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叙实名词“谎言” 的多角度分析

2024-10-31刘永琪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通常情况下,“谎言”为反叙实名词,其指称对象的真值为假。通过分析发现,“谎言”的句法功能会影响其叙实性,“谎言”充当主语时,其指称对象的真值为假;“谎言”充当宾语时,不同格式会呈现不同叙实性。“谎言”处于“施成/处置角色+XP的谎言”格式中时,“谎言”指称对象为假;处于“XP+不是+谎言”格式中时,“谎言”指称对象为真;处于“XP +是+谎言”格式中时,言者进行一次评价或进行二次评价时和信源处于同盟关系时,“谎言”指称对象为假;言者进行二次评价时和信源处于反同盟关系时,“谎言”指称对象为真。在无法判断“谎言”指称对象真值时,言者也往往表示出认识上的倾向,言者可以持赞同性立场、反对性立场和中性立场。

【关键词】叙实性;立场;句法

一、引言

寇鑫、袁毓林(2018)指出,名词也具有和动词类似的叙实功能。[1]通常情况下,“谎言”是反叙实名词,预设其指称对象的真值为假,如:

(1)章明基(姚明经纪人):2002年赛季末,也就是4月份的时候,我们开始遇到障碍,我决定做两件事情——一是说我是姚明的表哥,二是为他在美国安排一次测试。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这个善意的小谎言也许根本不需要。

寇鑫(2023)指出定指外壳名词可以推导出“存在内容义论元”的语义预设。[2]例(1)中,“谎言”为定指外壳名词,表示存在某个具体的“谎言”,即存在“我是姚明的表哥”这个谎言,此时“谎言”的指称对象为假。

但现实中还存在“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为真和“谎言”不预设其指称对象真值的情况,如:

(2)比萨斜塔落体实验是伽利略开始奠定近代基础的最早也是关键性的一个实验。1935年美国的库珀发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比萨塔实验》一书,追随沃尔维尔的看法,提出“他在比萨教书时从未在比萨塔上做过所主张的实验,并把这个故事说成是‘虚构’和‘谎言’”……根据以上五点理由,我们认为伽利略做了这个著名的实验。

(3)法国卫生部长让-弗朗索瓦·马太也持后一种观点。他特别指出,有人宣称治疗性克隆已经指日可待而且是万能的,这纯粹是“骗人的谎言”。

例(2)中,“谎言”指称对象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言者运用“伽利略做了这个著名的实验”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库珀的观点,以此说明该事件不是谎言,此时“谎言”的指称对象为真。例(3)来自《人民日报》,言者仅仅是引用“弗朗索瓦·马太”的话语来向读者介绍治疗性克隆的相关新闻事件,并不判断“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同时对于指称对象是否为谎言也不发表态度,处于中性立场。

例(1)中,“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为假,例(2)中,“谎言”指称对象为真,例(3)中“谎言”不预设指称对象的真值,言者持中性立场。那么“谎言”的叙实性具体有什么表现?不能判断指称对象的真假时,又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立场呢?本文主要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谎言”的句法功能

通过分析语料发现,“谎言”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

(一)“谎言”充当主语

“谎言”在句中充当主语时,其定语可以是代词,也可以直接出现其指称对象,我们用XP代替“谎言”的指称对象,即构成“XP(的)谎言”格式。

(4)不能说“再哭妈妈不爱你了”“再闹就把你送人” ……这种谎言会加剧不良情绪积累。

(5)当地警方称,伤者并非救人被咬,而是被其男友养的狗所伤。“救人被咬”的谎言,消费了社会的善意。

例(4)中,“谎言”充当主语,前面出现代词“这种”指代“谎言”的具体内容,后文对“谎言”进行说明。例(5)中,“谎言”的定语为“救人被咬”,整个定中结构再句中充当主语。

(二)“谎言”充当宾语

“谎言”充当宾语时,其谓语可以是判断词,也可以不是判断词,通常构成“施成/处置角色+XP的谎言”和“XP+(不)是+谎言”格式。

(6)我听说过有一种骗子,他掌握了你相关的人的联系方式后,就会先通过骚扰迫使你关机,再通知你的家人,编造你出车祸之类的谎言骗取抢救费。。

(7)在铜像下面的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着几行字:约翰·哈佛,创始人,1638。导游介绍说,这实际是3个谎言。

