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深度学习的“以问导学”教学设计

2024-10-28王志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以问导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80-02

【作者简介】王志勇,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海门,226100)教师,正高级教师。

“以问导学”课堂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设计以问导学问题

问题是以问导学的核心和难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问题展开。以问导学问题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解读课标,确定教学与评价要求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要基于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因此,解读课程标准是设计问题的核心环节,也是精准设计问题的前提条件。该环节包括标准词条解读、核心素养解读、评价要求解读三个部分。

2.研究教材,形成应知必备知识体系

教材是课程专家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学资料,其中包含了学生应知应会的必备知识。研究教材时,教师一方面要梳理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另一方面要将这些必备知识按逻辑关系梳理成知识结构体系。

3.确定学习任务目标,编写基本问题,形成以问导学问题

教学基本问题是指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同时又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问题,包含学习核心内容必需的知识或原理。教学基本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学科核心思想的思考和探究,建立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的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关键概念、目的和意义、策略和战术、关联情境四个方面来编写基本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质量直接影响问题探究的进程和质量,也影响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可按以下四步进行。

1.确定问题情境目标

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服务,能够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指向素养培养以及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形成。教师应围绕行为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行为条件是学生形成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基础。

2.寻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情境目标,一般可根据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的指向去寻找。以地理学科为例,问题情境的来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件、新闻事件、科普文献、网络视频、地理实验等。

3.打磨问题情境

从各种渠道获得的问题情境一般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打磨,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清晰、难度适中,并将学习内容嵌入问题情境中,做到对准目标、符合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按时完成探究任务。

4.组织问题情境簇

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个围绕主题的问题情境簇,使每一个子情境对应不同的基本问题,以适合探究不同基本问题的需要,使之贯穿整个课堂,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个情境展开。

三、完成探究任务

以问导学是在面向真实性情境、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领下的一种探究式学习。如何实现问题指向目标?探究活动是关键。

1.分解问题任务,形成探究问题链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的以问导学问题是一个真实但模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链,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程序化、规范化、条理化,使问题解决过程有序进行。

2.明确评价标准,提高元认知水平

解决问题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元认知的过程。为保证探究活动有序、顺利完成,教师要提供明确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及终结性评价标准来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以达成预期的探究活动效果。

3.及时提供脚手架,保障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

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提供脚手架,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比如,生成问题链、确定探究步骤时,教师做到引而不答,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究;问题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小组合作遇到矛盾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四、反思探究过程

反思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是使能力走向素养的关键步骤。在探究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一是反思、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到的知识、原理,加深对新学习的具体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将新学习到的知识、概念、原理同化、顺应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二是回顾、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形成问题解决图式。总结反思将新知识、新技能、新策略与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将这些具体策略应用到新任务中,强化其情感体验。

以问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探究过程的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图式,将新习得的知识、原理同化、顺应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实现知识、原理的灵活迁移。以问导学中,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