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的追寻》中的精神生态美学研究

2024-10-31黄淋吴得禄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自我的追寻》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结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并将其投射在《自我的追寻》中。本文基于精神生态美学理论,探究现代人精神困惑的症结,以及社会的病态与原因,呼吁在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中追寻自我与“诗意栖居”;鼓励人们认清自我,努力成为真正自我的本体,摆脱人为痛苦的桎梏,培养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态,从而追寻真正的幸福。《自我的追寻》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即使在当下它也能够紧扣时代主题。弗洛姆驱策世人去寻找解决方法,摆脱精神的枷锁,追寻内心的自我,走入精神生态美学中寻找自我定位。

【关键词】《自我的追寻》;精神生态美学;精神困境;爱与人际关系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一流本科专业项目《英语》(项目编号:LPSSYylbkzy-2020-06)。

弗洛姆(Erich Fromm)的精神生态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弗洛姆的精神生态美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精神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以及精神生态的审美活动的多重统一。以生态智慧作为内核,重构精神生态美学范式,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他关注的是个体精神与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和谐健康发展。

精神生态美学和《自我的追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自我的追寻》中,精神生态失衡,走入人生困境,个体内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与个体内在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或不协调的状态。精神生态学强调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而《自我的追寻》则关注个体如何在特定环境下追求自我实现。环境对于满足个体需求和实现自我目标至关重要,而精神生态学提供了理解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框架。

《自我的追寻》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心理困境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进行深刻剖析,强调了个体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塑造。这一著作不仅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对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个体的精神生态本性,达成整个社会精神生态的重塑,激活个体被压抑的特异性,并以此建构现代人的精神人格、交往关系与生命认知,成为现代性建构的深层机制。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心智模式,在不同生命个体之间形成多元价值体系,全社会走向共生的精神生态美学模式,并塑造一种可持续心智模式。

一、精神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

精神生态美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与生态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中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哲学开始兴起,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而在美学领域,传统美学注重艺术和审美经验,逐渐发展出一种关注自然和环境美的生态美学。这二者的交汇促成了精神生态美学理论的形成。

精神生态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思想。他在其作品《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世界”与“存在”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对自然保持敬畏与尊重。随后,生态哲学家如阿尔多·莱奥波德和阿伦·内斯等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土地伦理”和“生态中心主义”等概念,这些思想为精神生态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精神生态美学是一种将生态学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重视人类心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体验。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强调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精神生态美学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心理学和美学领域,强调了人类心灵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专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精神体验和情感体验。精神生态美学理论强调环境伦理,认为美学与伦理是不可分割的。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欣赏自然的美,还要对自然保持一种伦理上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精神生态美学理论还强调生态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一种与自然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在这种体验中,人们通过感官与自然建立联系,从而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与神圣性。这种审美体验不仅提升了个体的精神境界,还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包括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研究。精神生态美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讨了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探索了自然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它的意义主要在于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现实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如何得到解决。

(三)哲学基础

哲学是研究宇宙、存在、知识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的思考。精神生态美学借鉴了哲学的思想和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四)美学基础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的学科,包括对艺术、美感、审美等方面的研究。精神生态美学将美学的观点引入到自然环境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生态审美智慧。主要关注自然环境的美学意义和价值,重视自然环境对个体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影响,指涉着一种存在论整体生态观,天人共存的在世模式。

(五)文化学基础

文化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和文化演变规律,包括对文化符号、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精神生态美学借鉴了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以及自然环境对个体文化认同和文化情感的影响,强调自然环境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身陷困境时,否定自我,把自己当成一个隐形人,企图逃避一切。人类的畏缩进一步破坏了自身精神生态。

