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雷格的“真之理论”

2024-10-31文炳棋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弗雷格继承了西方哲学家对于“真”的探究,创建了自己有关“真”的语言哲学理论,在这个语言哲学理论中,弗雷格为“真”寻求了论证媒介,明确了“真”的客观性、可知论范畴的特征,并阐明了“真”的不可定义性。且弗雷格认为求“真”的媒介——语句表达方式若有不同,涵义与意谓的定义与外延也有所差别,本文将大致介绍有关弗雷格“真之理论”的体系内容,并浅析求“真”的过程中弗雷格对涵义与意谓的认识。

【关键词】弗雷格;语言哲学;真之理论;涵义与意谓

一、弗雷格对“真”的界定

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中,“真”的理论是绕不开的一个点。真是什么?一个句子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涵义?这两个问题在20世纪初被弗雷格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说明。他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概念性的文字等方式对“真”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弗雷格将涵义与意谓两者相辅相成,创造并借助自己的形式语言和逻辑演算系统来形成自己的“真之理论”。实际上弗雷格对于“真”的研究与他之前的哲学家大有径庭,是崭新思路的开创者。

(一)“真“的性质

在弗雷格之前,各个西方哲学家们对“真”的研究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巴门尼德的“是者是真理认识的对象”的存在论,还是泰勒对世界万物本源的追寻,都证明古代西方的哲学家们一直都在试图对“真”这一概念做出自己的理论性解释,能希望通过对存在事物这一媒介来超出“人性的限制”,验证各种角度的“世界的本源”。弗雷格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他自己的语言哲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真”的概念,赋予了其不同的涵义,给予了其不同的特性。

1.“真”是高度抽象的实体化存在

比起句子的涵义,弗雷格更加强调句子意谓的重要性。因为“真”在弗雷格的眼里是作为思考的对象而存在的,因此,考虑“真”要思想和“真”本身同时兼顾。由上可以得出,“真”是一个能被思考的实体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弗雷格认为“真”并不是客观世界某种具体所知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性的实体存在。

与客观存在类似,“真”本身不会改变、演化,会产生变化的只有对“真”的认识,这也决定了“真”是不具备时空性这一特点的。对于“真”的思想方面,弗雷格还特别强调“实真”和把某种客观事物看作真这两种区别,“实真”如字面意思,为“真”本身;把某种客观事物看作真则是从认知的角度上来出发的,然而弗雷格认为,“探讨真,不是探讨具体的事件,而是探讨一种是的情况” ①。无论是讨论“真”的具体形态还是讨论对“真”的认知看法,都不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研究范围内。

2.“真”蕴含于断定形式中并被可知

“真”普遍可以被有断定或者判断式的句子以谓词的形式暗显,以“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这句话为例,该句的真值不需要专门证明,“真”已经显而易见通过泰勒斯的肯定认知被表达出来了。在弗雷格看来,“真是隐含在断定句的形式中的,只要说出一个断定句,不论说不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都表达了对真的判定” ②。真虽然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中被归纳进了可知论中,但是他也强调只有从人的思考这一维度出发,才能掌握真的抽象性。

而从弗雷格认为真蕴含于断定形式,隐于思想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真”的概念本身和思考主体对“真”的认知理解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虽然弗雷格没有给“真”的概念下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从主体理解的角度来证明。证明的前提是运用规范的标准性语言,自然语言的表述模糊性会造成认知误解,因此弗雷格建立了自己的语言体系,用自己理论化体系化的“普通语言”对“真”确立可能性的频gW5nT+5BETn0SHFPbojPBw==度来对“真”进行探究。

