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探秘:现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进阶

2024-10-28张兰刘正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现代诗歌的审美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品鉴,相较于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更强调专题研习。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意象审美的专题性和探究性。文章从意象组合、意象类型、意象数量等角度,探究意象与情感的深层关联,实现现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进阶。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鉴赏;意象组合;意象类型;意象数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53-03

【作者简介】1.张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高级教师;2.刘正旭,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共有3个单元涉及现代诗歌,共10首诗歌。相较于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单元任务从“学习”转向了“研习”,这就需要教师跳出惯有的教学模式,在现代诗歌意象审美教学中从意象的感知与理解,转向意象的研习与探究。

本文从意象组合、意象类型、意象数量等角度出发,以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第四单元《迷娘》《树和天空》研习为例,试从意象组合、意象类型和意象数量等角度,探究意象与情感的深层关联,实现现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进阶。

第四单元的研习任务为“朗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歌,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为开展研习任务,教师要调查学情,提供相关助读资料。一是提供诗歌赏读材料,包括译者飞白对《迷娘》的简要赏析(选自《歌德作品鉴赏辞典》)与《树和天空》的节选解说(选自《教师教学用书》)。二是提供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包括诗人创作背景、“迷娘”人物简介、诗风评价选段(选自《永不凋谢的小花——歌德的抒情诗》《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之意象运动》)。三是引出意象及意象组合(概念及分类),如意象种类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意象组合概念及分类有并置式(并列式)意象组合、对比式意象组合、层递式意象组合等。

一、从意象组合上探秘,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为顺利开展研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任务分解成以下问题:两首诗分别有哪些意象组合?意象组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两首诗的意象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情感起伏?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意象组合”等相关资料,分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考虑到学生对“意象组合”的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时空角度分析意象组合关系,也可给出分析示例。

【分析示例】《迷娘》全诗有三节,每节构成一个意象组合。如依据第一节的意象和意象组合的类型资料,判断其为××意象组合,思考此种意象组合具备哪些特点,意象具有哪些特征,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如《迷娘》三节均采用并置式的意象组合。这种组合方式的特点是众多意象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时间或情感上的承续关系,而是相互补充、渗透,共同强化和丰富了情感。再如,第一节意象都是自然景物,“柠檬花”“金黄的橙子”等意象,除了传达出明媚的颜色,还有可口的滋味;“蓝天”给人宁静的感觉,“和风”带来触感上的舒畅,令人松弛愉悦。这些意象的共性都是美好愉悦的,使情感浓郁热烈,抒发了迷娘对故乡意大利的思念,对威廉的诚挚爱恋。教师把诗歌前四行并列式意象组合的画面,与最后三行的抒情结合起来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景与情的相互映衬和转换。

在研习《树和天空》时,教师提示学生紧扣关系型标题“树”和“天空”,联系所学诗歌具有象征义的意象,如“云雀”“红烛”,理解标题意象的多重意蕴;再从时空维度分析,发现《树和天空》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与《迷娘》中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很大不同。由此发现,《树和天空》采用的是层递式意象组合方式,意象有主次之分,“树”是核心意象。意象之间带有时间先后顺序,时间从“下雨”到“雨停”,再到雨凝结为“雪花”,这是一个变冷的过程。诗人用“雨”“雪”层递式意象的变换,把树从匆忙的状态到停歇、等待的状态变化进行了诗意化的叙写。“树”的状态的依次变换,也带动着内在的情感向前流动,从紧张热烈到安详宁静,再到浪漫美好。

二、从意象类型上探秘,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意象组合是如何推动情感的起伏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从意象类型处着手。学生对《迷娘》中的桃金娘、月桂、龙种等意象理解有难度,基于此,教师可提供相应知识及图片,助力学生理解象征内涵,梳理诗歌情感的变化。

如在《迷娘》第一节中,表达了迷娘对故乡意大利南国明媚春光的热爱、温暖宜人气候的怀想;而从象征性意象“桃金娘”“月桂”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神树的寓意,让迷娘的乡愁涂抹上一层爱情的朦胧色彩,与后面“爱人”的称谓相呼应。教师可以提出假设:如果去掉“爱人”两字,对意象的情感抒发有何不同?从而让学生发现,“爱人”二字在情感上对“桃金娘”“月桂”等意象有意义上的涵盖力和贯穿力。深挚缠绵的爱情与乡情相互交织,随着“前往,前往”的呼唤,不断向前流动,情感也越来越丰富立体,越来越深厚浓郁。

在《树和天空》这首诗中,意象更具独特性。首先,“树”在走动,诗人创造了一个奇特的“动态意象”,而《迷娘》中的意象及大量的诗歌意象多为静态的。动态意象能增添诗歌的“动感”,加快诗歌的内在节奏。其次,“天空”“树”“雨”“雪花”等意象都有象征意味,并且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这大大开阔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和情感空间,情感也变得朦胧而丰富,使诗歌有了思维的张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天空”是否可以去掉,将标题改为《树》,比较其中的意蕴和情感异同。研讨发现,“雨”“雪花”等是“天空”意象的具体化,去掉“天空”这个上位概念,整首诗变成以“树”为中心的事件叙述,“天空”暗示的大自然,乃至精神世界的诸多内涵均会消失,情感也会变得零散而单薄。

教师据此进一步升华拓展:两首诗都有象征性意象,为何《树和天空》的意象语义模糊,更具多义性?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认为:一是《树和天空》意象简约,没有限定和修饰;二是意象具有“非特指性”,意象的象征义不是约定俗成的,带有开放性。同时,教师引用“松竹梅菊”等传统意象,让学生发现《迷娘》中“桃金娘”“月桂”等的象征义相对固定或定向。

三、从意象数量上探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感知歌德的《迷娘》意象绵密,情感热烈;而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意象较少,情感理性、冷静。那么,诗歌的意象密度与情感的流动有无关系?意象数量即意象密度,与诗歌情感必须有机对应。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所学和生活体验,思考意象绵密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马致远的《秋思》中并置众多的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师生讨论发现:意象密度高,描绘的画面景物一个接一个有序地排列,给人应接不暇之感,视觉节奏加快,带来情绪的兴奋,情感自然随之向前涌动;而不同时空意象的并置,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增加了情感的广度与厚度。

意象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意象密度太高,过度拥挤,会缺少情感的空隙与对意义的分析,反而难以建立情感的广阔空间,使情感变得贫乏而断裂。由此及彼,迁移所学,《迷娘》每节前四行的大量意象分属不同的时空,平行并置,营造出富有画面感的情境,而后三行直接抒发情感的诗句,不仅推动情感向前涌动,还锚定了意象组合的感情方向。《树和天空》中的意象较少却也适度,意象间空隙较大,内在节奏拉长,情绪相对舒缓。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意象的审美品鉴,可以从意象组合、意象类型、意象数量等方面探讨。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探索,发掘更多的研习角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树宝.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3):28-30.

[2]陆孝峰.论北岛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组合[J].名作欣赏,2017(12):106-107.

[3]曹浩佳,黄志立.黄庭坚诗歌意象组合范式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1-94.

[4]马文艳.试论诗歌的意象组合形式[J].甘肃教育,2015(21):9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教重点课题“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范式建构研究”(B/2021/02/21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