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准备题的教学策略
2024-10-27范丽华
【摘要】小学数学课的准备题,既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数学旧知,又是学生接受新授知识的铺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准备题的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新授课程的理解.基于此,文章提出小学数学备题的教学策略,通常为“五体现”:一是体现准备题的针对性,二是体现准备题的探究性,三是体现准备题的深刻性,四是体现准备题的紧密性,五是体现准备题的梯度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准备题;教学策略
准备题,即为新授例题所准备的数学题.然而,有些老师对待准备题却轻描淡写,学生解决了准备题后,不引导学生分析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联系,不引导学生寻找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异同点,直接带领学生解决新授例题,导致准备题与新授例题脱节,没有发挥准备题应有的作用.对此,必须掌握一些小学数学课中准备题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体现准备题的针对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数学教学效果的好与差,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运用的所有数学教学方式,既要围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要围绕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预设准备题时,应认真钻研数学教材,仔细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点,结合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关键,不但要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预设,而且要对学生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预设,使学生通过准备题的解决,能够达到“一叶知秋”的数学学习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材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往往会有一些差距.对此,教师可以先对数学教学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后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再对准备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授例题前,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对准备题作一些改动.特别要针对学生相应基础还不够牢靠的地方,添加适可而止的基础练习,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接受新知识.准备题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才能促进新授例题的有效教学;准备题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才能为学生接受新授例题的知识提供便利.如果准备题的针对性不强,数量又过多,就会事与愿违,既浪费宝贵的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又不能有效发挥准备题的作用,反而会严重破坏整堂数学课的结构.
如,关于“9加几”的教学,数学课本里面提供的准备题是:9+( )=10,9+1+2=□;新授例题是:9+3=□.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数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凑十法”,对课本里面提供的准备题“9+( )=10,9+1+2=□”进行了修改,将课本里面的准备题进行了扩充,以课本里面提供的准备题为基础,增加了7+( )=10、8+( )=10和2~9各个数的分成,增加的这些题目,对于新授例题“9+3=□”而言,是无用的.显然是多此一举,完全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数学课本里面的准备题“9+( )=10,9+1+2=□”可谓是精髓所在,特别是后面的一题“9+1+2=□”尤为重要,展示了用“凑十法”计算“9+3=□”的算理.
准备题的安排,往往会有很大的弹性.在新授例题前面安排的准备题,应体现出准备题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新授例题,给新授例题安排“门当户对”的准备题.
策略二:体现准备题的探究性
准备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切入口.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旧数学知识是新数学知识的基础,新数学知识是旧数学知识的顺应,新数学知识是旧数学知识的发展,想让学生能够在新旧数学知识连接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准备题是最好的切入口.学生顺着这个切入口进行探究,就能化难为易,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找到解决新授例题的方法,获取新的数学知识.
准备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金钥匙.准备题的配置,通常是对原认知结构的顺应,是对原认知结构的固化,它的主要因素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间的组合、数学知识间的转换,它犹如学生探究学习的金钥匙.在数学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这一金钥匙,打开已有的知识库大门,搜集与新数学知识相关的旧数学知识,激发出冲动的迁移意识,用旧数学知识的方法探究新数学知识,用旧数学知识的规律探究新数学知识,用旧数学知识的原理探究新数学知识.
准备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标杆”.通常情况下,数学知识有一个最近知识发生区.在知识发生区内,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平台,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平台上,准备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标杆”.对此,应充分利用探究数学知识的平台,借助准备题这一探究学习的“标杆”,引导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探究数学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探究数学知识间的发展规律.
探究性的准备题,不但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锻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促进作用.安排准备题时,既要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抓手,也要以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内的学习能力,不但要选取一些内涵丰富的准备题,而且要选取一些较有难度的准备题,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自己探究的数学知识,理解得最透彻,在头脑里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既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最容易掌握,又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性质最容易掌握,还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容易掌握.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热情地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新授例题前,使用准备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关于“8加几”的教学,教学新授例题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用“凑十法”计算“9+3=□”的方法和过程,再让学生尝试算一算“8+3=8+□+□”,助推学生说一说和算一算,探究方框里为什么要填2和1,为什么要把2填在前面一个方框里,从而发现“凑十法”的规律,进而把“凑十法”的规律自觉地运用到8加几的计算中.
显而易见,有了准备题的教学,再教学8加几,不仅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而且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成功感和获得感.
策略三:体现准备题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知识学科,它有着十分显著的深刻性.很多的数学问题,能够有效融合多个知识点,将多个知识点渗透在数学教学内容中,隐含在数学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解决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时,综合运用到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在内的学习方法.对此,在设置准备题时,要体现准备题的深刻性,设置出包含多个知识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体现深刻性的准备题时,能够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所设置的能够体现深刻性的准备题,通常应兼顾“四要”:一要让学生在相关数学知识的起点上,能透过数学现象、理解数学本质、把握数学特征,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二要让学生在面对相关数学问题时,能用辨证、对立、统一的数学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三要让学生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思维的不足能及时发现,对思维的不足能积极反思,养成严谨、细致、扎实的思维习惯,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四要让学生在对相关数学问题的探究中,既能发散性地思考数学问题,又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更能在更高、更阔、更广的层面上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达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准备题的深刻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磨炼数学思维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效地把数感的建立融入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里,同样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深刻.
