题尚未有效解决,对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了局限。由此,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该地区各领域治理主体协同推进,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优势,实现文体旅产业产值的整体增长。

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实现区域整体利益需要区域内的社会多元主体互相合作、协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35]。文体旅产业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必须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寻找共生要素,并促进3个产业形成共生关系,更要将社会各界力量融入其中。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需在该地区社会多元主体之间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在区域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国家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构建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和协同的保障机制以及需要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路径如下。1)政策始终是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步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行动指南[36]。而成渝地区现阶段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政策仍有所欠缺,对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该地区要坚持以国家顶层设计为引领,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政策创新。2)政府要突破 “国家或政府中心论”的思维困局[37],把主动建立协作平台、鼓励多方参与决策、健全管理体制、提供一体化服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可选择路径。3)社会团体、企业和民众都需要参与文体旅产业融合政策的落实,可以通过民众听证会、面向社会提供咨询、举办相关活动或论坛等方式实现,从而调动各方资源促进政策落实。4)要确保协同治理的扎实推进,包括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和协调治理体系、解决3个产业主体之间潜在的利益分配问题。对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制定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多元主体相互联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8],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三方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消除区域内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壁垒。同时,成渝地区协同治理需要该区域各地政府充分做好协同治理保障工作,诸如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成渝地区快速交通路网、制定高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对小微型企业予以金融扶持等,以此确保各方面工作能够高效协同地推进。

3.2 成渝地区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及其市场主体合作的创新实践

跨界融合指的是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人才交流、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以此形成新的市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3个产业协同发展不足、多元产业业态融合不充分、要素整合效果不佳、共创效应及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文体旅产业合作平台,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旅游产业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影响了3个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而言,该地区3个产业的市场主体跨界融合既可以促进该地区文化、体育、旅游等不同产业资源的整合,又可以促进该地区不同产业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率提高等。产业融合理论着重强调资源、市场、技术等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互相渗透、交叉与重组,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而且可以显著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39],进而促成不同产业的融合,并催生新兴产业。成渝地区3个产业的市场主体的合作将成为这3个产业转型或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量,将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受到多方面的动力驱动,产业融合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构成了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动力[40]。这些融合动力将促使文体旅产业主体之间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既可以激发文体旅产业内部的市场主体产生融合动力、加强技术创新,又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多样化需求。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需要建立适切的融合模式,诸如产业载体一体化、资源共享、产业链延伸等。应以融合模式将成渝地区不同产业的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诸如将体育赛事与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可以形成新的旅游体验项目。再其次,文体旅产业跨界融合还涉及不同业态的融合,如会展、传媒、金融等业态。再如科学技术、资源等不同要素的整合对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推动文体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可以提高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最后,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会产生共创效应,通过建构有利于形成产业联盟、伙伴关系的文体旅产业合作共创平台,可以比单一产业独立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3 成渝地区产业智慧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主体协同创新的引领

区域文体旅产业智慧化转型是指在某一区域内通过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手段促进该区域文体旅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存在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资源共享机制与合作机制有待完善、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和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对该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该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面临着由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变的阻力,仍需突破融合和转型时期的困境。根据区域协同理论,区域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根本要求[41]。因此,成渝地区可以通过3个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合理分工、资源有效竞争与合作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流通体系整合、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目标,以此促进该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分类整合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立体化交通路网、完善营销网络和支撑体系等方式促进形成协同效应[42]。文体旅产业融合需从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和把握发展规律角度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资源优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须由发展单一产业向协同发展文体旅融合产业转变,促进3个产业之间资源共享、集群化发展、科技创新等。首先,资源共享和集群化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方面,文体旅3个产业通过共享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3个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要素的集聚,从而可以增强各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鼓励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跨界合作和共享资源,将3个产业的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体,有助于促进3个产业集群化发展。其次,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智慧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如人工智能、元宇宙、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科技创新还包括体育赛事直转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可以向受众提供更多的体育赛事观赏场景和互动体验场景,以及搭建全民健身赛事公共服务智能化平台。再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或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该地区文体旅产业的传统业态需向新兴业态转型,诸如体验虚拟场景、体育赛事线上观看、文体旅产业低碳化和智能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体育产业业态[43],提供数字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育赛事网络直转播等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形成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新业态。