(二)“真”概念定义的剥离

1.另辟蹊径—— “真”本身不能被定义

一般来说,我们了解一个事物最初的步骤是接触其概念,而学习概念的常用方法是明确定义或者下定义,在了解了定义以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掌握该事物的属性、内涵、特征等。像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真之符合论”,将“真”与符合相统一起来。③这与我们常识中评判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将其分为互相等同和具有差别两种情况的思维也是相符的,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出相同性和一致性这两者与“真”的对应。但弗雷格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也否认亚里士多德对“真”的定义,在他看来,相同性和一致性并不是与“真”对应的,它们只是单纯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特性,而“真”也不具有关系词的性质。

“真不能定义。人们不能说:如果表象与现实一致,即它就是真。” ④弗雷格认为,如果事物的实际存在和它在人们认知思维中的印象相符合,那么可以被称作具有一致性,但是这两者的一致不能说就是“真”了,弗雷格的做法是将实际的客观存在和认知印象切割开来,比如印象中的河流和客观的河流,尽管存在与印象是高度契合的,但在同等维度下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主客体。就此,弗雷格将“真”与一致性剥离了开来,两者不能简单的等同。

2.“真”不能被定义的理由

弗雷格对真不能被定义给出了三个理由。其一,“真是完整的、饱和的,不能被分割” ⑤;“真”就像楼层之地基,物质之原子,是最为基础的概念,不能再向下解释。其二,“追求‘真’的定义会造成无限的循环” ⑥。其三,“就‘真’的本质属性来讲,它也是不能定义的。” ⑦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中,“真”与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与意识不同,它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性,抽象化意味着“真”不能脱离于载体而存在,而它的载体正是句子本身,“真”是与句子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融合的。

二、弗雷格对“真”的论证媒介:涵义与意谓

(一)符号与专名的单一性质论证媒介

弗雷格是在《论涵义与意谓》一书中用涵义这个媒介(涵义的定义是其表达的思想)辅以意谓来认识“真”的。而他关于涵义的认识对现代哲学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1.符号的涵义与意谓

假设有a=a,a=b。a=a在语言表达的角度上可以用先验来解释,以太阳为例子,a=a可以解释为太阳是太阳,因为根据天文学的公转自转原理和我们的常识,能明确我们看到的太阳一直是同一个,不会因为西落后东升就是一个新的太阳;若从符号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用数学解释,那么若a=b为真,a=a,a=b两者性质等同。

但是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中,并不把a=a,a=b从单纯的符号数学角度出发,而是加入了逻辑思想的理念。a=a,a=b可以解释为a、b表达出来的意谓一致,在意谓的角度上相等,那么可以解释为a、b是对同一个核心对象(符号的意谓在弗雷格的理论中一般是对象)的不同表达方式,公式中的b这个符号只要满足了意谓等于a,那么这个符号也可以变成c、d、e,符号的具体选择可以被人为所操控。因此,弗雷格得出了相同的意谓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这个结论。

弗雷格对此理论以三角形的交点来举例,假设a、b、c都是三角形不同的角和中点相连的直线,三条线都相交于同一个点,a和c,a和b,b和c的交点都是同一个交点,即ac交点=ab交点=bc交点。相同的意谓能用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描述,这也就解释了弗雷格的一个意谓并不是只有一种表达形式的核心概念,而这种表达形式在弗雷格的逻辑思想中被称为涵义,而这三种不同的涵义有着同一个意谓。弗雷格对涵义的解释是:“与一个符号相关联除要考虑被表达物,即可称为符号的意谓的东西以外,还要考虑那种我要称之为符号涵义的,其间包含着给定方式的东西。” ⑧

2.专名的涵义与意谓

“一个专名表达他的涵义,意指或表示他的意谓。” ⑨在专名方面,弗雷格认为它和符号是一致的,同时具备意谓和涵义的概念。专名的特点是指示性作用较为突出,其指称一般是某个能够被响应的对象,所以专名的涵义是其指称的对象的表达形式,而所指示的对象本身则是专名的意谓,两者结合得出了“涵义决定意谓”的原则。

