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五色诊法颜色词英译分析

2024-10-31卢衍琦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蕴含着深奥的医学智慧,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内经》文化底蕴深厚,翻译难度高,迄今为止,《内经》全译本寥寥可数,因此更应推进对《内经》的英译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书中颜色词的翻译方法,以李照国和吴连胜、吴奇父子译本为例,简要分析《内经》中青、赤、黄、白、黑五色的英译方法,了解五色与五脏、五行的联系,加深对五色的理解,从而总结出《内经》颜色词一般英译方法。

【关键词】《黄帝内经》;颜色词;五色;青赤黄白黑;典籍英译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高校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思考”(项目编号:2022JGZD036)。

一、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内经》上承先秦医学理论,下启中医学发展脉络,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1]。

“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古今医统》),望诊位居中医四诊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望”主要指望面色、目色,医师通过观察病人“五色”,可以得知病人五脏六腑的强弱盛衰,对诊断病人健康疾病状态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五色”[2]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而这种根据“五色”判断病人健康状态的方法又称“五色诊法”[3],是中医治疗的一大基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但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行文简洁,其中所蕴含的医学奥秘极其丰富,在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这也为《内经》的英译形成了困难。五色作为中医一大基础元素,对其进行深入地辩证分析有助于推动中医学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足发展。因此,本文将简单梳理《内经》的英译发展历程,并对李照国以及吴连胜、吴奇父子译本进行简要分析,以加深对《内经》中五色的正确理解,在颜色词英译方面为后续《内经》英译研究者提供帮助。

二、《黄帝内经》英译发展梳理

中医典籍翻译工作开始于汉代,至今已走过一千多年。然而直至1925年,德国人Percy M·Dawson发表了一篇题为Suwen,the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的学术论文,这才拉开了《黄帝内经》英译历程的帷幕,且一直到1949年才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译本,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其翻译难度之大。美国译者Ilza Veith于1czzO7uaixElGMqAbQxAbSQ==945年开始翻译《黄帝内经》,完成《素问》前三十四章的英译工作,其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于1949年出版,1966年修订再版,后又分别于1972年和2002年两次再版。Veith译本从医学史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初步介绍,是第一部较完整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于1950年发表了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简单介绍和评论了《黄帝内经》中的部分重要章节,这是华人首次把《黄帝内经》翻译成英语。由加拿大华裔Henry C·Lu翻译的The Yellow Emperor's Book of Acupuncture于1973年出版,其译本保持了原文的连贯性。美籍华人Maoshing Ni翻译的《素问》全译本于1995年出版,其译本将阐释融入译文中,语言通顺流畅,深受读者欢迎。吴连胜、吴奇父子合译的《黄帝内经》全译本于1997年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该译本获得了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朱明以《内经讲义》为底本译成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于2001年出版,该译本在国际上反响热烈。德国医史学家Paul U·Unschuld于2003年出版《黄帝内经·素问》英文全译本,这是西方迄今规模最大的典籍翻译工程,具有重大文化、学术价值。李照国教授翻译的《素问》和《灵柩》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出版,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极大限度地保留了《黄帝内经》的文化内涵。针灸医生王钊、王军将《素问》和《灵柩》中关于针灸的内容重新编排并翻译为英文,书名为Ling Shu Acupuncture,该译本口碑分化严重。罗希文教授将《素问》前二十二章译为英文,书名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为全英译本。英国人Richard Bertschinger从易于读者理解中医经典的角度,翻译了《黄帝内经》节选内容,于2015年出版了Essential Texts in Chinese Medicine:The Single Idea in the Mind of the Yellow Emperor[4]。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译介和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更新,各译本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使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但都为中医文化对外传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本文将着重分析《内经》中颜色词的英译。颜色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研究《内经》中颜色词的英译方法,不仅是对中医文化翻译技巧的探索,更是对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的深化。颜色词英译是否忠于原文关系到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否得到准确传达。中医文化中,颜色常与人体健康、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等紧密相关,如“面色红润”反映气血充足,“面色青紫”则可能暗示气血瘀滞。在英译过程中,若能够准确把握这些颜色词的含义,并选择恰当的英语表达,将有助于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疗理念和方法。因此,颜色词的英译研究对于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颜色词的英译方法,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医文化特点的翻译策略,为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选取李照国以及吴连胜、吴奇父子《内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译文的忠实性分析两份译本中颜色词翻译的优缺点,并给出个人评价,并在文末总结中医颜色词英译的三大要点。

