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的湖州书写意蕴

2024-10-31林雅慧

今古文创 2024年40期

【摘要】苏轼一生曾四次驻足湖州,前后留下了64首诗,并在“乌台诗案”前在湖州任职三个多月。在书写湖州的这些诗歌中,可以发现苏轼思想的转折,艺术风格更加鲜明、成熟,其思想的蜕变对于后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从苏轼在湖州的政绩、交游与诗文创作三个方面可见苏轼在湖州的行迹。

【关键词】湖州;苏轼;意蕴

一、苏轼的湖州情缘

在苏轼的漂泊宦途中,根据《苏东坡集》所记载的以及其他文献所标注的内容来看,苏东坡与湖州的交集,大约可归为以下四次。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也正是苏轼第一次来湖州。第二年收到了江南的差遣,到湖州至松江(今吴江松陵镇)相度堤堰,治理水患。临行之际,苏东坡写了《将至湖州戏赠莘老》一文,告诉当时的湖州太守孙觉,“莘老”为孙觉的字。[2]诗中“余杭自是山水窟,侧闻吴兴更清绝”表达出了苏轼对湖州风景的向往。在《苏轼资料汇编》书中所记载:“十二月,运司差先生往湖州相度堤堰旱利害,与湖州太守孙莘老相见。”[1]这正是苏轼第一次来湖州的场景。在《赠孙莘老七绝》诗中所写到的“去年腊日访孤山”,诗中所谓的“去年腊日”其实正是熙宁四年的“腊日”[3]。由此可见,这首《腊日游孤山》并非从湖州返回杭州后写的,而是去年的“腊日”写的。[2]这也明确了苏轼返程的时间,“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正是莘老想要挽留苏轼之时的写照,但最终无果,苏轼返杭,并在杭过年。

第二次,在熙宁七年(1074)九月离开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此时知州李常喜得贵子,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相会于吴兴碧澜堂,设宴招待苏轼,并送他至松江,此时苏轼作词《南乡子》记述的便是此事。[2]此次来湖,并未留下很多作品,最终是以一首《减字木兰花》为这次旅行匆忙结尾。

第三次,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己在《湖州谢上表》中说“已于今月四月二十日到任”,《湖州府志》也有记载“元丰二年四月二十日到,七月十八日罢”,明确了其来湖州的时间。而离开湖州的时间,则应该是七月底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具体时间可从孔凡礼所著《苏轼年谱》中得知:“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摄苏轼前来御史台。罢湖州。”第三次留湖州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留下的诗歌也最多,有《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丁公默送蝤蛑》等四十二首诗词。

第四次是元佑四年,苏轼“累章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3]。《苏轼资料汇编》记述有苏轼“是年过吴兴,又作《定风波》为六客词”[4]。十七年时光划过,苏轼任杭州时再次路过吴兴作《后六客词》,之前在此处相聚的好友都已仙逝,苏轼酒酣思旧友,悲痛之余写下诗词来对他们怀念。

《苏轼年谱》也载“是年过吴兴,又作《定风波》为六客词”[3]。自此之后,苏轼再未来过湖州。

二、苏轼的湖州诗情

苏轼在湖州前前后后写了近六十多首诗,其中分为山水诗、日常生活诗以及社会政治诗三种。在诗中,苏轼描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对湖州自然风景的喜爱以及为百姓发声。

(一)山水诗

元代诗人戴表元有“行遍江南佳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之语。苏轼在来湖州之前,便表现出了对湖州的向往,在《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等诗中,先声夺人地渲染,表现出对湖州尽情的赞美。

在《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中苏轼写道:“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2],将湖州与杭州进行对比,赞美湖州山水,从“湖中橘林、溪上苕花、顾渚茶芽、梅溪木瓜、吴儿脍缕”中的一一列举表现其毫不吝啬的赞美。而后,还有《赠孙莘老七绝》中的“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7];以及把湖州誉为“水云乡”——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水云乡”[8]。

