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流浪地球2》与《天地大冲撞》比较分析
2024-10-31申宇彤
【摘要】科幻电影是依托于历史和现实,对未来展开想象的文化产品。国产电影《流浪地球2》和美国电影《天地大冲撞》同为灾难科幻题材,都呈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和人类如何度过危机的过程。在影片的科幻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彰显。但两部影片中人物在相同阶段的动机和目的却截然不同,这也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以这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西方电影不同灾难叙事背后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西文化;《流浪地球2》;《天地大冲撞》
一、前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基于人类所面对的战争冲突、生态问题等危机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体系,在文化作品中也有大量体现,其中以全人类共同面对全球性灾难为题材的科幻电影最为大众所熟知。《流浪地球2》和《天地大冲撞》便属此列。前者上映于2023年,讲述了发生于未来的太阳危机下,全人类最终决定将地球推离太阳系的故事;后者上映于1998年,描述了一颗彗星将撞向地球,毁灭全球物种,宇航员炸毁彗星,最大化降低了彗星碎块对地球的破坏程度,人类得救。两部电影都对人类如何应对危机展开想象,以不同价值体系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当时和今天,科幻电影都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局势危机的地震仪。”[1]电影学者克里斯蒂安·黑尔曼曾说。由此可知,科幻电影与当下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本文选取的两部影片虽在制作时间上相隔较远,却都诞生于中美两国经济上升、国力兴盛之时,因此可作为对比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探讨两部电影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性灾难
在科幻背景下,浩瀚宇宙往往是危机的源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来自宇宙的威胁,也因此更易产生凝聚力。本文选取的两部电影中都发生了全球性灾难,此时每个民族、国家都意识到人类是作为整体而存在。
(一)生态灾难
两部影片对未来灾难的想象都是生态极度恶化,环境不再适宜生存。《流浪地球2》中地球灾害频发,资源枯竭,疾病风险加剧,最终太阳系会被太阳吞没。《天地大冲撞》中彗星撞向地球后会掀起巨大的海啸,淹没大片陆地和城市,之后两年内尘沙蔽日,植物将在四周内死亡,动物将于数月内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在两部电影中均有呈现,包括灾难前人类对生态灾难的忽视,灾难后人类在恶劣环境中难以生存的境况。
直到周遭环境剧变,电影中的人类才意识到灾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止将目光放在当下,它强调人与自然在发展中并非处于对立面,号召世界各国人民应携手共同为现在、为未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两部电影都通过对末日环境的想象,表达了对目前人类不够重视生态问题,只看到自己眼前利益的担忧。
(二)社会灾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包容国家、民族差异的前提下强调人类的整体性,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倡导对话和协商。
两部电影中,人类在得知会发生灾难后,都爆发了暴乱,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流浪地球2》中,因危机应对方案成本高昂,实施难度大,各利益方所受影响不断增加,武装暴乱四起,到处袭击破坏,各国进入备战状态,人类内战一触即发。《天地大冲撞》中,人们需抽签进入避难山洞等待地表生态恢复,而50岁以上的人没有资格参与抽签,于是人们竞相逃亡,争夺物资,暴乱、打砸、抢劫不断,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社会秩序对个体生活和社会整体存在都具有积极意义,社会秩序的缺失会破坏社会整体的团结性,进而影响到每个个体。无论是《流浪地球2》里中国政府独自继续执行方案,呼吁各国搁置分歧、停止备战,将精力投入到应对威胁全人类的太阳危机中,还是《天地大冲撞》里美国政府颁布灾时政策,调用军队镇压暴乱,执法从重从严,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重新团结人类。在影片中,人类直到灾难降临才终于意识到生存是需要所有人共同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三)人性灾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认为人类政体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提倡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全球社会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针对当前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竞争性越来越强,社会撕裂程度越发严重,个人注重追逐私利,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侵占掠夺他人利益。然而各自为营的个体在涉及人类前途命运、关乎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危机和风险,这也是经常出现大型灾难的科幻作品所热衷探讨的话题。
《天地大冲撞》中,大众得知彗星将撞向地球,宇航员已出发去炸毁彗星解决危机,他们生活照旧,互相猜忌,争名逐利,挥霍浪费。而在得知宇航员失败、经过抽签才能进入避险山洞后,人们开始争抢资源,各自逃命。因只有极少数人获得存活机会,昔日好友不再往来,同事搭档反目成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达到极点。但在彗星碎块掀起的海啸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实面前,这些争抢变得毫无意义。《流浪地球2》中也有类似情节,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资源紧缺让人与人的关系越发紧张,各国政府调动资源能力不同、建设地下城进度不等,联合政府决定通过抽签确定地下城准入资格。于是能否进入地下城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升级的导火索,人们开始关注地下城名额,而忽视了原本的目标——实施在太阳危机爆发前能将所有人带离太阳系的流浪地球计划。