三、《黄帝内经》五色英译分析

《黄帝内经》中以五色对应五行,即“青”对“木”,“赤”对“火”,“黄”对“土”,“白”对“金”,“黑”对“水”[1]。又有“木生酸,酸生肝;火生苦,苦生心;土生甘,甘生脾;金生辛,辛生肺;水生咸,咸生肾”[3],因此青、赤、黄、白、黑分别配属肝、心、脾、肺、肾,五色对应五脏,五脏异常可通过观五色辨别出来,又五脏六腑紧密相连、互为表里,由五脏六腑表现出的五色可反映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因此观五色成为中医诊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分析五色的不同译法至关重要,辩证分析不同译家对五色的译法有助于推动中医书籍英译的长足发展。

(一)“青”英译分析

据统计,“青”在《素问》和《灵柩》中共出现111次[1],但其意思根据形容对象的改变而有所异同。在《黄帝内经》中有“东方之色”指大自然的颜色;有“肝色青”形容脏腑之色;又有“青脉”指筋脉之色;还有“面黄目青”形容眼睛之色。汉语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青”并不只有“绿色”之义,因此在英译时不能一味译成“green”,而应根据对象分类讨论。

“青”从殷商以来多为颜色词,主要表示绿色和蓝色,有时也可表示黑色,其具体指何种颜色主要根据其对象而定。若是形容自然之物的颜色,则表示绿色;形容织物颜色以及人的肤色、筋脉之色时则表示蓝色;而中古之后,用“青”形容头发和眼睛时则表示黑色,鉴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在中古之前,因此这种情况不在本文的考虑范围内[6]。笔者从《黄帝内经》中选取了少量带有“青”的句子,并以李照国和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译本为例,对书中“青”的英译进行简要分析。

例1: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素问·五藏生成论篇》)

吴氏父子译文:The five colors and the five tastes are conform with the five viscera...green conforms with the liver and sour taswcgkLD+NaI65qZKebAXKaGBpj4uQOGN8WTbN4Fjd86Q=te...

此句中“青”作为“五色”中一员出现,是指五色中的一种颜色。五色中“青”又称“东方之色”,这是因为青对应五行中的“木”,而“木”在五行中对应东方,因此五色中“青”表示草木之色[5],因此表示绿色,吴氏父子将其译为“green”是正确的译法。

例2:诊血脉者,多赤为热,多青多痛……(《灵枢·论疾诊尺》)

李照国译文:In diagnosis of blood Collateral,red color of blood Collateral indicates heat Syndrome,blue color of blood Collateral indicates pain Syndrome...

此句中“青”形容筋脉的颜色,因此应将其理解为蓝色,李译本将其译为英文中的“blue”符合原文意思,同样做到了忠于原文。

分析吴氏父子译本和李照国译本对“青”颜色词英译法发现,要得到忠于原文的翻译必须理解原文语境,分析颜色词本身在原文语境中的含义,再根据含义选择适合的词语进行意译,方能传达原意,起到真正的信息传达和交流作用。尤其是针对《内经》此类带有强烈文化底蕴的书目,切忌盲目直译,必须认真分析原文语境。

(二)“赤”英译分析

颜色词“赤”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约170次,是五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颜色词。“赤”作颜色词时均表示红色,常见的译法包括red, reddish, reddened等,虽然均表示红色,但三者还是存在细微区别。red更偏向于形容静态的颜色,reddish则更偏向动态词汇,表示“发红”,而reddened则更侧重于“变红”这一过程。因此在翻译表颜色的“赤”一词时,可根据动静程度选用合适的词汇。除表颜色外,“赤”一词还与“火”“热”相关。所谓赤者火色也[3],“赤”色也是“火”色,炎帝发明了火种则尊称其“赤帝”。因此“赤”常与“火”“热”相关联,此时译为red并不是最佳选择,译成hot,heat,fire等更加贴切[7]。

例3: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素问·刺热篇》)

李照国译文:In the febrile disease of the liver,the left cheek turns red first.

吴氏父子译文:In febrile disease,when the heat is in the liver,the red colour will appear on the left cheek of the patient first.

