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貌原则视角下“废话文学” 的语用功能及流行原因

2024-10-31朱云涛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近年来,“废话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语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探究“废话文学”在现实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并剖析其流行原因,以期为人际修辞与社会交际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依据说话人肯定、中立、否定的不同语用态度,“废话文学”相应地呈现出幽默、回避、讽刺三种语用功能。“废话文学”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在网络媒体平台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共同助力下,得以迅速流行。

【关键词】“废话文学”;礼貌原则;语用功能;流行原因

“废话文学”是一种新兴的网络语言,用来形容那些看似说了话,却无丝毫有用信息的言论。该词最初来自B站up主“那就叫王师傅吧”和“旅途船长”的视频。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即说话人貌似说了一大段话,但听众没有收获什么实质内容。类似的例子还有“上一次和你吃饭还是上一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关于明天的事儿,后天我们就知道了”。虽然“废话文学”来源于网络,但也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表达,其社会交际意义不容忽视。例如,作家余华被问及法国作家与中国作家的区别时,他巧妙答道,最大区别就在于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恰当地使用“废话”,是人们达到成功交际的一种有效方式。[1]

当前“废话文学”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废话文学的宏观特征,如唐磊着重探讨了“废话文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委婉性[2];樊媚探究了“废话文学”的幽默性、含蓄性和低信息密度[3];骆敏和胡明远指出“废话文学”是一种反讽式的戏仿[4]。同时,也有少数学者利用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如朱昕怡利用关联理论对“废话文学”的语际效应和人际功能展开分析[5]。但整体而言,上述研究大多集中于网络语言的讨论,对现实语境中“废话文学”的语用功能关注较少,且对“废话文学”流行原因的分析尚显不足,缺乏系统性论述。

本文基于利奇的礼貌原则,着重考察“废话文学”在特定现实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剖析“废话文学”流行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以期探析网络文化和社会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人际修辞与话语修辞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废话文学”概述

(一)名词解析

从词语组成来说,“废话文学”包含“废话”与“文学”两个方面。就废话而言,废话本身并非没有意义。根据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废话”作名词的话,是指“没有用的话”。换言之,“废话”只是因为在特定语境中无法产生听众想要的意义,所以被听众认定为“没有用的废话”,其效果因人而异。例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对大多数成人而言,是一种废话,但对于不懂算术的孩童来说,就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信息。

废话文学中的“文学”主要是指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当说话人问“明天考试是什么?”如果回答“明天考英语”,读来并无太多趣味,而回答“明天考试就是在明天进行考试”,就显得“似答非答”,妙趣横生。

(二)主要类型

根据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废话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重复赘述型”“同义解释型”“数字推理型”“前后矛盾型”四种类型。

1.重复赘述型

重复赘述型往往通过词语重复的方式,在句子中实现了前后呼应,无新信息产生。例如: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上一次和你吃饭还是上一次。”

“这个点还没睡的人,一定还没睡吧。”

“回想起昨天,仿佛在昨天。”

2.同义解释型

同义解释型内部存在释义关系,即选用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实现了另一种说法,这种解释关系,看似新增意义,实则无新信息产生。根据词语关系,又可以分为正向解释和反向解释。

a.正向解释:

“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

“长得好看的女生都挺漂亮的。”

b.反向解释:

“如果你不胖的话,你肯定是个瘦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肯定要出意外了。”

3.数字推理型

这种类型往往以数字换算的形式出现,看似有新信息产生,实则只是转换了一种说法。例如:

“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

“00后至今无人活过25岁。”

4.前后矛盾型

前后矛盾型句子中存在语义矛盾,让听众不知所以。与前文的反向解释不同,这种类型的句子通常语义模糊。

“人生建议:不要听别人的建议。”

“好是好,就是有点烂。”

二、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建立、维护或提升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常规性的礼貌策略、间接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等。[6]礼貌语言的研究与言语交际的研究紧密联系,围绕语言交际,人们不断探询礼貌的语言表现与礼貌等级,提出了相应的礼貌原则。言语交际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受到礼貌原则的约束,这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前提;礼貌原则也只有在言语交际中才能体现出来,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命力。[7]

礼貌原则并非Leech原创,Lakoff于1973年提出了说话人应当遵循三条礼貌原则:不强求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8]Brown和Levinson随后则将礼貌现象与面子理论结合起来。[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Leech仿效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即得体准则 (The Maxim of Tact)、慷慨准则(The Maxim of Generosity)、赞誉准则( The Maxim of Approbation/Flattery)、谦逊准则(The Maxim of Modesty)、一致准则(The Maxim of Agreement)和同情准则(The Maxim of Sympathy)。[10]利奇(Leech)的礼貌观认为,说话者往往要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方便,尽可能地让自己多吃点亏,从而使交流双方都感到受尊重,以便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