“涵义决定意谓”原则有两条,而这两条原则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一,一种表达形式想要正确地指称一个对象,那么该表达形式描述时就必须包含这个对象的特征,描述正确的特征才能具备该对象的涵义性质;其二,一种表达形式要判断指称的是哪个对象,取决于指称的对象与具备涵义性质的该表达式所描述的特征是否匹配。因此,这两条原则才被称为“涵义决定意谓”,涵义类似于函数,给意谓划定了外延、值域,意谓则是涵义这个函数的函项,具体数值由涵义所给出的依据所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弗雷格看来,专名与符号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经常把专名与符号混在一起,专有名词、特殊语句组合等内容都可以算是符号的一种,而且因为符号与专名的性质近似,都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所以也可以是一种专名。

(二)句子的论证媒介——涵盖不同句子性质的分支

语言是如何表达事物的?不同类型的语言是表达方式有具有哪些特点?弗雷格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其语言哲学所想要研究的问题。语言是可以借助句子作为媒介来表达的,而句子同样拥有涵义与意谓两大要素。弗雷格认为,“句子的涵义是句子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句子的真值。如果说语言是研究的出发点,那么涵义和意谓却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且也不是研究的对象。我认为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区别媒介。因为利用这一区别,可以对语言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就是说,通过区别涵义和意谓,可以从对句子的探讨过渡到对思想和真值的探讨。” ⑩

弗雷格把句子的涵义和意谓分为直陈句和从句两种情况来讨论。

1.直陈句的涵义与意谓

弗雷格对直陈句的意谓解释是简洁明了的,即是这个直陈句的真值,且真值只有真和假两种结果,与逻辑结果上的真值类似。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弗雷格提出了一个经典的例子,“奥德赛在沉睡中被放到伊萨卡岸上”。这句话可能是存在涵义却不存在意谓的,因为根据上文专名的相关内容,奥德赛作为专名是指称某个对象,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先验来确定这个对象,因而没有办法确定这个句子是否存在这个专名意谓,对于它的真假情况也就无从下手了。但在这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假设,如果有人对于这句话做了真或者假的判断,那么这个句子就同时有涵义和意谓的存在了,因为对该句子做出了判断等于承认了“奥德赛”这个专名有所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句子的真值与组成句子的语词部分的意谓强相关。根据弗雷格的“对于我们来说,追求真就是努力从涵义推进到意谓” ⑪,追求真的过程中要求我们探明句子的语词专名是否有指称的对象、有意谓的存在,这样做的目的是需要判明句子本身的意谓的真假唯二情况,由以上可以得出,句子的意谓就是真值。

明确了句子的意谓定义以后,以意谓作为出发点,假设一个句子,锚定其意谓,并根据确定的意谓来对涵义进行改动,把涵义的组成里的其中一部分语言、词句进行替换,替换的表达形式要与原来的涵义不同,但是其意谓要一致,由此便得出了经典的“晨昏星对比”。“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直射而发亮的物体”与“昏星是一个被太阳直射而发亮的物体”这两句话,在意谓的解释上是相同的,因为晨星就是昏星;但是具体化到不同个体上的理解时,因为个体之间会存在认知与知识的差异,在不了解晨星昏星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前提下,就会对这两个句子有不同的真假判断,在该类个体的眼里这两个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不一样的。而涵义在符号和专名中是其表示形式,在句子中也是类似的存在,特指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即句子的涵义是思想。

2.从句的涵义与意谓

因为从句本身的性质与直陈句不同,加上不同类型的从句的特点也不一,弗雷格对于从句的意谓的定义与解释是倾向于分门别类来讨论的,他认为,“语法学家认为从句表示句子部分,并据此把它们分成名词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由此可以推测从句的意谓不是一个真值,而是与名词、形容词或状语的意谓,简言之,与句子部分的意谓相类似的东西,而句子部分的意义不是思想,而只是这样一个思想的一部分” ⑫。

下面列举弗雷格给出的数个经典例子:

