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实践

2024-10-28潘丽琴王腾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以美育人的音乐教学中,浸润学科德育的学习实践是应然路径。初中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出发,基于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素养表征、关键要素、学生立场等,探析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关键词】美育浸润;学科德育;跨学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5-0025-04

【作者简介】1.潘丽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正高级教师;2.王腾宇,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29)助理研究员。

“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席勒如是说。道德认同离不开艺术审美,音乐学科的特性就是以美育人,即通过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认同。音乐学科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其在审美体验中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以人为本和素养导向的学科德育“双线六点”操作体系的指引下,音乐学科教学要关注审美元素与德育元素的转化,探究艺术体验方式与学生道德认同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育人优势。本文以初中音乐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光影传国粹”为例,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探析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实践路径。

一、评有标: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素养表征

课改之深处是改课,改课之根本是评价。我们遵循课程方案提出的“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基于教材,尝试进行“光影传国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及文化基础,以音乐活动为主线,围绕某一综合研究主题,运用跨学科相关知识、方法和联系思维,开展创意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厘清音乐跨学科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首先对照课程标准,提出音乐学科德育素养表征点,并对照学业质量描述,凝练了本单元的大观念,即京剧与影视的结合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体现了当下民众的精神需求。在大观念的引领下,从“能做、知道、理解”三个层面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见表1)。

我们的预期结果是:引导初中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传承、传播、传达国粹。学生在校园舞台上唱、念、做、演,教师记录学生表演的精彩瞬间,将拍摄的视频生成二维码进行传播,学生写下学习京剧的体会,寄送给好朋友或远方的亲人。传播—传承—传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良好的德育浸润途径。

当然,学习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评价设计,沿着预期结果,分解学习任务,在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均设定了学时评价要点(见表2)。在完成三个学时的学习后,学生能完成单元任务评价要点(见表3),争章打卡成为学习的评估证据。随着评价的达成,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并逐步形成指向大观念的持久理解。这样的表现性评价是对课标中“能联系自然、生活、社会、科技、文化、历史等分析音乐和音乐现象……能表达多元理解”的高度回应。

二、教有道: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要素

循着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依据的“设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改进教学活动”整体联动思路,在明确目标、厘析评价之后,教师就要关注浸润学科德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要素。“教之有道”体现在教学素材的遴选、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联结等方面。

1.教学素材的遴选

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国粹京剧。其中,既有传统京剧唱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不挂帅谁挂帅》,也有现代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执教者在此基础上还扩充了《霸王别姬》《智斗》等教学素材。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作品都为后来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如我国第一部独立摄制的影片《定军山fhJVwtwRwxtVj9W2lRl0fw==》。教师遴选并优化教学素材,是“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具体实践。

2.真实性情境的创设

确定教学素材后,执教者以学生的真实性学习(研学活动)为情境基调。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京剧知识,体验丰富的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打卡研学活动的每一站。研学之旅中最大的挑战性任务便是每个学时的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将教学评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均担任一定的角色,他们在履行角色中完成具体任务,责任感油然而生。由此,音乐的学科育人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育人价值,还在方式上突出了学科实践,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认同。

3.跨学科学习的联结

跨学科学习的联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实践。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学科立场基础上的,能承载学科知识、预测学习表现、指导活动开展、反映真实情境。在本案例中,执教者力求打破音乐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壁垒,融合了音乐、历史、地理、美术等内容,在以音乐学科为主的基础上跨出一步,与问题解决的成效,与系统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学习紧密相连。学生通过研学之旅的打卡行动,解锁每一站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研学活动指向解决复杂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学生能否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自我反省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过一种真实而开放的社会生活。

我们在设计音乐跨学科学习时,在教学素材的遴选、真实性情境的创设、表现性任务的设定、评价的设计、德育内涵的渗透等方面都关注到核心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学有法: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学生立场

学科实践一定是有学科立场、尊重学科性质的,其学习方式和活动要体现学科特质。“跨学科”是路径,“主题”是载体,“学科德育浸润”是归属。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关注在学习过程的推进和学习场域的浸润中体现学生的变化与自我发展,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尝试设计的研学之旅是一次基于学生立场的学习过程,研学一共包括四个学习任务(见图1)。

第一站民俗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京剧诞生记”,讨论京剧成为国粹的原因;欣赏唱段《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唱腔特点,知道京剧中的“净行”声腔和人物形象的紧密关联;在梅兰芳先生的纪录片里,听到他给年轻人的寄语,学生有感而发写了一封穿越时空的回信。第二站,芦荡剧场。学生通过赏析电影《霸王别姬》,真切感受影视作品对京剧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学唱黄忠,感受京剧念白与唱的关联性;了解我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展开讨论。第三站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里传颂着英雄事迹,一些英雄的事迹还被拍摄制作成了影视作品。学生用心赏析京剧《沙家浜》和影片《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感受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的不同之处。第四站春来茶馆。这一站将考验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的能力,学生要用快闪的方式记录所学所悟。学生们第一次体验戴髯口、第一次合作锣鼓经、第一次扮京剧花旦、第一次成为戏台上的阿庆嫂、第一次用镜头捕捉京剧表演的精彩片段、第一次用画信绘制京剧元素……他们将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表现性任务中。这也正是通过知识条件化的学习,让知识技能的学习变得“有趣”;通过情境化的创设,让学习变得“有效”;通过结构化的建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可以说,这样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是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具体表达。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生在学习场域的浸润中,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通过解决真实性问题达成思维的养成与跃迁。

在整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持续推进课堂内外的融合、音乐与生活的贯通,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理解意义,并走向迁移运用。他们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了文化自信。我们的音乐课堂实践以音乐为本,在活动中彰显音乐的学科特色,在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中,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内容遵循了文化的传承逻辑,没有形式上的贴标签,而是基于音乐学科的特质,从音乐内容的选择、开发、编排上,对学科德育进行深层思考,以育人为核心,构建教育的框架,让育人有整体的思考与设计,努力实现“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的目标。

学科德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为学科育人,将所教的学科作为育人的载体,真正将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每一次课堂教学中,贯穿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中。音乐学科所具有的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性质,都生动地揭示了音乐课程的育人归属,同时也提示着我们应该怎样教音乐、怎样学音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组织研制.2023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J].人民教育,2024(3/4):1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6-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重点课题“‘素养导向,评价为先’的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探究”(B/2022/01/4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指向美育的音乐跨学科学习新样态实践与研究”(2023JY15-GX-L3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