三、“废话文学”的语用功能

就“废话文学”而言,根据说话人较为肯定、中立、否定的语用态度,“废话文学”在现实语境下的语用功能也相应地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即幽默、回避、讽刺。结合利奇礼貌原则的具体准则和实际案例,本节拟对现实语境中“废话文学”的语用功能展开深入分析。

(一)幽默

幽默是“废话文学”重要的语用功能之一,流露出说话人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如前文所述,由于“废话文学”本身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说话人往往将“废话文学”调侃幽默的属性放大,用于朋友间的打趣或者自我调侃,进一步拉近人际距离,引起听众的共鸣与认可。一般而言,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越高,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低。[11]

例如,调侃朋友时,“如果你不胖的话,你肯定是个瘦子”;“抛开颜值不谈,你长得挺漂亮的”。说话人表面上遵循了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但实则通过附加假设条件暗含了对朋友的贬损。这种“明褒暗贬”的方式勾起了听话人的兴趣,为双方的交流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同时“暗贬”降低了礼貌程度,进一步彰显了双方的亲密关系。再比如,朋友向说话人征求意见时,说话人回复“抛开事实不谈,我觉得你说的对”;“除了没操作,其他操作都挺好的”。表面上看,说话人遵循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但言外之意为“根据事实来看,我觉得你说的不对”;“你就是没有操作”。在这类情况下,说话人有意以一种答而未答的幽默方式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自我调侃时也会用到“废话文学”,说话人往往遵循谦逊准则,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以便引起听众的关注和互动。例如,“据我所知,我一无所知”。先说“据我所知”,听众预计接下来说话人会提及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但紧接着却说自己“一无所知”,这就打破了听话人的预设,实现自嘲的同时,与前文照应,造成语义矛盾,让听众不知所以,令人发笑。再比如,因考试很难没有写完试卷,学生对朋友调侃道:“我上一次写完试卷还是在上一次”,遵循了谦逊准则,以幽默的方式强调了此次试卷难度大,并进行自我贬低,引起听众的共鸣。了解“废话文学”的同学也巧妙地回复道,“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你搁着搁着呢”。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双方形成了潜在的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二)回避

回避是现实语境中“废话文学”另一种重要的语用功能,表达了说话人较为中立的语用态度,多用于被动的回应。在日常生活中,“废话文学”多用于回应刁难问题或者不想作答的提问。出于维系社会交际和礼貌因素的考虑,说话人往往无法直接拒绝回答,就可以通过“说废话”达到敷衍的效果。

说话人往往采取以问答问的方式,回避问题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问题本身的否定或者拒绝交流的意向。如引言中所提及,面对记者的刁难提问,“法国作家与中国作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作家余华回答道,“最大区别就在于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显然,余华的回复并不是记者想要的答案,违反合作原则,但是却让提问者感觉得到了一定的回复,避免了不礼貌,达到交际的效果。与此同时,此处的“废话文学”也暗含着说话者对于问题的否定,即不必过分夸大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的区别。

除了“以问答问”的方式以外,说话人还可以借助“同义解释”的方式,巧妙地化解难题。例如,面对父母长辈的催婚,年轻人通过“废话文学”可以有效缓解尴尬。母亲问女儿:“你啥时候不是单身了,我也就不用担心你了。”女儿答道:“妈,你别急,等我谈恋爱了就不是单身了。”“谈恋爱”与“不是单身”在上述语境中本质上是相同的含义,都表示女儿找到了对象。女儿的回复遵循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尽量与母亲的想法靠拢,让母亲避免直接生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母亲不要过于着急。

(三)讽刺

讽刺表达了说话人的否定态度,就“废话文学”而言,主要有“暗讽”和“讽谏”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暗讽”多见于网络语境的互动,以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后者“讽谏”委婉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某种愿望或企图。

“暗讽”与直接的谩骂指责不同,说话人遵循了同情原则,尽量减少了自己与他人在情感上的对立。事实上,“废话文学”的产生本身就具有讽刺性,针对的就是某些冗长且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代替了直接的批评,间接地表达了说话人对这种言之无物的废话的不满。同时,人们利用“废话文学”对网络上盛行一时但实则无营养、空洞的鸡汤文展开批评。例如,将“这么晚还没睡的人,一定都很温柔吧”改成“这么晚还没睡的人,一定都还没睡吧”,讽刺原句看似说明了道理,但实际脱离实际,毫无逻辑。将“雪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改成“雪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不崩塌”,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强行煽情和灌输温情的厌恶与反感。

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人也可以使用“废话文学”,以求达到“讽谏”的效果。例如,女友对加班的男友说,“上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还是在上一次”。女友反复提及“上一次”,抱怨了时间距离的遥远,委婉地表达了想和听话人一起吃饭的意愿。

四、“废话文学”的流行原因

“废话文学”一度风靡社交网络,与其内部动因和外部条件密不可分。就内部动因而言,“废话文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强烈的修辞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易于人们理解与使用。就外部条件而言,“废话文学”借助网络平台得以迅速传播,并且契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趋向。