根据原文意思为肝脏发生热病,左颊先见赤色,由此可知这里的“赤”应当指“红色”,李译本和吴氏父子译本都在颜色“赤”的基础上补充了动词,使得句子语义更连贯,李译本将处理成“变红”即“turns red”,吴译本译为“red colour will appear”,两译本都符合原文含义。

例4:……大热消烁,赤沃下,蜇虫数见……(《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李照国译文:...Then extreme Heat will scorch things and cause hemorrhage...

吴氏父子译文:...and the earth will have scorching heat like summer.In a man,the diarrhea with bloody stool will occur...

“赤沃”是中医中一症状名,意为“痢下赤色粘沫”,《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道:“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其中“溏泄”意为水泻或大便稀溏,由此推测“赤沃”一词应与腹泻相关。李译本中的“hemorrhage”为医学术语,意为“出血”,据医学词典显示hemorrhage常指因身体承受重大打击或因服用药物而导致的大量不可控出血,这一点与原文意思相左[11]。而吴氏父子译为diarrhea with bloody stool更贴近“赤沃”的意思。因此从对原文忠诚度这一角度评判,吴译本更加准确。此外,吴译本还用bloody代替颜色词red,以物显色,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也填补了东西方读者的文化差异,甚是精妙。

(三)“黄”英译分析

据统计,颜色词“黄”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42次。在翻译颜色词“黄”时,有两处地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当用“黄”形容面色时不应直译为“yellow”,而因译为“sallow”,这是因为在英文中用“yellow”形容肤色往往带有冒犯之意,而“sallow”在英文中表示皮肤蜡黄、微黄,既能传达“面黄”之意又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歧义;二是当“黄”代替五行中的“土”时,应将其译为“earth”[8]。而当“黄”指代五色其中一色时,直译为“yellow”即可。

例5:……寒热,身痛而色微黄……(《灵枢·论疾诊尺》)

李照国译文:...body pain with slightly yellow skin...

吴氏父子译文:When the patient is painful in the body,slightly yellow of the complexion...

例句中“身痛而色微黄”意为身体疼痛,面色微黄,因此,根据原文语境,此处“黄”系形容皮肤颜色微微发“黄”。而李照国译本和吴氏父子译本都将“微黄”译为“slightly yellow”,从对原文忠实度角度评判,两种译本都略有不妥。具体而言,西方文化中鲜少用“yellow”形容人的肤色。用“yellow”形容肤色、面色在西方文化中带有冒犯之意,属于禁忌词,在交流时容易引起误会[10]。

笔者认为此处将“微黄”译为“sallow”更佳,剑桥词典对“sallow”一词的解释是“(of people)yellowish and looking unhealthy”,常用搭配为“a sallow complexion”,与原文语境中由于身体不适而脸色显黄相契合,比“yellow”更贴合原文含义,更忠于原文。

(四)“白”英译分析

五色中的“白”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约155次。颜色词“白”在《黄帝内经》中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当“白”作为颜色指代五色之一时,可直译为“white”;二是当“白”形容面色时,应译为“pale”更为贴切。

例6:……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灵柩·五禁第六十一》)

李照国译文:...pale complexion and black blood clots in stool...

吴氏父子译文:...pale and dark in the complexion,

red and black blood clots occur in the stool and the disease condition is quite serious...

例句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原意为肤色苍白无华,大便下血块。由此可知此处“白”形容面色,李、吴译本均将此处的“白”处理为“pale”,贴合原文语境,符合原文含义,都做到了忠于原文。

例7:……命曰白气微泄。(《素问·调经论》)

李照国译文:...known as slight leakage of Baiqi(White-Qi).

吴氏父子译文:...is called the slight discharge of the white-energy.

