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笼》教学实录

2024-10-28刘小洁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9期

编者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师提供经验与启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2024年,本刊开设专栏《典型课例》。在该栏目中,我们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一线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本期的典型课例是2022年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课例。我们希望通过课例展示,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细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43-04

【作者简介】刘小洁,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江苏东台,224200)教师,高级教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灯笼》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章,是散文家吴伯箫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特定时代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内容丰富,语言典雅。在民族危机四伏的年代,记忆中的灯笼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承载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慰藉着作者的人生。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作者并没有只囿于个人的情感,而是将情感体验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让人感慨深思。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散文的鉴赏能力,能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然而,本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的事件以及所抒发的情感较为陌生。教师应联系现实生活,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特别是文中所表达的“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要结合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倾向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设置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欣赏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实录

【导入】

师:实验中学初二年级文学社团拟在2022年岁末策划一个特别活动,举办主题为“遇见旧时光”之“特别小物件展”。吴伯箫先生想在这里展出他的灯笼。今天,就让我们为吴伯箫先生代言,说说他为什么要展出灯笼吧。

【任务一:回望岁月,讲述故事】

师:如果在展厅只能展示3个故事,你会选哪3个故事?为什么?

生1:我会选“我”去接祖父这事,因为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我会选择“我”在上学时母亲给“我”点灯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还会选择族姊远嫁的故事,灯笼见证了族姊门第从京官到破落户的变迁,有起伏感。

师:你所选的故事都结合了自己的体验,非常好,阅读本身就应该能见自我。

生2:我会选择“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字”“关于宫灯的想象”“塞外挑灯看剑”这三个故事,因为这些都体现了灯笼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也表达了作者的志愿。

师:也就是说灯笼承载了很多的情感和内涵,这些事有厚重感。如你们所选的一样,如果只讲3个故事,同样可以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为什么作者一定要写8个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把关键词画出来,说一说原因。

生3:这是用散文的写法,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师:阅读提示上说到“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继续说说关于灯笼的记忆都有哪些不同?

生3:有文化上和情感上的不同。8个灯笼故事会使文章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意绪更加纷繁。

师:8个故事丰富了文章的立意,让吴伯箫的灯笼承载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那么,看起来关联度并不高的故事是怎样凝聚到一起的呢?

生4:灯笼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师:灯笼很小,可是它承载了这么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所以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叫——

生齐:以小见大!

【任务二:漫溯深处,细品情感】

师:同学们的语文素养真好!现在,展厅展出了灯笼故事系列图片,我们要帮吴先生讲好这些“灯笼”故事,就得理解故事背后的深情。请看这张图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生5:挑着灯笼,迎接祖父。

师:画面上长工李五挑着灯笼,能看到祖父和“我”在干什么吗?

生5:看不出来。

师:现在让我们依托文本,丰富一下这个画面,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写一段话。

生6(到讲台前展示):我一看到祖父,就像欢跃的小雀一样,飞奔到祖父面前说:“祖父、祖父,给我讲一个故事吧!”一脸疲惫的祖父看到我,神情立刻高兴起来,亲昵地拍拍我的脑袋:“小家伙,给你讲故事,你可要仔细听啰!”我连连点头。祖父一边走,一边讲着,时不时用手指着天上的星星,慈爱地问我:“可认得天上的那颗星?”村犬近前来摇着尾巴,灯笼亮在院子里无声地陪伴着我们。岁月是那样的静谧美好,让我一辈子思念!

师:我们一起来点评她的这段文字。老师给大家一个画面描写的评价量表(见下页表1),你准备给她评为什么等级?

生7:我给她“A”等级,因为她运用了很多描写方法,动作与神态描写都写出了“我”对祖父、祖父对“我”的爱,让人备感温馨。

生8:她用词有特点,这里面有一个“啰”的语气词,写出了祖父与“我”的亲密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这个评价量表来评价了这位同学的片段写作,实际上这个评价项目表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生动地写好一个画面。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难道作家吴伯箫不会这样细致的人物描写吗?他为什么没有进行细致的人物描写?