三、不同价值体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科幻电影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反映,本文所举的两部电影也是对现实中中美两国国际认知的映射,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两国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
(一)共商共建与一国主导
《流浪地球2》是全人类视角叙事,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危机面前的情绪、状态和行动都得到呈现,人类表现为存在个体差异但统一的整体。世界各国共同成立了拥有实权的联合政府,在会议桌上争取权利、落实责任,督促各国搁置争议,共同商讨实施解决危机的方案。影片也并没有回避联合政府内部的不同声音,而是直接展现了冲突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人类如何从分裂到团结得到了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天地大冲撞》则是从两位主角展开,重点刻画了他们的情感变化,全人类对危机的反应则作为闲笔被草草带过。危机出现后,向世界宣告这一消息的是美国总统,制定应对方案的是美国政府,除俄罗斯以派出一名宇航员为代表出现在方案制定结果中外,其余各国在影片中均只作为方案的执行者保持隐身。可以说,美国是该片中带领人类应对危机的绝对主导。
两部影片的叙事差异来自于现实中中美两国不同的国际政策,也是其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主张以世界人民为中心,切实关注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各国共商共建,协调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这一方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新时代的体现。
早在春秋时期的《礼记·礼运篇》就提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念,倡导天下一家、人人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团结各国、共同发展的思想也早已有之,《尚书·虞书·尧典》有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2],是以尧帝团结各国的事例教导后人。《左传》也提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儒家代表人物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提出“民胞物与”,即世人皆我同胞,万物皆为同伴。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友善邦交、平等相待的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历经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此处“天”指自然,即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认为天、地、人三者不可分割,人若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主张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万物平等;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无一不表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应遵循自然规律。
《天地大冲撞》制作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时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政治上以本国为中心,与他国缺少对话和协商,认为自己掌握全球事务的主导权。冷战后美国人深信美国是最理想的国家,自认是上帝的选民,并认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于是产生了“美国优越论”。
(二)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
两部电影都有呼吁人类团结共同应对危机的演讲。《流浪地球2》引用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观点,周喆直在联合政府以一根1.5万年前人类股骨的断裂和愈合阐释为什么要团结。在那个时代,大腿骨折是一种致命的伤势,因为在野外人们易受寒酷、饥饿和野兽袭击之害。然而,这根治愈的大腿骨表明有人花费了大量时间为伤者提供援助,用绷带包扎伤口,护送他到安全地方,耐心等待他慢慢康复。这种团结就是文明最初的标志,而要延续人类文明,也只有团结。周喆直借此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一起突破困境。
在《天地大冲撞》中,美国总统在第一次炸毁彗星失败后发表讲话,是以上帝为引,表示无论不同国家、宗教的人们如何称呼上帝,请不要恐慌,自己将虔诚祈祷,愿神赐予人们奇迹。
从两段演讲中不难看出,中国属世俗文化,而西方属宗教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相信在灾难面前用实际经验帮助人类渡过难关。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经历过种种灾难,都是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走出困境,因此《流浪地球2》中,值全人类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的演讲是为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凝聚更多力量,主动创造生的机会,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西方则不同,两希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来源,在西方历史上,宗教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他们认为上帝创世以前就预定了个人能否得救,他人或组织不发挥任何作用,所以西方人在遇到危机时会本能地选择向神祈祷救赎的降临。又因为西方历史多因宗教冲突而纷争不断,因此在《天地大冲撞》中的危机面前,美国总统提到“无论你们如何称呼上帝”,是为了劝解人们在死亡面前能放下成见,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同时怀抱希望,期待奇迹的发生。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超越了民族、国家,是真正让人类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全球性危机的观念。两部影片也分别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角度呈现了这一观念。