苏轼在亲历湖州山水之后,留下了“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这两句诗,即湖州爱山台的名称由来。苏轼在《自记吴兴诗》中曾写到了赏玩场景,“仆游吴兴,有《有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非至吴越,不见此景。”[11]文中开头平铺直叙地描写赏玩的生活,后四句描绘自然。

湖州碧浪湖,湖中有屿,称为浮玉山,屿上有塔,称为浮玉塔。荷叶田田,芙蕖吐艳,苏轼常常赞叹“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12]“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12],还规划着:“便应筑室兹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东坡泛舟之时,描写太湖道:“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12];面对湖州城里大大小小的楼房鳞次栉比,东坡诗叹“城中楼阁似鱼鳞”;至此观赏湖州之山,感叹东坡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对这一切的风光,苏轼都感到喜悦:“夜来雨洗碧瓚岏,浪涌云屯绕郭寒。”[12]他饮下吴兴名酒并道:“乌程霜稻袭人香,酸作春风霅水光”。除此之外,东坡也为飞英公园内的墨妙亭写了一篇《墨妙亭记》,登上飞英塔,看着太湖,他内心泛起涟漪,于是写下了《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山水诗,在苏轼湖州诗中占大多数。

(二)日常生活诗

苏轼所留《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13]在此中可以看出,苏轼很喜欢湖州这个自在之地,无须钩心斗角,与世无争。

太湖的梭子蟹十分闻名,无怪乎东坡在诗中笑自己是馋太守,谁人听闻不得食指大动。他还自嘲一下“懒”太守:“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14]

苏轼的一生虽坎坷,但是在生活中交友广泛,常与友邀约共赏湖光山水,或是书信来往寄关怀,或是礼尚往来。曾有俞温父,即苏轼往日好友的儿子,远道而来,苏轼赠诗《送俞节推》:“吴兴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15]

当苏轼得知好友文与可在二月去世,为纪念好友,哀悼了三天写下悼文。但他还是对好友念念不忘,作《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其韵》:“遗文付来哲,后事待诸友。伶傅嵇绍孤,老病孟光偶……”[16]

在苏轼前往湖州途中,他经过扬州平山堂,写下《西江月·平山堂》。东坡也十分喜爱吴兴的美味,为此曾写道:“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12]

(三)社会政治诗

苏东坡第一次来湖州是为了帮助解决水患,勘察堤堰。而后墨妙亭聚集了湖州三十余座古碑,求诗于东坡。其中有颜真卿书的《射堂记》《石柱记》等。东坡看后感怀古人,便写下《墨妙亭记》《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两首:“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17]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18]从中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形象,他以一位农妇的口吻,化用了“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19]的诗句,人民忧心忡忡,难过地流下泪水,老天还是不让雨停,怎么舍得看到金灿灿的稻穗翻倒在泥地里。最后两句借典故收尾,诗人用讽刺的语气,如今可是满朝都是像龚遂、黄霸那样的好官,但是人民却生活得更加痛苦,还不如跳河做个河神妇。诗人选取了富有冲击力的一幕,通过叙述、抒情、议论等手法,将生活的画面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反映了社会现实。《鸦麦种行》中写道:“忆昔舜耕历山鸟为耘,如今老鸦种麦更辛勤。”诗人讽刺了当时征收既多而刑法又严,扰虐人民。

三、湖州文化:融入苏轼艺术生命的气质

湖州是苏轼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其主要反映在熙宁五年十二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受江南转运司差遣;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是“乌台诗案”的暴发期。

(一)观念的融通与交汇

苏轼与湖州达成一种相互默契的融通与豁达。这种湖州气质,渗透进了苏轼的艺术生命。

1.乐观豁达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湖州任知州。曾因“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3],被革新派弹劾为讥讽皇帝,从而获罪入狱。但面对人生的苦难,苏轼选择了乐观豁达,将平淡生活转变为充满生机。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从赫赫有名的科场奇才变成了政治上可怜的牺牲品。苏轼刚到黄州有所顾忌,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透露出了一种孤寂之情,诗中以“孤鸿”和“幽人”两个形象相互照应,将自己满腹抱负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落寞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被贬黄州之后,苏轼自食其力耕田,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此同时融入困境,用旷达的胸怀笑纳一切,在常人无法忍受的苦境中自得其乐。苏轼曾在《与李公择书》中写道:“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29]这种内在性格,使苏轼能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苦难。