(8)我说东家赖掉了我的工钱,伙伴们当然相信这不是谎言。

例(6)中,“谎言”作施成动词“编造”的宾语,构成“施成动词+XP的谎言”。例(7)中,“谎言”位于系动词“是”的后面,构成判断句,充当“是”的宾语。例(8)中,“谎言”处于否定句中,该句的谓词为系动词“是”,构成“XP +不是+谎言”格式。

三、“谎言”的叙实性

(一)“谎言”充当主语时的叙实性

“谎言”充当主语时,其指称对象的真值通常为假。如:

(9)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希望的事实。

(10)然而陆俨少“祖籍桐乡”的谎言并未就此简单结束。

根据寇鑫(2023)提到的外壳名词测试方法,可以判断出“谎言”为外壳名词,在“代词+谎言”和“XP的谎言”格式中,“谎言”均为定指名词,定指外壳名词可以推导出“存在内容义论元”的语义预设,即存在某个具体的“谎言”。在例(9)和例(10)中,体现为,存在“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的谎言,存在“陆俨少‘祖籍桐乡’”的谎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给“谎言”的定义为“不真实的、骗人的话,假话”[3],因此“谎言”的指称对象是不真实的,该命题真值为假,符合“反叙实性”的特点。

(二)“谎言”充当宾语时的叙实性

1.“施成/处置角色+XP的谎言”格式中“谎言”的叙实性

袁毓林、寇鑫(2018)将名词放在“(Sub+)V+XP 的 N”框架中进行测试,推断出“谎言”为反叙实名词。通过分析发现,该框架中,“谎言”主要充当宾语。接下来对“谎言”进行测试:

(11)她又不愿伤害深深爱着她的人的感情,便编造出因交通事故身亡的谎言,意在让时间来消磨高启发对她的思念,渐渐地将她淡忘。

(12)我没有编造自己是高富帅的谎言,一直以普通人的身份和你相处。(微博)

(13)事实证明:毁账灭据的不是罗世明。同时还揭穿了黎彩平自称“3月24日至28日回了娘家,无账务往来”的谎言。

(14)近日吉林省招生考试办公室同志提醒广大考生,不要轻信社会上关于“分不够钱来凑”的谎言,以免上当受骗。

例(11)和例(12)中,“谎言”的物性角色为施成动词“编造”,例(11)为肯定句,例(12)为否定句,但是两句都预设“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为假,即“没有因交通事故身亡”“自己不是高富帅”。例(13)和例(14)分别为肯定句和否定句,“谎言”的物性角色为处置动词“揭穿”和“轻信”,两句均可以推出“谎言”的指称对象为假。

以上例子分别为施成角色肯定句和否定句、处置角色肯定句和否定句,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推断出和“谎言”指称内容的否定性命题,“谎言”的指称对象均为假,故“谎言”具备反叙实性。

2.“XP +是+谎言”格式中“谎言”的叙实性

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用系动词“是”连接“谎言”和其指称对象的句子,“谎言”在句中主要充当系动词“是”的宾语。通过分析发现,该格式中“谎言”的叙实性存在差异,接下来对其叙实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谎言”指称对象为假。

“谎言”指称对象为假时,出现两种情况,其一,言者对信源的观点进行评价,我们称之为一次评价;其二,言者对信源的评价再次评价,我们称之为二次评价。

(15)我中午到别人家去,饿着肚子,一进屋,人家刚好吃饭,你吃了吗?我吃了,你们吃。这个时候,你不愿意给主人添麻烦,这个是善意的谎言。

(16)“啊!是亚雷斯大臣……大臣您不是……失踪了吗?”

“那全都是谎言!我和真正的索尔陛下都被冒充者囚禁了!”