(六)“诗意栖居”生态美学基础

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弗洛姆借用这一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类存在方式的理想状态的思考。在弗洛姆看来,诗意栖居不仅仅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而且是一种深刻的存在状态,是人类在世界中与自然、他者以及自我和谐共存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中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不断追求效率和生产力,却忽视了对当下的体验和对存在的深思。诗意栖居则强调人类应当放慢脚步,感受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存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一种深层的存在意义。弗洛姆的诗意栖居思想对现代生态哲学具有重要启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弗洛姆倡导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诗意栖居强调人类应当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摒弃对自然的征服和过度利用,倡导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面临着虚无与颓废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出路。例如,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独立价值观的建立,自由中归属感的获得,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虚无与颓废可能是时代的病痛,但也提醒人们需要反思和改变。每一个迷路人都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困惑。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寻,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我,走出虚无,摆脱颓废。

“诗意栖居说”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深情呼唤。在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诗意栖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可能性。通过对自然的敬畏、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技术的反思,可以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实现对存在的深层理解。弗洛姆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深刻的启示。60sUScutpxl0V8o97Zse3CIGV15y0DbvqMJdLYPcI1c=通过实践诗意栖居,人们可以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对世界的敬畏,走向一种更为真实和充实的存在方式。

精神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心理学、哲学、美学、文化学和“诗意栖居”生态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心灵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分析,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为人类心灵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弗洛姆的精神生态美学内涵

精神生态美学是弗洛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涉及了个体内心世界、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自我的追寻》中,弗洛姆强调个体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以及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影响,从而提出了精神生态美学的概念。鲁枢元教授强调精神生态不仅关系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还涉及“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1]148。

在精神生态美学的框架下,个体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弗洛姆认为,个体需要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和体验,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实现自我探索和内心治愈的过程。这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不仅能够带给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就,还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精神生态美学提出了一种深刻而综合的观点,特别强调个体与内在精神世界、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影响。精神生态美学的提出不仅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三、弗洛姆的《自我的追寻》

埃里希·弗洛姆于1900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以其对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刻见解闻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弗洛姆的研究跨越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自我的追寻》首次出版于1941年,正值二战期间,当时全球正经历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战前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动荡,这促使弗洛姆深入探讨自由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自我的追寻》的核心思想是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的矛盾状态。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在于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感受到深深的不安和孤独。因此,许多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逃避这种自由带来的焦虑,反而使自己陷入新的奴役之中。弗洛姆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第一,自由的两面性。弗洛姆认为,自由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自由是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和创造的能力,而消极的自由则是个体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后的孤独和不安。第二,逃避机制。为了逃避自由带来的不安,个体可能会采取几种逃避机制,包括权威主义(依附于强权)、破坏性(反社会行为)和机械化的从众(融入群体以消除个体差异)。个体通过依附于强权或成为强权者来逃避自由的焦虑。在这种机制下,人们愿意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服从于外部权威,以换取安全感和稳定。第三,权威主义人格。弗洛姆详细分析了权威主义人格,认为这种人格倾向于依附强权或成为强权者,以逃避自由的焦虑。这种人格特质在极权主义政权中尤为明显。第四,爱的艺术。弗洛姆在他的理论中也提到了爱的重要性。他认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形式,通过爱,个体能够超越自我,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

“生态危机已透过生态的自然层面、社会层面渗入人类的精神领域,人的物化、人的类化、人的单一化、人的表浅化,意义的丧失、深度的丧失、道德感的丧失、历史感的丧失、交往能力的丧失、爱的能力的丧失、审美创造能力的丧失,都在日益加剧。”[3]弗洛姆的这一理论对精神生态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的同时,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教育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需要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个体应对自由带来的不安和孤独,促进精神生态的健康与社会和谐。

