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索

2024-10-27凌慧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6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问题驱动”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培育他们的独立学习和问题解决技巧.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问题设计、问题引导和问题解决等环节的详细分析,提出了教学实施的系统框架.这一策略着重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主动解决现实或情境化的数学问题,通过适时的反馈来调整学习策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思维习惯

引 言

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正在由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过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驱动”这一富有启示性和交互性的策略显得尤其关键.它不只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挑战,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热忱.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重点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怎样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维,怎样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并构建知识.通过对该策略的认真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步骤与建议,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并最终建立持久高效的数学学习模式.

一、问题设计: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设计作为驱动教学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创设出激发学生内在好奇心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这类问题的构思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它们要有适度的开放性与挑战性,不能过于狭窄以致束缚思维的余地,更不能过宽而使学生觉得目的不明确;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其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良好的问题应该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促使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引导而积极主动地探究,对已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并构建新的理解,进而形成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方式.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要想怎样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发展其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了乘法的意义后,没有用教材中的划船情景图,而是出示了小朋友都喜欢的熊猫玩具图片,并提出问题:每排有5个玩具,有这样的2排,要怎么计算总共有多少个玩具呢?(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后,再让他们用乘法来编出“二五一十”的口诀.

教师又问:如果每排还是5个玩具,但是有3排,那应该怎么计算呢?教师鼓励学生思考:除了用3个5连加,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可以在前面2排的基础上再加1排,也就是再加上5个玩具,这样学生就更深入地理解乘法的意义.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理解“三五十五”的乘法口诀.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了图形,并尝试用乘法算式来表示他们的图形,这样学生就更直观地理解了计算方法.

在完成了口诀的编写后,教师出示算式:3×5=,5×3=,4×5=,5×2=,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来回答,并让他们思考是怎么得出答案的,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应用.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并提问:如果“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想不起来了,怎样算2乘5是多少呢?这样就引导学生发现了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口诀.

该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充分体现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理念.通过使用学生喜爱的熊猫玩具照片,成功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兴趣.问题的设计既具有开放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找到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

通过对问题设计环节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会发现它在教学过程中所承载的多重重要作用.一个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燃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求知的欲望,还可以为他们展开想象、运用逻辑、进行创造性思考搭建了舞台.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加强,对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教师需思考如何运用提问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学生受问题的启发,逐渐学会自主或合作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形成长久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问题引导:培养思维习惯

在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时,继问题设计之后,问题引导阶段对于培育学生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由提问者向思维引导者巧妙过渡,目的在于通过给予恰当的支持与指向,来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的技能,而非将答案简单地教给学生.这种变化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敏感性,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师有必要在保持学生探究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提问,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工具回答问题,并最终推动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逻辑严谨、创造性强的思维模式.问题引导不仅是知识的转移,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时,一些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走入一个误区:把这一内容简化成了一节单纯的画图课,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如何画出条形柱,表面上看似乎他们已经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技巧,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统计的深层价值,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统计观念.一位教师在介绍课后兴趣小组的情况时给出了这样的数据:某班课后兴趣小组有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数科类这四种类别,每种类别的人数分别是6人、12人、14人、13人.接着,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用一根条形柱表示语言类小组的6人,那么你们能不能在这根条形柱的右边画出其他三种类别相应数量的条形柱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画出了条形图后,教师展示了三幅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如图2,图3,图4所示).

图2中的条形柱高低不一,排列混乱;图3中的条形柱排列整齐,但粗细不同;图4中的条形柱既整齐宽度也一致.教师随后提出了引导性问题:请看看图2,它给你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经过讨论,学生认为条形柱排列混乱,就像比较身高时一个人站在地面上,另一个人站在椅子上那样不公平,于是他们得出了结论:应该画一条基准线,让所有条形柱都站在这条线上.针对图3,学生觉得如果条形柱宽度相同看起来更美观.而面对图4时,学生发现尽管数据显示12人是6人的2倍,但在图上表示12人的条形柱的高度并不是6人条形柱的2倍,这让他们意识到刻度标记的重要性———需要一把能准确反映数据的尺子.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教师改变了要统计的数据,要求学生统计全年级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并引导他们思考:在这把神奇的尺上,一个小格应该表示多少人数?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刻度,使得条形图能更准确地反映数据.

这一案例中,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法显示出其特有的教学价值.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画图形,而且还能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教师巧妙地进行问题引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的深层价值,并产生正确的统计观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技巧.另外,在实际操作与思考中,学生还学着根据实际情况对刻度进行调整,使条形图更加精确地体现数据,并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真正意义.

问题引导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和适时的引导,既有助于学生循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又有利于学生面对新的问题能自发深入探索.这一引导方式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学生在应对复杂任务中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逐步获得了自我引导思考的方法时,其学习过程就会更加积极和自驱,构建更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在问题引导策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并不断地对引导技巧进行调整,以保证每一名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成长和进步.

三、问题解决:强化实践能力

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框架下,问题解决阶段起着把理论变为实践,把知识变为能力等关键作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把前期探索与引导环节所获取的信息、技能和策略运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动手操作,如开展实验、操作数学软件、构建模型等,这既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深入理解,又能促进其技术工具应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需学习如何对身边的资源(如网络资料、图书馆书籍以及同伴帮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使用,从而克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学生经过这一过程后,其实践能力会不断增强,问题解决技巧也会逐渐成熟,从而能够在遇到新数学问题的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提问: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先思考猜测,有的同学说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样,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斜边,然后计算.但也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继续问:这两种想法哪种是正确的呢?为了找出答案,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有的同学提出: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被拉成长方形,所以第一种方法可能是对的.而另一些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所以第二种方法更合适.虽然大家的想法不同,但都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变成长方形.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想法,教师给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转化?(2)在转化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改变?(3)转化前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就像是一个链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索.学生用方格纸、剪刀和平行四边形框架等工具,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探究(如图5所示).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是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不仅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本教学案例演示了在数学课程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习怎样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要学习怎样运用多种资源去探索和尝试.该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让学生在遇到新数学问题时能更适应,更有创意.

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全面能力.它既需要学生有坚实的数学知识,又要有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更需要学生能灵活地运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系列高阶思维能力.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一定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把以往的学习成果和现在的挑战密切结合.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发展了其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能力.随着学生对问题解决不断地尝试与修正,会逐步培养学生面对未知与复杂场景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惧失败,并最终养良好学习的心态与习惯.

结 语

综合全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得出结论,“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果产生深远影响的策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到主动探索的学习境界中去,既促进其对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深层次理解,又锻炼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教师的及时反馈进一步指导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持续进步.今后,教师要不断加深对“问题驱动”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持续优化问题设置,拓展引导方式,丰富解决手段,同时提升反馈质量.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灵活地运用问题驱动策略来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以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热点与关键”系列之二[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12):4-8.

[2]钱玲.数学问题驱动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意义[J].教师,2020(18):63-64.

[3]陈少晶.核心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2):164-166.

[4]叶惠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驱动下“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2(4):53-55.

[5]陈含萍.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