3.4 成渝地区资源优势增强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资源整合与资源功能调整的驱动

地域优势增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整合和优化区域内现有资源,以此提高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的集群效应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其中的文化资源、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产业结构也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导致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并且制约了该地区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是由产业主体的资源集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知识技术共享能力的强弱决定的,而这3个方面又是相互促进的[44]。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性质近似、互相依存的市场主体聚集于一地,能在市场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协同发展效应以及衍生效应。据此,文体旅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在更大范围形成市场竞争力[45],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物流成本,产生区域集聚效应[46],从而可以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聚集可以通过利用区域内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共享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市场,进而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打造并依托文体旅产业集群优势,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为核心加快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结构调整[47]。首先,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资源整合是地域优势增强的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需整合该地区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关资源,以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旅游、增强体育场馆旅游功能、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等措施促进该地区的体育产业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的整合。其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资源整合涉及调整该地区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相关资源的功能。诸如将文化场馆转变为多功能体育场地,或将旅游景点升级为文化体验中心,这都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再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营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的关键一环。加强诸如交通路网、文体场馆、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使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也可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创造必要条件。最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应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地域文化开发特色体育旅游路线,打造诸如漂流、露营、滑翔伞等区域性体育旅游项目,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体验需求。

3.5 多元持续赋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消费场景创新的支撑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48],两者并不完全对立。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既要满足当下的需要,又不能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危害。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的消费场景尚未有效生成,优势资源有待深入整合,消费潜力还未能充分释放,而且新兴媒体技术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应用不足,同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尚不明显,所以应以多元持续赋能提高该地区文体旅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媒体推介、刺激消费等方式产生联动效应,使融合后的产业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49]。多元持续赋能是一个策略性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多种渠道、横跨多个行业形成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以此增强地区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多元持续赋能还强调以融媒体为驱动力,打通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50],所以政府发布的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政策[51]既可以引导文体旅产业市场主体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从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效率提升。首先,多元持续赋能强调通过不同产业、政府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互动产生联动效应。这种联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市场主体跨界合作,以提高综合效益。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消费样板城市,将体育产业与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商品展销会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还可以围绕成渝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巴蜀文化体验项目、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及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创新消费场景,以文化体验带动体育旅游消费升级。其次,媒体推介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渝地区可以通过融媒体广泛宣传当地的各类体育赛事、旅游景点、特色食品、户外运动场地以及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相关互联网平台创新宣传途径,既可以实现精准营销,又可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52],这将对促进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再其次,多元持续赋能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要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降低碳排放、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区域产业产值持续增长。最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不可忽视我国广袤乡村的发展潜力,应打造具有体育休闲功能、能承办体育赛事和传统体育文化展演活动的乡村旅游小镇,建设以体育旅游为载体且可以深度体验体育文化的特色乡村,这也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措施。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1)在对原始资料整理与分析后,共提取了143个初始概念、20个范畴和5个主范畴,由此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和撰写故事线,最终确定了以“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为核心范畴。

2)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中,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治理和成渝地区产业智慧化转型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多元持续赋能在其中起着推动作用,地域优势增强和市场主体跨界融合是该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实践, 5个主范畴围绕“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这一核心范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目标结果。

4.2 展望

尽管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1)资料主要来源于深度访谈和互联网,且在编码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侧重,未来的研究可通过量化方法获取更多的数据,对融合发展路径的概念模型进行验证和补充;2)鉴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在时间、内容和程度上可能存在阶段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融合变化过程,以更好地把握该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和阶段性规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1-10-21)[2023-04-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2] 国家体育总局.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EB/OL]. (2021-10-25)[2024-09-13]. http://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3] 马越斐,李海. 数字经济赋能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5):108-113,128.

[4] 尹宏,眭海霞. 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以成都为例[J]. 开放导报,2020(3):93-100.

[5] 尹红茹. 服装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评《我国服装产业国际市场势力构建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上海纺织科技,2023,51(5):67-68.

[6] 朱兰,王勇,李枭剑.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宁波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J]. 经济科学,2020(5):5-18.

[7] 屈学书,矫丽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 经济问题,2020(12):108-113.

[8] 侯兵,周晓倩.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

[9] 刘潆檑,宋林晓,张晓链. 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和耦合协调度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8):60-67,74.

