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舞中的“形”“象”“神” 摭谈
2024-10-31彭凯
【摘要】“形”“象”“神”是我国古典舞蹈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也是古典舞艺术审美呈现的重要元素,因此探讨三者的关系与应用可以实现古典舞的精彩演绎。本文首先梳理了“形”“象”“神”的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相互融通、逐层超越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形”“象”“神”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体现,认为“形”是中国古典舞的外在表现,是动作语言;“象”是古典舞的舞台形象与舞蹈意象,是对“形”的超越;“神”是古典舞表演的最高境界,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形神理论;中国古典舞;形象塑造;“形”“象”“神”
在我国的舞蹈艺术领域,中国古典舞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意蕴彰显出东方古典韵味,极具有吸引力。[1]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京剧、昆曲中的舞蹈形式,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基本元素,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刚柔并济、圆润细腻和形神融通的艺术特点,是中国舞蹈迈入崭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形”“象”“神”是古典舞艺术中的核心范畴,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指向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创生。例如,在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古典舞蹈演员要做到内外统一,即通过外在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在的神韵之美。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为研究对象,在理清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脉络基础之上,聚焦古典舞的“形”“象”“神”等核心概念,结合古典舞中的形象塑造深度探讨“形”“象”“神”之间的关系,挖掘古典舞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一、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述
舞蹈是基于人体为载体的表现性艺术,是人类情感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出来的艺术样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内容。而中国古典舞的出现与发展,是对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具有独特的东方古典韵味,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是我国“形神论”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古典”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意为“典范”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古典”有两个含义:一是古老的;二是典雅的。中国古典舞就是古老而典雅的舞蹈的统称,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彰显,并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审美的舞蹈样式。中国古典舞至今没有定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戏曲艺术的土壤,戏曲中的舞蹈样式奠定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雏形,之后借鉴西方其他优秀的舞蹈元素,再结合中国文化独特的土壤,中国古典舞艺术由此应运而生。“中国古典舞”一词最早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最初指的就是京剧、昆曲中的舞蹈内容,之后这一概念逐渐被接受。20世纪50年代的古典舞指的是以传统戏曲为基础,结合中国美学内容,形成刚柔并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等协调统一的舞蹈作品。[2]当d40c29127fe0dfe308711cd941e04ae7然,作为一种发展的艺术样式,中国古典舞分为“历史”与“当下”两种形式。[3]“历史形态”指向的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内容,以其多元的样态广泛存在于古典的文学、绘画和造像等艺术之中,其中动态的舞蹈则进入到戏曲艺术领域;“当代形态”指向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代舞蹈艺术家融合中国传统舞蹈及西方芭蕾等舞蹈元素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独具中国美学的舞蹈范式,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二)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脉络
如前文所述,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形态悠久,发端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之中,是古代劳动人民情感的载体和精神寄托。早在我国的夏商时期就出现了供上层贵族享乐的舞蹈样式“侈乐”,是上层人民奢侈生活的见证,到了周朝雅乐等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样态及审美范式。秦汉时期,男子乐舞及女子乐舞的出现,呈现出阳刚与轻柔的双向之美,与此同时各种物器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将传统的舞蹈艺术发展引向一个新的方向。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舞蹈朝着南北两派继续发展,北方舞蹈雄浑大气;南方乐舞清雅亮丽,并孕育出清商乐舞蹈,开创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新领域。