(一)内部动因

1.广泛的适用范围

“废话文学”多为短句,易于流传,实用性高。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废话文学”虽然植根于网络环境中,但也广泛应用于现实语境中。尤其是以问答问,似答非答的方式,在应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能够较为礼貌地回避刁钻问题,缓解并调节尴尬的气氛,有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如前节所述,“废话文学”语用功能丰富,应用场景多样。依据说话人“肯定”“中立”“否定”的情感态度,“废话文学”的语用功能可具体表现为“幽默”“回避”和“讽刺”三种主要类型,既可应用于正式场合的问答,又可用于亲朋好友间的谈话。

2.强烈的修辞效果

一般而言,能很好地体现交际策略的会话行为具有修辞价值。[12]“废话文学”主要体现了“仿拟”的修辞。所谓“仿拟”是指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新的词语、句篇。①“废话文学”的模仿对象通常是正在流行的语句或经典的佳句名篇,如“听君一席言,如听一席言”改自“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改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形式上“废话文学”往往表现为第一句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引导性,给人以一种“下一句的内容将非常重要,富于意义”的惯性思维期待,而实际上却是前一句的重复或衍推。②这不仅吸引了听者的兴趣,而且“先扬后抑”的强烈反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外部条件

1.依托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

“废话文学”走红的背后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由于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其传播能力远比传统媒体更加强大。截至2022 年1月25日,微博“废话文学大赛”发起两个月后阅读次数突破1.1亿,讨论次数达4.8万。③B站的评论区、微信公众号与朋友圈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也都成为“废话文学”的集中消费地与生产地。不仅如此,一些主流新闻媒体也参与其中,间接增加了“废话文学”的曝光度,进一步拓展了“废话文学”的影响力。《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官方媒体都曾将视线投向“废话文学”,对该语言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④

2.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废话文学”的产生不仅契合了社会大众对于空洞说教的反叛心理,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迎合了大众玩梗的心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低质量视频和无效信息,带有讽刺意味的“废话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不满的路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深刻反映出民众对于“假大空”形式主义的厌恶。此外,“废话文学”又称“废话梗”。“梗”不但具备宣泄情感、表达情绪的作用,同时用户也在传播梗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13]

五、结语

说“废话”需要技巧,甚至是一种艺术[14],“废话文学”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本文基于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探析了“废话文学”在具体现实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并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对其流行原因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依据说话人较为肯定、中立、否定的语用态度,“废话文学”的语用功能分别表现为幽默、回避、讽刺三种主要类型,适用于多种语境。“幽默”多见于朋友间的打趣或是自我调侃,以便引起他人的关注和互动;“回避”往往采用“以问答问”或“同义解释”的方式,以应对说话人感到难堪且不愿回答的问题;“讽刺”可分为“暗讽”和“讽谏”两种主要形式,前者多用于讽刺社会现象,后者间接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某种心理诉求。“废话文学”的流行原因与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密不可分。“废话文学”本身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且适用范围广泛,易于流传。与此同时,借助网络媒体快速便捷的传播途径,“废话文学”契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受到人们的追捧,从而得以广泛流行。

依托于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废话文学”在语言交际中的积极影响,但对于“废话文学”背后的消极因素论述不多,诸如娱乐式的互联网消费、资本流量的操控以及使用者的玩梗心态,值得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注释:

①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页。

②骆敏、胡明远:《“废话文学”:从反讽式的戏仿到自我指涉的漩涡》,《东南传播》2022年第4期,第81页。

③骆敏、胡明远:《“废话文学”:从反讽式的戏仿到自我指涉的漩涡》,《东南传播》2022年第4期,第80页。

④唐磊:《浅析“废话文学”》,《汉字文化》2022年第4期,第70页。

参考文献:

[1]陈娟.废话及其语用功能[J].网友世界,2012,(9):42-43.

[2]唐磊.浅析“废话文学”[J].汉字文化,2022,(4):70-72.

[3]樊媚.“废话文学”探究[J].今古文创,2022,(36):113-115.

[4]骆敏,胡明远.“废话文学”:从反讽式的戏仿到自我指涉的漩涡[J].东南传播,2022,(4):80-82.

[5]朱昕怡.关联理论视角下“废话文学”的语境效应及人际功能分析[J].丝绸之路,2022,(1):175-179.

[6]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8.

[8]Lakoff,Robin.The Logic of Politeness: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A]//In C.Corum et al.(eds.).Papers from the Ni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3,292-305.

[9]Brown,Penelope & Stephen C.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A]//In E.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56-311.

[10]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1]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33.

[12]陈新仁.论会话修辞及其研究思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51-55.

[13]胡兵,张静文.模因论视阈下“梗”的生成与传播研究[J].当代传播,2022,(2):93-96.

[14]应天常.论“废话”的语用功能[J].现代传播,2002,(4):70-73.

作者简介:

朱云涛,男,汉族,安徽黄山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