该例句的含义为,血气尚未并聚,无偏聚偏盛,五脏各自相安时,邪气只侵犯皮肤,病症轻微,叫做“白气微泄”。这里的“白气”在原文语境中指“肺气”,即“白”指代“肺”。李照国将“白气”直译为“Baiqi”并加注White-Qi,而吴氏父子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白”译为“White”,但与李译本不同,吴氏父子考虑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将“气”意译为“energy”,增强了译文的交际作用。然而李、吴译本均未做到忠于原文,“白”一词的真正含义在两份译本中都未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西方读者对中医学了解甚浅,为有效传达信息,笔者认为此处的“白”意译为“lung”,而“白气”可以处理为“lung-energy”。

(五)“黑”英译分析

据统计,“黑”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约125次。在《黄帝内经》中,“黑”多作颜色词使用,一般可直译为black或blackish等在英文中表黑色的词汇。然而,“黑”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直译为black。黑色是北方之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因此“黑”与水和肾关系密切,当其指代五脏中的“肾”或五行中的“水”时,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意译处理[9]。此外,在《内经》中,“玄”“漆”亦有黑色之意,在英译时也需要格外注意。

例8:……次想黑气自肾而出……(《素问·刺法论篇》)

李照国译文:Then imagine that Black-Qi comes out of the kidney...

黑色是夜的代表色,夜有暗藏之性,而肾是人体中封藏精力之处,因此将黑色与肾相对应。例8中从肾中出来的黑气实指肾气,肾气并无颜色,而李译本将“黑气”译为“Black-Qi”略有不妥,会误导读者认为肾气是黑色的,实则不然。因此用“Kidney-Qi”代替“Black-Qi”更合理。

例9: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素问·长政大论篇》)

李照国译文:Shenqi(Kidney-Qi) ascends to follow [Tianqi(Heaven-Qi)],Black(Water-Qi) arises and Water changes.

在该例中,李照国译本将“黑”译为“Black”并括号注释其为“Water-Qi”,符合原文内涵,但若能直接用“Water-Qi”代替Black则更便于读者理解,并且Water-Qi可以与后文中的Water changes相照应。

例10:其味苦咸,其色玄丹……(《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李照国译文:Bitter and salty in tastes,black and red in colors...

吴氏父子译文: They are the bitterness and the saltiness;

in colors,they are black and red...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在原文语境中,“玄”指黑色。在《内经》中,“玄”通常与表示红与黄的颜色词搭配使用。如例句中“玄丹”指的是黑红色,李、吴译本均将“玄丹”译为“black and red”,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忠于原文[12]。

四、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内经》中青、赤、黄、白、黑五色英译方法,重点研究李照国和吴氏父子《内经》译本中对颜色词英译的处理方法,指出李、吴译本各自优缺点,得出《内经》颜色词英译方法有三。其一,译者必须了解颜色词所处语境,根据颜色词的具体含义进行意译处理,切忌生硬直译。其二,留意一词多义,同一颜色词在不同语境下指代的颜色不同,如“青”可以表示绿色、蓝色、黑色,译者需了解“青”代表不同颜色时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给出合适译本。其三,译者需广泛涉略颜色义词,如“玄”和“漆”表黑色,“赤”和“丹”表红色,译者需提高对颜色义词的敏感度以形成忠于原文的译文。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深奥复杂涵盖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诸多领域。《内经》体量之大,翻译难度之高,至今出版的全译本屈指可数。正因其翻译难度大,学者们才应投入更多精力加深《内经》各内容分支的英译研究,只有研究透了,才能降低翻译的难度和门槛,从而进一步推进这一中国经典医学著作的英译工作发展。本文选择了《内经》中颜色词这一研究方向,简要分析了青、赤、黄、白、黑五色的英译方法,总结了三点《内经》颜色词翻译方法,进一步夯实《内经》颜色词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程颜,陈嵩,杨婷.《黄帝内经》“红”系颜色词训诂与英译策略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07):167-169.

[2]郝娜.浅谈《黄帝内经》望面色之五色诊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3):7-9.

[3]李照国,刘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zK7z5/ALiTNcc5N5f56ZRD734SSbuNu6h/1gJwTy3R0=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4]李照国,刘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spiritual pivot[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闵玲.《黄帝内经》英译本概述[J].西部中医药,

2019,32(02):142-145.

[6]王超,刘寨华,吴琼等.论《黄帝内经》“精明五色”诊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01):17-19.

[7]王玲.《黄帝内经》中颜色词的英译研究——以颜色词“青”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02):53-56.

[8]吴连胜,吴奇译.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徐朝华.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8.

[10]姚宇,宁梅,曾安安.《黄帝内经》“黄”的英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2):27-29+96.

[11]姚宇.论《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D].贵州大学,2022.

[12]叶年华,余静.中医颜色词术语“黑”的英译探析——以《黄帝内经》为例[J].英语广场,2022,(1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