①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圆圈。

②发现行星轨道是椭圆状的那个人,死于贫困中。

③我们可以不说“小于0的4的平方根”,而说“4 的负平方根”。

④倍倍尔误以为,归还阿尔萨斯一洛林可以平息法兰西复仇的愿望。

⑤认识到右翼的危险的拿破仑,亲自率领自己的卫队冲击敌阵。⑬

例①是间接引语从句,在弗雷格看来,间接引语从句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一般直陈句的构成体系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为间接引语不是直接描述正常的涵义而是作为间接代述主句部分涵义而存在,间接引语从句的涵义是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的一部分;因为模块化的内容不能单独判断真假情况,句子的真值是需要整体化来考虑的,所以间接引语从句的意谓是其从句自己的思想。与直陈句真值一致的意谓句子相互替换会影响表达思想,追求思想一致性时需要尽量避免的情况不同,间接引语从句的部分可以被另一个具有相同真值、结构的句子相互替换。例①“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圆圈”,再设反例句“哥白尼认为,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的”。若承认从句的意谓是真值,则可知例①从句所表达的思想为真,反例句从句部分表达的思想为假,沿用上文所述的相互替换原则,用例①的间接引语从句替换反例的间接引用从句会造成反例的真值情况变动,但在弗雷格的理论中,这种替换实际上不会改变句子的真值。因为从整个句子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整个句子的真值只取决于对于从句的真假判断,影响句子的真值的因素只有“哥白尼”是否“认为”行星的轨道是圆圈/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的,而不是这两个从句的具体真值情况。所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完整句子的真值被间接引语从句表达的思想而影响,与间接引语从句的真值无关。

例②和例③是直接引语从句,其中,例②是名词从句,例③为同位语从句。

名词从句的意谓与专名接近,是对象而非真值。以②句为例分析,句中的“那个人”指代模糊不清,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能成为真值的构成要素,只能作为不完整的指示对象而存在。而“发现行星轨道是椭圆状”这一部分则对“那个人”的外延进行了缩小,将外延过渡到了较窄的词项范围里,补全了对象指称完整性。

同位语从句与名词从句性质类似,意谓同样不能是真值,只能作为对象。但成因有一定的区别,同位从句的意谓不能成为真值的理由并非指代模糊不清,而是其性质与形容词类似,缺乏主语;但本身的指向性较为清晰,如例③,“小于0的4的平方根”可以被替换为“4的负平方根”,这种性质也决定了可以整个句子都看成一个专名。

值得注意的是,③句不但是同位语从句,也同时是带有不确定提示性成分的条件从句。“小于0的4的平方根”,“4的负平方根”这两部分都是带有不确定提示性成分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虽然因为不确定的模糊性,其意谓理论上不能是真值,但是存在两者成分相互指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涵义表达的思想得到了因规律、公理而凝结的普遍性,整体句子的意谓有一个真值。

例④和例⑤属于复杂语境下的从句,例④是通常意谓和间接引语并存的从句,例⑤则是包含附属思想的从句。

例④因为含有间接引语,所以也继承了间接引语从句的特点,其涵义表达一个思想的一部分,而具有通常意谓也意味着本身也表达一个思想。在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的情况下,一般要求从句本身具备专名或者类似于专名的语词来保证句子的完整性,一个句子专名、思想表述清晰,结构完整,那么它的意谓就能是真值。因此,通常意谓和间接引语并存的从句是存在两个不同的意谓的,这两个意谓分别NmVYItKS0S3rP1OMisb2fg==是真值和思想,涵义上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又决定了这类从句除了完整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意外,还具有隐含的思想。