四、《自我的追寻》中的精神困境

《自我的追寻》中,弗洛姆揭示了现代社会个体心灵的困境。在理解《自我的追寻》中的精神困境之前,需要先了解自我的追寻的本质。自我的追寻是指个体对于实现内在潜力、寻求个人成就和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个体对自身目标和价值的探索,以及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境以实现这些目标。一是自我认同困境。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对自我认同的困惑和挑战。这可能涉及对自己身份、价值观或目标的怀疑,导致个体感到迷失和不安。二是社会困境。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和期望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的追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家庭、学校或职场中的竞争和评价标准可能会让个体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阻碍其自我发展。还有情感困境。情感困境涉及个体在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这可能包括与他人的冲突、孤独感或情感上的空虚,影响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接纳。最后是价值观的冲突。个体内在的价值观与外部环境或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导致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时感到困惑和挣扎。例如,个体可能面临着选择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抉择。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导致了人们对内在生活的忽视,个体陷入了对自我的迷失和困惑之中。这种困境导致了个体心理健康的下滑和幸福感的丧失。精神生态失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社会压力、文化影响、物质主义、人际关系问题、环境破坏等。个体可以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能力等方式来应对和克服这些问题,实现自我追求的目标,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弗洛姆提出精神生态美学的理念,主要是试图解决个体心灵困境的问题。他认为,个体需要在内在精神世界、外部社会环境和自然世界之间找到平衡与和谐,才能够实现心灵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与《自我的追寻》中所探讨的个体心灵困境密切相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精神生态美学关注个体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重要性。个体需要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和体验,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和目标。这一观点与《自我的追寻》中弗洛姆对个体内在世界的重视密切相关,都强调了个体内在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实现心灵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精神生态美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现代社会个体心灵困境的思想框架,为人们理解和解决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对精神生态美学与《自我的追寻》的关系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个体心灵成长和社会生存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自我的追寻》中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

精神生态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存在一样,也有一个生态平衡的问题。精神生态体现的是个体与其自身关系的平衡状态被破坏,而导致的各种人际关系的失衡。在弗洛姆的《自我的追寻》中,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是一系列重要议题的核心。透视个体内心的深层需求与现代社会的困境,还有爱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模式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总之,在《自我的追寻》中,弗洛姆认为个人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根源于他的爱的能力,这就是关怀、尊重、责任感和智慧。他对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认识,揭示了人本身的精神与心理对社会的健全发展意义重大。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是个体心理成长和健康的关键。他将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母爱;另一种是对生活、自然和他人的爱。这两种形式的爱共同构成了个体内心的稳定基础,为个体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母爱方面,弗洛姆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母爱的缺失或不足会导致个体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影响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安全稳定的母婴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生活、自然和他人的爱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姆认为,个体需要通过对生活、自然和他人的爱来实现自我追求和内心满足。这种爱的形式使个体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个体内心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

除了对爱的探讨外,弗洛姆还关注了人际关系对个体生活的重要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与他人的关系密切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给个体安全感和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模式受到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弗洛姆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和紧张。人际关系中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例如冲突、孤独、失望等。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使其感到内外不一致,导致精神生态失衡。因此,个体需要通过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来缓解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

爱的力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精神变量无法有效地协调生态系统平衡时,人作为精神主体便无法健康成长,甚至出现各种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如“人性的极度扭曲导致精神的匮乏,信仰的不断缺失导致精神的困顿,爱与被爱能力的丧失导致精神的混乱”[2]。它们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而且还激发了个体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个体实现自我追求和内心满足。寻求支持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境和需求,获得理解和支持。培养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来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在《自我的追寻》中,弗洛姆揭示了个体内心的深层需求以及现代社会的困境。这一探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新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六、结语

如前所述,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中,结合精神生态美学思想,揭示了现代社会个体心灵的精神困境。寻求诗意栖居住,在爱的力量和人际关系中,精神生态达到和谐与平衡的最好状态,彰显了弗洛姆极富前瞻性的精神生态价值观。[4]他认为“追寻是重生的前奏,重生是追寻的结果”[5]73,只有在“自我的追寻”的过程中,重建精神生态;在爱和人际关系中,寻找精神归属;在生态多元系统中,更关注精神的健康成长,才能走出精神的困境,最后实现精神的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2]刘知国.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中的生态思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7.

[3]鲁枢元.精神守望[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刘贻伟.论《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的社会关怀[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7,(5):42-47.

[5]王香玲.追寻与重生:《赫索格》的神话—原型解读[J].外语教学,2016,37(02):73-77.

作者简介:

黄淋,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吴得禄,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