隋唐时期,中国表演性舞蹈艺术发展到了顶峰,不仅上层统治阶级喜好舞蹈,平常百姓也能够沉浸在丰富的舞蹈文化氛围之中,同时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剧,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注入更多的血液与活力。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的舞蹈理论也更加得丰富与完善,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朝着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呈现“雅俗共赏”的特点,由隋唐的雍容华贵转向清雅隽永,并随着市民文化的兴盛,将舞蹈艺术引向戏曲与民间歌舞中。循着宋朝舞蹈发展的轨迹,元明清三代将传统舞蹈艺术继续在戏曲等领域推进,最终奠定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范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舞蹈艺术家们将中国传统舞蹈与西方现代舞蹈艺术融合,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诉求,将各种舞蹈理论融入其中,构建新的“中国古典舞”艺术样式。
二、“形”“象”“神”的内涵及关系探讨
(一)“形”和“神”的内涵及关系
形神之辨,自古有之。所谓“形”即外在的物质性,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神”则是由“形”而体现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先秦时期,形神之辨主要体现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器之论”。例如,形而上者为“道”,表示事物的发展与生长过程;形而下者为“器”,强调事物由内而外的具体表现形态,两者相辅相成。至汉代,形神关系倾向于“传神写照”;及至唐宋,“重神而轻形”成为主流审美观,如中国传统写意画重视意蕴美;明清时期倾向于“斟酌于形神之间”[4]。这也是形神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除了哲学与美学层面的阐述,形神关系还体现于艺术层面,如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
舞蹈艺术中的形神关系,“形”即外在的、直观的、可视化的舞蹈动作与形态,是构成舞蹈的艺术语言,也是表现作品神韵的基础载体。尽管如此,舞蹈艺术的魂却在于“神”的传达,如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舞蹈形象的思想情感。换言之,有神无形,形尚可求;有形无神,则止于形。可以说,没有“形”便没有舞蹈;没有“神”舞蹈便没有生命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体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象”的内涵及作用
在以“形”达“神”的过程中,“象”是两者之间的纽带,是一种超越“形”的表达媒介,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言不尽意,圣人立象已尽意”,如古诗词、传统书法、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意象”,而中国古典舞中的“象”即舞蹈形象与舞蹈意象。可见,“象”有“有形”与“无形”之分,如舞台上塑造的穆桂英、杨贵妃等人物形象;如程式化动作所营造的策马长鞭的舞台意象。因此,“象”可以囊括诸多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
(三)“形”“象”“神”的融通关系
尽管“形”“象”“神”的内涵与作用不同,但三者之间是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诗词,还是中国古典舞,都包含“形”“象”“神”三个层面,且具有逐层超越的意义关联。例如,“形”在中国古典舞中处于基础层,即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与外在形态,是舞蹈艺术的基础语言;“舞蹈形象”与“舞蹈意象”是对“形”的超越;而“舞蹈神韵与意蕴”则是对“象”的超越。换言之,中国古典舞的完成过程是由形入象,然后经象达神的过程。经典的中国古典舞均具有扎实的舞蹈动作、立体的舞蹈形象与舞蹈意象、韵味无穷的舞蹈意蕴三个层面。
三、中国古典舞形象塑造过程中“形”“象”“神”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是传统艺术审美观的经典代表,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其中,塑造舞台形象是古典舞的基本目标,而形象的塑造既要立足舞蹈本体“形”,符合古典舞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规律,也要超越形与象传达出舞蹈作品的“神”。
(一)古典舞的“形”:以舞蹈肢体动作为基础
在中国古典舞中,“形”即舞者的肢体动作,是舞者与观众沟通的媒介,如舞蹈的动作、造型、舞姿等。但是,无论是动作还是造型,都经过了“艺术化”处理,都要满足古典的审美观或传统文化符号的特点,而非简单的生活动作或概念动作。[5]因此,中国古典舞的“形”需要具备几个必要条件。第一,要体现古典审美观或具备传统舞蹈特点。比如圆场、按掌和山膀等中国古典舞中独特的步伐和风火轮、云间转腰、提沉冲靠等典型舞蹈动作等。第二,中国古典舞的“形”需经过专业训练方能熟练且规范掌握。这是因为,古典舞的基本舞姿或典型动作是由各种动作的有机组合而成,倘若没有持之以恒的专业训练,那么舞蹈动作便没有艺术表现力,没有艺术表现力也就不可能塑造经典的舞台形象与意象。第三,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蹈动作必须具备可表达性,即“形”要能够服务于“神”,而不是无意义的动作表演。以古典舞《月上中秋》中的“形”为例,演员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以及一颦一笑,无不彰显着古典的审美观念。例如,当演员做出180度的旁腿控制,既体现了对古典舞蹈动作的熟练程度,也为接下来“少女月下漫游”的场景铺垫好动作基础。同时,纵观整个舞蹈动作,既包括古典舞对“圆”的追求,也包括xNideLrxM4C5FApd+BA4ml/51IFSA97plzjN9mR7lGU=“欲下先上”式的动作规律,如演员拧身站立后迅速吐气回身下蹲的动作,在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中彰显了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4b9z6Nxifr6Jj4LVxKsW+hkZgGKVxvUMnvqfVrMSAHY=综上而言,在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过程中,“形”是基础与前提,既要为形象塑造与舞蹈意蕴服务,也要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如舞蹈演员通过艰苦专业的训练而展现出的动作同样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总而言之,没有具备中国古典审美观的“形”,就无法为接下来的形象塑造与传神表达服务。