2.济世精神

大起大落的苏轼,在之后的人生中所赋予的初衷也发生了变化,从入世与出世到寻求从悲惨的现实脱离。在《过大庾岭》中他写道:“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31]他没有悲伤,没有怨恨,而是选择放下荣辱,体悟大道。又如“但譬如元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32],虽然看破了世事荣辱,但苏轼仍然没有放弃对儒家济世精神的坚守。

苏轼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这种进退自如、超越荣辱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湖州,苏轼逐渐放下心中的执念转向中隐。他将自由豁达的思想寄情于游山玩水之中,他以嘲谑的口吻揭露官员失职对人民的伤害。在湖州,诗的境界得到了突破,他的“诗风转为恣肆豪放并显现出思想的敏锐和深刻”[23]。古往今来,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昌黎比拟;苏诗虽不及李杜,但在宋代无人能出其右,之后更是无人能及他。王国维曰:“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22]

(二)苏轼湖州书写的艺术风范

在湖州,苏轼的文学思想蜕变,灵活通透的文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文学艺术也愈臻于成熟通透。

1.艺术追求:写景叙事

苏轼在《与客游道场山得鸟字》中写道:“清溪到山尽,飞路盘空小。红亭与白塔,隐见乔木杪。中休得小庵,孤绝寄云表。洞庭在北户,云水天渺渺。庵僧俗缘尽,净业洗未了。十年画鹊竹,益以诗自绕。高堂俨像设,禅室各深窈。”[23]苏轼将清溪、红塔等景物为背景,将自然美与人文之趣相结合,以清溪山径到尽头,飞鸟纵横的景象描绘和展现山水广袤之美,苏轼在诗的最后表达僧人远离尘嚣,体现自己对修身养性的向往之情。东坡面对潇潇春雨,写道:“山雨萧萧过,西风浏浏清。小园幽榭枕蘋汀。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词风清丽婉约,表现出了岁月惆怅、孤独之情。

2.艺术技巧:以文为诗,意象丰富

清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26]将散文中的虚词入诗,比如“是、若、矣”等字运用,打破了诗歌形式的限制,运用散文的句式、句法来传达情感,创造出与其他形式截然不同的章法,让人们读出散文的味道来。

在意象和用典方面,正如苏轼所著的《次韵章子厚飞英留题》“黄公酒肆如重过,杳杳白苹天尽头”[27]一句,此句用典于《世说新语》:“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指的是重游旧地而人事已非,从而感叹人生聚散无常。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19.

[2]桂栖鹏,侯雷.苏轼在湖州[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5):83-86.

[3]王树芳.湖州与苏轼的思想演变[J].嘉兴师专学报,1981,(02).

[4]黄安娜.醉墨垂虹——观千里江山图之长桥[J].书与画,2022,(1).

[5]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446.

[6]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30.

[7]王宗浚.苏轼湖州诗选注[J].湖州师专学报,1985,

(03).

[8][9][10][11][12][13][16][17][18][19][20][21][22][23][26][29]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410,396,407,650,409,951-952,986,933,

980,978,984,372,404,399,971,987.

[14]李之亮.苏轼文集编年笺注[M].重庆:巴蜀书社,

2011:310.

[15]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1-262.

[24]王国维.人间词话[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

190-191.

[25]樊庆彦.东坡本色与苏诗评点[J].中国苏轼研究,2019,(01):237-253.

[27]曾枣庄.苏诗汇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811.

[28]马亚中,杨年丰.瓯北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46-472.

[30]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1]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

作者简介:

林雅慧,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湖州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