例(15)和例(16CEj8SXD87NuCNZ94wrfMeg==)均是言者对信源观点的直接评价,属于一次评价。例(15)中信源是言者自身,言者评价自己的话语为谎言,例(16)中信源是他人,言者评价信源的观点为谎言。“谎言”的定义为“不真实的、骗人的话;假话”,因此“谎言”代表不真实的事件,“XP+是+(X)习惯”是一种断言言语行为,直接用显性的方法指出指称对象和“谎言”等同,则“谎言”指代对象的真值为假。故例(15)和例(16)中,“谎言”的指称对象为假。

(17)去年11月21日,南非《星报》以《谎言之角》为题,报道“开普角被说成是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交汇处,不过是一个谎言”。实际上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应是位于开普角以东144公里的厄加勒斯角,它同时也是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地理分界线,两大洋在此相汇。

例(17)是言者对信源评价的再评价,属于二次评价。句中,言者先表述信源的评价,即《星报》评价“开普角被说成是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交汇处”是谎言,然后用事实情况表明自己对该评价的评价,此时言者和信源处于同盟关系,言者认为《星报》的观点正确,即“谎言”的指称对象为假。

其次,“谎言”指称对象为真。

当言者对信源的评价再次评价且言者和信源处于反同盟关系时,“谎言”指称对象为真。

(18)今年1月22日,本报读者来信版以《制药厂赚亏心钱 出售被封劣质药》为题,刊登了一封署名黎民、向明的读者来信,批评河南三门峡市制药厂销售被该市药检所查封的劣质药复方胃友片的行为。1月26日,厂长贾宏伟等6人亲赴本报,称那封200多字的来信“句句是谎言”……经过调查证实,本报1月22日刊出的读者来信属实。

例(18)中,信源评价“谎言”指称对象为谎言,言者对信源的评价再次评价,属于二次评价。例(18)中,信源是制药厂厂长,信源认为《人民日报》刊出的读者来信内容是谎言,《人民日报》调查后认为刊出内容属实,双方处于反同盟关系。句中,言者在引用信源评价的同时,用实际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反驳,不赞同信源的评价,认为“刊出的读者来信属实”,不是“谎言”,此时,“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为真。

3.“XP +不是+谎言”格式中“谎言”的叙实性

当“谎言”处于“XP +不是+谎言”格式中时,不论是言者的一次评价还是二次评价,“谎言”都预设其指称对象为真。

(19)真的很讨厌今晚。真的要早睡、明天真的要早起。这不是谎言,这是与妈妈的约定。

(20)皇帝说要礼遇杨并不是谎言。

(21)看过某部电影后,罗红说:“之前听说这部电影被改编得很难看,现在看过之后发现,这不是谎言,确实不好看,浪费了两个小时”,我也深有同感。

(22)美方屠杀战俘的滔天罪行,是绝对掩盖不住的;而且,这一切罪行,已经不必要再做什么调查和视察就完全可以确定的了。这也根本不是什么“共方谎言”,而是美国方面自己发表的材料所证实的。

例(19)和例(20)是言者对信源观点的直接评价,属于一次评价,例(19)中信源是自己,例(20)中信源是他人。例(21)和例(22)是言者对信源评价的再次评价,属于二次评价,例(21)中,言者用“也深有同感”表示自己和信源处于同盟关系,例(22)用否定词“不是”表明自己和信源处于反同盟关系。

从语义上看,“谎言”指假话,“不是谎言”即不是假话,双重否定表肯定,“不是谎言”便表示事实就是如此。例(19)中,言者和信源重合,言者“我”用“不是谎言”对自己话语的真实度进行强调,表示“真的要早睡、明天真的要早起”是事实,此时“谎言”的指称对象为真。例(20)中,言者和信源分离,言者评价指称对象不是谎言,则“谎言”的指称对象“皇帝说要礼遇杨”为真。

例(21)中,信源评价“这部电影被改编得很难看”不是谎言,即在信源意识世界中,电影被改编得很难看是事实,言者用“也深有同感”表示自己和信源处于同盟关系,两者观点一致,即言者也认为电影难看,此时“谎言”指称对象为真。例(22)中,先由信源评价“美方屠杀战俘”是谎言,言者和信源处于反同盟关系,言者用否定句反对句中主体的观点,指出“美方屠杀战俘”不是谎言,即“美方屠杀战俘”为真。

四、“谎言”的立场表达功能

上节分析了“谎言”的叙实性,根据“谎言”的不同句法功能,可以分析出“谎言”指称对象不同的真值情况,但是日常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能判别指称对象真值的情况。对于该情况,说话人往往会在句中显露出自己对指称对象真值的倾向性认识,Biber&Finegan(1988)把立场定义为:“说话者或作者对信息的态度、感觉、判断或者承诺的显性表达”[4],即不能判断“谎言”指称对象真值时,言者存在不同的立场。