生9:故意留个空白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

师:文章并不是当时所写,而是一种回忆,重在表达一种情感的体验。语言虽然简洁但是不简单,重在表达作者回忆往事时那种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体验。比如,像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我”对祖父到底有哪些情感呢?

生10:我读到了祖父对“我”的关心。

师:“我”觉得祖父好,是那时就觉得祖父好吗?

生10:不是,是长大后,理解到祖父为了不让“我”过早知道这些麻烦的事情,过滤了那些内容,只讲“我”爱听的。

师:“当时只道是寻常”,若干年以后回想往事,才明白当时祖父的良苦用心。

生11:因为他现在理解了祖父,“思慕”包含了对祖父的感谢、理解、敬佩,还有仰慕。

师:万千的情感,凝聚到文中的一个词上,那就是——

生齐:思慕。

师:文中还有很多包含了这样丰富而又细腻情感的句子,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中,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把最有感悟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各自品读全文。

师:大家先把自己想到的说给同学听。再把你们互相品读的内容进行全班交流分享。

生12:第六段最后一句体现了乡民的淳朴。他们通过挂红灯为在黑夜中没有方向的人指明方向。

师:没有方向的人是孤行客,四周黑暗,孤独、茫然、无助,在这样的境地下,看到一盏红灯亮起,而且是“忽然”,让人很惊喜,“红灯高照”和黑夜对比下,心情由茫然无助到喜悦温暖。你能把这样一种前后情绪的反差用朗读传达出来吗?

生13:“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这一部分音调会低一些,读到“星天下红灯高照”时音调会高一些。“忽然”这个词要强调下,“默默高兴起来的吧”音调里要充满喜悦。

师:解读得很到位。我们一起把文中的情感用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齐读体会。

【任务三:深情表白,创意门票】

师:展厅要推出以这张图片为主体的纪念门票。设计者想从文章最后两段,挑几句合适的文字做成简单的文案,并配上音频。请你一起参与设计,你会挑什么句子呢?

生14:我挑选这句——“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因为这就是图片上表现的画面。

师:这段话是有出处的,请同学们看一下文下注释。它出自哪里?

生15: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在文章中化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生16:语言有高级感,有诗意美。

师:我们发现语言典雅有文学的韵味,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你们还想补充哪些文字?

生17:“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表达了作者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家国情怀。

师: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怀?

生17:跟写作背景有关,当时是抗战时期。

师: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包括吴伯箫在内的文人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内容?

生18:“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一句写出作者吴伯箫希望全民投入抗战的愿望。

师:老师把同学们找到的句子重排了一下,大家看看语言有什么特点?

你听

正萧萧班马鸣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生19:长短句交错,富于韵律感、节奏美。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后,请其他学生点评。

生20:他有两个词读得很好,比如说“唉”和“壮”,“唉”字读得低沉,为国民党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而叹息;读“壮”字的时候语调突然升高,“壮”字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希望全民都起来抗战,所以语调要激昂起来。这么读来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我们在激情的诵读中体会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希望同学们永远都能够记住这张创意门票,让它永远都提醒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任务四:感悟民俗,拟写标题】

师:吴伯箫以灯笼为线索,用简洁而典雅的语言讲述了灯笼所承载的情感和内涵。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灯笼走进了新时代,展厅为其设计了一个小视频,大家看了小视频后拟一个标题。

学生观看视频。

师:你们会拟一个怎样的标题?

生21:“无处不在的灯笼”,因为灯笼不仅出现在国内的旅游景点,而且在外国、在各种集会上也会出现灯笼,灯笼应用广泛。

生22:我会给它命名“漂洋过海的灯笼”,因为这个灯笼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外国广泛传播并被接受,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23:我给它取的标题是“小灯笼深情”,因为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行走的灯笼,已经从时光的深处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个单元就有这样的学习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我们要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师:同学们,课后请大家以“道不尽,灯笼情”为题,将灯笼故事改写成一首小诗,放在展厅作为前言;阅读《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春酒》《本命年的回想》等作品,思考文章中的民俗寄寓的情思。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