如,教学“升和毫升”时,其教学目标通常是:让学生既会把升化为毫升,又会把毫升聚成升,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此,准备题的设置,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取出量筒、装有水的玻璃杯、吸管等教具,往两个相同的量筒里装水.先在一个量筒里装1000毫升水,再在另一个量筒里装500毫升水,然后问:如果把两个量筒里的水合起来,应该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出现了三个答案:有的学生回答是1500毫升,有的学生回答是1升500毫升,有的学生回答是1.5升.三个答案表示同一个数量,还都是正确的.不难发现,计量单位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分数表示,学生便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建立起分数、小数、整数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数感发展了,数的认识丰富了,综合运用的能力有所显露了,能使新授知识“升和毫升”不那么困难了.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帮助学生牵线搭桥,让学生寻找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就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深刻,从而体现准备题的深刻性.
策略四:体现准备题的紧密性
数学学科知识的紧密性较为明显,新授例题是全课教学内容的要旨,新授例题是全课教学内容的精隨.新授例题的有效教学,能够促进全课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应根据新授例题的知识内容,设计与新授例题关系紧密的准备题,为新授例题的顺利教学进行铺垫.
教学了准备题,进入新授例题时,要做好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衔接工作,过渡自然、流畅、清晰,让学生找一找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相同点,能清清楚楚地体会到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紧密联系,并正确使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学到新的数学技能和技巧.
如,关于“两三步计算数学问题”的教学,一位老师设置的准备题是:李强同学看一本故事书,4天看了20页.照这样计算,7天看了多少页?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数学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了解题思路:先求每天看了多少页,再求7天看了多少页?接着列分式计算:20÷4=5(页),5×7=35(页).接着列综合式计算:20÷4×7=5×7=35(页).
在此基础上,出示新授例题:李强同学看一本故事书,4天看了20页.照这样计算,他再看3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解一解.读一读,就是读例题.找一找,就是找一找准备题和新授例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到的相同点是:每天看的页数相同;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是:准备题中看书的总时间7天是已知的,新授例题中看书的总时间7天是未知的,需要列式计算,新授例题比准备题多了一步计算,准备题是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新授例题是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想一想,就是想解题思路:先求一共看了几天,再求每天看了多少页,然后求一共看了多少页.解一解,就是列分式计算:4+3=7(天),20÷4=5(页),5×7=35(页);列综合式计算:20÷4×(4+3)=5×7=35(页).
显而易见,因为安排的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联系紧密,所以就体现了准备题的紧密性.学生有了如此的准备题作铺垫,也就能跳一跳,摘到新授例题的“果子”了.
策略五:体现准备题的梯度性
准备题的质量,与新授例题的教学效率息息相关.准备题的设置,应该科学、合理和恰当,必要时还得体现梯度性.通常情况下,为了体现梯度性,设置的准备题要做到“四个相结合”:一是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应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体现梯度性的准备题.二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体现梯度性的准备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笑对准备题.三是趣味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趣味性就是要激发学生解决准备题的兴趣,唤起学生解决准备题的激情;开放性就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剖析准备题.四是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体现梯度性的准备题,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如,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新授例题是:“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长是5dm,宽是4dm,高是3dm,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教学新授例题前,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准备题: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箱,长是5dm,宽是4dm,高是3dm.①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箱有( )个面;②上、下两个面,每个面的长是( ),宽是( ),面积是( );③前、后两个面,每个面的长是( ),高是( ),面积是( );④左、右两个面,每个面的宽是( ),高是( ),面积是( );⑤总面积是( ).
如此地体现准备题的梯度性,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旧问题,前面的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基础,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深化.当学生看到新授例题时,就“脸不变色心不慌”,能够沉着应对,稍作思考和分析,就能列出算式:(5×4+5×4)+(5×3+5×3)+(4×3+4×3)或5×4×2+5×3×2+4×3×2或(5×4+5×3+4×3)×2.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课中准备题的教学,应根据新授例题的实际,精心安排“门当户对”的准备题.让学生借助准备题,认真探究新授例题.让学生借助准备题,深刻理解新授例题.让学生借助准备题,寻找准备题与新授例题的联系.让学生借助准备题,“脚蹬楼梯步步高”,从容应对新授例题.
【参考文献】
[1]朱惠芬.浅谈数学课准备题的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2009(31):46.
[2]印春健.体现“三个特性”,提高初中数学准备题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0(14):86.
[3]陈海锋.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准备题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4):141-142.
[4]常盛.准备题在“相遇问题”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之友,2017(7):10-11.