(二)古典舞的“象”:以“形”塑造舞台形象
如上述“形”与“象”的超越关系,“形”是古典舞的外在表现,而“象”则是对“形”的超越。“象”不仅具有古典舞外在的“形”,而且具有完整内容,是超越了“形”的内容表达,即通过“完整的形显现为象”。因此,在塑造舞台形象时,必须先从具备古典审美趣味的“形”入手,然后经由“象”的内容表达来塑造形象。
“象”的内容性表达不仅要通过连贯性动作完成情节、情境以及形象的演绎,同时还要嵌入舞蹈编导或演员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动作表达。可见,“象”在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需具备概括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第一,概括性是指要展现完整的舞蹈动作—— “形”,也要内蕴编导与演员的主观情感,还要体现生活内容或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以古典舞《木兰归》为例,该作品以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内容,而人物“木兰”即作品的“象”,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以及作为女子的儿女情怀。例如,演员的外在形象以及刚劲有力的动作组合可体现其英雄气概;具备中国古典审美意蕴的圆、倾、拧等动作语言则体现了木兰的儿女情怀,这两个特点就是编导要表现的“巾帼英雄”形象。可见,“象”具有对生活、动作、情感的概括性。第二,形象性是指古典舞要能够在观众脑海中呈现出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或舞台意象。因此,舞蹈演员的动作只是表达“象”的一种手段与途径。以经典古典舞《飞天》为例,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演,要能够使观众在脑海中勾勒出飞天仙女这一生动立体的舞台形象。通过演员手中的长绸以及S型曲线、三道弯姿态等动作语言,要使观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个祥和、安静、美丽、善良的飞天仙女形象,要体现编导塑造飞天女神形象的创作意图。当然,除了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象”还可以指舞台意象,如《爱莲说》中用于托物言志的舞台意象“莲”,是编导、演员将主观情感与客观之物有机结合的“象”,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想象,从而实现两者的情感共鸣。第三,情感性是指古典舞表演过程要富有思想性与情感性。一方面,“象”要体现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象”要体现舞蹈演员对人物形象或作品内容的精准把握,方能塑造典型的舞台形象与意象。这就要求舞蹈演员仔细揣摩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然后通过古典舞的动作语言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
(三)古典舞的“神”:以“象”传达舞蹈意蕴
古典舞中的“神”恰似古诗词中的意境,能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古诗词注重意象对意境营造的作用,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对悲凉意境的营造,能够引导读者在联想与想象中获得审美体验。中国古典舞中的“传神”是对“象”的超越,超越了具体的动作语言、舞台形象与意象,是一种不可言说和不可描述的“象外之象”。因此,“传神”是古典舞表演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舞中的“神”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神”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经由“象”而来,是对“象”的超越与升华。这对舞蹈演员的动作完成度以及舞蹈形象的塑造程度要求极高,否则就无法实现传神的艺术效果。第二,古典舞的“神”是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由于“神”是古典舞表演的终极目标,因而需要演员对作品进行反复揣摩与体悟,然后方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三,“神”是古典舞表演的“点睛之笔”,是评价舞蹈演员表演水平的最高标准。第四,古典舞中的“神”要映射出传统文化内涵与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优秀基因。以古典舞《黄河》为例,作品通过大跳、翻滚、扑倒、横向张开跳跃等古典舞动作语言词汇,呈现了性别模糊的舞蹈演员,不仅表达了黄河热情奔涌的不可阻挡之势,也表达了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英勇无畏、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抒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见,这种态势、精神、情怀正是作品《黄河》的“神”,因而成为古典舞的经典之作,只有超越具体的“形”与“象”,进而升华出抽象的“神”,古典舞才算完整。
四、结语
综上,“形神论”是我国古典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从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戏剧到中国古典舞,对“形”与“神”的探讨是学术界、艺术界和教学界绕不开的话题。中国古典舞的“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与传统文化内涵,如圆场、按掌、云间转腰等舞姿与动作;“神”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终极目标,即由舞蹈演员完成的“象”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形”“象”“神”之间有着微妙的内部关系,他们共同促进中国古典舞呈现出意蕴无穷的美学特色,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娇.“形神观”视野下中国古典舞在舞剧《妆》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9.
[2]覃嫔.舞蹈艺术的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37-138.
[3]宁亚群.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21.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2,353.
[5]王佩英.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