结合上文分析例④,例④表达的是两个思想,一是倍倍尔相信,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可以平息法兰西复仇的愿望;二是归还阿尔萨斯—洛林,不会平息法兰西复仇的愿望。第一种是从句的间接引语意谓,也就是隐含的思想,第二种则是从句的通常意谓。两种思想会让观者产生价值判断,根据不同的理解能得出不同的真假情况,因此意谓也具备了真值。这也导致了这类从句拥有直陈句的特性:随意进行真值一致从句替换而不改变整体句子真值结果是不可行的。

例⑤是包含附属思想的从句,这类从句与通常意谓从句有些类似,除了句子所表达的思想以外还具有其他的思想,但是附属思想跟隐含思想不同,隐含思想是间接引语等从句成分来得出的,而附属思想是基于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来推断的。这个例句中除了有“拿破仑认识到其右翼的危险”和“拿破仑亲自率领自己的卫队冲击敌阵”这两层思想,还蕴含着“对危险的认识是拿破仑率领卫队冲击敌阵的原因”这一层附属思想。那么,包含附属思想的从句的意谓就不仅仅要从表达的思想中判断,还要从多出来的附属思想中去判断。和通常意谓从句一样,该类不能用相同真值的从句部分彼此替换,比如将“拿破仑认识到右翼的危险”替换成“拿破仑被软禁在岛上”,如果拿破仑被软禁在岛上的经历不是做出亲率卫队冲击敌阵的理由,那么这个句子的意谓就与原句的意谓不一致了。

三、弗雷格的“真之理论”的影响

纵观整个弗雷格的“真之理论”,它拥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关于“真”的理论研究是成体系化的,在逻辑上也是一个能自洽的系统,对“真”的论证既有哲学思想的背书,也有数理论证的技术化表现。他通过逻辑工具分析自然语言这一手段来求“真”,该思路与传统哲学方法论的求“真”思路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给后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弗雷格让哲学研究从认识论时代转向了分析时代。在这之前,传统哲学的起点是认识论问题:要认识我们所知的,并认识对我们所知的证明的正确性判定。但弗雷格给这一起点打了一个补丁,认为我们首先要分析自然语言的句子来获得相关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然我们就难以了解我们所知的是什么,我们所证实的又是什么。

第二,弗雷格的“真之理论”本质仍是语言哲学,它引发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他把在哲学研究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从次要地位提升到了主要地位,在传统哲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语言分析来解决。

第三,弗雷格主张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求“真”,并把句子作为首个要考察的研究对象,采取“句子→句子的思想→句子的真值→推理”的研究模式,而非传统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模式,这种努力彰显了逻辑的工具性与基础性,从而对逻辑理论自身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其结果是促进了以数理逻辑为主要基础的现代逻辑的产生。

总而言之,弗雷格的“真之理论”是众多研究“真”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也较为契合逻辑学追寻的真理标准,是传统哲学与逻辑学的有机融合。

注释:

①②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42页。

③戴冕、张燕京:《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河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150页。

④弗雷格著,王路译:《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9页。

⑤⑥⑦颜中军:《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逐辑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8期,第6页。

⑧⑨弗雷格著,王路译:《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1页。

⑩王路:《涵义与意谓——理解弗雷格》,《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第65-71+96页。

⑪弗雷格著,王路译:《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5页。

⑫⑬弗雷格著,王路译:《弗雷53e75fb4e60a0bc916df462874a5e55c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8页。

参考文献:

[1]戴冕,张燕京.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J].河北大学学报,2014,(04):150.

[2]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颜中军.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逐辑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08):6.

[4]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2.

[5]颜中军.符号·涵义·意谓——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几点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

[6]张燕京,李颖新.论弗雷格关于从句的涵义和意谓的理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01):35-40.

[7]王铜静.弗雷格主义的涵义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6.

[8]王成.“晨星”与“暮星”:理解弗雷格的意义与意谓理论[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139(02):109+124.

[9]李亚倩.弗雷格语言哲学研究[D].长安大学,2021.

[10]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

[11]解京.思想与真[D].河北大学,2010.

[12]刘立门.弗雷格真之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9.

[13]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