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操作模式的体系化建构
2024-10-28冯毅
【摘 要】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实施环节还存在不落地、不落实的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导向,构建贯穿“儿童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教师全过程的人格影响”双线,由学科价值、素养表征、德育目标、关键内容、教学建议、效果评价等六要素组成的操作体系,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提高学科德育的能力和成效。
【关键词】学科德育;操作模式;体系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11-04
【作者简介】冯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
学科具有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关于学科德育的实施,传统的观点有“渗透”“融入”等,其做法大多是在日常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等。然而,这些方法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植入”的痕迹,因为它们将“学科”和“德育”视为两个东西。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要将学科自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将学科自身所特有的德育目标彰显出来,通过k+lZbzzpl1XWnqole4IoCQ==学科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实施环节还存在不落地、不落实的现象。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一个具体可行的操作框架至关重要。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初步建构了学科德育“双线六点”操作体系(见下页图1)。该体系贯穿“儿童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教师全过程的人格影响”双线,包括学科价值、素养表征、德育目标、关键内容、教学建议、效果评价等六要素,旨在为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实践框架以及操作策略提供清晰的技术路线,助力教师更好地设计与实施学科德育,进一步提高学科育人的质量。
一、学科德育操作模式的六大要素
1.学科价值点
在学科德育中,“学科价值点”指的是每个学科固有的立德树人价值,这些价值构筑了学科教学以德育人的意义核心。明确并强化各学科在育德上的价值点。它引导教师回到学科的独特属性上去把握学科育人的本质。越是学科的就越是德育的,这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
在“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学科价值点”作为基础和核心,与其他点位如“素养表征”和“德育目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学科德育的目标框架。通过明确每个学科的育德价值点,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设计课程和活动,确保课堂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例如,在历史课中,通过研究具体历史事件的育德价值点,教师引导学生评估行为后果,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2.素养表征点
“素养表征点”指的是学科教学中期望达成的道德素养的具体表现。这些表现描述了教育者希望学生在德育方面展现的具体能力和品质,如批判性思维、同理心、公民意识等。素养表征为衡量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提供了具体指标。
在“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素养表征点”直接关联教学的具体执行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形象地说,素养表征点是基于学科价值点对学生素养发展的“画像”,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每门学科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道德教育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加强道德素养的培养。
3.德育目标点
“德育目标点”指的是为学科德育操作体系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特定的道德教育成果。这些目标涉及学科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态度责任等。明确的德育目标点能够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系统地整合教学内容。这种目标设置确保教学活动不仅传递学科知识,还能有效推动学生的道德成长,使德育成为课程的核心部分。
在“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德育目标点”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包括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这些目标确保德育要求能被有效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具体的目标,教师能够设计出旨在实现道德教育成果的具体课程和活动,如设计促进道德反思的讨论题或研究案例,确保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训练。
4.关键内容点
“关键内容点”指的是在学科德育操作体系中,针对每个学科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直接支持德育目标的实现,包括具体的讨论主题和项目、学习活动以及支撑性的教学材料等,旨在加强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确立关键内容是实施学科德育的实际操作步骤,直接影响教学的育德效果。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参与学科学习的同时,学习和涵养重要的道德品行。
在“双线六点”操作模式中,关键内容点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根据设定的素养表征和德育目标,具体化为教学计划和活动,确保每个学科的教学都能贯彻道德教育的要求。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关键内容可能包括对具体历史事件的道德分析,探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为;在科学课程中,关键内容可能包括讨论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科知识的吸引力,也自然使德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5.教学建议点
“教学建议点”包含一系列针对如何在学科中有效实施德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将德育目标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建议是实现学科德育的实操蓝图,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教学建议点提供了其他点位(如学科价值、素养表征和关键内容)的执行指南。它确保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能够通过教师的具体行动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例如,教学建议可能包括如何通过讨论、小组活动或项目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道德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道德决策的过程。
6.效果评价点
“效果评价点”指的是为学科德育设定的评价方案,包括评估工具和方法,用以测量和评价学科德育的教学效果。这一点确保学科德育的教学成果可以被衡量和反馈。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者可以了解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在“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效果评价点为学科德育的各个方面是否达成提供证据和反馈。通过定期和系统的评价,教师和学校能够明确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这种持续的评价和反馈过程确保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促进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
二、贯穿学科德育操作模式的两条主线
在学科德育“双线六点”操作体系中,“双线”的提法强调了实施学科德育的两个关键维度: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影响。道德,一定是在自我激励和他人关爱中发展的。这两条线不仅是执行具体操作步骤(即“六点”)的支撑,也是确保整个德育教学过程连贯和有效的基础。
1.“双线”的内涵
“双线”的内涵包括三点。一是指学生全过程的主动参与。德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实践、互动和反思,深入地理解和内化道德价值。二是指教师全过程的人格影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示范者。教师的态度、行为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是指提升教育效果。整合这两条线可以确保道德教育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一个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全方位的教育过程。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共同推动了德育目标的实现。
2.“双线”的功能
“双线”的功能也有三点。一是指导教学策略。明确这两条线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出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学活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二是强化教学实施。这两条线提醒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确保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够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观察和评估这两条线的实际效果,教育者可以得到关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的直接反馈,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双线六点”操作模式系统地推进学科德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一模型为学科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道德教育在每门学科中都能得到有效实施。
三、学科德育操作模式的支持体系
“双线六点”操作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体系,帮助教师和学校应对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挑战和需求,具体包括政策、培训、资源和评估。系统性支持有助于提升操作模式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学科德育的落实和持续改进。
1.政策支持与推动
政策支持与推动指的是通过制订和实施教育政策,明确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为学科德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框架,如我省正在制订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德育教学指引》和《江苏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操作手册》。此外,我们提倡和鼓励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如跨学科德育项目推进师资培训计划,确保教师具备实施这些项目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制度监管,可以保障学科德育不仅作为应然的要求,而且能实然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既实现全省学科德育的整体推进,又能够推动学科德育日常教学的改进。
2.教师培训与发展
教师培训与发展指的是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增强他们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整合德育资源和实施德育的能力。这些培训在内容上涵盖德育理论、具体的教学策略、案例分析及如何评估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在形式上包括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课程等。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师将能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更自信和更有效地实施学科德育。
3.资源和技术投入
为学科德育提供必要的教学材料、技术工具和基础设施支持,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参与学科德育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条件。这包括配备先进的教育设备,如交互式白板,着力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和专门的德育教学软件。同时,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包括多媒体内容和实践活动材料。技术工具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跟踪和评估学科德育的成效。
4.评估与反馈机制
评估与反馈机制用于监控和评价学科德育“双线六点”操作模式的执行效果,确保教育活动按照既定目标和标准进行。具体举措包括对教学过程中“双线”,即教师影响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对“六点”操作中每一步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评估。评估通过定期的数据收集(如教师和学生的反馈、课程执行报告)、观察和教学日志来实现。同时,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反馈系统,允许教育者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以优化整个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