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和谐,儒家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家和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家是小国,国为大家,彰显了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流浪地球2》中,有不计其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选择为全人类的生存牺牲自己以完成任务。周喆直说“危难当前,唯有责任”,以一国之力担起全球义务,正是中国文化中不计较一时得失,奉献自己的家国情怀的放大化;参与饱和式救援的各国救援队,是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在全人类层面上的展现;以生命为代价奔赴月球手动引爆核弹,最终永远留在浩瀚宇宙的各国宇航员们,是科幻背景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极致浪漫。影片中对牺牲角色的群像刻画,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直观呈现,也是对集体主义的绝佳阐述。在危机面前,所有人同呼吸共命运,最终是全人类自己拯救了自己。
《天地大冲撞》中,最后拯救人类的是以美国为首派出的五位宇航员,对这五位牺牲角色的刻画重点放在了他们对个人荣誉的追求,对家庭的不舍,与亲人的告别。这一情节的背后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认为国家为了个人而存在,国家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安定,增进个人福利,因此个人做出牺牲的动机不是为了群体,而是为了个体,比如为自己的荣誉。所以其中一位宇航员在他们做出牺牲的决定后,说的是“往好的一面想,我们都会有以我们名字命名的高中”。
四、电影引发的思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针对全球性危机提出的应对方案,科幻电影则从全人类视角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大胆设想。基于此,可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针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思考,探索建立共同体的方案和途径。
(一)共同对抗全球灾难
科幻电影的灾难叙事可为人类如何对抗全球灾难带来启发。由两部影片中不难看出,要想最大程度地拯救人类、降低损失,就要以全人类视角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际社会的交往应坚持人与人的平等,从而扩展至国与国的平等。处理全球事务时坚持共商共享,互利共赢,让世界人民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各个国家都担负起参与构建全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共享成果和机遇。两部影片中,资源问题都是应对全球灾难的首要问题,决定了人类在危难时刻能否同舟共济。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国家都担起绿色发展的义务,不能置身事外,推诿责任。要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整合发展能力,协调环境治理能力,协助别国进行可持续发展,建立世界能源合作机制。
(二)在文化交融中保持文化独特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尊重差异、相互包容的共同体,如何在融入共同体的同时不丧失自身的独特性,是每个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全球化发展至今,跨文化交流频繁,强势文化的冲击导致弱势文化面临被同化、甚至消失的风险。好莱坞作为席卷全球的影视制作方,已成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输出的利器,对各国本土文化产业造成了挤压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流浪地球2》制作时间与《天地大冲撞》相隔二十余年,却在相似题材下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为内核交出了一份与好莱坞经典叙事不同的电影佳作,为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首先,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价值观。独特的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核心,在文化交融中要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注重政策保护。比如对本土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法律保护等。最后,要积极对外传播。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主动开展跨文化交流项目可以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时掌握主动权,增进互相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同化风险。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蒂安·黑尔曼.世界科幻电影史[M].陈钰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5.
[2]王云五主编,屈万里注译.尚书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
[3](魏)王弼注,楼宇烈校.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66.
[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44.
[5]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
[6]靳浩辉.中西文化对勘视域下的“群己”之辨——儒家的群体主义与基督教的个体主义之比较[J].北方论丛,2017,(03):111-115.
[7]李传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及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06):9-14.
[8]李雅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探究[J].世纪桥,2023,(12):70-72.
[9]袁建军,王娟,段停停.论美国霸权的文化思想根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2):36-39.
[10]张宏志,郑易平.析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基础[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6):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