(一)赞同性立场

言者持赞同性立场时,可以处于可能情境和假设情境中。

(23)他同时想到她的渺小,幻想着她将成为他的妻子,她会爱他,她会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他所想到和听到的有关她的情形可能是一派谎言。

(24)若被处决后,法院宣布我未提出此要求,必然是谎言。

Tsang(1981)认为,情态句表达情境可能性时,不管它认识上的确定性有多高,该情态句还是没有事实性的。[5]例(23)中,出现了表可能的认识情态词“可能”,此时“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值是不确定的,言者用认识情态词表明自己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评价对象是“谎言”,此时言者持赞同性立场。例(24)中,言者使用“若”表假设,“我未提出此要求”处于虚拟世界中,不能确定其真值,但言者使用“必然”一词表明自己的赞同性立场。

(二)反对性立场

除赞同性立场外,言者也可以持反对性立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评价对象不是“谎言”。

(25)费塔加:“你太傻了,你难道不怕是我骗你的谎话吗?”

泛拉佩:“其实,即使是谎言……我也宁可……认为那是……真实的……”

邢福义(2001)把“即使”类让步复句称为虚让句,即对虚拟情况的让步,或者带虚拟口气的让步。[6]偏句先退一步把虚拟情况当作事实,正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例(25)中,言者(泛拉佩)对信源(费塔加)的提问进行回答,言者不知道“谎言”指称对象是不是谎言,但是选用“即使……也”这对关联词做出让步,即使是谎言,“我”也主观上认为谎言为真,即认为自己的评价对象不是谎言,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反对性立场。

(三)中性立场

不表达态度也是一种态度。有时言者并不对信源的观点表达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仿佛完全置身于事外,此时言者处于中性立场。“谎言”句中,言者可以通过选择问句和仅转述、不表态来表达中性立场。

(26)眼下一些媒体经常刊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广告。这些标榜能够根治某些疾病的广告是人类找到了突破口,还是美丽的谎言?

《现代汉语》(2013)指出,选择问句是“并列几项内容,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要求听话人从中选择一项来回答的句子”。[7]例(26)中,信源“媒体”认为“能够根治某些疾病”,言者以一个选择问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也许是找到了突破口,也许是谎言,而话语接收者可以根据自由的想法自由选择以上两种可能。无论如何,于言者而言,并没有对信源的观点表达出明确的赞成或反对态度,而是持中性立场。

五、结语

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在袁毓林、寇鑫(2018)的基础上分析反叙实名词“谎言”的叙实性,发现“谎言”的句法功能会影响其叙实性。

句法上,“谎言”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谎言”充当主语时,通常构成“代词+谎言”和“XP的谎言”格式;“谎言”充当宾语时,其谓语可以是判断词,也可以不是判断词,通常构成“XP +(不)是+谎言”和“施成/处置角色+XP的谎言”格式。

叙实性上,当“谎言”充当主语时,“谎言”指称对象为假。当“谎言”充当宾语时,处于“施成/处置角色+XP的谎言”和“XP+不是+谎言”格式中时,“谎言”指称对象分别为假和真;处于“XP+是+谎言”格式,言者进行一次评价,或者言者进行二次评价时言者和信源处于同盟关系,“谎言”指称对象为假;处于“XP+是+谎言”格式,言者进行二次评价时言者和信源处于反同盟关系时,“谎言”指称对象为真。

立场表达功能上,有些句子言者没有明确表达出“谎言”指称对象的真假,但句子中往往包含言者的认识立场,言者可以持赞同性立场、反对性立场和中性立场。

参考文献:

[1]袁毓林,寇鑫.现代汉语名词的叙实性研究[J].语言研究,2018,38(02):1-13.

[2]寇鑫.外壳名词的预设类型及其语用功能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23,37(01):57-7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Biber,D.&E.Finegan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J].Discourse Processes,1988,11(1):1-34.

[5]Tsang,Chui Lim.A Semantic Study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e[D].UMI,1981.

[6]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68.

[7]张谊生,白云,蔡淑美等.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