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育人,点燃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2024-10-28徒香福
【摘 要】“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更彰显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办学要求。学校应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办学文化、办学实践、办学品位,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点燃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从学校高质量办学的视角深耕学校文化、推进美育浸润、专注成长之美,实现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立美育人;美育浸润;教育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29-03
【作者简介】徒香福,南京市宁海中学(南京,210024)党委书记,高级教师,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劳动模范。
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舞台,也可以成为涵育教育家精神的摇篮。“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引。学校应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办学文化、办学实践和办学品位,将教育家精神充分融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学校的办学追求中,并以执着的教育追求和细小的育人火花将之点燃。
一、深耕学校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涵养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大地历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是历史传承,更是当下鞭策,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涵育,彰显时代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历史,深耕学校文化,是涵育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路径。
南京市宁海中学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890年的文正书院,历经100多年,培养了熊向晖、汪道涵、马客谈、唐圭璋、陆元九、王晓橖等一批杰出校友。学校建设之初便开全国风气之先,涌现了一大批敢作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教育者,培养出了一批“院士”。近40年来,学校形成了美育特色,确立了“厚文养正,以美立教”的“美的教育”办学理念,把“立美育人”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色追求,激发全体教师新时代的办学使命追求。学校从教育美学的视角将“美的教育”深耕为学校三大文化建设。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国旗文化。学校以校友、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设计国旗的故事为依托,开展国旗文化和国旗精神研究,培根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建设国旗教育馆,成立曾联松国旗护卫队,积极开展“做坚定的国旗守护者”品牌活动。二是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院士文化。学校校友中有10多位院士,其中陆元九先生获得建党一百周年“七一勋章”,他在百岁之际为我校题写了“院士情怀”,勉励宁海学子努力学习、钻研科学,将来报效国家。学校在校内建设院士广场,编撰《院士情怀》校刊,建立院士文化社团,积极开展以院士文化为背景的学科活动,推进学生科学素养和精神的培育工作。三是以审美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美术文化。学校自1986年开始,以美术教育为特色,开展学校美育,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立美育人、以美化人创新实践之路。学校通过打造开放的物质、人文、虚拟等美的环境,开发和建设了完备的“基础+公共+创意”等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并积极与驻宁高校、江苏中国画协会合作,聘请美育导师、开设美育专家课堂,积极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推进学校美育浸润工作。
“三大文化”工程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让“美的教育”理念既扎根学校历史,又紧跟时代步伐,让全体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学校“爱国家、爱学生、爱教育”的教师队伍团队文化。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定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涵养、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累积、在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中滋长。
二、推进美育浸润:在实践与探索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潜心投入教育事业、追求教育真谛的崇高境界,是指导广大教师为人、为师的行为规范体系。践行教育家精神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融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在实践与探索中点燃与淬炼。美是最具感染力的,推进美育浸润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路径。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了“美学观照下学科育人实践”的学校发展主线,把“共创美好高中生活”作为学校愿景,实施“立美育人”,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浸润工作。学校认为,“美好高中生活”的两个特质应该是“学习时时发生”“美学处处观照”,并用“七大工程”“30个项目”“108个子项目”规划了学校“立美育人”发展蓝图,全力实施美育特色高品质高中建设。以美统领、五育并举,引领广大教师在美育浸润的实践中潜心践行教育家精神。
第一,学校坚持把立美育人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体系,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集体活动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展“红动宁海:文正品格涵育的美学行动”品格提升工程,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学生勤奋好学、忠诚担当、勇立潮头的时代品格。
第二,学校探索学科育人实践,推进学科立美建设。学科立美就是各学科与美融合的系统过程,“立”是建构,是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过程。学校以江苏省美术教育课程基地为载体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推进各学科的立美建设,探索立美课堂的教学新样态。学科立美建设推动从学科知识学习走向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综合培养,进一步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
第三,学校关注教师美学素养的提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科素养,具有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知识和美如水乳交融,无法分开,合则双赢,分则俱伤。深刻地把握了“真”,也就自然领悟了其中的“美”;寻找到恰当的“美”的路径,也容易逼近事物的本质——“真”。[1]“人民教育家”于漪在接受采访时说:“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学校以学科立美育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开展学术化备课和高品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开展基于神经科学的学习方法实践研究、开展数字赋能教育之美的实践研究等,在研究实践中探索教与学过程之美,实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浸润,同时也引领学科教师培育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在“三尺讲台”上实干出来的,是教师群体长期躬耕教坛取得的优异硕果。[2]学校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办学实践,在永续践行中传承与发扬教育家精神。
三、专注成长之美:在尊重与回归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育之美,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之美,指向生命成长之美。美既是教育生活中的“日常”,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视角,专注学生生命成长之美,在学校教育美学的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
学校确立了“情趣健康、精神奋发、才智卓越、格局远大”育人目标,彰显生命高贵之美,让生命的价值意义观照学生成长,在审美、科学、人文领域,在知识、能力、品格、创新方面充分发展,创造“生机盎然”“创新追求”“精彩靓丽”的校园生活,彰显活力美、律动美和成长过程之美。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成长样态,彰显学生的天性美、人性美和个性发展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教育家精神的宗旨就是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培根铸魂,大力推进红色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筑牢学生成长底色。学校挖掘百年校史红色资源,开发实施“育红色之美”课程,与各学科融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qe11s2DBtc+uVLL7sU0SYw==第二,回归初心,切实推进学生的爱好、兴趣和志趣培养工作,不拘一格育人才,特色化、多样化培养创新人才。尤其在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已形成了特色,近4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第三,尊重规律,营造成长的美好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生命自觉”。学校在增长学生知识和见识上下功夫,开拓修学旅行、“高高”研学、项目研究等多样化学习体验,助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觉醒。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代要求。[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始终是点燃教师心中教育家精神的场所,也是教育家精神闪闪发光的地方。教育家精神来自教育实践,最终也会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斌.教育美学十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8.
[2]吴林龙.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现实价值及践行逻辑[J].福建教育,2023(49):5-7.
[3]王炳林,曹雨萌.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内涵要义与弘扬路径[J].新视野,2024(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