[10] 林勇虎,林正根. 基于产业融合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1):25-28.

[11] 尹宏,王苹. 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经验和路径[J]. 党政研究,2019 (2):120-128.

[12] 叶小瑜. “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推进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0(4):79-84.

[13] 刘建明,李月,金乃婧,等. 北京冬奥会遗产视域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可持续发展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2 (5):35-41.

[14] 杨铭. 黄河口地区“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22,43(1):104-112.

[15] 周良君,肖婧莹,陈小英,等.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体育学刊,2019,26(2):51-56.

[16] 梁茹,王媛,冯学钢,等. 文体旅上市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同行业与跨行业比较视角[J]. 旅游学刊,2021,36(10):14-25.

[17] 方维. 融合与拓展:四川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121-127.

[18] 汪逢生,王凯,李冉冉. 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模式及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2(1):85-91.

[19]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EB/OL].(2020-01-03)[2023-04-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1/03/content_5466363.htm.

[20] 张磊,孙有平. 技术理解:术科教学价值的扎根理论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9):72-78.

[21] 潘怡雯,刘成,刘兰娟,等. 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内非创伤性运动意外死亡事件诱因识别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3):281-288.

[22] 黎耀奇,宋亚亚,梁斯琪,等. 导游职业污名的形成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2022,37(4):79-92.

[23] 袁梦莎,陈青,文娟. “懒”还是“难”?公民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网友评论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3):15-20,27.

[24] 姚宏,邓程鹏.“一带一路”推动中外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4):84-93.

[25] 王石峰,夏江涛. 体育赛事旅游: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及推进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2 (4):75-82.

[26] 眭海霞,韩淼,尹宏. 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23(7):54-62.

[27] CORBIN J M, STRAUSS A.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s, canons, and evaluative criteria[J]. Qualitative Sociolog-y, 1990, 13(1):3-21.

[28] 宋慧林,蒋依依,王元地. 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2015,30(1):22-31.

[29] 董晨,张震,杜熙茹,等. 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我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5):507-515.

[30] 黄谦,崔书琴,密思雨,等.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女性裁判员职业压力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4):24-32.

[31] 吴优,李文江,丁华,等.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开放导报,2014(4):88-92.

[32] 吴海建,韩嵩,周丽,等.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 中国统计,2015(2):53-54.

[33] 祝影,王飞. 基于耦合理论的中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J]. 管理学报,2016,13(10):1509-1517.

[34]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CII)研究课题组,贾楠,李胤.中国创新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11):24-28.

[35] 唐学军,陈晓霞. 从协调到协同: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监管体制改革与路径——基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视角[J].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72-79.

[36] 罗杰勋,张晓林,田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2(4):90-95,110.

[37] 孙萍,闫亭豫.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J]. 理论月刊,2013(3):107-112.

[38] 田建强.我国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多元价值、主要任务与推进路径[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6):39-45.

[39] 汪伟,石珊. 公益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究——以长春公交集团为例[J]. 会计之友,2021(18):154-158.

[40] 易闻昱,杨倩.体育与会展产业融合:理论逻辑、现实发展与未来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2):94-108.

[41] 梁春树,马明. 粤港澳大湾区流通要素整合策略探讨——基于区域协同理论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2021 (2):17-20.

[42] 把多勋,张欢欢. 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西北地区为例[J]. 开发研究,2007(2):92-95.

[43] 王家宏,董宏.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要素内涵式发展方略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6):626-631.

[44] 邓俊淼. 基于人文与生态资源整合的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 商业时代,2010 (19):112-114.

[45] 刘芬,邓宏兵,李雪平. 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130-133.

[46] 周适.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趋势、问题与支持战略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22 (7):163-175.

[47] 刘颖.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3,32(5):90-93.

[48] 陈哲. 基于战略成本导向的管理会计适应模型构建[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7):110-113.

[49] 张胜楠. 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评价机制、核心要素与路径研究[J]. 价格月刊,2018(5):57-61.

[50] 陈桂生,徐铭辰. 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及其行动框架[J]. 学习论坛,2023(5):109-117.

[51] 唐睿. 我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评价及动因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2(2):23-33.

[52] 崔景华,肖笑瑶. 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及其效应研究[J]. 现代日本经济,2023,4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